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作者:木林森      更新:2020-09-23 07:13      字数:10761
  商毅道:“福建、两广都好说,但贵州和四川两省地势险要,山多林密,也不好打。”
  叶瑶瑱笑道:“我看你是钻了牛角尖了。以我们现在的实力来说,无论是北清还是南明,都不是我们的对手,因此无论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都无所谓,最多也不过是早一二年或是迟一二年的事情,哥哥心系天下,希望国家早日实现稳定,好休养生息,推广新政的心情我能理解,但凡事欲速则不达,还是循序渐进得好啊,而且哥哥今年也不过才三十出头,这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也不用急于这一时。正如哥哥所说,征战之事最忌犹豫不决,举棋不定,那怕选的并不是最好的,但也比不选要好啊。”
  商毅听了之后,也点了点头,这才觉得在向南向北的问题上,自己确实有些患得患失,以前是因为有清廷这个强大的对手存在,离真正统一中国还早,因此在南北问题上首选自然是全力对付清朝,没有那么多其他的想法。而现在清廷基本已被彻底失败,结果想法反而多了起来。就像是一场球赛,在0比0的时候,全队的思想还都能保持统一,但在1比0领先之后,往往容易出现混乱,有人想乘胜进攻,扩大战果,也有人想全线退守,保住领先优势,结果反而自乱阵脚。这种情况在中国队身上可是经常出现的。
  叶瑶瑱所说的并没有错,现在自己己经占有绝对的优势,无论南北,说灭谁就灭谁,因此现在最要的不是选择,而是尽快决定,这样才能让官员、士兵、南京各界的人士统一思想,不致于出现思想混乱的局面。因此商毅也点了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反正先打谁后打谁都差不多,总是都要打的。”
  说着商毅用力抱着叶瑶瑱,在她脸颊上亲了一下,道:“看来我要好好奖励奖励你哦。”
  叶瑶瑱听了,赶忙从他怀中挣出来,脸色飞红,道:“谁稀罕你的奖励,现在差不多也到晚饭的时侯了,我去看看莞儿怎么样。”说着,逃似的离开商毅身边。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三六章 向南向北(三)
  虽然商毅也想通了,先打谁后打谁都差不多,但也这并不是说马上就做出决定,总是还要比较一下,先选择一个容易的动手,不过商毅也给自己定出了一个时间,在十二月十五日之前,一定要做出最终的决定。
  不过首先被商毅排除掉的,是对南北两线同时用兵。
  尽管以现在中华军的兵力来说,确实已经可以支持双线作战了,但战争从来都不仅仅是兵力的多少的事情,还有后勤保障,物资供应,这些又涉及到征调民役。而双线作战的人力物力消耗,由其是在完全不在一方向上的两个战场上作战,要比在单一的战场大得多。因为这就需要设立两个后勤供应中心,什么都必须是双份供应。假设说在南北两条战线上分别投入十万兵力作战,那么所需用后勤保障的人力物力,要远远超过只在一条战线上投入二十万兵力作战的需求量。因此任何形式的双线作战,都不是上策,要尽力避免。
  虽然说以目前南京政府的实力,还是供得起这样的消耗,但在现在大局己定,胜券在握的时候,也没有必要选择这种消耗过大的双线作战。而且经过了中原大战之后,南京政府为战争储备的物资也己经消耗了大半,白银的库存到是还足够,但物资己经不那么充裕了,如果再要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要么加征税收,要么大量发行货币,引发通货膨胀,才能保证战事的供应,而同时还需要征调大量民役来保证后勤运输供。因此最理想的做法还是控制战争的规模,南北二线一线主攻,一线主守,这样一边打仗,还可以一边慢慢积累国力。
  因此商毅也排除掉其他的因素,仅从纯军事角度考虑,南北二线进行对比,首先是现在清廷己经元气大伤,在短时间内没有力量再向中华军发动进攻了,而全面恢复到战前的国力,估计需要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而南明各朝这几年都没有发生战事,还都保持着相当的实力,有能力发动战争的能力。
