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作者:冶文彪      更新:2020-10-21 20:03      字数:5313
  他又抬眼望向那棵梨树,自己死后,这梨树仍会逢春而发,开花结果,自生自长。细看那些雪裹枯枝,他心里竟生出些暖意,如对故友。
  活到如今,他并没有什么朋友,王伦是最近的一个。王伦人虽浪荡,却从不食言。他未来,怕是已经遭遇不测。念及此,陆青忽觉心里似乎有根细丝,迅即断开,飘飞而逝。这是他与人间仅有之牵系,王伦不来,这牵系便也消失。他心里一阵怅然,又望了一眼那棵雪中梨树,随即起身,又回房去睡了。
  进到正月,他已忘了王伦,每日照旧看树、睡觉。
  正月十五那天傍晚,他刚睡醒,外面忽然传来敲门声。王伦?但随即便发觉,这敲声笃实许多,应是其他人。他略一犹疑,还是踩着院中的雪,出去开了门。是个中年男子,从未见过。一眼之下,陆青便已大致看清此人性情气质:目光稳重温实,眼中却隐隐有些偏狭不平之气,在家中应是长子,后被幼弟夺宠;笑容平和,嘴角却藏了些谨慎犹疑——看人时,先审视一眼,接着又确证一道,而后才安心收回——应是早年经历平顺,中年之后至少遇过两次大波折;脖颈微向前伸,头又略向后挺,鼻翼微缩,鼻孔又微张,恐怕是家中妻子性情骄横,家室又胜过他,常年在家忍气俯顺,心中却又尽力持守夫纲……
  那人望着陆青开口询问:“请问,您可是陆先生?”
  陆青点了点头。那人从怀里取出一封书信:“我与王伦是旧识,已有几年未见他。几天前,我在山东兖州一家客店前碰着王伦,他托我给陆先生捎来这封信。我正要跟他攀谈,他却匆匆便走了,似乎有何急事——”
  陆青等那人告辞,关起院门,打开了那封信。里头只有一张画,画得极粗陋:一条河,一座弯桥,一头羊从城门中出来,一轮日头将升至半空,旁边只写了“清明”二字。看那两个字,果然是王伦笔迹。
  陆青不解其意,又仔细端详那画,寻思许久,忽然明白此画是在暗示:那头羊是杨戬,清明近午,杨戬要出东水门,过虹桥。
  陆青不知王伦为何能预知杨戬行程,不过,王伦寄信过来,自然是望他能行刺杨戬。陆青不由得笑叹了一声,至少王伦仍在人世。叹过之后,他又感慨自己,先为王伦不测而怅,现又为王伦在世而笑,看来毕竟未能真的看破生死得丧。
  正在这时,眼前一样东西飞转飘摇,落到他脚边雪上,是一小片枯叶。院中那株梨树叶子早已落尽,这是从院墙外一棵槐树上飘落进来的。他俯身捡了起来,叶子虽已枯褐,叶柄附近却仍残留了些黄绿生意。他凝视片刻,心中似有所悟,却又一时想不明白,便回去重又坐到檐下,望着雪上自己来回踩的脚印,默默出神。
  一直坐到清晨,他正要起身进房睡觉,院门忽又敲响,随即传来一个孩童的唤声:“陆先生!”
  陆青一听便认出来,是王小槐。两年前,他曾随王伦去过皇阁村,王伦特地牵了王小槐让他相看。他一见王小槐,便知此童日后必定会搅扰得世人不宁、众难安生。尤其那声气,听着虽稚嫩,却有几分天然骄冷,绝非一般娇宠孩童之气,而是缘于过人天资、绝顶聪颖。时隔两年,王小槐声音劲利了一些,那骄冷也随之更盛,其间更夹杂了些怨愤之气。
  陆青过去打开门一看,晨曦中,一个中年微胖的男子,带着个孩童。那孩童果然是王小槐。陆青看那中年男子,应是富家落魄子弟,神色间混杂骄气忿意与愁苦灰心,目光既不屑又馋羡、既落寞又不甘,更有些机巧与油滑。好在心地还算纯良。而王小槐,虽仍瘦小,却长高了一截,目光则比两年前沉暗锐利了许多,骄冷傲横之外,更聚了一股急恨躁愤之气,再加孩童之无遮无掩、不思不疑,望过来时,利刃寒锋一般,直刺人心。
  王小槐一见陆青便说:“陆先生,你得帮我。”
  陆青让他们进到屋中,坐到桌边。王小槐脸色发青,小鼻头不断翕张:“陆先生,你得帮我找出害死我爹的凶手。我爹不是病死的,是被人谋害的!”
