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作者:木林森      更新:2020-09-23 07:14      字数:11213
  而贵州境内的大小军阀割据自雄,再加上永历朝派来的地方大员,互相争权夺利,大打内战,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发生杨展攻杀马应试,又被王祥击败之战;王祥与皮熊之战;袁韬、李占春等攻杀朱容藩之战等等,而永历朝廷对此不闻不问,假作不知,而本是明朝的宗室,见永历朝廷对贵州控制不利,也荫生了野心,打算拉陇贵州各大小军阀,拥立自己在贵州称帝。
  幸好是贵州的各军阀只认实权和利益,才不管皇帝是谁,因化没有几个人理睬朱容藩,而且正好这时永历朝廷被中华军击败,逃到了贵州,发现朱容藩的阴谋,这才将朱容藩擒拿诛杀,但贵州军阀林立,朝廷指挥不动的局面,却丝毫也没有改观,而且在永历朝廷进入贵州之后,不少朝中大臣对与军阀勾结,结成攻守同盟,又进一步助涨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在招抚大西军,和给孙可望封王这件事情上,各军阀的反对呼声,也非常大。
  而就在这时,中华军也向贵州发动了进攻。
  虽然贵州的大小军阀在内斗中大打出手,打得不亦乐乎,但在中华军面前,跟本就是不坩一击。
  西路军首先攻入播州宣憵司,在这里驻守的,是贵州军阀中颇有实力的杨展,他本来是占据着铜仁,但中华军攻到了铜仁,把他赶到于播州宣憵司,因为和中华军交过手,因此杨展深知中华军的厉害,根本就不敢和中华军交战,只好领兵逃到了赤水卫,和袁韬、李占春合兵,结果中华军兵不血刃,就占领了播州宣憵司,然后继续向西,进攻赤水卫。
  杨展和袁韬、李占春本来在贵州的军阀乱战中交过战,互相有仇,但现在大敌当前,双方只好放下恩仇,一致对外,三人合兵也凑出了三万多大军,在赤水河边与中华军展开激战,结果十六军只出动了一个旅,就将三人的联军杀得大败,人马被追赶到赤水河,践踏淹死,不计其数,杨展和李占春都死在乱军之中,袁韬带领残兵,想逃回赤水卫,那知中华军早已分兵攻占了赤水卫。
  袁韬只好又逃到毕节卫,但中华军紧跟着就杀到了毕节卫,结果袁韬在无奈之下,只好向中华军投降,而贵州与四川边境,也被中华军切断。
  不过在中华军的中路、和西路合击,进攻贵阳的时候,朱由榔再次发挥自己善于逃跑的特长,还不等中华军杀到,立刻再次放弃贵阳,逃到了安南卫躲避。
  中华军再次扑空,没有抓到朱由榔,罗远斌虽然十分恼火,但不费一兵一卒,就得下了贵阳,也算不错,不过安南卫在贵州省的南端,中华军一时也不敢孤军深入,当然这也是因为中华军计算军功,是以实际的战果来计算,对于生擒敌军的主将,或是君主,并不会算特殊大功,因此中华军的各部队重视的是歼灭和俘虏敌军的数量,占领的地区等等,朱由榔跑就跑了吧,等下一次再说。
  贵阳大体位于贵州的中间位置,现在贵州还有大部地区被永历朝廷的各军阀把持着,因此中华军也以贵阳为核心,开始对贵州省的其他地区进攻清理。
  十二军付责收复贵州东部的黎平府、都匀府,这一带是贵州总兵皮熊的地盘,他也是贵州实力最强的军阀,占领的地盘也最大,手下共计约有五万多人马,皮熊也知道自已不是中华军的对手,因此派人向中华军请降,但要求保留军队,仍然驻守贵州。
  到这个时候还讲这些条件,十二军的军长刘远报把派来请降的使者大骂了一顿,让他回去告诉皮熊,除了能够保住他这一条命之外,什么条件都没有了,不然就等着挨枪子吧。