  其次从心理上来说,这时清廷的大臣和武将,对中华军己经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心理,就算国力有所恢复,也未必敢轻易向南京政府发动战争,就算朝廷下令,前线的军队也会再三考虑;而南明各朝因为和中华军交战较少,而且南明的皇帝和执政大臣又多以正统自居,这种顾虑也少得多,因此如果中华军向北用兵,南明肯定会在背后捣乱,而相反如果中华军举兵向南,清廷出兵的机率就小得多了。
  再次是现在商毅政权的重心还是在南方,因此向南用兵,战线也要比向北短得多,可以直接以南京为后勤基地,另外南方的福建,广东、广西均是沿海地区,可以发挥中华军的海军优势和海路运输能力,因此从消耗上说,向南也比向北要小。
  最后一点是中原地区久经战乱,现在己经十分荒废,现在刚刚收复,急需要招抚居民,恢复生产,如果继续对北方用兵,中原地区也一定会受到影响,因为所有的军队,物资、用度的调配都要从河南省通过,必然需要从河南省抽调人力物力,甴其是开年之后,马上就要开始春耕,如果在这时进攻北京,也会对中原地区春耕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恢复重建工作就还要推后。
  基于这几点因素的考虑,商毅也逐渐倾向于先平定南方,然后再向北用兵。
  而就在这时,又发生了二件事情,也促使商毅的想法最终被确定下来。
  一个是清廷向南京派出使者,正式向南京政府提出了议和的请求。
  原来在福临和几名亲信大臣商议决定,以割让土地和称臣为条件,与南京政府议和,并委任济尔哈朗付责拟定议和的详细条件,济尔哈朗和洪承畴、范文程等人进行了详细的协商之后,决定可以向南京政府割让陕西省的西安、凤翔、汉中、巩昌、泯州、洮州六府,或是山西省的平阳、汾州、辽州、泌州、潞安州、泽州六府。如果势不可解,甚致可以将陕西全省都割让也南京。
  因为现在的淸廷对陕西的控制力度很差,几乎是孤悬于西北,而且陕西在明末的时候就经受十几年的战乱,社会生产几乎全被破坏,而清廷入关之后,虽然也在陕西搞过屯田开荒,招抚流民,但又因年年征战,这些工作大部份都流于表面,加上年初的时候,陕西也爆发了反清的起义反正,本来稍有一点起色的恢复重建,又被破坏了大半,因此现在陕西的情况和明末相比,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这样一来与其还强留着陕西,还不如把这个包袱甩给商毅去背,如果商毅接手了陕西,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恢复重建,一但弄得不好,还容易激起民变,要是再闹出一次流寇作乱,也够商毅受的,致少拖住他二三年的时间,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在称臣的条件上,确实让济尔哈朗等人花了一番脑筋,最后做出的决议是清廷可以对南京取消国号,称商毅为南国之主,而清廷自称北国之主,两国之主可以兄弟相称,商毅称兄,福临称弟。
  因为现在商毅只是称王,而并没有称帝,因此双方以南北之主互相称呼,对商毅来说,这等于是变相承认他是南方的皇帝,也算是提高了他的尊号,而虽然清廷不能自称为帝,但在尊号上和南京还是保持平等,也算保住了面子。而缔结兄弟,因为商毅的年龄比福临大,可以称兄,在说法上当然好听一些,而福临只是因为年龄小,才以弟自称,这样也说得过去。
  也可以说,弄出这些条件来,济尔哈朗和洪承畴、范文程也确实是煞费了一番苦心,把汉语中的文字游戏玩得出神入化,当然从割让土地上来说,也确实是做出了相当的让步,现在清廷在关外一共也就只剩下河北、山西、陕西这三个省,而且其中以陕西的面积最大,这一下就割去了近四成的土地,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地,但付出的代价也绝不算少了。
  福临对这些条件也比较满,至少是保住了山西和京师,再加上关外和蒙古,如果清廷再好好休养几年,也未必不能再和南京争一争。而且在称臣上也不算,其实也并不是让福临真向南京称臣,而是和商毅称兄弟,谁让福临的年纪小吧?
