第553章 寄情山水
作者:
雅否9527 更新:2021-01-21 09:37 字数:4074
“徐阁老,这件事您可快点拿出个章程来啊。”
“徐阁老,这兵部也派人来催了,朝廷得给这些商人一个说法啊。”内阁再次宾客满门,徐阶的脑袋照例爆炸,徐阶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跟这些人说,总不能告诉他们现在国库空虚,没什么银子能拿出来跟伊德尔打仗吧。
而且这是户部的人来要求开战,都是修炼千年的狐狸精,谁不知道谁啊,户部能不知道这国库里有多少钱吗。
确实现在国库里还余下几百万两银子,但是这是徐阶想要留做他用的,比如应天府到顺天府的水泥路刚刚开始修,徐阶就已经尝到了好处,甚至是不少漕工都跑到了那边去干活,可能没有威胁到槽帮的生意,朝廷就要“被迫”启用海运北上了。
徐阶跟高拱想的差不多,废掉漕运改走海运,每年能省下不少疏通河道的银子,然后在修一条从天津卫到京城的水泥路或者运河。
这些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关键是徐阶现在还想要解决了蜀道的问题,其实到了明中期之后,除了东南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更有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就是西南的土司问题。改土归流势在必行,毕竟西南是国家的重中之重,自古就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安蜀已安的说法,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四川交通不便,徐阶想要改善交通,起码要修两条路,一条就是先秦栈道,在祁山一带,另一条则是陈仓小路,同时湖广一带的水陆也要修缮疏通。
同时起码贵州省内也要修通一条跟外省连接的水泥路,这些事情哪一样都是要烧银子的,而且贵州崇山峻岭,以大明现在的技术,想要修隧道,那可真是天方夜谭了。
徐阶看着俩人说道:“两位,两位,听徐某说一句,一切等廷议之后再做结论,本阁需要面圣上呈,擅启兵事,此乃家国大事啊。”
徐阶找了个幌子,进了西苑,嘉靖看着徐阶问道:“徐阁老,可是有事了?”
徐阶点了点头说道:“陛下,这蒙古瓦剌伊德尔部多次挑衅我边将,兵部,户部请战。”嘉靖想了一会,说道:“伊德尔部?兵甲多少?”徐阶稍加思索,对嘉靖说道:“伊德尔部兵甲十万余众,如若开战,当调九边之兵北上,同时遣一干将。”
嘉靖脑海里此时想的都是,一个人八十两银子,十万就是八百万两银子,恨不能嘉靖都下令这些人别杀一个人。
嘉靖犹豫了一下说道:“以杨博为帅,马芳为副帅,龚业为先锋,整治伊德尔。”徐阶的表情渐渐凝固,震惊的看着嘉靖问道:“陛下,这就开战了?”
“啊?不是要开战吗?”
徐阶一脸黑线的看着嘉靖说道:“陛下啊,这国库空虚,实在是折腾不起了啊,这战火一起,花费又要在三百万两左右,届时。”
“停!这打完了仗,朝廷不就有银子了吗?”徐阶一时语塞,点了点头,说道:“呃,确实是这样的,不过这朝廷不是又上了几个工程吗,这些工程都等着花钱呢,陛下把兵马调走,这大军一动,可都是银子啊。”
“徐阁老,那你就传话给杨博,此战只许胜,不许败!”嘉靖斩钉截铁的对徐阶说道,下定决心跟伊得尔死磕了。
这伊德尔可不是草原山的那些小部落,当年俺答还在的时候,瓦剌就差不多能跟俺答打的平分秋色,现在又吸纳了不少俺答的势力部众,俨然已经超过了当年俺答的实力,想跟瓦剌开战,那就必须重新调九边精兵北上,这大军一动,粮草先行。
徐阶不情愿的回到了内阁,让张居正起草讨伐伊德尔的诏书同时大明即将惩治伊德尔的消息不胫而走,所有原本打算来京城闹事的商人,全都转变成了送王师北上的乡绅。马芳跟龚业是要来京城领兵符的,同时京城也挑选了一批京营士兵,准备直接北上。
大明的这些兵,头一次感觉到自己是王师,毕竟这是第一次出征,还有百姓夹道相送的,这些士兵一个个害羞的都跟状元郎一样。
马芳看着这些人说道:“草原上,不比这京城,那是一刀下去,就要见血的,你们可要想清楚,这一去,你们可回不来了,现在还有机会,你们还能回去。”
马芳看着这群兵说道,这些兵当然是知道这去了之后有多凶险,但是大明兵部早就改善了抚恤体系,军人没了后顾之忧,打起仗来才能不要命,多少人只是为了封妻荫子去的,要的就是个死,再说了,现在回去,那不就是这京城里最大的笑话了吗?
