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作者:木林森      更新:2020-09-23 07:13      字数:11133
  因此在收到了周少桓提出发动豫北战役,攻取大名府的报告之后,商毅就立刻想到了赵岳,因为他这时正在大名府驻守,如果在中华军向大名府发动进攻的时候,赵岳在大名府发动火线起义,帮助中华军迅速攻克大名府,将对这次中原大战的战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华军将稳操胜卷,后面剩下的,仅仅只是战果的大小问题,就是将清军全歼在中原战场的机率,也超过了七成。而这也是赵岳能够在这一次的战斗中,发挥的最大作用。
  当然也不能把攻取大名府的希望都寄托在赵岳的身上,万一他反复,或者临阵退缩,又或者发生其他事情,都可能导致火线起义的失败,因此商毅一面回复周少桓,批准了他的作战计划,发动豫北战役,一面又派出人员,和赵岳进行联络,要求他准备在大名府发动火线起义,配合山东军区的部队,快速攻占大名府。并且向赵岳保证,在起义成功,中华军攻占了大名府之后,立刻恢复赵岳的军职。
  这时赵岳一直都盼着南京方面给自己派发重要任务的消息,现在得知要他在大名府发动火线起义,并且在攻占了大名府之后,可以恢复自己在中华军的军职,也不禁十分激动,这可是他盼望己久的事情了,因此也立刻回复商毅,表示自己听从命令,将按照命令,配合山东军区,在大名府发动火线起义。
  再得到了赵岳的明确答复之后,商毅这才将这个消息通吿给周少桓,并且将与赵岳联络的人员交由周少桓指挥,与赵岳去商定火线起义的细节和俱体计划,毕竟这是前线的事情,应该交给前线的指挥员去处理。同时也批准了山东军区新编的这几支部队,并且在豫北战役结速之后,将他们合并成一个新军,番号定为二十二军。
  而收到了商毅的消息之后,周少桓也不禁又惊又喜,想不到商毅居然还埋伏着这样一颗暗棋,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商毅确实是深谋远虑。而有了赵岳这样一个潜伏的同伴之后,那么夺取大名府,豫北战役的进程就要比自已想象得简单多了。因此周少桓也立刻招见和赵岳联络的人员,商议俱体的计划。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九十六章 豫北战场(二)
  主要付责和赵岳联络的人有两个,一个叫杨士徳,另一个叫孙并超,在情报处里干了五年多的工作,并且曾在北京潜伏过两年,持行过多次任务。他来见周少桓的时候,也带来了赵岳的一份计划。
  虽然说周少桓等人在商议进取大名府的计划,但实际这个计划主要还是该应由赵岳来制定,毕竟他才是这次偷袭大名府的重点人物,而且又熟悉大名府内外的情况,而周少桓等人只是根据他的计划做一些调整,当然也包括一些发生变故的应手。因此众人也立刻开始讨论赵岳的这个计划来。
  现在大名府城里有五万清军驻守,赵岳带领的这支神工营的士兵并不驻守在大名府城里,而是驻守在大名府北部的一个叫做万堤镇的地方。离大名府城只有十多里的路程,而且在驻军附近三十里的范围,都是他的管辖地区。不过同时还有二千其他的清军,当然都是关内的汉军,并且全都受赵岳的指挥。
  因此赵岳的计划是中华军派出一支精锐部队为前部,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个团最合适。并且在后面跟上至少是一个军的主力部队。
  而前部部友全军都换上清军的服装,伪装成清军,再由赵岳派一部份人指引,如果在路上遇到其他的清军,可以冒充是赵岳的部队,从赵岳的驻守地区进入大名府,首先占领万堤镇,然后由赵岳带领,直扑大名府城,城里的守军一定不会怀疑,一定会大开城门,放中华军进城。而中华军就可以借机一举攻占大名府的一个城门,只要能够坚守到后面的大队人马赶到,就可以攻克大名府。
  同时杨士德和孙并超还带来了赵岳绘制的进军路线图,对沿路的各个重要地点,以及双方的联络接应地点都作详细的标注和。而另一份则是大名府城里的布局图,对于主要的街道,还有清军在大名府城中的重要衙门,以及城外的驻兵地区也做了仔细的标明。使人一目了然。