  因此福临也立刻下旨,命济尔哈朗派人与南京联络,试探南京的态度。
  第二个是台湾的沈寿崇向南京发来的报告。原来南京与荷兰绝交之后,商毅下令驱逐了荷兰商馆,同时也下令驻守台湾的沈寿崇,命他驱逐台湾的荷兰人。沈寿崇接令之后,立刻向台湾的荷兰人下达了通告,要求荷兰人撤出台湾,而这个要求也理所当然的被荷兰人拒绝。而沈寿崇也随即下令出兵。
  这时中华军在台湾有一个旅的正式驻军,是隶属于南京军区管辖,另外大约还有一万多的民兵部队,旅长是沈寿崇的弟弟沈寿峣,不过只有一个团配备了火枪,另一个团还是用冷兵器。但这时荷兰人在台湾的总兵力只有八百多人,加上当地土著组成的军队,也不超过一千五百人,而且土著也没有火枪,因此双方的兵力悬殊极大。
  另外这时的台湾己有大陆的汉族移民近三十万,本土的归化土著六万余人,归化的日本人也有三万多,还有被劳动改造的俘虏三万余人,总人口数超过了四十万,而归化荷兰的土著只有一万多人,因此双方的后援力量相差更大。结果双方交战,荷兰人被杀得大败,在台湾占领的土区也都纷纷被中华军占领,归化荷兰的土著不是投降,就是被中华军灭族。最后荷兰人的残余力量都退进了赤嵌城和热庶拦城这两座城里驻守待援。
  赤嵌城和热庶拦城是荷兰人在台湾修建的两座要欧洲塞式的城堡,当时本是打算防备西班牙人的进攻,就可西班牙在吕宋修建马尼拉城是一个道理,因此这两座城都修得十分坚固,而台湾的中华军缺少重型火炮,一时也难以攻破这两座城。
  而这时中华军正在进行中原大战,当然不可能给台湾分拨兵力和武器,于是,沈寿崇也只好下令,将赤嵌城和热庶拦城团团围困,想困得荷兰人弹尽粮绝,不得不献城投降。到现在己将两城困了一个半月了,但就在这时,沈寿崇听闻一些吕宋的商人说,荷兰的巴达维亚当局己经收到了消息,准备向台湾派遣援军。于是沈寿崇和兄弟一商议,认为台湾的中华军缺少火器,难以攻破两城,而正好现在中原大战己经结束,中华军大获全胜,于是两人立刻联名向南京发来报告,希望南京能够支持台湾的战斗,就算不能派兵来,如果兔拨来二十门重型火炮也可以。
  收到了这两份消息之后,商毅也立刻下令,招集内阁和统战部的主要成员,首先开会讨论与清廷议和的问题。因为是否与清廷议和,既是南京政府的内政问题,但同时也是军事问题,因此招集双方同动开会讨论。毕竟在许多时候军政都是紧密相连,不可能分开的。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三七章 向南向北(四)
  首先众人基本都赞同,可以与清廷进行议和的谈判。
  对议和这一点,南京的众官员都并不拒绝,因为现在虽然还没有正式宣布,但内阁和统战部的成员也都基本清楚,现在商毅倾向于先平定南方,既想和清廷一时打不起来了,那么坐下来谈一谈也没有什么坏处,毕竟南京政府现在是占主动权的一方,如果谈得好了,也许在谈判桌上就能解决大部份的事情,也省得出动军队,还免去了一大笔开支,同时也可以集中全力对付南方。
  因此会议很快就转向讨论到这次议和的条件,众人一致都认为,如果清廷要议和,那么首先要做出的让步是,退还所有的中原土地,这一点绝不能含糊。
  当然俱体的退出范围也有好几种意见,有人认为是以退出北京为标准就可以了,因为北京一到手,商毅就可以举行称帝了;也有人觉得清廷应该退出山海关,以及锦宁等地才行;还有人认为连辽东也要退出来,清廷只能回到以前的建州,努儿哈赤起事之前的地方去。