所以马芳说了半天,也没有人动弹要回去的。
马芳欣慰的点了点头说道:“好,既然没有反悔,你们就还算个爷们,都跟本将走吧!”此次京营抽调八千骑,九边共抽调精骑四万五千,加上漠北新兵,足足十五万兵马,无论是杨博还是马芳,都憋了一股子劲儿,要出去跟伊德尔拼命了。
此时的胡宗宪还在台北痴痴的等着京城的回信,不过胡宗宪要是知道他的奏报,早就被扔到废纸堆里了,估计直接就在这里气死了。
胡宗宪看着孙毅问道:“孙大人,你猜猜这朝廷究竟是能不能批这招抚的大纲啊。”
孙毅皱着眉头说道:“开海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毕竟这不是小事,祖制的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胡宗宪看着孙毅问道:“难到这次咱们就注定无功而返了吗?”
孙毅摇了摇头说道:“不,因为打台湾更难!所以在咱们还是有希望的。”孙毅想了一会之后,觉得还是招抚成功的希望比较大,但是朝廷可能会思考一段时间之后,才能下定决心,所以孙毅和胡宗宪可能还要在台湾待一段时间。
不过台湾这里还是不错的,正值北方草黄马正肥的季节,没有北方刺骨的寒风。
胡宗宪也下定了决心,跟王直死磕到底,不过这台湾确实山清水秀的是个好地方,来台的这段时间里,胡宗宪的观念也逐渐的变了起来。
胡宗宪看着这山清水秀的东平府,叹了口气说道:“这台湾若不是跟倭寇扯上关系,假日时日,必然是我大明的海上江南了。”
孙毅笑了笑说道:“怎么?胡大人开始喜欢上这个地方了?”
胡宗宪点点头,喝了口茶说道:“此地山清水秀,气候宜居,虽然不知盛夏如何,但是此事倒是不乏为人间天堂。”
就在两人谈笑间,栓柱带着十几个属下来到了两人住的驿所,对两人说道:“胡大人,孙大人,这今天是东平府的大日子,徽王殿下请两位去观礼。”
“哦?”胡宗宪来了兴趣,这台湾跟内地最大的不同,就是这台湾有着太多太多内陆没有的新奇的玩意。
两人跟着栓柱来到了东平府的一处小山头,栓柱对两人介绍道:“两位大人,今天是台北第一座水泥水库建成的日子。”
孙毅似乎是有了些许印象,之前王直派人来荣昌书院买过一张设计图,似乎想要利用东平府的水利,设计了好久,才把设计图卖出去,没想到这王直的办事效率还挺高,已经落成了。
众人来到了一处山涧,此时这里已经聚集了大量的百姓,甚至还有几个洋人,栓柱指着远处说道:“这里就是东平府第一座水泥水库了。”
胡宗宪惊讶的看着栓柱问道:“水泥竟然还有如此妙用?”栓柱笑了笑说道:“是啊,水泥确实是个好东西,这还得多亏了咱们的孙大人啊。”
“哪里哪里,栓柱兄弟说笑了。”只见一座小型水库坐落在两山之间,陡峭的地势,使得这一段的水流十分的湍急,像这样的地方,整个台湾几乎到处都是,所以王直才有了利用水力的想法,这里已经修了一条水泥路,直通下面的一座县城,而这大坝的旁边,则是几个工坊坐落在了这里,山上湍急的水流到了这里,顿时温柔了起来。
而引出来的水力,带动了磨坊,还有一些作坊在运转,胡宗宪惊叹道:“这台湾,可真是个奇妙的地方啊。”