  众人对赵岳的这个计划并没有什么大的异议,这也确实是目前最好的计划,只要赵岳方面不出意外,绝对可以一举攻占大名府。当然从计划上来看,赵岳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假如说赵岳是玩双面无间道,其实是帮清军,想把中华军骗入清军的埋伏圈里进行围歼,那么就不会提议将中华军分为前后两部行动,因此众人只是讨论了一些行动的细节。
  最后周少桓做出决定,被第九军特种兵旅中的一个团担任先头突击部队,配合赵岳,率先攻占大名府的城门,第九军和第四军担任后援部队,并由副司令员童大勇随军出行,亲自指挥这一次袭击作战。
  会议结束之后,周少桓也立刻下令,开始行动,杨士徳立刻再赶到赵岳的军中,向赵岳报告周少桓的进军计划,而孙并超且跟随突击部队一起出发,因为他也数次出入赵岳的驻地,道路熟悉。另外他和赵岳手下的几名其他潜伏人员也都认识了,因此也便于联络。
  付责担任突击部队的特种兵团团长叫邵刚,接到命令之后,也立刻开始准备起来,清军的衣甲服装中华军当然是有,仅山东军区就缴获了不下十万,虽然大多数都改成其他用处,但也留下了一部份,就是准备偷袭之类的战斗使用,装配一个团绝对组够。但辫子却是一个麻烦,好在是先前抓住的清兵俘虏不少,正好就地取材,每人戴一条假辫子,而且清兵的帽子都是大盖沿,正好可以都遮住,而且赵岳的部队都是新军,因此中华军的士兵们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带上火枪出发。
  ————————————
  赵岳见到了杨士徳,得知了中华军的进军时间之后,首先安排下在沿途的接应人员,然后立刻招集主要的军官,向他们宣布,自巳将要发动火线起义,向中华军投诚。
  虽然在这支清军中的南京潜伏人员并不多,但有许多的军官位置都被占据,因此对全军的统制力还很强。而且赵岳在军中也还保持着在中华军里的做法,尽量表现得和士兵们们同甘共苦,并没有摆军官的派头,也很得人心。不过这一点不属于技战术的范围,在清军的其他新军部队中,都没有推广。
  另外神工营虽然也属新军,但却是唯一一支从绿营汉军中挑选出来的士兵组成的,清廷的本意是希望拉陇关内的汉军军心,但却被赵岳等人抓住这个条件,在平时的生活、闲谈中都有意识对士兵加强清廷推行欺压汉人的政策,不重用关内汉军等观念,当然这并不用赵岳他们编造谎话,事实就是如此,例子实在太多了,于是在浅移默化中,绝大部份的士兵心里,都对清廷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同时在进入大名府驻守之后,赵岳也不断将清军在前线的战败消息告诉士兵,加强士兵对清廷前途的悲观情绪,在为发动火线起义做着铺垫准备。
  而且在赵岳提出发动火线起义,向中华军投诚之后,其他的潜伏人员立刻纷纷站出来,表示支持,并且极力煽动其他的士兵。由于以前做出的种种铺垫,在这时都发挥了作用,不少军官想起平常所说、所见的满人如何欺压汉人,而在军队中汉军又是如何的受气等等,因此这么一煽动,绝大部份的军官都来了情绪,都赞同赵岳的决定,就算是还有几个犹豫不决的,还想稳一稳的,这时也被气氛所带动,不由自主都跟着赞同了起来。结果在短暂的劝说、动员之后,所有的军官也都赞同了火线起义。
  赵岳也立刻下令,各军官都返回自己的营地,通告各自手下的士兵,同时又派遣了潜伏的人员,守住营门,不放其他人出入。
  过了一会儿之后,有人来向赵岳报告,前部的中华军已经到了。赵岳也立刻下令,大开营门,放中华军进来,同时又下令集合所有的士兵,将正式宣告发动火线起义。
  营门打开之后,邵刚带领着中华军走进了赵岳的大营。赵岳的心里也是一阵激动,自己自被俘己来,差不多三年的时间没有见到自己人了,尽管在此之前,赵岳是李定国的部下,和山东军区并无来向,而且邵刚带领的士兵也全都穿着清军服装,但还足倍感亲切,立刻迎了上来,道:“邵团长,你们终于来了,一路上还好吧。”
  卲刚点了点头,向赵岳敬了一个军礼,道:“赵团长,这次真的多亏了你呀,一路上都十分顺利。”
  赵岳怔了一怔,这三年以来,还是第一次有人向他敬中华军的军礼,并称呼他以前的职位,禁不住热泪盈眶,也向邵刚还了一礼,道:“邵团长,顺利就好,你们来了就好。”