  商毅经过了认真的考虑之后,认为仅仅只退出北京,是肯定不行的,因为只要清军的势力还在山海关的范围已内,北京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仅仅只是一个像征意义,作用不大;而要清廷连辽东也要退出,估计清廷绝不会答应,因为那就等于是变相的亡国了。因此商毅认为,恢复到清廷入关之前的状态,既双方以长城为界,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清廷的势力全线退出长城以北,这个条件还是可以接受的。而锦宁地区,到是可以再商量,这一次收不收回,到并不是大事。
  如果按这样的条件谈成了,那么南京政府不动一刀一枪,就可以收回了陕西、山西、河北三省,约有近七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收复了崇祯时代的所有土地,对全国也算说得过去,也算是在谈判桌上取得对清廷的重要阶段性胜利。
  而且这一来,整个北方基本可以稳定下来,就可以全力投入平定南方的战斗中。而对清廷来说,至少还给他们留出了一块立足之地,以现在清廷的实力,他们应该清楚,根本就不可能守住关内的地方,因此这也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商毅就准备把关外的地方放弃了,而只是把关外的地方可以暂缓一步,等彻底平定了南方之后,再回过头来,出关渡海,而且商毅的最终目标可不仅仅只是一个辽东,还包括东北三省、外兴安岭、新疆、青海、西藏这些边远地方,全部都在商毅的计划之中。
  致于和清廷达成的议和协议,商毅当然不会被这种所谓条约协议所限制,条约协议能否真正生效,又能保证生效多久,从来都不是以信义为基础,而是凭实力作保障的。
  致于什么赔款、称臣之类,商毅也交给内阁去讨论,因为一但清廷退出关外,估计也赔不起多少钱,南京政府一年也不缺这几十万两银子,而称不称臣,对商毅来说,更无所谓了,他从来不在忽这种表面上的东西,而且这次议和本身也只是一个权易之计,反正早晚商毅都会彻底收拾清廷。
  众人也都认为商毅决定的议和要求,对目前的南京政府来说,是可以接受,而且也相当有利,因此也决定以此为基础条件,和清廷进行议和。
  见众人都同意了自己的要求,商毅也点了点头,对李岩道:“李先生,那么这次和清廷议和,就由你来付责吧,就按这些原则和他们谈,助手你可以自己选。”
  李岩也起身施礼,道:“回禀大王,臣立当尽力,不过如果清廷不接受我们提出的议和条件,那又该怎么办?毕竟现在只是我们这边一厢情愿的想法,清廷是怎样想的,还不好说。如果他们只同意退出陕西、或是山西的地方,我们是否也答应。如果现在我们转向南方用兵的话,北方总是暂时停止了进军,如果能通过议和收回其中一些地方,是否可以接受。”
  商毅想了一想,摇了摇头,道:“不,那样的话就停止议和,这一次谈判,要么全部收回长城以南的土地,要么就不用议了,只收回一部份土地,对我们来说作用不大,而且陕西、山西破坏严重,收回来在短期内还是负担,我们现在没有必要背上这个负担。”
  李岩点点头,道:“臣都清楚了,请大王放心,这次议和,定不辱使命。”
  商毅道:“好了,没有什么事的话,大家就散会吧。”
  众人纷纷起身,向商毅施礼告辞。等李岩走到门口的时候,商毅忽然道:“李先生,请等一下。”
  李岩止步回头,道:“大王,还有什么事情吗?”
  商毅道:“这一次谈判只是双方初次接触,可能不会一次谈成,但我还有一件事情,这一次应该是可以马上谈,因此也要拜托先生了。”
  李岩怔了一怔,道:“是什么事情?”
