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并肩(二)
作者:荒烟蔓草      更新:2020-06-04 04:30      字数:2986
  第110章封禅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少登大宝,年幼力弱,幸得翊亲王常伴左右,辅佐朝政。十数年来翊亲王为国为民,奔波劳碌,鞠躬尽瘁,忠心耿耿。助朕除奸佞,安民生,定边疆,清河山。河清海晏,天下安澜,与朕一同奠定吾大夏之盛世气象,功劳之大,可鉴日月。然深宫妇人,无功无德,怎可与翊亲王相提并论。尔等莫要再纠缠于立后之事。天下*,唯翊亲王一人可与朕比肩。朕将永不立后。
  翊亲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天子既言,永世无悔。
  钦此——
  朝臣三呼万岁,莫有不从者。
  ————《夏史·承庆帝本纪》
  承庆十二年初,帝下旨加封翊亲王为一字并肩王,史书上非常难得也非常忠实的记录了这一份圣旨的原文。单单看圣旨的前半段,端的是堂堂皇皇叔侄相合。身为皇叔的王爷功绩深厚一心为国,身为侄子的皇帝心胸宽广自有丘壑……简直是堪称历代皇室手足情深的典范。
  ——如果忽略后半段那诡异的“朕将永不立后”的话。
  朝堂上宣读圣旨的时候确实是满朝大臣三呼万岁,莫有不从——交叠的喊声回荡在太极殿的屋檐下,掩盖了过往不知多少暗潮汹涌你来我往的交锋。
  后人永远无法猜测在这样一片平静祥和的表象背后,他们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那些鸡飞狗跳的争辩,那些沉默无言的相抗。
  但是无论再怎么争辩……其实都是辩不出什么结果来的。所有朝堂上容许跳出来的胡闹,全部都被六部尚书联手封在了“加封尊衔”这条线之前——陛下同王爷之间不管是不是真的有那回事,都把你们的猜测给我塞回肚子里!
  咬死了牙这件事不能放到明面上来说,你信可以,不信最好,无论你们是不是心知肚明,这最后一块遮羞布不能揭开!
  “加封尊衔”和“不立后”硬生生的被六位尚书给分开了。除了不能把两件事联在一起说,其余的……你们要怎么争辩,都随你们。但凡有一点想要把两件事放在一起提的想法,都会立即遭到六部的联手封杀——最简单粗暴的体现是,在你说出口之前,六部尚书总有两三个会咳嗽一声,然后你前后左右身边总有一位同僚会立刻闪过来捂住你的嘴。
  第一次你没有说出口的机会,并且也再不会有站上朝堂的机会了。
  吏户礼兵刑工六位尚书不愧是能在朝堂上混到现在的人物,目光之准确的确担的起别人口中的一句“老狐狸”,虽然按年龄分,有些还是青壮年品种。
  把原本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硬生生分开之后,六位尚书就安安心心的袖手旁观,让手底下的人去吵了。
  单以“加封尊衔”而论,若要说不同意,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毕竟翊王十数年来的功绩实打实的放在这里,不带一点水分的,都是血雨腥风里拼杀出来的功绩;一直以来也没犯过什么错,立场明确脑子清醒,身为皇族心怀苍生,民间的声誉也好,简直堪称是贤王的典范。
  “怀王之乱”平叛回京后还没给封赏呢,全天下多少双眼睛盯着——这要说不给加封,也实在说不过去。
  再者,单以“不立后”后而论,所有的言辞、那些花团锦簇的伦理文章还没说出口就被皇帝一句话给堵了回去。
  高坐在帝位之上的年轻皇帝漫不经心的在听他们争吵,长长的眼睫覆盖之下没人能看懂他的思绪,听闻此句抬起眼皮,一个人一个人扫过整座朝堂,直把所有人都扫的哑了火,然后皇帝才慢悠悠的道,“你们谁家的女儿想做皇后了?”
  众人一下子冷汗就出来了,后知后觉的想起来这位陛下最忌讳的可不就是外戚!如此一来,谁还敢提立后之事?何况王爷虽然垂首静立一言不发,那也是静立在朝臣的最前列——他依旧手握大权威望甚隆,这两人如果联手……
  别说一个皇后了,一百个皇后都不够看的!