  两个人穿着都是清军的衣甲,却敬着中华军的军礼,确实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因此互相看了看,都禁不住大笑了起来。
  这时清兵已经全都列好了队伍,而且他们也都听各自的军官说过了向中华军投诚,发动火线起义的事情,有不少人心里早都愿意这样做,也有一些人是刚刚被说服的,还有一部份仍然犹豫不决,畏畏缩缩,当然也有极少一部份不愿投降,并且想看找机会跑回大名府去送信,但这一部份的人数确实极少,因此也不敢把自已的意见表达出来,而且现在军营的各门也都被赵岳派人把守住,就是想逃也逃不掉了。另外这时中华军的人马也赶到了军营里,当怨更加不敢乱动了。
  赵岳站在高台上,道:“弟兄们,我们大家都是汉人,这几年来,满清鞑子侵占了我们的家园,抢走了我们的土地,杀死我们亲友族人,强迫让我们剃头留辫,把我们汉人给他们当牛当马使,你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亲身体验吧。而在还逼得我们汉人自相残杀。现在的局势很清楚,清廷已经连续输掉了山东战役、南阳战役、徐州战役,已经快要输得一败涂地了,而清廷没有别的办法堍救败局,我们不能陪着清廷一起送命,因此我才决定向中华军投诚,不能再绐清廷卖命了。”
  他说完之后,台下的喊声已经响成了一片,都是对赵岳的主张表示坚决支持,有人是发自内心,有人却是有意的煽动众人。
  赵岳也点了点头,立刻下令,从清军当中选出五百名比较可靠的人出来,由一名叫刘成新的统领带领,当然他也是一名潜伏者。跟随邵钢的部队去进攻大名府,其余的士兵都留在军营里,准备迎接中华军的大队人马。而和其他清军区别的标志就是剪断辫了,等开战以后,把帽子一扔,就是最眀显的区分了。
  等准备好了一切事情之后,邵钢立刻带领着队伍出发,直奔大名府而去,而孙并超又赶忙返回去,催促后面的大队人马尽快赶来増援。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九十七章 豫北战场(三)
  中华军到达赵岳驻地的万堤镇,其他清军一点察觉都没有,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换上了清军的衣甲,另一方面,也是主要原因,是他们从赵岳管辖的地方通过。
  而在离开了万堤镇赵岳的营地,虽然在沿路上遇到了两支清军的巡逻队伍,但由刘成新出面和清军打招呼,因此也没有引起清军的任何怀疑,轻轻松松的通过去了。
  万堤镇离大名府城只有十多里的距离,因此中华军一路行进,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到达了大名府的北城前。不过这时却是城门紧闭,吊桥高悬。
  军队来到防城河边,由刘成新上前,向城头上的清军喊话,要求他们开门放行。城上的清军问了几句,刘成新也都一一对答,城上的清兵也没有任何怀疑,当然主要还是因为现在清军没有收到任何的警报,因此清兵也没有任何的警惕之心,于是马上放下吊桥,打开了城门。
  邵钢一见,立刻带领着中华军踏上吊桥,几乎是一路小跑冲进了大名府的城门。同时有不少士兵还拔出了刺刀,上在枪口上。
  开门的清兵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心里还在奇怪,神工营的士兵真是急性子,就这么一点距离,怎么还跑着进来,而且这好端端的,为什么又要上刺刀呢?就在他们想着的时候,几名中华军的士兵也都已经冲到了近前,挥枪猛刺,几个清兵还没反应过来,顿时都一命呜呼了。中华军也趁控制了两扇城门。而有不少士兵也把大沿帽给摘了下来扔掉,露出了挽着发髻或是干脆剪成板寸平头的发形来。
  这时在城里的清兵也发现事情不对,但现在已经晚了,中华军已经杀进大名府城。而等清兵挥动刀枪,冲上来想和中华军交战的时候,前排的中华年士兵立刻举枪射击,一下子又将清兵打死了七八人。射击完的士兵立刻向城门的两侧分散,把位置让给后排的同伴开枪射击。结果在连续三四轮射击之后,守卫城门的清兵也被中华军连续不断的火力打散,向城中退去。
  同时在城门口的街道上,也是一片慌乱,百姓们都慌不怿路的四散奔逃。
  而中华军并不急于向城内的纵深扩展,而且马上又分别从城门两侧,向城楼上发动了进攻。因为只有攻占了城楼,才能算是彻底控制了城门。
