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帮陈家
作者:早点包子铺      更新:2022-01-08 00:50      字数:2955
  经历劫难后的陈世举一家来到福州,作为女婿,刘璎携妻前去看望。陈世举把刘璎迎到书房说话,陈桂怡到后面院子去见母亲。
  陈桂怡询问家里的生活,无非柴米油盐这一套,还拿出一些银子给母亲补贴家用。陈母的心里当然明白,陈家一家人逃出生天,不至于受冻挨饿是得了女儿女婿的援手,现在女儿成了陈家的唯一的靠山,因此她对陈桂怡愈发的看重,母女亲情更亲近了。
  陈母少不得要询问女儿的生活,陈桂怡就说了到台员的事,这让陈母感到惊异。陈世举是去过北竿岛的,所以陈母原本就知道刘家在海外有产业,可是她头一次听说台员,而且那是很大的地方,像大陆一样,这就超出了她的认知能力。
  还好,刘璎事前已经对陈桂怡说了:国王和王后的身份绝对不能说,以免惊动她娘家,更是避免官府联想到刘基。除此之外没有禁忌,说什么都可以。所以陈母听了很多新鲜事,很稀罕,但是没有过分震惊。
  母亲摸着女儿的肚子问:“这都一年多了怎么还没有动静?”
  陈桂怡立刻羞红了脸,低下头,摇摇头,没说话。
  “不会是姑爷在外面沾花惹草闹的?”
  “母亲您别想多了,他可是个正经人,别说外面,家里的两个丫鬟都不碰。”
  “啊?不是你管的太宽了吧?可别落下妒妇的名声啊。”
  古人的贤妻标准很奇葩,主动为丈夫纳妾才是贤妻,否则就成了妒妇,那可是恶名。
  “瞧您说的,我是那样的人吗?好几次在我身子不爽利的时候,要钗儿伺候他,他不但拒绝,还嗔怪我,让钗儿讪讪的。”
  “菊儿呢?”
  “一样。”
  钗儿是陈桂怡的陪嫁丫头,其实就是妾的身份,菊儿就是刘璎原来的丫鬟菊花,是陈桂怡给改的名字。
  “怎么会呀?”
  陈母不信,男人哪有不沾花惹草的?
  其实刘璎未必那么道德高尚,男人有的毛病他同样有,之所以没收房丫鬟,不是道德高,也不是嫌弃丫鬟丑,这两个丫鬟一个是自己的母亲挑选的,另一个是陈家精挑细选的,都是美人坯子。但是她们都太小了,即便按古人的规矩也没成年,还是大孩子。按现代正常人的道德,他哪能做这种事?不成了禽兽吗?
  至于妻子没怀孕的事还真的不是刘璎有什么办法,现代的办法很多,可是古代用不上,可能的原因是陈桂怡年龄还小吧?总之这是偶然。
  她们母女唠家常,刘璎来见岳父。
  刚见面的时候刘璎吓了一跳,这还是原来的哪个老丈人吗?才分别一年多,变化也太大了吧?只见他眼窝下陷黑眼圈,抬头纹也有了,面相起码老了十几岁,像四十多的人。直让刘璎看得心酸。
  刘璎作揖行礼,口中说:“岳父大人好!”,陈世举做手势往书房里让。
  刘璎说:“不忙,请您到前院先安置我带来的货,我只带来一辆马车,他们还要返回去再拉一车。”
  “贤婿太客气了,你们来了我就很高兴,还带什么货呢?”