  想想看他们曾经的战果吧:康王、左相、张家、犬戎、怀王……
  这画面有点美。
  争争不过你,你拳头又比我大,那我就身体力行,搞非暴力不合作吧。大臣们还是很有骨气的,开始搞罢工搞死谏——奈何还没折腾出花样来就被自家夫人掐死在了摇篮之中。
  不去衙门不去上朝?可以啊!夫人们不动声色的缩减了全家的用度,侧室庶子那里所有平日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合规矩的东西全都搬回了库房,理由是老爷日后没有俸禄了,家里必须要精简节约,戒奢戒逸。
  老爷你要死谏?好,我既为你家妇,定为你守一生寡,你走后就算再孤苦,我也会把孩子带大,拼死也会给孩子找几个好老师——虽然如果你在的话,那不过是几句话的事。侧室和庶子我也会好好待他们,不说读书入仕,至少在成亲分家前,我管他们吃喝……哦,对了,还有成亲,老爷你要是走了,咱们儿子要守孝三年,三年后还不知道有什么姑娘肯嫁呢。
  老爷:…………
  老爷表示,我是要管自家儿子娶媳妇的事呢?还是去管皇帝娶媳妇的事呢?
  普通的老百姓看不懂朝堂上的这些事,这些执掌一家中馈的主妇们还是能琢磨出几分意思来的。
  一朝之帝,说不立后就不立后了……偌大后宫,说不要了就不要了。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也说干就干了。
  再看看自家老爷,美妾俏婢那是一房一房的抬,挡都挡不住。
  ……到底意难平啊。
  而在这些涌动的暗流中,最为让人质疑也最为让人指摘的,无非就是陛下同王爷的血缘关系。
  六部尚书是知道这其中的缘由的,偏偏无法与人诉说,毕竟是牵扯到皇室秘闻的事,稍有不慎那可就成了皇室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只是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虽然六个尚书嘴像个锯嘴葫芦一样严实,消息还是一点一点慢慢的,像是年代久远的墙缝中滴出的水,渗透了出来。
  好在听到消息的每个人都有意识的守住了它,没敢大肆的往外传,一定程度上还是保住了皇室的声誉。这个已经不算是秘密的秘密在朝臣勋贵的上层流传着,言谈之间偶然涉及到这一层立刻刹住,两人对视一眼,彼此心知肚明……就这么着,也不知道宫里有没有听到什么风声,竟然一直没有什么表示。
  直到……直到某一日的清晨,天光破晓,清透的日光从云层直射而下,巍峨庄严的宫殿群里,一行二十辆马车的车队正缓缓踏步而出,马车上刻印的是皇室徽章,明黄车盖下,安祖贵妃展袖端坐在软榻上,回头看一眼,宫巷的路口,一声明黄龙袍的皇帝和玄黑蟒袍的儿子依旧在驻足送她远去,身形相仿的两个人执手并肩,同样的清峻,同样的挺拔。
  车轱辘吱吱的压过路面,车檐上的风铃叮铃铃的响着,一路送着车队驶向京郊外的皇陵,沿途宅院大门洞开,那些一品二品的诰命夫人换上了诰命服,身后跟着自家的女眷,全数跪在大门前,直到车队驶过自家的宅院,消失在路的尽头。
  且不论王爷同陛下是否真的有血缘关系,这事总要有人给一个交代。
  承庆十二年初,安祖贵妃自请守皇陵。
  车队渐渐行远,直至站在宫城门口都再也看不见,直到站在华京城门上都只能看见渺小一点,层峦叠嶂,风铃在风中一路摇摆,莽苍的山绿开始在眼前显现,皇陵快到了。
  承建皇陵的这座山是开国时定皇城的时候,太/祖一起定下的,据说是绝好的风水,地底下还镇着龙眼,可保后世子孙兴旺,国祚绵长。
  安瑾珩由人搀扶着走下马车,皇陵建在山腰处,小行宫和孝陵卫的军营都建在山脚下。在皇族没有大肆过来祭拜的时候,小行宫里自然是只有她一个主子,这地方环境清幽,住着倒也清闲。
  小行宫里自然也供奉了诸位先祖的排位,摆在最前面的,赫然便是太/祖的名字,□□的牌位后头,就是隆平帝的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