  ————————————
  既然决定与清廷议和,也就意味着中华军在北方的用兵暂时停止,因此在第二天,内阁和统战部也正式向所有官员宣布,中华军的战线将转到南方,先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随后商毅下令,委任李岩为谈判大使,全权付责与清廷的议和谈判。
  这一决定公布之后,就表示中华军攻取北京的时间会向后推迟一些,当然商毅称帝的时间也就向后推迟了。因此有一部份等着受封加爵的官员,也都颇觉失望。
  但这一决定是商毅做出,官员们也都不好说什么,毕竟从表面上看,损失最大的还是商毅本人,因为他称帝的时间向后推迟了,而且这个决定也符合目前局面的情况,在自己的背后老是有人在背后捣乱,也确实是个麻烦。不如先把这个麻烦解除掉。南京的官员们对向南的战事到是都充满了信心,几十万清军都被中华军打败了,区区三个南明朝廷又算得了什么?那还不是手到病除。
  而且商毅夺取天下建朝登基己成了定局,不过是早几年晚几年的事情,还可以趁着这次战事,争取多立一点功劳,等到了商毅称帝,大封群臣的时候,还能为自已増加一些筹码,说不定能更进一步。因此这样一想,也有不少官员都释然了。
  同时统战部也做出一系列安排,在北方的防线上,调湖广军区第十三军驻守南阳、而原先驻守南阳的第八军退回襄阳府,将沿汉水西进,进攻川北,牵制四川的兵力;淮南军区的分配暂时不动,两个军守边境,两个军撤回,而撤回的部队准备随时支援南方的战斗;山东军区只下两个军驻守边北方边境,其他三个军也都退回到济南驻守,一但北方有变故,山东军区将随时出兵。
  另外在中原大战期间,各部队都补充了不少的新兵,而且绝大部份新兵都是从投降、俘虏的清军中直接转化过来。因为当时战事紧急,没有进行过多的考核选拔,只要是差不多就行了。但这批士兵的综合素质很差,并且粘染了许多明清官兵中的腐规陋习,虽然在军队的比例小,而且加入中华军的时间也不长,并没有对其他士兵造成影响,但也不能忽视,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现在暂时停止了战斗,统战部也要求各军区,必须要对新兵加强军事技能训练、灌输军纪观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甴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商毅最重视的一点,不仅要加强士兵荣誉感,同时也要曾强士兵的责任感,这也是中华军与中国旧式军队最大不同的地方。
  而且这时南京政府也开始引导舆论方向,以【杭州时报】为首的各种宣传机构也都全部开动起来,加大对南明各朝的谴责力度,纷纷指责南明各朝,破坏抗清大局,打断了南京政府的北伐大业,使中华军被迫停止向北用兵,包括和清廷进行议和谈判,也要是因为南明各朝破坏大局造成的,同时还极力的渲染南眀的军队,占领了南京政府的地方之后,对当地造成的破坏等等。
  其实在几个月以前,南眀各朝开始组成联盟的时候,南京就开始宣传南明各朝的行为,不过当时是以警告,阻止为主。而这时舆论导向则全部都转为动武,一力主张,应该出兵南方,消灭南明各朝,为下一步的北伐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后方环境。
  在各种宣传工具的大力宣传下,南京各地的民众对南明各朝的反感和不满情绪也在不断增加,对南方出兵的舆论环境己经形成。同时内阁和统战部也开始调集各种物资,准备向南方发动战争。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三八章 驱逐荷兰(一)
  在准备对南方进行战争的同时,首先还是要解决台湾问题,毕竟台湾的事情也不能老拖着,另外台湾和褔建,广东隔海相望,一但对南方作战,可以从台湾出击,通过海路直接进攻福建,广东。
  因此商毅的计划是首先解决台湾的荷兰人,然后水陆两路,一起出击,以重拳打击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南明朝廷。而且虽然这时己经进入了十二月,是隆冬季节,但台湾、福建、两广都属于热带地区,并不是十分寒冷,正是对南方用兵的大好季节。
