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石鼓
作者:
阿树 更新:2020-10-09 10:57 字数:2136
墓道前方陡然开阔,看上去跟之前所见到的山洞差不多。
顺着赵风虎所指的位置,秦石看到一块阴影,悬浮在石洞中间。
秦石将手电筒往阴影照过去,便看到了一具棺椁,静静地悬挂在半空之中。
“灯!”
秦石呼出一口浊气,低声说道。
其实不用他特意吩咐,沙蛇已将灯光更亮的探照灯往棺椁上照去。
在雪亮的灯光之下,棺椁清楚地出现在秦石眼前。
“真是棺椁!”
秦石看了赵风虎一眼,依旧觉得难以置信。
“果然如此!”
赵风虎见到棺椁之后,也是松了一口气。虽然之前他说得信誓旦旦,可终究是猜测之事,最终结果如何,还是需要眼见为实的。
“先别过去!”
秦石还处于震惊之中,可刘子骥看到棺椁,已经有些按捺不住,朝“悬棺”走了过去。
秦石赶紧将他拦住。
前方不仅仅只有一具悬棺。
秦石更是注意到,棺椁下方,还有着一块块打磨雕琢过的石头。石头高低不一,看上去像是一个个石鼓。
而石鼓之上,似乎还有什么东西盘踞其上。
秦石示意沙蛇把探照灯照向石鼓。
“尸体!”
巫黑吓了一跳。
他看到,每一个石鼓之上,都陈列着一具尸体。
尸体呈现跪坐状态仰头之状,不管它们所在的石鼓在哪一个位置,头部都是朝向上方的棺椁。
而棺椁由八道铜索固定在半空,离地有七八米的高度,距离穹顶更近,只有两三米的距离。
“有机关不成?”
刘子骥白了秦石一眼。
按照他的理解,古墓越是时代久远,危险程度就越低。
因为更早的时代,人们无法利用更强大威力的机关来对付盗墓者。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就算有机关,几千年的时间过去,机关也应该失去了作用,变得无害。
“那些跪坐的家伙……你确定是尸体,不是其他的东西?”
秦石低声说道。
他目力不错,在探照灯的照射下,他已经看清距离较近的石鼓。
石鼓上的尸体,竟然没有腐化,就连身上的衣物,也没有腐烂的痕迹。这让秦石很吃惊。
要知道,这里的环境潮湿无比,陪葬的铜器,大部分都受到了严重的腐蚀,木质的陪葬品,绝大多数都已经腐烂,剩余的也几乎碳化了八成,布帛和粮食之类,秦石根本没有看到,想来已经彻底腐化掉。
几个看起来是装陪葬的粮食的坛罐,秦石也查看过,里面只有一堆黑色的烂泥,应该是麦子或者其他的粟谷、碳化潮湿后变成的。
既然陪葬品都没有一件能幸免,这些尸体又如何能保存如此完好?哪怕它们所在的位置相对干燥,能保存下来,但能保存的,最多也只有骨头而已,怎么可能还有皮肉?而且看上去还很丰满的样子。
“不是尸体,又会是什么?”
刘子骥瞥了秦石一眼。
“奢比尸。”
秦石小心地说话,一边数着石鼓上盘踞着多少的尸体。
奢比尸与人类的相似度极高,尤其远距离观看,更难将其分辨。
如果棺椁下方的尸体,全是活着的奢比尸,那问题就大着去了。
之前的两头奢比尸,已经将秦石吓得不轻,要是石鼓上的全是这种家伙,秦石便清楚,他探索大危杀局的人生,就要到此画上句号了。
“不可能是奢比尸。”
刘子骥马上就否定了秦石的猜想,轻笑起来:“奢比尸可没这么老实,如果它们在这地方,肯定会建造巢穴,在巢穴里睡觉……”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再说了,如果是奢比尸,我们的距离已经很近了,它们才不会这么老实地呆在那里一动不动,这一会已经过来了。”
说到这里,刘子骥补充了一句:“应该是人殉。这些人,尸体应该被处理过了,所以千年不腐。”
“何止千年……”
秦石的眉头都拧紧起来:“如果棺椁真是太史鸿的,这些尸体至少都放里三千年了好吧!”
能放几千年不腐败的尸体不是没有,埃及的金字塔里的木乃伊就是最好的例子,只是人家运用了更加极端的防腐技术,而且当地的干燥环境,也有利保存干尸。
而这地方……还有古代中原地区的防腐技术,能让尸体三千年不腐的同时,还栩栩如生?
秦石觉得可能性不大。
但这时候,刘子骥已经走了过去。
秦石赶紧跟了过去。
“都小心点。”秦石不忘提醒众人。
所有人连连点头。这地方看似平静,可处处透露着古怪,众人哪敢大意。
“就说嘛,除了尸体还可能是什么?”
刘子骥已经到了石鼓面前。
距离他最近的石鼓,高度只到他膝盖,上面的尸体,脸部黑褐色,两眼的眼珠已消失不见,但并不空洞,上面用两块玉石雕琢的眼球给取代了。
“下面还有字迹……”
刘子骥将手电筒往石鼓周边一照,便看到了上面的字迹。
“呃……这些字……”
刘子骥挠了挠头。
这些字他一个个看着熟悉,可连起来之后,他却一个都译读不出来。
“这是大篆?”
刘子骥都有些怀疑自己的认知。
秦石也小心地凑了过去。钱约翰和刘凡手持砍刀,护在秦石身前。
两人心里也是发毛,尸体见过不少,可这般有邪教意味摆放尸体的方式,肯定有着深刻的意义,说不定是一种邪恶的诅咒,能对他们造成真正的伤害。
“是大篆……但这种字,应该是太史鸿自创的,所以难以译读。”
秦石如此说道。
太史鸿能自创大篆,这并不出奇。因为这本来就是太史官的职责之一。
太史记载史事,遇到没有的文字,就要设法将其创造出来,尤其是在西周初年,周人的文字体系还没发展成熟,在那时候,周原地区甚至还处于沿用着商人的甲骨文时期,文字的创造是刚需。
“不过要破译它们,也并非不可能。”
秦石又看了几个石鼓,发现都有刻字。
他发现,不少篆字被反复用,而且混淆着一些他懂意思的单字。有了这些字做基础,也就给予了他破译这些文字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