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神人
作者:早点包子铺      更新:2022-01-08 00:50      字数:3215
  在福州,刘璎与祖父议论着江浙一带逼捐的后果,刘基担心上天震怒,降下天灾,这是古人相信因果报应的神论。作为具有现代思想和无神论的刘璎是不相信的,可是人类的活动也会影响到自然界,但是眼下这件事会影响到大自然吗?
  虽然刘璎不相信,可嘴上不能说,因为此时的人们都是信神的,并且这样的争论没有意义,他无法说服老太爷。
  从另一方面说,因为种地的是人,经商和作坊也是人在做,因此这一场人祸必定会对农业生产和工商业造成影响,甚至是灾难。这个说法刘璎是认可的。
  因此刘璎说:“天灾可能会有,可人间的灾难就在眼前。农工商各业无不是士绅们来做,现在这些人都遭了难,原本井井有条的农工商各业必然会混乱。田地里的庄稼种不好会减产,工场作坊停了,布匹等物产同样会凋零,缺少了商铺对货物的周转,市上就会缺东少西,一片萧条。所以孙儿以为今明两年在江浙十有八九会出现大饥荒,这将是江南鱼米之乡难得一见的劫难。”
  刘基手捻着胡须有点得意,他说:“难得孙儿你有如此的见识,这正是祖父我要说的,现在还没到秋收,秋天过去才会显露出艰难。孙儿你可有何打算?”
  刘璎说:“祖父过奖了,在您面前孙儿何谈见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天下无论何处遭灾,首要的就会产生众多的饥民,为了不被饿死,他们便会四处流窜,沿街乞讨,找一口吃食。同时,饥寒交迫的灾民很容易产生和传播瘟疫,这就更是雪上加霜了。所以说,灾民所需中首要的还是粮食,我现在想到的就是马上着手囤积粮食,一旦出现粮荒,我们可以立即出手,尽我们所能,把粮食销往需要的地方。当然了,我们只是商人,不是官府,不能公开救济灾民,而只能用销售的办法,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平抑的粮价,让人们都买得起。”
  刘基:“你能一下子看到要点,很难得。只要不闹粮荒,灾难就去了一半。即便有赤贫者没钱买粮食,他要饭也能容易些,不至于流离失所,只要不发生大的难民潮恢复的时间就会缩短。可是粮荒一旦发生,南北都会缺粮,指望官仓赈济,往往是杯水车薪,历朝历代的大饥荒概莫能外。孙儿啊,在全国都缺粮之中,你能从哪儿弄来这么多粮食呢?”
  刘璎:“祖父来北竿岛时间也不短了,您也看到了,北竿岛进进出出的商船很多,货物中最大宗的就是粮食,大部分粮食都销往大陆了,北竿岛也有很多大粮仓,储存了很多粮食。眼下我们商船运来的粮食大多来自高丽和日本国,最近我们开始走南洋航线,所以也有从安南、暹罗等地买来的粮食。”
  说到粮食,此时他们向南洋的航线还不够远,如果能过了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则那里的粮食更多。
  对于印度次大陆上为什么粮食丰富,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不再重复说,在这里只简单叙述。
  由于印度次大陆的地形,地理位置,决定了那里气候温暖多雨。气温和雨水是农业生产的决定因素,那里农作物普遍都是一年两熟,某些作物甚至可以不分季节,随时种随时生长。这样的地方可以说遍地是粮食。
  在中国的历史上,饥荒不断,可是看印度的历史却极少有大饥荒,这就是地理和气候的原因。所以后来的英国殖民者把印度称为“王冠上的明珠”,充沛的粮食和棉花支撑起英国爆发的大工业。
  然而,此时还没有印度这个国家,现在的印度次大陆上是很多小王国和部落,并没有统一,包括现代的巴基斯坦国和孟加拉国都是这种情况。
  如果台员的航船能到达印度,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粮食。可是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到达印度,郑和的巨大规模舰队就到达了印度,并且不止一次。说到此处,我们又要为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慨叹了。
  郑和的大舰队七次下西洋,到了印度,还到了更远的非洲。可是,大明王朝既没有在印度殖民,也没有建立一条稳定的商贸航线。在郑和终止了远洋航行之后,再也没有对印度洋的来往,甚至执行“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让摆在眼前的大好机会就这么放弃了,可惜又可叹啊!