  皮熊也是个不到黄河不死心的主,见中华军拒绝了自己的条件,也有些羞恼成怒,立刻准备人马,和中华军决战,但皮熊的人马虽多,都是招募的地痞无懒,无业游民,再不就是抓壮丁抓来,全是一批乌合之众,不仅军纪极差,而且战斗力也极抵,平时撕压百姓到是可以,和其他军阀争一争,也能靠人数的优势取胜,但遇动了中华军,就不行了。
  十二军是江西军区里配了骑兵师的军队,虽然贵州的地势并不适合骑系驰骋,但在局部战场,骑军还是能够发挥大用,而且中华军的骑军是配了火枪的骑兵,结果皮熊的大军被中华军的骑兵一冲,立刻四分五裂,土崩瓦解,人马四散败逃,而骑兵立刻分散追击,只杀得皮熊的人马死伤无数,纷纷投降,结果皮能只带着数百骑兵,逃出了战场,躲进黎平府里驻守。
  中华军随后就追到了黎平府,架起火炮,对城墙一阵猛轰,将黎平府的城墙轰开,杀进城里,结果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攻占了黎平府,并在城中活捉了皮熊。
  眼看着永历朝廷又跑了,实力最强的皮熊,到了中华军手里,就像抓小鸡一样的容易就给灭了,贵州其他各地的军阀,官员们也都明白,这一次是真的大势已去了,中华军可不是永历朝廷那么好糊弄了,还是要保住自已的小命要紧,因此像侯永锡,马应试这样的小军阀纷纷打开城门,主动向中华军请降,而实力稍强的王祥还有些不甘心,带着人马也退到了安南卫,和永历朝廷汇合。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八一章 大西军出战(一)
  这时贵州省除了南安南卫和普安州之外,其他的地区都基本己经被中华军攻占了,而从江西军区向贵州发动进攻时开始,前后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而且中华军在攻占贵州的战斗中,基本没有遇到永历朝廷军队的有力抵抗,同时在战斗中,共计只歼灭永历朝廷的军队一万一千五百七十三人,而俘虏和投降的军队却多达七万三千二百六十九人,虽然说这次中华军南下之后,就出现了俘虏、投降的敌军,远远超过被歼灭的敌军数量,但在收复贵州的战斗中,歼灭和俘虏、投降比例悬殊之大,还是让人觉得十分意外。
  有不少中华军的士兵对永历朝廷的士兵都非常鄙视,这都算什么军队,简直就是一打就散,一冲就逃,一追就降,甚致出现了战斗才一开始,永历朝廷的军队就老老实实的站在原地不动,武器全都放下,一个个全都高举双手,宣布投降,动作之熟练,显然已经是经验丰富了。
  虽然这样的结果造成中华军在这次南下作战出伤亡极少,这次攻取贵州的战斗中,中华军的全部阵亡人数才二百三十七人,但大量的俘虏却给中华军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江西军区的全部三个军也才只有七万八千多的兵力,而俘虏的人数就达到和江西军区的总兵力一样多,看管起来,当然也需要拖住了中华军的大量兵力,另外俘虏每天的消耗,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学。
  因此罗远斌也不得不暂时停止了军事行动,首先把俘虏的事情处理完,而这种情况在中华军南下之后的战斗中,也不是一回二回了,现在中华军处理起来,也极有经验,首先进行一道排查,将拉壮丁和在本地居住的士兵全部挑出来,放回家去,这就可以砍出一大半,对于剩下的,先根据自愿,想当兵的留下来,不想当兵的则组织起来开荒锄田,挖渠修路,总之得让他们有事可做,不能闲着,而对自愿当兵的,在进行训练,合格之后才能成正式的中华军士兵,付责维护地方的治安事务。
  尽管这一套工作,中华军处理起来,都十分熟练了,但要把这一批降兵都处理完,也需十几天的时间,因此逃到了南安卫的永历朝廷君臣一行,才算是能够稍微喘一口气。