  陆青听了一愣,王豪竟已过世。王小槐接下来所言,让他更是惊诧:“昨天夜里,我死了八回——”
  王小槐口齿极清利,一气讲了起来。原来,王豪去年春天病故,王小槐却始终疑心他父亲是被人害死的,发誓要查出凶手,因而四处生事,有意激怒所有可疑之人,从自家亲族到同村、邻村、乡里、县里,甚而拱州和应天府。
  与他同来的那中年男子是他舅舅,原是汴京大香料商之子,却已落魄。王小槐许了这个舅舅三千贯钱,召集了一班人,商议出一个办法。害死他父亲的人,必定是贪他家产,自然也会设法杀他。于是,王小槐故意答应让拱州知府举荐到御前,并四处放言,正月十五要去京城,半夜会坐一顶轿子出东水门、过虹桥。
  昨天夜里,他们照计行事,半夜用一顶轿子抬到拱州知府京中宅子门前,偷偷接了王小槐出来。王小槐躲到门边暗处,换了一个替身上了那轿子,往东水门外抬去。王小槐和舅舅一路尾随监看。那顶轿子竟连遭七次暗杀,最后被烧毁在虹桥顶上,尸首也被烧焦,扔进了河里。
  陆青听了,心底生寒,忙问:“还有一次呢?”
  “在那宅子里,他们在水里下了毒。我早就知道,一口都没喝。”
  “那替身是谁?”
  “是一只猴子。他们都叫我王猴儿。舅父认得瓦肆里一个耍猴的,有只猴子身量和我差不多,正巧得了重病,我便买来替我。我先以为只有一个人来杀我,结果一共来了八拨人,我仍没查出是谁害死了我爹。陆先生,你得帮我去相看,究竟是谁杀了我爹!你要钱,一万两银子我都给你!”王小槐说着,眼里便滚出泪来。
  陆青对这孩童原本并无多少好感,但听他昨夜接连被人谋害八回,再看到他眼中泪珠,顿时想起自己幼年,心中不禁恻然。自己当年能撒手放怀,王小槐却决不肯甘休。这仇意先害的便是他,仇中激仇,只会让他一生难宁,甚而活不到成年。
  迅即,陆青又想到了因禅师、王伦以及那片落进院中的槐叶,他低头默想半晌,而后轻声说:“好。”
  第八章 坤
  坤先迷不知所从,故失道;后能顺听,则得其常矣。
  ——张载《横渠易说》
  清明上午,一顶轿子缓缓行向东水门。轿子中坐的,是杨戬。
  杨戬此次出宫,是去东水门外密会一个人——紫衣客。
  此事极紧要,却得隐秘行事。不能让人察觉,必须便服出宫,身边也不能带太多护卫。过去几年,杨戬曾遭遇多次行刺。每回出宫,他都极谨慎,这次更是谋划许久。从宫门到东水门,原本只需一个多时辰,他却用了三天。
  寒食前一天夜里,杨戬便已出宫。他从后苑延褔宫西侧的角门趁黑出来,乘了一辆车,驶出万胜门,来到自己西郊宅第,不进正屋,径直到后院池边那座小楼歇息。第二天天黑后,他和五个身形相近的侍者全都换上相同的便服,熄灭灯烛,一起走出小楼。那楼外已安排好六顶轿子,他们分别坐进轿子,各安排了两名轿夫、四个护从。三顶出前门,三顶出后门。他那轿夫和四个护从为宫中带械侍卫,全都换了便装。侍卫照吩咐,将他抬到金明池边另一处宅子。次日天黑后,又照前日之法,换另一拨人,转到城中一所宅第。