  这时南京军区的部队和海军部的各支分舰队也都己经回来,南京军区的第七军也己经赶赴湖南境内作战,统战部又下令,派遣南京军区第十七军的辖二十五师、三十三旅赴台湾作战,而护送十七军的,是海军部的第四分舰队。
  第四分舰队的司令官正是台湾省长沈寿崇的另一个弟弟,沈寿岳。其实这时台湾有第三分舰队驻守,不过商毅也但心荷兰的巴达维亚当局会派遣舰队来支持台湾,因此再给台湾曾加一个舰队的海军兵力。
  第十七军在十二月十二日从南京出发,到达杭州上船,行向台湾。在十二日十八日,舰队到达台湾。
  荷兰人修筑的赤嵌城和热兰遮城都是临海而建,大体位于另一时空里的台南市附近,这里海岸曲折,在两城之间有一个内港,叫做台江港。赤嵌城位于台江港的东侧,热兰遮城于台江港的西侧,两城互为犄角,以台江为东面出海港口,北面以鹿耳门屿为屏,南面以七鲲鯓为障,并且在台江两侧修筑炮台,横锁海面,确实易守而难攻。
  从外海进入台江有南北两条航路:南航道在北线尾与一鲲鯓之间;北航道,在北线尾与鹿耳门屿之间。南航道口宽水深,船容易驶入,但港口有敌舰防守,陆上有重炮瞰制,必须经过战斗才能通过。北航道水浅道窄,只能通过小舟,大船必须在涨潮时才能通过。在另一时空里,郑成功是借助海水涨潮,才从鹿耳门屿航道偷渡得手,登上台湾岛。
  但现在中华军己经基占领了台湾全境,荷兰人只能全线退守到两城里,而台江港己被先期返回台湾参战的第三分舰占领,击败了荷兰海军,切断了荷兰人的海口通道,沿海的炮台也己全被中华军占领,因此第四分舰队也可以大摇大摆的从南航道直接驶入台江登陆。
  沈寿崇和沈寿峣早己经得到了通报,因此也赶到港口来迎接中华军。
  十七军的军长叫张立东,是特种兵出身,下船之后,和沈寿崇、沈寿峣等几个人客气了一番之后,立刻就开始谈论现在台湾的形式,巴达维亚方面足否真的援助台湾了。
  不过这时台湾的局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荷兰的巴达维亚当局确实给台湾派来了一部份援军。
  在几个月以前,中原大战激战正酣的时候,荷兰的巴达维亚当局己经从撤离的中国商馆人员那里得知,中国决定与荷兰彻底决裂,终断了两国贸易,同时还要求荷兰撤离台湾。
  结果在懂事会里又引发了一番争吵,当初反对支助清廷的董事们纷份指责那些投了赞同票的董事,把局面弄坏了,现在失去了中国这个巨大的贸易伙伴,将使公司的利益受损,他们应该为此付全责,而赞同这一决议的董事则大叫着要用武力教训一下中国,建议巴达维亚的荷兰军队组成远征军,进攻中国,重新打开和中国的贸易犬门。
  正好这时帮助日本的三艘荷兰战舰也回到了巴达维亚,海军司令官范德萨向荷兰东印度公司提交了一份中华军海军战斗力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范德萨详细的记录了这次战斗中,中华军的海军战舰的数量、吨位和火炮数量,认为以目前巴达维亚的实力,根本不可能是中华军海军的对手,建议立刻向国内救援,荷兰国内至少要派出一支五十艘战船,一万名士兵组成的远征军,才有可能与中华军对抗。
  范德萨报告的提出,在董事会里又引发新一轮的争吵,出战的声音也小了许多,除了少数几个顽固份子以外,有不少董事们也担心,如果派出舰队被中华军击败,那这个责任谁来承担;但董事会同样也承受不了丢掉台湾的责任,总之现在是两头都不讨好。
  经过了好几轮的争吵和讨论之后,董事会最终讨论出了一个拆中的方案,还是向台湾增派驻军,但只增援陆军,不派海军,舰队只付责将陆军送到台湾之后,立刻返回,不得与中华军的海军交战。并且要求陆军一定要守住台湾,等待援助。
  这样一来反正援兵也派了,舰队也不会打败仗,董事会也就不会有责任。如果最终还守不住台湾,那就是台湾大员的责任了。同时董事会也决定派人赶回荷兰国内救援,并且声明,如果没有足够的援军,东印度公司将很难保障荷兰在亚洲的利益。
  这次给台湾派出的援军是八百五十人,还是由范德萨付责运送。因为今年本来是荷兰台湾大员的换任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选任的第十任台湾大员长官费尔勃格己经到达了巴达维亚,因此援军的指挥官就甴他来担任,而将要御任的第九任台湾大员长官欧沃德仍然留在台湾,帮助费尔勃格渡过眼前的难关。
  就这样,责任推干净了,替罪羊也选好了,董事们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只可怜还没有上任的费尔勃格,这时也只能硬着头皮,带领着军队赶去台湾。
