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扬州十日
作者:
狂人阿Q 更新:2020-11-22 22:44 字数:3039
北伐的上层决议是攻取京津为主,北伐江淮为辅。
但下层执行的军兵却不知晓,两路进攻,明确告诉其中一路,你们是打替补的,这太伤士气了,所以军兵们只知道他们是两路进攻中的一路,谁能打到北京,那就看谁的本事了。
甚至陆路出击的軍队心理上还要更占优势一些,因为他们走的是徐达当年的路线,是正统路线,所以他们相信自己才是北伐的主力,海路只是佯攻而已。
进军江淮的部队由洪九指带领,攻克南京的时候,他的部队就驻扎在镇江,还攻占了江北的瓜洲,一直掌握着这个北进基地,清军尝试攻打过两次,都无果而还。
洪九指此时是江淮路总兵官,这不是一个常设的职位,效仿明朝的编制,这只是一个临时职位,带领兵员数量不定,此时洪九指指挥三个军,总计三万人进攻扬州。另外还有五个军的浙江辅兵,将会配合他攻取扬州。
这当然不是北伐的总兵力,北伐总兵力高达四十万,除了战兵十五万余人,还有闽粤浙三省辅兵三十个军。这些大军大多都在宁波府集结,随时等待北上驰援。
洪九指出了瓜洲,沿运河北上,他发现的軍队士气旺盛,尤其是那些辅兵,竟然比战兵的时期更高昂。战兵是一路杀过来的老兵,而辅兵虽然也接受过正规训练,可大都是战斗经验不足的乡勇。可辅兵部队却一路唱着各种家乡的歌谣,走起路来的气势,仿佛他们才是战兵。
这种现象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持续了很长时间,自从大帅登基之后,辅兵们就不一样了,进攻的慾望比战兵还要强烈,天天讨论着北伐北伐。
军中流行着扬州十日记之类的明末书籍,乡勇团练的军官都是乡绅子弟,年纪大多不大,读书识字,有人还读的热泪盈眶,直恨不能生在那个年月,要跟鞑子掰掰腕子。也有边看边骂明人没种,鞑子施暴怎能引颈就戮。
洪九指觉得这些年轻人就是天真,可奇怪的是,一开始军中散发这类书籍的时候,大家看了也就看了,并无多少激愤,可慢慢有了一两个人,接着开始有了一小群人,现在大家都好像对满清残暴义愤填膺起来了。
他不知道这叫做从众效应,在軍队这种社会群体中,人的感情会互相感染,然后在一个共识下不断强化。19世纪初,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写了本叫做《乌合之众》的书,以法国大革命作为分析背景,勒庞发现,即使一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加入受人民崇拜意识蛊惑的群体,就变成了乌合之众中的一员;更广泛地说,当一个个体融入群体时,个体的行为特征将被淹没,取而代之的是构成该群体的新的行为特征。
国人的民族意识虽然很淡薄,但总有人稍微强烈一些,马上就感受到了屈辱和愤慨,被明末文人的著述激发出自己的民族感情,释放出来,这种强烈的情绪极具感染力,接着一个感染俩,两个感染四,渐渐就在群体中扩散开来了。
周琅建立大周,他们作为团练被迫或者自愿加入大周軍队,有了新的立场,这一切都在影响士兵们的心理,这些年轻的乡勇军官们,读过书,更需要强烈的身份认同,来为自己的行为背书,不认为满清是邪恶的,那么他们的背叛就显得可耻。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是人类的本能,倒不能说成趋炎附势之类的操守。
结果就是这些江浙的辅兵们,对北伐极为热心,对他们即将打的扬州,他们谈论最多的是史可法。
扬州清军的兵力还是很雄厚的,作为坐镇江淮的清军主力,这里有十五万清军,几乎是周军的一倍,扬州城也不是小城,凭借城池坚守,是有机会的。这十五万清军中一多半,都是从南京被苏凌阿带到这里来的,之后就没有挪过窝。
面对清军,洪九指造就没有了任何重视的意识,因为屡次战斗都没出现过让他看得起的抵抗。这一次料想也不例外。
很正规的战斗,在扬州十里外扎营,前锋推进,试探性进攻。
清军据称死守,十日后,扬州城破。
简简单单不足五十个字的战报,发到了周琅面前,让他看到了一种土崩瓦解的状态。
