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焦虑
作者:
百分之二十九 更新:2022-03-31 03:01 字数:2072
然而各地的实情不一样,所以也会产生很多无法预知的情况。就比如说闪耀小学,据统计,学校里一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都没有,根本没有留守儿童,有的全都是着急上下班的工薪阶层。
其实,应该去问一问孩子们愿不愿意推迟上课时间,愿不愿意参加课后服务。虽然他们都是未成年人,但未成年人也是人,是这件事的主体。
然而,参加这件事的所有人都没有关注过主体的意愿,这就有点呵呵了。
无论怎样,政策已下,遵照执行。
随着期末的临近,复习阶段也逐渐放缓节奏,一味上满弦只会越绷越紧,最后的结果就是弦断人亡,精神再强韧的人也经不起长时间的高强度摧残,所以越是到最后,越要放缓节奏,放松精神。
下午给三班上科学课的时候,青辰还放了一段在天文社团放过的视频,让学生们轻松一下。
视频只有十来分钟,看过了视频,青辰就问起学生们在家都是怎么复习的。
王浩宇在家里一天一张卷子,是他妈妈给他的作业。
周允晨十道计算加两篇阅读打底,其他的能做多少做多少。
苏雨和杜琪峰被家长送到了补习班,补习班老师复习的可比学校多。
青辰简单听了几个,开始指导学生们如何复习,因为很多学生在家里基本都是不复习,能玩就玩,家长也不催不问,相当佛系。
复习阶段,但从数学来说,最开始的时候可以按照青辰上课的方法,先自己做一份思维导图,做好思维导图的时候基本上就知道自己都学了什么东西。
然后就是找一份练习卷,一张一张地做,每做一张都要分析卷子上的知识点自己有没有掌握,评判标准也很简单,就是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了自然没问题,做错了就要先搞清楚自己是怎么错的,这极有可能就是一个复习盲区。
最后,将自己的盲区好好从书上找一找,进行查缺补漏,完全搞懂。
最后的最后,就是做一两份期末测试卷,看看自己到底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基本上期末测试卷的分数就是最后期末的分数了。
越是到期末考试临近的一两天,应该是逐渐放缓节奏,调整心态,给与充分的缓冲,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
所以,青辰就告诉学生,在完成作业之后,不要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别做容易让自己兴奋的事,别出去疯玩,不要暴饮暴食,保证这几天身体健康。
最后就是告诉那几个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从明天开始就可以留下参加课后服务。
1月9日,第二十周周四,天气晴。
临近期末的日子是过得最快的,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预备着期末考试。
每个学期的这个时候,都是各家鸡飞狗跳最频繁的时候。
青辰没兴趣知道各家的门前雪是怎么扫的,他只关心自己孩子的问题。
青甜现在的成果,数学已经可以写二十以内加减法的竖式了,语文已经背会了四十首古诗,拼音声母和韵母都认识了,开始尝试拼读了,生字也认识了差不多一百个字了。
成果还是比较喜人的。
云凝这几天正在琢磨着是不是给青甜报一个英语班,语言类的学科早学会比较好一些。
当然,每一样都建立在青甜愿意的基础上。
如果青甜不愿意,青辰和云凝也不会强迫,他们俩一定会用各种“利诱”让青甜乖乖就范。
中国父母是容易焦虑的,从出生开始,每一个涉及到孩子的问题都让父母焦虑,近的比如上学选什么学校,要不要提前学知识,报一个什么样兴趣班,远的就担忧会不会考上最好的高中,能不能上一个好大学,能不能找到好工作。
总而言之,每到一个时期,父母都会焦虑。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每一位父母在孩子问题上都不希望孩子过得不如自己,发生在自己上的某些不好的事绝不想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自己有出息,获得比自己更好的生活。
这就是父母焦虑之所在。
很多父母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愿意孩子受委屈,即使家庭条件不允许,即使自己生活拮据,他们不会亏待自己的孩子,只希望能有一天孩子一飞冲天。就像是古代的寒门学子,一家人都指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
正因为如此,父母们才会焦虑,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当然,这也是很多商家鼓吹的噱头。
焦虑,其实是正常的表现。
过度焦虑,就很不正常了。
比如还没上小学就无视孩子的接受能力让孩子提前学习了好几个年级的知识,每天乐器、书法、变成、奥数等等补习班安排得满满的。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赶紧就让自己家的孩子跟着学,恨不得三两天就让孩子学会了,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
其实这些根本没有必要,就拿参加兴趣班补习班来说,孩子学会的顶多是一项技能,一个方法,又或者是一个技巧,而已。
先把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抛在一边,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优秀,要优秀在哪?
优秀在一个技能?一个方法?还是一个技巧?
全都不是。
因为就算孩子掌握了再多的技能、方法和技巧,他们未来到了社会上是无法生存的。会解奥数就能做好一份计划吗?会编程就能洗干净衣服吗?
家长应该培养的是孩子的能力,比如观察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能力、反思能力等等。
这些能力是参加多少兴趣班补习班都学不会的,是需要孩子一点一滴积累的。
新时代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不是国家提出的,不是社会提出的,而是家长们自己提出的,但是我们的家长自己又达不到那样的要求,于是,很多家长就认为“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