  这时跟随在朱由榔身边的大臣只剩下了二十来个,其余的不是向中华军投降,就是见永历朝廷没有前途,偷偷的跑了,而军队还有五千余人,是由王祥带领,在南安卫稳定下来之后,朱由榔又招集众臣,商议下一步怎么,同时也提出,正式封孙可望为一字王,以换取孙可望对永历朝廷的支持。
  虽然这肘那信暂旦旦,坚持维持祖制,不能给孙可望封王的给事中金堡早己不知去向,但大部份大臣到了这一步,还不打算给孙可望封一字王,首先是马吉翔建议,封孙可望为澄江王,也有人建议,既然孙可望请封秦王,则可以在秦字上加一字,或用兴秦,或用定秦,作为孙可望的封号,但被澄江王、平辽王、兴秦王、定秦王都是二字王,换汤不换药,就连朱甴榔都觉得说不过去。
  但就在这时,孙可望又派杨畏知到南安卫朝见朱由榔,表示国家危机,自已不计爵位,将会马上率大西军进军贵州,与中华军任战,并请永历朝廷君臣到云南境内的罗雄州去安置。
  原来孙可望虽然在云南等着看永历朝廷的笑话,等着永历朝廷来求自已,但也没有想到,中华军的进攻会这么迅速,而永历朝廷竞是这么的不堪一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竟然就把整个贵州省都丢得差不多了,这也太能败家了吧。
  尽管永历朝廷在孙可望封王这件事情上的上的动为让孙可望大丢颜面,也确实让孙可望十分恼火,但孙可望毕竟不是意气用事的人,事情的轻重缓急他还是分得清楚的,云南贵州地方相连,唇齿相依,一但贵州失守,云南也就失去了一个缓冲地带,将直接面对中华军的兵锋。
  现在云南是大西军的大后方,经营云南的这几年时间,也让孙可望对根据地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张献忠起事的时间、资历都要大于李自成,但到了明末的几年,实力却远远不及李自成,主要原因就在于李自成已经有了稳固的根据地,而张献忠却一直都没有,因此在当初大西军愿意归顺永历朝廷,一是看中了永历朝廷这块正统招牌,另一面也是希望把和中华军的战场推到贵州省境内,保证自己的根据地不受侵害。
  如果现在再不出手,恐怕贵州就全被中华军占领,那么与中华军作战的战场也就从贵州推到了云南境内,这对大西军来说,当然不划算,因此在这个时侯,孙可望也就不再意小节,主动向永历朝廷表示,自己将不计条件,愿意出兵,同时也希望永历朝廷迁到云南境内的罗雄州,这样就好控制永历朝廷。
  而刘文秀和艾能奇对封王、封爵看得到并不是那么重,一早就主张不要在乎爵位高低,尽快出兵才对,结果因为孙可望强烈坚持,才拖到了现在,而这时再不出兵就不行了。
  因此孙可望也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自己统领,带大将白文选、冯双礼、王尚礼、贺九义等人率军五万,由曲靖府出击,进入普安州,另一路由刘文秀和艾能奇两人统领,率军五万,由安龙所出击,进驻永南卫,利用贵州现有的地区,阻挡中华军。
  虽然大西军号称有三十万之众,但实际的精锐就是这十余万人,是以原来大西军的士兵为班底组成,因此也可以说这次大西军是倾巢出动了。
  而永历朝廷接到孙可望的书信之后,也是悲喜交加,这可真是雪中送碳来了,但偏偏就在这时,又有大臣向朱由榔建议,孙可望初附,人心不知,冒然进驻云南,恐为其所挟,因此不如暂迁致安隆所,静观其变。
  安隆是位于云南、贵州交界处的千户所城,虽然离云南很近,但毕竟还不是在云南境内,可以不受大西军的控制,而一但有了危险,也可以随时躲进云南省去,而孙可望派来的使者杨畏知也认为这样可行,因为杨畏知还是心向永历朝廷,他也担心由于封风的风波,孙可望已经对永历朝廷十分愤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孙可望不可能真扶助永历朝廷,如果让永历朝廷置于孙可望的控制之下,并不是什么好事。