  虽然这时城楼上的清兵已经醒悟了过来,也开始抵抗中华军的进攻,但清军毕竟是毫无准备的仓促应战,而且守卫城楼的兵力也不多,被中华军一面奋力向城墙上发动进攻,一面也连续用手榴弹轰炸清军,在十几分钟之后,两路进攻的中华军先后都登上了城墙,随后又进攻城楼。
  攻上了城墙之后,城楼也就无险了守了,而剩下的清兵抵抗不住,只能举手投降。中华军一共抓住了六十余名俘房。暂时将他们全部都捆绑起来,关进城楼的房间里。而清军在城楼上还有四门中型火炮和一些火药炮弹,当然也都被中华军充份利用起来。
  见中华军已经彻底控制住了城门,邵钢立刻分派城门的防守,由一个营守住城门口的城内方向,一个营守住城门口的城外方向,一个营和刚起义的五百清兵守住城楼和附近的城墙,剩余的一个营作为预备接应兵力。
  任务分派之后,仔责防守各地区的士兵也纷纷开始了布置,在城门内外的士兵马上寻找可以利用的物品和地形,构筑单简的阵地,而付责守卫城楼、城墙的士兵也在城墙的两段设置阵地,并且在城墙、城楼的城垛口,靠城内的矮墙等地方都布置下了士兵守卫。
  仅仅只过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清军的人马就已经杀到了。
  守卫大名府的主将是清廷的正蓝旗固山额真穆臣,有五万守军,在东南西北的城外各设了五千人马守卫,留在城里的,还有三万人马。
  听说中华军冒充清军,诈开了北城的城门,已经攻入了大名府城中,穆臣也吓了一大跳,大名府的重要性他当然是清楚的,一但大名府失守,自己的脑袋也就保不住了。因此穆臣也立刻下令,调集人马,向北城发动进攻,一定要复夺回城门。
  清军沿着几条主要的街道,还有城墙上,都陆续赶到了北城附近,当然各路人马在接近北城的地方,也都遭到了中华军的猛烈打击。
  只听“砰砰砰砰”在北城的四周,枪声也如爆豆一般的响了起来,子弹从屋檐上,房间里,柱子背后,石狮雕像的背后,从城墙城楼上,等等一切可能隐藏的地方,密系如同雨点一样,向清军射击去。同时还有不少的手榴弹,冒着丝丝的白烟,扔到了清军的阵中。
  一来是清军来得实在太匆栏,面对中华军的打击,确实有些猝不及防,二来也是因为城中的街道过于狭窄,因此清军的队型不仅十分密集,而且毫无庶掩的地方,结果清军顿时被打得死伤一片,由其是手榴弹,几乎一炸就是一大片,炸死炸伤清兵十几二十人,杀伤力差不多达到了最高的效果。
  而在城市的街道中行军,队伍都是拉成长长的一条,前排的士兵遭到中华军的打击之后,清军也都下意识的向后退,但后排的士兵还不知道前面是怎么会事,只听到枪声大作,还以为自己的前面士兵与中华军展开了激战,于是也尽力向前赶,希望能够助同伴一臂之力。结果前后的士兵互相拥挤,反到乱了自己的阵角。
  这种情况差不多在每一条街道中都会出现。而中华军也趁势对清军展开了追击打击,在清兵的后面用火枪轮流射击,从屋顶上向清军的阵中仍手榴弹,使清军更是乱上添乱。
  街道上是如此,在城上更是如些,这个时候的大名府并非是什么重要的军事重镇,因此城墙并不高厚,城墙上的宽度不过一丈三四尺,有的地方连一丈都没有,在这样狭窄的地方,并排最多只能走六七名士兵,中华军只用在城楼的两端布下四五排射击阵形,然后迅速的连续开火射击,就可以牢牢的挡住清军的进攻。而其他的士兵,则可以充份的支持在城下的中华军作战。
  因此在城墙上的中华军,还有起义的清兵也都借用居高临下的优势,在城墙内侧的矮墙上架好了火枪,向城下的清军展开射击,配合城下的中华军作战。其实这批参加了起义的清兵也都是受过严格的训练,他们本身的素质并不差,虽然还有一部份人用的是火绳枪,但在这种场合,却正是有利于他们的充份发挥,致少在守卫城门的战斗中,并没有拖中华军的后腿。
  虽然穆臣在阵后急待直跺脚,指手划脚的指挥清军进攻,但这时混乱的局面已经形成了,穆臣再急也没有用,只能尽力的来重新调整。
  花了差不多大半个时辰的时间,清军才算是免强调整好了自己的阵型,才又重新向中华军的防线发动进攻。向狭窄的街道极大的限制了清军人数人的优势,兵力无法充份的展开,只能一小批一小批的向上冲。而这种添油式的战术在中华军的火力防线面前几乎毫无用处。在中华军立体似的火力打击下,清军的进攻一次又一次的无攻而返,在毎一条街道,城头都留下了大量的清兵的尸体,有二条街道,几乎都看不到街面的道路。