  驻守台湾的第三分舰队到琉球群岛击败日本海军之后,又在琉球群岛驻守了一段时间,才返回台湾。因此这时台湾的中华军虽然包围了赤嵌城和热兰遮城,但只能阻隔两城的陆路,无法切断两城的出海口和海路联系,而荷兰舰队也乘着这个空子,在台江港登陆,将费尔勃格和荷兰军队留在台湾,然后立刻扬帆转舵,驶离了台湾,连一夜都没有留。
  就在荷兰舰队刚刚离开,第三分舰队就回到了台湾,立刻赶到台南来参战,双方就是前后脚的功夫,如果荷兰舰队晚走一天,结果还真不好说。
  第三分舰队一到台南,立刻就向台江湾里驻守台湾的荷兰舰队发动进攻,这时荷兰在台湾只有四艘主力战舰,分别是赫克托号、斯格拉弗兰号、白鹭号、玛利亚号,前两艘为六百吨级,后两艘为三百吨级。其实都是商船。
  在此同时,沈寿崇、沈寿峣也率军出击,从岸上攻击荷兰的炮台。而荷兰人刚刚得到援军,也出城迎战,费尔勃格下令上尉贝德尔和阿尔多普,各领四百士兵,分从两路迎战中华军。双方在海陆两路,均展开激战。
  但无论是海路还是陆路,双方的兵力相差都十分悬殊。
  在海路区区四艘荷兰战船迎战第三分舰队的十五战船,而且其中还包括一艘二级战列舰,五艘三级巡洋舰,结果战斗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就结束了。
  四艘荷兰战船中,赫克托号在战斗一开始就遭到了中华军三艘巡洋舰的围攻,连中数十炮,被打得遍体鳞伤,只用了十几分钟就被击沉;而玛利亚号连中了一百多发火箭,转眼就被熊熊烈火吞灭了。其余二艘见势不妙,都想逃跑,但斯格拉弗兰号被五艘中华军的战船追击,迫近,靠陇,伏波军的士兵跳上敌船,和荷兰人展开了接舷战,最终斯格拉弗兰号被中华军俘虏;而白鹭号见打不过,也逃不掉,只好扯起白旗投降。荷兰海军就这样全军覆没,而海军司令官范德兰也在战斗中身亡。
  而在陆上的战斗也同样是一边倒,两路荷兰军队都遭到了两三部于自己的中华军攻击。因为双方都是使用的燧发枪,射程也都差不多,因此也都釆用横列线形战术,进行互相对射。
  但中华军在人数上占优,而且火帽打火的成功率也要高于荷兰兵使用的火枪,结果在互相对射了十几轮之后,荷兰军终于坚持不住,败退下去。中华军乘胜追击,将荷兰军杀得大败,伤亡二百多名士兵,上尉贝德尔也死于混战之中。另一位上尉阿尔多普带领着残兵,败回了热兰遮城。而中华军乘势占领了城外的炮台。
  新旧两位台湾大员长官费尔勃格、欧沃德也只好下令,全力守卫两城,等待援军。这时荷兰在台湾共有兵力一千四百多人,另外还有五百多土著兵,而荷兰士兵的家属等也有一千多人,土著家属有一千五百多人,费尔勃格命令将所有士兵和土著的家属都迁移到热兰遮城里居住,又命上尉瓦连京带领四百荷兰士兵,二百土著守卫赤嵌城,其余士兵守卫热兰遮城。
  驻守台湾的中华军早就开始围攻这两座城堡,但由于缺少重型火炮,因为围困两城达一个半月,但都无法攻破。第三分舰队回来之后,本打算从船上撤一些舰炮下来攻城,但就在这时,十七军和第四分舰队也己经到达了台湾。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三九章 驱逐荷兰(二)
  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张立东、沈寿崇、沈寿峣、沈寿岳等人立刻开会讨论,怎样进攻这两座城堡,驱逐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赤嵌城和热兰遮城都是按欧式城堡的标准修建,赤嵌城的规模较小,而热兰遮城规模较大。因此众人最终决定,首先攻克较小较弱的赤嵌城,然后再攻击较强的热兰遮城。这也符合中华军一惯的先打弱小之敌,再打强大之敌的作战原则。于是张立东也下令,将甴二十五师付责主攻赤嵌城、三十三旅付责围困热兰遮城,牵制荷兰的兵力。
  赤嵌城大体呈四方形,周长约有一百五十米左右,占地面积大约就相当于小半个足球场大小,城堡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全部用米汤调灰垒砖砌成,十分坚固,而且城堡总高达到了十一米多,共分为三层,在城墙上有四座炮楼,每座炮楼各置火炮五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