  另外杨畏知从昆明出发的时候,也知道了大西军的进军计划,知道是由刘文秀和艾能奇领军走安隆,进驻永南卫,而且杨畏知和大西军相处几年,也知道孙可望素有野心,另外相对来说,刘文秀和艾能奇就没有那么大的野心,而且在对待永历朝廷的态度也比孙可望要好一些,因此把永历朝廷置于他们两人的控制之下,就要好一些。
  朱由榔到是想直接躲进云南省去,离中华军越远越好,但见众大臣都主张先到安隆,静观其变,连杨畏知都这样建议,也只好听从众臣的议见,先到安隆所去驻扎。
  就这样永历朝廷君臣人等在安南卫住了没几天,又立刻启程,赶奔安隆所,而随行的武将匡国公王祥不愿随永历朝廷去安隆,率军占据了普安州。
  安隆只是一个千户所,地方简陋之极,连吃喝用度都十分短缺,尽管这时永历朝廷的人数己经很少了,随行的大臣只有二十余人,加上家眷和护行的士兵,一共只有七百余人,但还是不够,好在是永历朝廷君臣人等到达安隆所之后没有三天,刘文秀和艾能奇就率领大军到了,两人立刻来朝见朱由榔,而且态度也十分恭顺,并且送来了大量的粮食、酒肉物资,供应永历朝廷君臣人等。
  这也令朱由榔大为感动,下旨改安隆为安龙,暂时留驻,而这一次朱由榔终于独断了一回,封刘文秀为蜀王、艾能奇为晋王,当然也封了孙可望为翼王,一口气封了三个一字王,并且为将大西军的大将白文选、冯双礼、王尚礼、贺九义四人为公爵,又封杨畏知为礼部尚书兼右都御士,内阁大学士,带诏书到孙可望的大营去策封。
  而这时孙可望己率领大军,进入了贵州省境的普安州,正好王祥占领了普安州,怕孙可望到了普安州之后,抢了自己的地盘,于是派人送信给孙可望,表示自己受永历朝廷所封,守卫普安州,因此没有朝廷旨意,不敢私自让境放行,请大西军从其他地方绕行。
  孙可望这时本来就对永历朝廷憋着一肚子火,见王祥居然还打着永历朝廷的招牌来吓唬自已,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你不是不放行吗,那我就动手开打,因此立刻下令冯双礼和白文选,向普安州发动进攻。
  结果王祥不是大西军的对手,被大西军攻破了普安州,自己也被白文选生擒,孙可望进驻普安州之后,立刻下令,以阻挡自己大军的罪名,将王祥斩首示众,并以普安州为大西军的驻地,准备迎战中华军。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八二章 大西军出战(二)
  就在孙可望攻占了普安州之后,杨畏知带着永历朝廷的策封敕书,来到普安州,面见孙可望。
  虽然这一次永历朝廷终于封孙可望为一字王了,但封的是翼王,不是孙可望要的秦王,现在孙可望在云南己经使用秦王的仪式敕命了;当然仅仅是翼王、秦王,也还好一些,反正都是一字王,仪式敕命这些东西,以后都是可以改过来。
  但永历朝廷同时又封了刘文秀为蜀王、艾能奇为晋王,这让孙可望非常不爽,因为孙可望讨王封的主要目地就是为了能在爵位上压住刘文秀和艾能奇一头,结果这样一来,三个人的地位还是一样平起平坐,而且自已讨个王爵费尽了心机,还大大失了面子,而刘文秀和艾能奇却毫不费力,也得到了王爵封赏,更是让孙可望十分恼火。
  而且永历朝廷只迁到安龙,并没有迁到云南,现在反而被刘文秀和艾能奇控制,孙可望也颇有一种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感觉,正好在杨畏知的随从中,有一个孙可望过去的旧部,偷偷告诉孙可望,永历朝廷在安龙定居,是杨畏知的主意,孙可望顿时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将杨畏知处斩,随后下令,派冯双礼和白文选带领一万五千人马,进攻西堡司。