  而中华军的损失,仅仅才只有二十余人。刚刚投诚过来的起义部队也都十分兴奋,这样的仗才得才叫痛快,以前在清军的时候,那打过这样一边倒的战斗,而且想想过去在清军里受过的憋气,现在却打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每一个人也都颇有扬眉吐气的感觉,看来决定跟着赵岳发动火线起义,确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虽然在大名府中驻守着一万神工营的新军,但神工营主要是驻守着城外的阵地,在北东西三个方向,各有三千神工营的士兵驻守,留在大名府城里的,只有一千人。不仅人数少,而且清军的火器水平也决定了,在巷战中,跟本就无法与中华军相比。因此仅管穆臣也将这一千神工营的士兵派上阵去,但对战局依然没有一点的作用。
  穆臣虽然急得快要吐血了,但现实就是这样的情况,急也没有用,想要击败中华军,估计只有等到中华军把子弹都打光了才行。但谁知道中乒军还有多少子弹,而等子弹都打光了,又能剩下多少清兵呢?
  这个时候才有人提醒穆臣,还是赶紧去调东面和南面驻守的神工营部队回来,毕竟要对付中华军的火枪,也只能用神工营才行。穆臣听了之后,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人立刻去调在城外驻守的神工营部队回来,但城外的部队至少都有十里远,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赶到大名府来的。而穆臣也只好向苍天祷告,希望自己的人马赶紧来,而在这其间,可一定不要再发生任何意外了。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九十八章 豫北战场(四)
  穆臣盼望的的援军没有来,但中华军的大队人马却已经赶到来。童大勇亲自带领着第五军和第九军,还有赵岳的起义部队,赶到了大名府城,立刻分兵三路,一路从前部已经占领的北门杀入,另二路分别绕道东西两门,攻门而入,从三个方向对大名府城展开了全面的进攻。
  等中华军杀入城中之后,战局也发生了急距的变化,同样是巷战,同样是进攻作战,中华军就显得要比清军有条理得多,一方面充份利用各个街道,充份的展开兵力,一方面也充份利用自己在武器上的优势,将清军杀得连连后退,根本就无法阻挡中华军的进攻。
  随着北门中华军的深入,东门和西门也都相续被中华军攻开,穆臣也杯具的发现,大名府巳经守不住了。虽然说丢了大名府,自巳是死路一条,但那毕竟还要等到多尔衮下令,也就是说能多拖上几天,而如果留在大名府里,就会马上丧命。因此在经过了短暂的衡量之后,穆臣很快就决定,不陪着大名府共存亡,能多活几天是几天,说不定还有什么转机的。于是穆臣也立刻带领着剩余的人马,从没有受到攻击的南门逃走。
  同时穆臣又耍了一个心眼,并没有到开封去见多尔衮,而是在出了南门之后,绕过了大名府,逃到了河间府去投奔驻守在那里的博洛,按穆臣的想法,如果自己到开封去见多尔衮,恐怕当时就会被多尓衮斩首,因此先别出现在多尔衮的眼前,到博洛那里去躲一阵,这样又能多拖几天的时间,也许还跑一跑其他的门路,想想办法。而以后的局势发展,也证明穆臣的选择是绝对正确,因为多尔衮已经没有机会处置穆臣了。
  就在穆臣逃离了大名府之后不久,中华军就基本控制了大名府城的局面,留在城里的清兵也都纷纷放下武器,举手投降。
  而这时清军在城外的驻守军队才赶回来救援,但为时己晚,童大勇立刻下令,命第五军的第八师,第十师分别出击,迎战清军的援军,其余的部队留在城里,清理战场,收押俘虏。
  城外的驻守军队万万也没有想到,大名府会这么快就失守了,而且在兵力上也不占任何的优势,因此遭到中华军的两个师迎头痛击,很快就被杀得大败。而这时大名府城也彻底被中华军占领。清军驻守大名府的五万人马,阵亡了一万二千畲人,驻守万堤镇的五千清军发动火线起义,全部都投降了中华军,另外中华军在城中抓获的俘虏多达一万七千余人。剩余的人马一部份被穆臣带着投奔河间府的博洛,其余都陆续逃回开封,向多尔衮报信。
  就在第二天,周少桓也带领着第四军,赶到了大名府,见到了众将之后,将众人都夸赞了一番,由其是对赵岳,也着重进行了表璋,当然还有跟随赵岳一起进行火线起义的清兵。