  其实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动力是:明成祖朱棣篡位,用武力夺取了他侄子朱瞻基的皇位,因此他的皇位不合法。更严重的是朱瞻基失踪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因此,找到并杀死朱瞻基是朱棣的当务之急。在寻找无果的时候,有传言说朱瞻基流亡海外了。这才有了郑和下西洋,朝廷下了血本打造一支全球无敌舰队,这庞大舰队的唯一任务就是找到并杀死朱瞻基,而不是商贸或殖民。
  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了:郑和下西洋最终一事无成,紧跟着竟然是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
  而同一时代正是欧洲国家竞相走向大海的时代,西方开放性地走向全球,在郑和之后没几年,荷兰人、葡萄牙人就来到了东方,而此时中国却在故步自封。
  ……
  说远了,再回到我们的故事。
  刘基说:“这么说我们一直在做着粮食交易了,可是大陆上人口那么多,一旦遭遇饥荒,需要粮食的数量是庞大的,还要计算一下,有备无患。”
  刘璎回答说:“祖父您说的对,大陆上人口太多了,需要的口粮更是庞大的数目。现在我们的台员,农耕良田已经有上万顷,并且单位亩产比大陆上更高,稻米的品种也好。可是相对大陆而言,无论是高丽、日本国这些小国还是台员,能得到的粮食还是太少了,靠这些小国的确难以供应大陆。但是我们可以预计这一次的灾荒是局部地区,受人祸之灾的仅限于江浙之地,如果其他的地方没有大灾,我们这些粮食也能勉强应付。当灾荒到来时,每一石粮食都是可贵的,至于能救活多少灾民,这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人口世界第一多,有十四多亿人口。这个数量是现代的,在明代可是没那么多的人。据历史资料,到明朝立国后三十年,也就是社会稳定繁荣一代人之后,大陆上的人口有六千多万。由此推算,在明朝初年,应该是四千万左右,江浙两省充其量不过几百万人。这个数量与现代做比较的话,古代的全国人口比现代最小的省份人口还要少。如果不是人口这么少,单靠刘家的几十艘小木船,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粮食问题的。
  刘基也说了,需要算一算,不能空口说白话,我们现在就算算。
  按人口数,宽一点估算,假设江浙两省有一千多万人,比如说1200万。每人一天一斤口粮,一年就是365斤,两省用粮438000万斤,合219万吨。
  所谓缺粮救荒并不是按口粮总数,一般说补充三五成或更少就可以救济饥荒。我们按219万吨的三成算就是65。7万吨,也就是说大约六十万吨的粮食救灾,就可以基本上不会饿死人。
  此时的商船大多在1000料上下,合500吨,我们按一船装300吨粮食来算,需要总数2000船的粮食,如果用刘家用20艘船运粮,需要每一艘船跑100次才能完成。
  账算完了,也就清楚了,刘璎所说的“单靠刘家的几十艘小木船,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粮食问题的。”这话非常实际,并非胡说。
  刘基说:“是啊,大明的天下还是太大了,仅仅江浙两省我们都包不下来,正如孙儿你所说,我们尽人事听天命吧。不过我相信,有我们送来的粮食,总能解救部分灾民,缓解灾情,尽快恢复鱼米之乡。”
  ……
  刘璎返回台员后,同样会与他二叔刘诚商议,并下令商贸船队大量采购粮食,在台员和金门、马祖等各处码头都扩建粮仓,尽量囤积更多的粮食,做好救灾的准备。
  救灾物资中粮食是主要的,其他的货物,比如布匹和日用杂物也要准备。
  忙碌中很快就进入了六月,已经是夏日炎炎了,田里的稻谷正是抽穗灌浆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说,长江流域大雨成灾,到处河堤决口,洪水泛滥,灾民流离失所。水灾逐渐扩大范围,浙江也多处发大水,淹死不少人和牲畜,房屋倒塌,家园被毁,农田绝收。
  这时候刘璎想起老爷子的话,他说上天震怒,人祸之后必有天灾!刘基的这话可是神了!刘璎当然不信神,可是眼下又怎么解释呢?难道是巧合不成?后世都把刘基当做神人,甚至是预言大师,看来也不是空穴来风,或许其中有高深的学问是刘璎不懂的。
  大灾之后还会有瘟疫,这可不能疏忽的,救灾货物中还要有救治瘟疫急需的药材,让医生郎中们列出药材目录,赶紧收集准备。
  销售粮食物资的渠道是现成的,刘家在沿海很多港口都有货栈,也有合作的批发商。这一次集中在江浙两省,那就还要在这两省增加销售网络。
  所有这些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就等着救灾的行动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