  昨天夜里,他又转到第四个宿处,皇城使窦监已候在那里。窦监是杨戬最为亲信之人,掌管宫廷护卫、暗情侦察。二十多年前,天子在京中营造居养院,收养老病孤幼,杨戬奉命监造督办。窦监便是居养院中一个孤儿,杨戬见他精敏忠勤,便带入宫中,做了贴身小黄门,加意训教。几年前,杨戬说动天子微服出宫、私会李师师,为保万全,便让窦监升任皇城使一职。窦监行事极谨密周全,杨戬此次出宫,便是由窦监谋划。
  到清明上午,仍是六顶轿子一同出门。杨戬所乘这顶,外观瞧着与寻常轿子无异,里头却包了一层铜皮,轿门轿窗用精铁丝网严护,只能从里头开闭,刀枪难入。窦监带了四个精壮侍卫在前后护从,轿子稳稳向东水门行去。
  杨戬心知安排已尽周密,无须再多虑。至于那紫衣客之事,前后已布置了三个月多,今天去那里见过之后,便算大功告成。唯一令他略有不适的是轿帘密掩,轿子内有些憋闷。他瞧着外头影影绰绰的景物,默默想着心事。
  杨戬今年整五十岁,入宫也已四十二年。他入京那年,坐在车中,透过帘子,窥着外头这繁盛京城,又惊又惶,如同田野里一只小雀儿被捉进了富贵厅堂,关在了金笼子里一般。当时哪里能想到今日这地步?莫说这京城,便是天下,自己随意一动念,便能倾动万民,执掌生死。
  轿子沿汴河大街行至东水门附近,出城扫墓踏青的人极多,街上极为喧杂。不时有人经过轿窗,高呼大嚷,争论笑谈,低声细语。杨戬看不清那些人的面容,却难得离这些人这般近,甚而能嗅到那些人身上的气味。凑近了,有些熏人,他不由得皱起眉,微微屏住气。自己当年若是没有入宫,不知会是何等模样?住在那皇阁村,娶妻生子,如窗外这些人,蝼蚁一般,滚在尘烟里头,染一身酸咸腥膻气味,到了清明,携家人一起去游春扫墓、吃喝说笑……年轻时,他时常怀想这等人间滋味,后来越隔越远,渐渐生疏,甚而开始厌畏。今天再看来,这尘世如此鄙陋熏浊,自己哪里还能进得去?
  帘缝里略吹进些春风,杨戬面上一凉,胸中舒畅了许多。路边一个摊子,堆满纸马纸钱,他想起今天是清明,心里微微一沉。离家四十余载,他只在二十多年前回过一次乡。自己父亲当年没买成的那块田,去年王豪白献给了他。他原想回乡去看视看视,却被公事缠住,始终未能成行。今年清明,又被紫衣客这事绊住,不知几月才能回去。可再一想,如今家乡早已没有亲人,还回去做什么?即便是有父母兄弟,他们子子孙孙、和和乐乐,你去了,也只是个孤身无后之客……
  他正在出神,轿窗外走近一人,低声叹了句:“同为骨血亲,缘何分高低?”