孙毅心中其实是有些不屑的,因为孙毅正在设计的,是如何利用水力,提升炼钢的水平,不过王直能想到这里,已经算是不错了。
栓柱有些自豪的说道:“待着台北各县发展起来,这些磨坊,十天之内,就能把收出来的稻谷,变成粮食。”
胡宗宪默许的点了点头,说道:“这胡某人回去之后,忽然就想请旨去地方干两任地方父母官了。”
栓柱笑道:“那胡大人就在台湾多住些时日,这台湾的东西还多着呢。”这话确实没毛病,但是孙毅绝对不会让胡宗宪去台中一带的,一旦胡宗宪到了台中一看,就会发现到处都是荣昌的产业,荣昌两个字几乎遍地都是。
甚至孙毅已经把整个荣昌的“高新”产业全给弄到台湾来了,甚至研究起了杂交水稻,其实杂交水稻就是不断的试验,就是观察出不同品种的水稻的优点缺点,然后将各种水稻互补,最终得出高产,耐操的种子来。
这是孙毅新上马的项目,一旦成功的话,荣昌在大明的地位将与神农比肩且无人可撼动,即便是嘉靖,也得给荣昌的这些科研人员立庙封爵,当然一旦那样的话,这些科研人员必须得是个死人才可以,否则必然危及帝位。
孙毅倒是不管这些,台湾是最合适不过的地方了,一块法外之地,十分的适合孙毅搞这种可以挣大钱,呃......不是,是造福千秋万世的工程。
胡宗宪走进了水力磨坊之后,看了一下,其实这些研究,技术含量都不是很大,只要智商正常的人走进去,研究一会,就能明白这个东西是怎么运转的。
胡宗宪惊叹的点了点头,确实水泥的利用,要远远好于原本的土质大坝,不过此时却有几个百姓皱着眉头说道:“这不是断了风水了吗,这样是得遭天谴的啊。”
“是啊,这要是全给建成这样,这咱台湾还能有生气儿吗。”百姓议论纷纷,胡宗宪倒是不置可否,毕竟胡宗宪是个彻底的实干家,胡宗宪虽然敬畏鬼神,不过对于这样的无稽之谈还是不咋信的。
刚刚听到了这些百姓说,孙毅忽然意识到了哪里不对劲,这台湾处于地震带上,原本地震就多,在加上这些东西,恐怕这风言风语一起来,足以把台湾葬送掉了。
孙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风俗,往往能断送一个国家,民间信仰的力量,足以毁灭一切。
孙毅没有说什么,只是跟着栓柱又看了一些台湾的善政,确实胡宗宪也感觉受益匪浅,但是孙毅看得出来,这整个台湾,已经花了王直的不少银子了,在这样花下去,这王直即便是有这十几年的积蓄,也撑不了多久了。
这也是王直极力将孙毅的荣昌留在台湾的原因,因为台湾现在唯一的财政收入,就是海关税赋还有岛内的商税,而荣昌的各处生意,在台湾竟然上缴了一半的商税,同时王直还在全力发展商人来台。
但是无奈,这市场实在是太小了,问题再次回到了人口上来,即便是胡宗宪已经到台北招抚了,王直往台湾送人的脚步却一直没有停下,只是在胡宗宪登陆的那天起,新登台的汉民已经全都送到台中和台南去了,不过这样也好,台北以东平府为主,已经快要跟内地的州府没有区别了,台南台中现在也是急缺人口补充的。
看着人来人往的东平府,孙毅叹了口气,这些失地的农民,在台湾活的不错,也让孙毅觉得自己这个险没有白冒,正如二十一世纪所流传的:一个成熟的商人,懂得自己培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