  现在中华军在贵州的兵力分布是,由十六军驻守贵州西北部与四州、云南的边境接壤的一带地区,以防四川的吴三桂向贵州或是云南方向流窜,第二军驻守贵州南部,十二军驻守贵阳府,这时贵州的降兵也都处理的差不多了,而罗远斌也接到了报告,知道大西军总算是出兵了,因此罗远斌也立刻调集人马,准备迎战大西军。
  西堡司是普安卫治下的一个千户所,由贵州进入四川北部官道的必经之路,也中华军在贵州驻守的范围边缘,中华军在这时留下了一个团驻守。
  冯双礼和白文选率领人马,杀到了西堡司,因为在出兵之前,两人也打听过了,在西堡司里驻守的中华军只有三千多人,虽然西堡司也有城墙守护,但城墙极为简陋,大部份地段都只有一丈多高,几手徒手都可以爬上去,因此两人也信心十足,认为这一战是胜券在握了,这是大西军出滇之后的第一战,说什么也要打好。
  但战斗一开始,情况就大大出乎两人的意料之外,中华军将兵力分散在城墙上,完全以火枪射击,大西军还没有靠近城墙,就被打得伤死无数,第一次进攻就这样被中华军击退了回来。
  冯双礼和白文选互相看了一眼,对这样的场景,两人似乎还有些印像,而一些陈年旧事,也慢慢在两人的头脑中回忆起来。
  其实大西军以前也和中华军交手过几次,那还是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年初的事情了。
  那个时候商毅才是刚刚暂露头角,中华军也还在创使阶段,名称还是叫商家军,而且还没有占领浙江省,只有山东穆陵关这一块地盘。
  商毅是奉明朝的命令,从山东南下湖广,平定张献忠的叛乱,双方在湖广交战数次,但当时中华军就是以火枪为主要的武器,虽然当时大部份还是用的火绳枪,但使用线型阵,以密集的火力远程打击对手的战术,也让张献忠吃了不少苦头,结果被中华军打得狼狈逃窜,从湖北一直逃到湖南,十几万大军被打得不足万人,最后一直躲进深山里,中华军还不停手,幸好是当时明朝又调中华军去打李自成,这样张献忠才侥幸逃脱,而李定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归顺了商毅,从此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虽然当然和中华军交过战的大西军士兵已经没剩下几个了,但冯双礼、白文选当时就己经跟着张献忠干了,因此和中华军的几次交战,也是全程跟下来,只不过这一晃过去了七八年的时间,中间又发生了不少事情,两人也渐渐淡忘了,当然这些年来,李定国随中华军东征西杀,名声鹊起,几乎是天下皆知其姓名,大西军虽然在云南偏远,也隐约听到过一些,但因为互无来往,因此也没有太留意。
  而现在双方再次交锋,那时的记忆才又都重新被翻了出来,两人都记得,当时中华军的火枪就十分犀利,一排一排的射击,火力又密集又连续,大西军的士兵几乎无法冲到中华军的近前,因此也给两人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像,而现在看起来,中华军的火力比当时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看来这一次的对手,可不好对付。
  虽然说这个时候的大西军要比张献忠那个时候强得多,但仍然是一支纯冷兵器的军队,面对着中华军这样后近代的军队,当然不对手,结果大西军连续向西堡司发动了三次进攻,都被中华军以猛烈的火力击退,而且连城墙都没有碰着,而人马损失,己经超过了一千五百余人。
