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海上楼船
作者:齐筱楼      更新:2021-08-13 16:27      字数:3041
  又是一个月圆夜,一轮通红的月亮高高挂在湛蓝的天空上,宛若从鲜血中浸染过一般,映得海面也一片猩红。
  自古民间便有传闻:月若变色,将有灾殃。青为饥而忧,赤为争与兵,黄为德与喜,白为旱与丧,黑为水,人病且死。
  一向镇定自若的沈翊也微微变了脸色,低声呢喃道:“血月至阴至寒之相,兆示人间正气弱,邪气旺,怨气盛,戾气强;风云剧变,山河悲鸣;天下动荡,火光四起。怎么会……怎么会这样呢?”
  秋惊寒笑道:“历史杂记曾有记载,血月现,国之将衰,气尽,如坠狱。王横手下能有此能人,爷倒是真有几分佩服了。”
  沈翊愕然,复又恍然大悟。
  “沈先生,你明日修书两封,分别送给子归和旷达,问问他们今夜的月色如何,不出半月自见分晓。先是人鱼歌声,现在是血月,好好的海盗,怎么竟然也学会故弄玄虚了,当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哪。”秋惊寒摇头叹道。
  “这攻心计,一个接一个,倒也有几分意思。”梁文锦笑道。
  “沈先生,你去帮我找一支玉笛来。文锦、莫问、黑妞咱们四人今晚去会会这个王横!”秋惊寒优雅地伸了个懒腰。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请将军三思!”沈翊立刻出声反对。
  “就带我们仨,属下也认为不妥!”梁文锦也不赞同。
  “爷只带他们仨,自有我的考量。军中水上功夫还有比他们还好的麽?爷又不是去打仗,人多了反而不便于行事。”秋惊寒口吻不容置喙,“咱们乔装打扮一番再去。”
  她既然如此说了,那便是不容更改了。
  约过了一刻钟,四人再次出现,秋惊寒素衣如简,银色长发用一支价值不菲的碧玉簪盘了起来,头顶还戴着一个大大的斗笠,腰间挂了一支玉笛,行走之间衣袂飘飘,有隐士侠客之风。梁文锦换了锦衣华服,头戴金丝镶边大红獭皮狐绒帽,大红金边镶绣滚花披风,罩绿棉袍,上绣牡丹环飞蝠,红丝镶边,腰缠金丝嵌玉带,足蹬犀牛皮靴,靴上金丝绣牛头,栩栩如生。衣领与袖口都绣着金色的兰花条纹,针脚细密,雅致贵气,一针一线,一枝一叶,带着行云流水般的写意,透出低调的奢华。黑妞与莫问都是仆人打扮,黑妞扮作一名老妪,脸上黑得油光发亮,佝偻着腰,手中拄着黝黑黝黑的盘龙棍,简直是丑出了新高度,看了第一眼绝对不想看第二眼。莫问一身劲装,手里握着一支长篙,头顶戴着草帽,脚上穿着草鞋,透出几分干练与落拓,像护院,又像船夫。
  四人驾了一艘小船,撑着长篙向人鱼歌声深处漫溯,竹篙轻轻一点,船儿晃悠悠地划出几丈远。秋惊寒与梁文锦在船头饮酒赋诗,黑妞坐在船尾,脚丫子在水里摇晃着,还时不时弯下腰去掬水,高兴得像个顽皮的孩子。船上挂着两排大红色的灯笼,随着船儿一颠一颠地起伏着,宛若与空中的血月遥相呼应。
  大雾渐起,四下蔓延,歌声浩渺,时隐时现。秋惊寒等四人也不着急,歌声清晰时,便划得快些,歌声隐匿时,便划得慢些,甚至随着水势与风向慢悠悠地打着转儿,不疾不徐,悠哉悠哉,仿佛四人真是贵公子结伴秉烛夜游,消遣漫漫长夜。
  夜色寂静,血月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歌声由远而近,靡靡之音不绝于耳。梁文锦面色发白,渐渐有些吃不消。秋惊寒解下腰间的笛子,轻轻挨着唇边,慢慢地起了一个调,是一首江南小调《苏幕遮》,在那悠长的笛声中,眼前仿佛出现了袅袅不绝的消暑燎香,屋檐鸟雀呼晴,窗外风荷摇摆,水面清圆,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荷塘一片新晴景色。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
  比起人鱼的靡靡之音,笛声清新活泼,淡远高超,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顿时人鱼歌声的魅惑被洗涤得荡然无存。
  在笛声的余韵里,浓雾转薄,依稀可见不远处立着一巨大的楼船,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黑妞呀然一惊,梁文锦与莫问亦暗暗称奇。
  隔得甚远,忽而听到有人扬声招呼,近如耳语:“远道而来的贵客,我们主子被您的笛声所吸引,能否过船一叙?”