  杨戬听了一怔,不由得想起儿时。当年家中三兄弟,哥哥只长他四岁,行事言语却已像成人一般谨重,因此深得父亲器重,但凡见客交易,都要带他去历练;幼弟则生得灵秀乖觉,极讨父母宠爱;唯有他,性子迟慢,又不善言语,始终难合父母的意。他越想做好,便越易出错,时常被父亲责骂。儿时,不知偷偷哭过多少回。后来家败,为了几十贯钱,三兄弟要卖一个入宫,父亲自然便选了他,他却连“我不愿去”都不敢说出口。以往从不敢在父亲面前哭,那天眼泪却无论如何也忍不住。父亲看着他,只说了句:“哭什么?送你进宫是去享大尊贵。”
  回想当日离家情景,杨戬心里一阵发涩,却听见窗外又走过一人,叹了句:“儿时一段冤,白发仍梦寒。”
  他又一惊,见窗外是个老者,身影瞧着有些凄惶,恐怕是幼年遭过冤屈,至今仍解释不开。他也随即想起儿时一段冤屈。
  他父亲家教极严,极少笑。母亲又太卑顺,一向谨守妇道,从没高声说过话,也极少迈出过二门。杨戬记得最清的是五岁那年,他父亲押了一车药材,带了长子,去州里交易,来回要几天。那时他父亲从江西引种的鹿子百合正巧开花,家里那些仆妇争说那花朵好不稀罕,纷纷耸动主母去瞧。杨戬三岁的幼弟又在哭闹,他母亲只得带了他们姐弟三个去。
  到了田头,杨戬张眼一望,顿时有些发晕:那田里开满了花朵,花瓣雪白翻卷,布满殷红斑点,犹如蘸了血点的白爪子一般,花香又极熏人。杨戬有哮症,闻不得这些浓香异味,胸口一阵窒闷,几乎喘不过气来,他忙朝后倒退了两步。他的幼弟却正巧从母亲怀里挣跳下来,刚奔到杨戬身后。幸而杨戬及时察觉,慌忙闪向一边,才没有撞到幼弟。可幼弟偏偏脚底一绊,猛地摔趴在地上,顿时哭嚷起来。杨戬顾不得胸闷气促,忙要去扶幼弟,手却被重重打开。抬头一看,是母亲。
  母亲狠瞪了他一眼,骂了句:“谁人走路倒着走的?怪道你父亲常骂你是倒蹄驴子!”随即俯身抱起幼子,柔声哄慰起来。
  杨戬从没见母亲这般责骂过谁,更没见她目光这般冷怒过。他又惊惧,又委屈,胸口越发窒闷,忙大口急喘起来。这时却听见一阵驴蹄声传来。抬眼一望,竟是他父亲和哥哥,各自骑着一头驴子行了过来。他母亲也一眼望见,顿时红了脸,慌埋下头,抱着幼子转身往家里逃去,他姐姐也忙快步怯怯跟上。只留杨戬呆立在那里,不知该逃还是该留。他幼弟却尖声嚷起来:“爹!二哥撞我!”
  他爹这时已到跟前,勒住驴子,铁着脸瞪向杨戬。他哥哥也一向守着兄长威严,骑在驴子上,蔑然斜视他。杨戬越发失了主意,胸口又窒紧起来。他父亲厉声喝道:“没长进的东西,枉生作男儿,成日只晓得跟在妇人脚后头偷馋躲懒。回去碾药去,不碾完两升蔻仁莫吃饭——去啊!呆站着做什么?莫不是想讨打?”
  他慌忙转身跑去,胸口被扼住了一般,喘不过气,不留神摔倒在地上。他父亲越发恼怒,在后头厉声痛骂起来……
  虽隔了四十多年,想起当日那慌怕窒闷,杨戬胸中仍不由得紧促起来,他忙深呼了两口气。这时,轿窗外一个中年汉子闷声说了句:“有心立小功,谁知成大过。”
  杨戬顿时又想起儿时另一桩事。母亲过世后,父亲越发严厉,即便哥哥弟弟犯错,父亲也只骂他。七岁那年,他父亲受骗买了帝丘那片田,又借了官府青苗钱,那几个月变得极暴戾,以前只是责骂,那时开始责打。杨戬慌怕无比,一直盼着能做出一件让父亲欢喜的事。他见弟弟时常乱拿家中的物件,便想到一个主意——那时父亲隔几日便拿着那受骗的田契去县里争讼。有天父亲从县里回来,他趁着父亲睡熟,偷出了那张田契,跑出院子,将那田契藏到墙外一块石头下。想等父亲寻它时,再假意寻见,交给父亲。父亲醒来后,发觉那田契不见,疯了一般翻寻,暴声喝骂起来。他忙跑出去,搬开那块石头,那田契却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