  两人也有些不知所措,不知是该继续进攻,还是撤退,但就在这时,从战场的一侧杀来了一支骑兵部队,原来是十二军的骑兵师派来了一支骑兵团増援西堡司。
  虽然一个骑兵团只有二千七百多人,但骑兵对步兵天生都有优势,再加上中华军的骑兵也都配有火枪,因此就算是步军布好了方阵防守也没有用,只能给中华军当靶子。
  因此中华军的骑兵还没有冲到大西军的近前,就先是一阵火枪射击,打倒了一排大西军的士兵,而大西军的士兵刚才进攻西堡司时,在中华军的火枪上大吃了不少苦头,心存恐惧,而见中华军的骑兵居然也配有火枪,那里还敢再交战下去,立刻纷纷败逃,白文选和冯双礼也收陇不住,当然两人也知道,这一战是肯定打不赢的,也就将败就败,率军逃离了战场。
  而这时西堡司里的中华军也杀城来,随后追杀了一阵,中华军大获全胜,歼灭了大西军近四千人,另外还俘虏了一千畲人,这也是中华军入贵以来,第一场歼灭超过了俘虏的战斗。
  随后中华军又退回西堡司驻守,第二天罗远斌率领大军赶到,中华军合兵之后,立刻向普安州进发,主动来与大西军决战。
  白文选和冯双礼败阵之后,回到了普安州,向孙可望报告了与中华军交战的情况,并且也着重说明,中华军的火器更胜当年。
  当年的战斗,孙可望也是亲身经历的,对中华军的密集火力,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像,当然只要是和中华军交过战的军队,就不可能印像不深,因此孙可望对两人的讲说并不怀疑,而且在出兵之前,孙可望等人对中华军也作过一些调查,知道中华军的一些战术特点,另外也知道,李定国现在确实在中华军里干活,而且据说还混得相当不错,是什么军区司令员,大约相当于明朝挂将军总兵,不过一来是兄弟分别的时间太久,而这一次进攻川黥,并没有李定国带队,因此孙可望等人也把李定国是敌对势力的情况无视掉了。
  大酉军是一支纯冷兵器的军队,只有极少数量的火炮和鸟铳,但基本都是摆设,很少在战场上使用,不过现在的大西军手里,也有一张王牌,这也是这次大西军敢于从云南出兵,迎战中华军的底气所在,而且孙可望也相信,凭着这张王牌,大西军是有希望战胜中华军的,不过仅靠自己这一部人马与中华军去硬拼,孙可望显然不会干,因此他也立刻派人赶到安龙,请刘文秀和艾能奇立刻率军赶到普安州来,和自己合兵,迎战中华军,虽然这时孙可望对刘文秀和艾能奇都有些意见,但毕竟是大敌当前,兄弟之间的私怨都放在一边。
  本来按计刬,刘文秀和艾能奇应该占据安南卫,和普安州呈犄角之势,但现在要集中兵力,迎战中华军,因此孙可望也认为,刘文秀和艾能奇没有必要再去安南卫驻守,应该赶快赶来与自己合兵。
  孙可望对刘文秀、艾能奇有意见,但刘文秀、艾能奇到并没有什么想法,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并没有向朱由榔讨封,是朱由榔主动要封自己为王,而且也同时封了孙可望,大家本来就是平起平坐,谁也没有高过谁,因化也没有多想,接到了孙可望的信之后,两人也立刻辞别了永历朝廷,率军赶到了普安州。
  而就在这时,罗远斌也带领着第二、十二军,进驻了安南卫,双方的距离不足百里。
  孙可望立刻下令,三人一起率领大军出击,赶到普安州和安南卫之间的新兴所驻扎。
  新兴所离安南卫只有四十多里的距离,而且大西军居然是主动找了上来,这在中华军入贵作战以后,还是第一次遇到敢主动来和自己叫板的对手,因此全军上下也都十分兴奋,希望大西军不要让自己失望,这一次能够痛痛快快的打一场。