就好像史书中记录的八旗入关后江南明军面对满清軍队的情况,有时候已经不是真正战斗力对比的问题了,完全就是心态问题,许多南明残兵投降满清,剃了头发,换了衣服,转头就去打过去的同僚,结果那些明军见到这些“伪清军”同样是闻风而逃。
扬州的情况就是如此,十五万清军,在八万明军的攻击下,城墙被炸塌了一角,然后就开始出现大量清军溃逃情况,其实攻击的,就只有三万前锋,还没有炮兵部队的重炮,就是用軍队中的步兵炮长时间轰击,造成城墙垮塌的,然后三万人常识攻城,占了塌陷缺口,城内就已经完全混乱,未几,该逃的不该逃的,都逃了。
见此状,留辅兵守城,主力继续沿运河追击,而且是全速追击,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不是洪九指不想休整,而是发给他的战略大计就是这么要求的,上面担心清军会狗急跳墙,炸毁黄河堤岸水淹江淮。南宋为抵御金兵南下,决开黄河堤防,此后黄河就改向南流,夺淮河入海。原本的两淮鱼米之乡,此后数百年间屡遭水患,明清两朝都以保漕运为主,动辄放黄河水泛滥农田,也不愿意让河水冲垮运河。
如果清军掘开黄河,江淮一带就会泛滥,且不说百姓遭殃,北伐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洪九指必须得快,追着清军逃兵的尾巴,不让他们有机会掘河。
从扬州追到高邮,又从高邮追到宝应,一直追到淮安,才追上了清军,淮安距离黄河(故道)已经不远,几乎就是背靠黄河,附近洪泽湖一带就有黄河泄洪水闸,洪九指不敢大意,绕淮安而过,直扑背后的清江浦、板闸镇等地,抢占闸口。
此时清军竟然来进行谈判,原来他们也是实在跑不动了,何止他们,洪九指经过正规训练的战兵部队都有些吃不消了,一路上大小仗几乎没怎么打,竟跑路了。前后军脱节严重,赶到淮安的就只有一万人马,还都是步兵,马兵和炮兵都落在了后面。那些马竟跑不过人。
但跟清军接触之后,洪九指真不敢答应他们,他们表示不想跟大周开战,大家只是想回北京,因为这些清军要求洪九指放他们过河。要是周琅在这里,肯定就答应了,但洪九指担心自己放人过去,会落下一个纵敌,然后被海路北伐那只部队给告了,他放过这些人去,等于让这些人去支援了北京。
几个心腹军官在一起商议一番,结果洪九指转变了想法,反正这里就他们一万人在,大部队还没有跟上来,这些都是跟他一起共事多年的同僚,又是大家一致的想法,转头就通知清军使者,愿意放他们过河。
洪九指突然发现,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军官了,他代表了一方势力,他的手下都愿意清军去北京当着海路北伐的軍队,然后他们这一路就更有机会打到北京。
清军很讲究,留下了两箱财货在河边,钱洪九指不敢拿,大家私分的话,根本就保不住秘密,最后干脆以缴获入账。
軍队中个别军官,甚至军官集团的暗中角力,周琅并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他对这种事其实也无能为力,人类本性如此。但他肯定会采取措施,杀人不至于,一番人事变动是少不了的。
周琅此时才刚刚受到扬州发来的详细战报,知道十余万清军竟然被轻易击垮,周琅不由得感慨,难怪书中记述,徐达北伐,三月就拿下了整个山东,估计大半时间是用来赶路了。
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最后造成的结果竟然如此夸张,清军可以追着白莲教跑,遇到自己,竟然跑的也这么快。
这让周琅对海路信心更足了,以他目前的海运能力,组织以支持十多万人远距离作战,他可以在北京跟清军做长时间攻防,北京城就算再厚,十天轰不开,一个月怎么都轰开了。只要打开缺口,从起兵以来的情况看,清军缺乏肉搏巷战的勇气。
战兵在前开路,辅兵在后接收,紧跟着的就是文官去抚民。这一套模式已经很规范了,不过这次去的不是王辅茞。王辅茞已经是大周丞相,要处理的事情比过去多了数倍,抚民的事情交给了降官陈淮。
周琅得知扬州如此轻易攻克,此时陈淮才刚刚上路,马上派人去给陈淮带个话,让他邀请扬州士绅,一起祭祀一下史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