  梁文锦等三人并未修练内家功夫,只觉血气翻滚,震耳欲聋,费了好大的劲才稳住身子不至于摇晃。
  秋惊寒收了玉笛,双袖一摆,解了四人的困顿,随之双足一点,身子拔地而起,足尖在水面轻点,水波未起,轻巧地跃入到了楼船的甲板上,抱拳轻声笑道:“阁下,我的朋友和仆人都是凡夫俗子,还请手下留情!”
  “踏雪无痕,足下好俊的轻功!”甲板上的青衣壮年轻声笑道,眼中飞快地闪过一丝精光。
  “过奖,和足下的狮子吼比起来还是略逊一筹。”秋惊寒淡淡地道,“据说,狮子吼清啸之下,犹如讯雷疾,泻声闻数里,令敌肝胆俱裂,心惊胆战,有着震慑人心的不可思议之威力。”
  “失礼之处,望海涵。冒昧地问一句,不知公子出身何门何派?”青衣壮年又问道。
  “家师已归隐多年,不问世事。晚辈下山时,曾经立下重誓在外行走,永不提师门。”秋惊寒微微一拱手为礼。
  二人问答间,小船借着秋惊寒先前点足起身的力道顺水而来,在与楼船相撞的尺寸间稳稳停住,船上之人面不改色,行动如常。
  秋惊寒故意在起身之际不着痕迹地露了一手,用以回敬对方的无礼。这也的确令青衣壮年暗暗吃了一惊,他别有深意地看了秋惊寒一眼,微微弯下身子,恭敬地微笑道:“贵客里面请!”
  秋惊寒略略等了等梁文锦,待他上了楼船,正了衣冠,这才与他并肩而入。楼船内又是另一番情景,只见雕栏画栋,富丽堂皇,人影绰绰,清歌妙舞,珠宝玉器、古玩字画、茶叶丝绸,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四人面含微笑,掩住惊讶之色,“黑市”这两个字不约而同地脑海中一闪而过。
  青衣壮年一边介绍楼船内物品的价格,一边旁敲侧击地问道:“不知二位贵客从何而来?”
  “在下姓文,名金帛,雒阳人氏,在扬州与徐州一带做些丝绸茶叶生意。”梁文锦笑道。
  “崔长安,淮安人氏,居无定所,四海为家。”秋惊寒含笑道,“不知阁下如何称呼?何方人氏?”
  “大家都叫我傅二爷,郯县人氏。”青衣壮年应道。
  梁文锦与秋惊寒说的地方都是州,而他说的是县,姓甚名谁也不肯告知,多少有几分想蒙混过关的意思。
  “徐州郯县是个好地方。”梁文锦状似无意地道。
  “文公子真是见多识广。”傅二爷强笑道。
  秋惊寒细心地注意到他的右手微微收紧,拳头握紧又松开了。
  “敢问二位贵客是如何来的?毕竟大海苍茫,碰到咱们的楼船也不易。”傅二爷又颇有深意地道。
  “不怕您笑话,我们是顺着歌声而来的。文某在徐州的时候,家中有一部分生意是海上的。自从东夷开放通商口岸之后,这生意就越来越不好做了。听同行说,最近渤海有一艘楼船专门做海上生意,还物美价廉。文某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渤海,谁知遇上了大风大浪,船翻了,随从也没了,幸好萍水相逢的崔兄弟出手相救,否则可就葬身鱼腹了。这两天雾大,白日海上又看不到边际,所以也不知现在到哪儿了。”梁文锦苦笑道。
  “文公子这是吉人天相。”傅二爷笑道,“那崔公子呢?”
  “最近听江湖朋友说,渤海之滨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崔某想见识见识,恰好手头也有点紧。”秋惊寒坦然地道。
  梁文锦与秋惊寒侃侃而谈,看神色不似作假,明面上他们不知不觉地透露了自己的底细,然而仔细一想又似乎什么都没说。梁文锦故意把海上生意说得含糊不清,又隐约地透出抱怨官府的意思,已经在不知不觉地撒网了。
  傅二爷岔开话题,将四人的目光引向了出售的物品,带着四人走向二楼。然而,一上楼便见两位壮硕的黑衣汉子抬着一位大腹便便的中年人往海中扔,看中年人的打扮与身上的穿戴,应该是位商人。
  梁文锦只看了一眼便收回目光,胆怯地缩到秋惊寒的身后,紧张地问道:“二爷,这……这是怎么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