  说着话,二人来到二门外,那里停着一辆马车,跟随刘璎的几个仆人正在卸车,车上主要是装满的麻袋和布匹。还有些杂七杂八的筐篓小布袋都是台员特产。
  刘璎说:“这些是10石稻谷和10匹布,船上还有10石稻谷需要再拉一车。请您指点仓房,让他们搬过去。”
  粮食和布匹是最实在的,有了这些就吃穿不愁了。20石稻谷够他们十几口人一年吃不完。
  陈世举喊来他的仆人,引领着搬运到后院仓房。
  刘璎说:“这稻米是台员出产的,是很好吃的粳米,是这两年才出产的新品种。”
  “真是的,让贤婿你费心了。”
  的确,有了这些货,陈世举的心就踏实了。他们再次回到书房叙话,刘璎拿出100两银票说:“我知道岳父大人眼下暂时的窘迫,这些钱不多,暂时渡过难关,以后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陈世举欣然接了,也没说什么。这与陈桂怡的50两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拿太多的银两反而令陈家窘迫。
  陈桂怡与母亲说话没什么顾忌,什么话都可以问,都可以说。但是刘璎不同,他对老家南田的那场灾难避而不谈,只是问候陈世举身体状况,问要不要请郎中大夫调理下。然后就是关心内弟们上学,说这里有刘家自办的学堂,可以入学。
  台员的学堂教育方式明显优于老式的私塾,特别是能学习算数格物等科学知识,这些都是很实用的学问,所以就有意的向大陆扩散,刘家在福州就开办了两家学堂,一个在城里,一个在刘家所在的沿海码头附近。
  刘璎还试探着问一些生意经。陈家离开本乡本土的,并且不是短期旅行,而是要长期生活,那当然就要某生计,不能长期依靠施舍。所以对这个话题,陈世举也是认真的。
  陈世举说:“置办土地良田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慢慢来,再说我也看了,这里的山地太多,而且地形更杂,难得有好良田。看来还是经营铺子妥稳一些。”
  中国是农业社会,有钱人第一个都是盯着土地,觉得土地才是根本,所以一说到置业,首先想到的就是土地。可是福建全省的特点就是山多,大多是石头山,并且地形险峻,良田非常少,正是这个特点所以福建历来都是穷地方,这在南方沿海地区是少有的。良田少自然价格就高,置办土地的确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有钱。
  所以陈世举倾向于开一间商铺。一般士绅人家除了土地就是商铺,陈家原本在南田也有铺子,所以他经营起来并不陌生。
  刘璎说:“我觉得您的主意不错,您可以找我家的管家帮忙,毕竟在此地您不是很熟。还有货源等杂务也可以帮得上。”
  “怎么好意思这么麻烦你呀?不过我还是要谢谢!”
  “哪里谈到谢呀?我做晚辈是应该的,您不必在意。”
  刘家是做大买卖的,各种货物齐全,数量都很大,支持一个小商铺轻而易举。
  不过刘璎也没有大包大揽,只是从旁协助的角色,这才能让陈家有自尊,不是受人施舍,寄人篱下。帮助人的分寸要掌握一个度,过犹不及。
  陈家很快安稳下来,有刘家帮衬,很快恢复了以往优裕的士绅生活。由此也引来一些陈家的远近亲戚前来投靠,家族人口逐渐兴旺起来。
  ……
  刘璎来看望陈世举的时候刚好他祖父在福州。刘基现在就是个大闲人,除了读书之外就是闲逛,当然福州是最好的去处。这里有自家的宅子,也有自己的买卖商铺,距离福州城也不远,弄一条小船或马车随时可以进城。
  刘璎自然要去拜见祖父祖母的,这就得以跟老太爷聊聊。刘璎刚刚看望过他岳父,并且南田老家发生的事刘基都知道,所以话题就离不开这次朝廷的强行派捐,刘基也关心地询问了遭难的陈家,并为之叹息。
  刘璎说:“还是祖父大人您见识深远,早早的就洞察了朝廷的动向,让咱家躲过这一劫。”
  刘基是聪明人,可是让人捧两句心里一样舒服。他说:“都是自家人,孙儿就不必捧着说好听的了。不过我要提醒你,大难之后必有大灾,为政者是应该想到的。”
  以刘璎现在的身份就是“为政者”,所以刘基觉得有提醒的必要。
  虽然刘璎不相信神鬼迷信天道报应这一套,但是这一场杀富必将对社会产生影响,并且社会的反应可能会很激烈。这里说的激烈不是造反,大明初建,政权还是稳定的,没人敢造反。这“激烈”说的是对百姓生活生产经济等一系列的影响会很大很严重。
  刘璎说:“祖父,孙儿认为士绅乃民间之根本,江浙的士绅差不多都糟了难,那么农工商就都会伤筋动骨,并且这一两年间难于恢复元气,如此一来江浙一带的农工商各业局面堪忧。不过说惊动了鬼神就玄了,孙儿是不明白的,能那么灵吗?”
  刘基说:“人间作孽上天必报应,自古以来无不如此。看历朝历代的灭亡不都是君王作孽,上天震怒嘛。不是大旱就是大涝,于是饥民遍野,烽烟四起,跟着就改朝换代了。新朝施仁政,感动上天,于是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刘基的理论也是一套一套的,古人信这个,刘璎当然不能驳斥,只能摆出一副受教的样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