  而敌人找上门来,中华军当然也不能示弱,罗远斌也下令全军出击,在安南卫以西二十里的沙子岒驻扎,双方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八三章 大西军出战(三)
  就在中华军进驻沙子岭的时候,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三人也率领大西军,到了江西坡驻扎,双方大营相距只有十余里的距离,大战几乎一触即发。
  这一次出战,大西军出动了七万四千人,其中刘文秀、艾能奇所带的人马几乎全部出战,在西堡司一战中,孙可望部损失了五千多人马,而刘文秀、艾能奇却丝毫未伤,因此孙可望留了一手,安排了两万人马,驻守普安州等地,这样一来这一战的主力就成刘文秀、艾能奇部。
  虽然手里把有王牌,但通过白文选、冯双礼的回报,孙可望也知道,中华军的战斗力决不可小视,这一战就是获胜,也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但因为这次出战的人马以刘文秀、艾能奇部较多,那么损失也必然以他们两部为重,但三人都率军参战,功劳却是一样的,因此这也是一箭双雕。
  不过孙可望这样的布置也说得过去,因此后方要地,也确实要留一部份人马驻守,而且普安州本来就是孙可望的驻地,留孙可望的人马驻守,也十分合理,刘文秀和艾能奇也说不出什么来,当然他们也对明天一战充满了信心,因为手里有这一张王牌可打,这一点两人和孙可望的想法到是一样的。
  于是就在当天晚上,孙可望以永历朝廷秦王的名议,向中华军发来了一份战书,约定中华军明天一早亮全队,决一死战,并问中华军敢不敢应战。
  虽然中华军也打过不少野战、会战,但像这样收到敌人的下书挑战,这在中华军的历史并不多,似乎还是第一次,当然在中国进入战国时代之后,这种堂堂正正的作战模式也不多见了,大部份都是偷袭、遭遇战,那怕是会战,大多也是双方都默认好一个战场,然后开打。
  因此罗远斌接到了孙可望的挑战书之后,也觉得十分好笑,但还是马上把主要的将领招集起来,开会讨论,当然迎战是肯定的,只是这一仗该怎么打。
  罗远斌首先将孙可望的挑战书出示给众人,道:“这个孙可望,到是有点意思,居然还下来一份战书!”
  副司令员王信也道:“答应他就是了,虽然来不及布置防线,但这种两军对圆列阵的战术,对我们是有利的,而且从兵力上看,我们也不处劣势!”
  这次中华军出动的是第二军和第十二军,共计有二个师、三个旅,一个骑兵师,不过留下了一个旅守卫后方的其他地区,目前的总兵力为步兵约三万六千余人,骑兵八千余人,尽管在人数上少于大西军,但综合比较起来,中华军绝对占着优势,毕竟大西军的战斗力,不可能比清军更强吧,而且这种双方排好阵式,然后开打的模式,也确实有利于中华军发挥火力上的优势,因此众将也都认为这一战确实是胜券在握。
  第二军长吴礼林道:“既然孙可望一心想送给我们一份大礼,如果我们不收下,岂不是太辜负了他这一片好心吗!”
  其他几名主要军官听了,也都不禁大笑起来。
  参谋长刘伯涛却摇了摇头,道:“我看我们还是不要大意,孙可望也不傻,七年多以前我们就交过手,而且几天以前,我们刚刚在西堡司教训了他们一下,孙可望不可能不清楚我们的战斗力,现在他还敢主动向我们挑战,必然是有他的道理!”
  这一番话说得其他人也都频频点头,罗远斌想了一想道:“刘参谋长说的有道理,我想孙可望敢于向我们挑战,不外两点,一是他有比我们更好,或者说和我们大体相当的武器,不过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并不大,否则在西堡司就该拿出来了,第二种就是他另有阴谋诡计,明天的决战只是晃子,另有其他目标!”