  同时周少桓也宣布,将赵岳所带领的火线起义的清兵都正式收编成中华军,随赵岳一起火线起义的清兵一共有五千余人,包括有三千原神工营的清兵和两千其余的军队,其中大约有七百多人不愿再当兵,而选择弃军务农,周少桓也表示尊重他们的选择,而将其余的士兵暂时编组成一个团,由赵岳任团长,刘成清任副团长,其他各营连排级军官,都由赵岳提名任命。
  而这个团暂时划归到第五军指挥。当然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编制,等豫北战役结束之后,还会进行重新编制,因此也没有番号,而且是由第五军的军部直接指挥。
  随后周少桓又马上下令,让童大勇带领第四军出发,去攻占彰徳府。第五军,第九军都留在大名府里,抓紧时间,抢修阵地工事,准备迎战清军。因为周少桓十分清楚,清军一定会全力出战,重新夺回大名府的。
  彰徳府位于大名府西边大约一百二十余里的地方,是河南省最北端的一个府,治所是安阳。是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交界地带。南宋名将岳飞的老家汤阴县就在这里。
  在大名府被中华军攻占之后,退回北京的大门也被关闭上,但还存在着一个侧门,就是彰德府。因此只有趁着现在清军还没有收刳大名府失守的消息,立刻去抢占彰德府,才算是彻底将清军关在中原地区。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大名府、彰徳府失守之后,清军还是可以绕道山西,返回北京,但这样一来,路程将増加近一倍,而且中华军占领了大名、彰徳一线之后,也可以十分轻易的出动人马,袭击清军的撤军路线。另外夺取了彰德府之后,也可以和大名府形城犄角之势,互相呼应支持,比孤守一城要好得多。
  不过在中原大战开始的时候,彰德府还是属于内地城市,并不在边界上,因此清军在彰徳府并没有派驻兵力守卫,也没有加强彰徳府的城防工事,当然这也和目前清军的兵力不足,不可能对每一个城市都设下重兵防守有关。
  结果童大勇率军到达彰徳府之后,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攻占了彰德府。随后童大勇也在彰徳府布置阵地,准备防守。
  ————————————
  穆臣为了能让自己多活几天,从大名府败出之后,直接逃到了河间府,也没有派人到开封去向多尔衮报告,而这一做法虽然使他逃过了一死,但却让多尔衮没有在第一时间内收到大名府失守的消息,等其他的败军陆续退回到开封之后,多尔衮才得知了这一消息,而这时离大名府失守,已经过去了四天时间,而且连彰徳府都已经失守了。
  虽然多尔衮已经决定,放弃援救阿济格部,调尼堪、韩岱部的人马回到开封来,然后集中兵力全力收重大名府,重新打通清军北返的道路,但他也知道,这个消息绝不能向全军公示,否则士兵们得知自己的退路被中华军切料之后,军心必乱,跟本就无心再打仗了。因此在开封城里,也只有少数人才知道这一消息,而且多尔衮下令调尼堪、韩岱部的人马回开封,也没有说明是为什么,只是令他们尽快回兵。
  但现在清军在开封,归徳一线的人马只有不足十二万的兵力,而且在开封府一带至少也要留下七到八万左右的兵力驻守,因此想要出兵去复夺回大名府,必须要等到尼堪、韩岱的人马回到开封之后,才能发兵,而这一段时间,只能耐心的等待着。
  而在等待的时间里,多尔衮也连续招集清军的主要将领商议,下一步的对策,尼堪、韩岱部的人马回来之后,清军应该怎样进兵,才能复夺回大名府,虽然直到现在为此,多尔衮也没有弄明白,大名府是怎么失守的,因为败兵对许多细节也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可以确信,中华军这次突袭大名府的兵力绝对不少,致少也有两个军的兵力,就算是分兵据守彰徳府,起码也有一个军驻守在大名府。
  中华军的防守能力,多尔衮现在也十分清楚,而且现在开封、归徳一线的新军己不足两万,火炮只有二百余门,因为大多数都在阿济格部那里,以这样的实力,能不能夺回大名府,别说是多尔衮,其他人心里也都没有底。
  承泽亲王硕塞建议,让驻守河间府的博洛部和驻守山西大同的瓦克达部一起出兵,这两部人马合兵,有八九万的兵力,新军也有一万余人,还是有相当的战斗力,这样从南北两路夹击大名府,那么夺回大名府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但郑亲王济尔哈朗则提出异议,因为博洛部驻守河间府,是通向京师的咽喉要道,一但从河间府出兵,来进攻大名府,就意味着从山东到京师一路门户大开,畅通无阻,如果这时中华军只用派遣一个军的兵力,就可以从山东直接打到北京去了。如果博洛部按兵不动,只出动瓦克达部的人马,但瓦克达部的兵力不足三万,就算从北面进攻,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退一步说,就算这时中华军也没有多余的兵力进攻北京,但南北夹击,又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夺回大名府呢?要知道现在开封地区能够暂时无忧,是因为有阿济格部在豫南战场拖着中华军的八个军的兵力,而阿济格在中华军的包围之中,又能够坚持多久呢?一但阿济格部在豫南战场被中华军歼灭,而在豫北战场又无法夺回大名府,那么开封将会面对中华军的大兵压境。到了那时,可就是死路一条了。
  他这一席话,说得在场众人全都哑口无言,而且心里也都十分紧张,毕竟济尔哈朗的话,也不无道理。多尔衮皱了皱眉头,道:“这么说,我们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呢?”
  济尔哈朗摇了摇头,道:“有的。”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九十九章 清军的援军(一)
  众人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济尓哈朗的身上。
  自从代善死了以后,济尔哈朗就是清廷资格最老的宗室亲王,尽管多尔衮、阿济格、硕塞和他都是一辈的人,但无论是年龄还是资历,比起济尔哈朗来,都要相差甚远。
  不过虽然这一次济尔哈朗也随军出战,但他心里十分清楚,这并不是因为多尔衮需要自己的军事才能,而是多尔衮对自己不放心,才要把自已带在身边。因此济尔哈朗也十分知趣,出京以来,就一直沉默寡言,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免遭到多尔衮的猜忌。但战事进行到现在这一步,济尔哈朗也不能不说话了,毕竟他可并不想陪着多尔衮死在开封。
  见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自己的身上,济尓哈朗咳了一声,道:“现在大名、彰徳府失守,我们的退走己被中华军切断,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绕道山西,经太原、大同返回北京。”
  多尔衮听了,也不禁苦笑了一声,道:“绕道山西,返回北京,这十几万大军,诸多的辎重,又谈何容易呢?”
  济尔哈朗摇了摇头,道:“我们绕道山西,并不是要带着大军前往,等尼堪和韩岱回来之后,我们可以让他们率领大军,去进攻大名府,牵制中华军的兵力,然后轻装简行,只带数千骑兵,离开开封,立刻从山西绕道,最多十天,就可以到达北京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他的意思己经十分眀确了,说白了就是放弃大军,利用尼堪、韩岱部的人马牵制住中华军的兵力,而多尔衮等人则偷偷的从开封逃走。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也确实是唯一的办法。否则的话十几万人马,大量的辎重,从山西绕道走,声势浩大不说,而且耗费时间,还将面对着中华军在沿路上的袭击,被逼得疲于奔命。说不定还真有全军覆没之险。当然这样一来,被丢在这里的近二十万人马就全都完了。因为多尔衮等人这么一逃,谁都不会在有战意,同样也是全军覆没。
  想到这里,多尔衮也不禁看了看洪承畴,显然是想听一听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