  王信道:“还能有什么目标,要去偷袭南安卫吗,在那里有一个旅驻守,大西军根本不可能攻的下来,除了南安卫以外,其他的地方就算是被大西军偷袭得手,也不重要,总不至于去偷袭贵阳吧,而且如果大西军有动向,我们的侦察兵也不可能一点查觉都没有,再者说了,孙可望就不怕我们乘势进取普安州,然后杀进云南吗,我看我们不必去管大西军有什么计划,以我为主,攻其必守之地,就算大西军有别的诡计,也不得不收兵!”
  刘伯涛点了点头,道:“这到也对,不过我到是还有一个计划,说着,他指着地图,道:“你们看这里!”
  ————————————
  第二天,双方果然如约出兵,相距大约六百余步,各自排好了阵式,其实在这个距离上,中华军的中重型火炮,和霹雳火箭都够得上射程,大西军还是以七年多以前做标准来衡量中华军,如果换了是清军,至少会拉开八百到一千步以外,当然这时的清军己经普遍装配了望远镜,而大西军却还没有几架,如果拉大到一千步以外,根本就看不清战场上的情况了。
  因此罗远斌和中华军的众将也都认为这一战其实是胜劵在握了,不过罗远斌想看一看,大西军敢向中华军发动挑战,是不是真有什么特殊的手段。
  另外罗远斌也是惯彻商毅的思想,给大西军一个沉重的打击,迫使大西军接受南京政府的条件投降,争取能够和平解决云南的问题,如果一开始就对大西军进行远程的轰击,那么大西军就可能立刻从战场撤退,这样中华军虽然能够取胜,但对大西军的打击力度有限,未必能让大西军知道痛,因此罗远斌也希望,让大西军先攻上来,等被中华军打得损失惨重之后,在中华军向大西军发动反击的时候,再使用远程打击。
  大西军排出的,仍然是一个五方阵,全军列成五个四方型,周围四个略小,中间的方阵稍大,而是在方阵的边缘,有许多旗帜,让人看不清方阵里的内容,只能看见在中央立起了一座高台吊斗,显然就是指挥者的位置,五方阵的特点就是兵力分布匀均,全阵平衡,没有明显的弱点,但缺点是移动不便,另幺布阵需要时间,当愁在这种两军打开架子再动手的场合,到是很适合用五方阵。
  而中华军仍然是采用的线型纵队列阵,横向展开达到一千余步,虽然这布阵的战斗经历得并不多,但中华军平时的训练中可并没有少练这种战术,因为这是进入火器时代之后,最基本的战术之一。
  虽然中华军排出的是线型阵,但采用的并不是传统的三段射击战术,但实际是以营为战斗单位,一个营又按连的编制分成四个小战斗单位,全连排成五行纵队,第一排以单跪的姿式,进行自由自由,后四排又分为前后两批,前二排釆用原地站立姿式,轮流射击,后二排垫高一尺,实际是进行双排火力射击,毎个连纵队之间,空出一条通道的距离,而士兵在射击完之后,并不是前后换位,而是统一方向,从一侧绕行让出射击位置。
  这是因为追求密集火力,要求士兵之间的站位紧凑,但前后换位就容易产生混乱,因此釆用向一侧德行的方式,就可以避免混乱,另外在射击时,全营的四个连也并不是一起射击,而是交错射击,即第一、三位的连纵队首先射击,再是第二、四位的连纵队射击,周而复始,另外在射击方向上,也不是向正前方射击,而是稍遍斜一点,两个连纵队形成交叉火力的射击,而在连纵队的空隙中,布置火炮。
  这一套战术当然不是商毅创造,而是山寨另一时空里一百年以后的天才军事家,腓特烈二世发明的火枪战术阵型,当然商毅也做了一定的修改,而且现在中华军使用的火枪性能,和腓特烈二世那个时代差不多,因此这一套战术也完全能够适用现在的中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