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作者:木林森      更新:2020-09-23 07:07      字数:9808
  朱媺娖还没离开大殿,马士英立刻大声道:“来呀,把这个冒名太子之人拿下。”
  卫士们立刻一拥而上,名执刀枪,指住了这名假太子。假太子忽然跪倒在地,泪流满面,磕头不止道:“小人名叫王之明,乃驸马都尉王昺的侄孙,南逃途中,遇见穆虎,他教唆我冒充太子,本来是想到各地方的官员处敲诈些钱财……”
  ————————————
  夜晚的秦淮河,比白天更为美丽,两岸华灯灿烂,河中流光溢彩,五彩斑斓的色彩灯光,让天上的星星也为之逊色了不少。波光粼粼,灯影斑驳,令人目眩神迷。
  紫玲珑手里拿着一份新出的手抄邸报,轻轻笑道:“墨经纬,看来这次你的目地并没有达到啊。”
  墨经纬也苦笑了一声,道:“我到真的了商毅,没想到他竟会用这种办法,不仅分辩出了太子,而且把前后所有的路都给堵死了,几乎是滴水不透,让其他的人都无话可说,现在就算还有人椤胡搅蛮缠,恐怕也翻不出多大的浪来了。”
  紫玲珑笑道:“这么说来,你这次算是一败涂地了。”
  墨经纬道:“那到是未必,至少商毅和东林党之间,己经决裂,而且现在左良玉己经起兵东犯,他是骑虎难下,绝不会撤军。而多铎己到归徳府,阿济格也兵进南阳,现在南明的江淮、湖广均守备空虚,如果两路清军夹击而下,还是可以一举扫平江南的。”
  紫玲珑摇了摇头,道:“墨经纬,你不要安慰自己了,商毅和东林党本来就没有什么关纟,最多只是和吴甡算是盟友。和东林决裂对他也没有什么损失。现在商毅要兵有兵,要粮有粮,要地盘有地盘,又不在南京,还用得着怕东林吗?”
  顿了一顿,紫玲珑又道:“黄得功和刘良佐虽然领军回援南京,但现在史可法还守在扬州,而且商毅马上就要渡江北上,多铎未必能够轻易南下,除非你还有办法把商毅拖在南京。左良玉虽然不会撤军,但他己经失去了东犯的借口,不得人心,而且左良玉不过是徒有虚表而己,没有太子这个借口,根本就众叛亲离,想要攻打南京,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而阿济格又被李自成挡着,急切也不能东下,想要扫平江南,恐怕还真不那么容易吧。”
  墨经纬越听脸上的黑线就越多,但却还有些不服,道:“就算多铎无法南下,但阿济格东进的困难并不大,李自成根本无法挡住阿济格的人马。”
  紫玲珑道:“单靠李自成,自然挡不住阿济格,如果南明和李自成联手呢?”
  墨经纬怔了一怔,道:“不可能吧,李自成打破北京,灭亡了明朝,南明怎么可能和李自成联手呢?而且东林知道了,还不又群起而攻之吗?”
  紫玲珑笑道:“这有什么不可能,唇亡齿寒,除了东林党那群死脑经之外,别人难到不会认识到这一点吗?再说现在朝中大权都掌握在马士英手里,东林能有什么用?而且就算南京朝廷不这么做,难道你以为商毅想不到这一点吗?不要忘了,原来李自成的谋士李岩,就在商毅的手下重用,正好可以当这个牵线人。南京还有东林,管得住商毅吗?他的水军可以直通长江,将物资送到湖广来。如果我是商毅,一定会这么做的。”
  墨经纬呆了半响,道:“好,我再去煽动东林闹事,让他们来阻止南明和李自成联手。”
  紫玲珑冷笑了一声,道:“墨经纬,你还想闹出什么动静来,是想让我们在南京的人员全都暴露吗?”
  墨经纬也有些愕然,道:“什么?”
  紫玲珑道:“你把南明的人都当傻瓜了吗?这次你想把商毅卷进南京来,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以为他们会察觉不到吗?现在南明朝廷是由玄皇教在暗中操纵,他们在南方经营了近两百年,根深蒂固,不是那群愚不可及的东林党能比的。我己经得到消息,他们正在暗中调查,幸好我早有准备,还没有被他们发现。如果你再闹一阵事件,那可就藏不住了。所以这段时间,你还是老老实实呆着,什么事也别做最付。”
  墨经纬听了,也垂头丧气的坐下,一言不发。
  就在这时,有人从楼下上来,将一封信笺递给紫玲珑,道:“大小姐,湖广那边有新的消息来了。”
  紫玲珑接过一看,淡淡道:“左良玉己经病死于军中。”
  墨经纬身子一震,道:“什么?”
  第三卷 离乱篇 第一一八章 全面动员
  在朱媺娖辩认太子之后的第二天,商毅就带着朱媺娖返回杭州。
  这时清军中路的豫亲王多铎己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先锋人马己经攻占了凤阳府西北的亳州,而因为刘良佐和黄得功都率军回援南京,整个凤阳府的防守都十分空虚,因此留守扬州的史可法心里也十分着急,己经连续向南京发回告急文书,请求给江北增加援兵。同时也写信给商毅,请他尽快了结南京的事情,渡江北上,来扬州主持军务。
  现在己经是三月底了,商毅也知道军情火急,因此一回到杭州之后,就立刻开始着手布置备战清军的工作。
  这时商家军在杭州地区的三个师的武器也全都配齐,因此商毅决定,将第三师全部调往江北,参与江北的防御,第四师留在江南,保卫浙江地,并且又下令把驻守台湾的第七团也抽调两营回来,和第四师一起,组成后备部队。而现在商家军又扩编了两个散团,使散团的数量达到了四个。商毅决定将其中的三个团合并成为商家军第五师,也派到江北,不过这个师的武器缺口很大,目前只能装配一个团,因此暂时只做为江北的后勤部队。
  同时在杭州继续扩招人马,征调民兵入伍,争取再成立三到四个团,如果达不到正式士兵的标准,就编成预备团,那怕还不能过江打仗,但也能留守浙江,保卫地方安全。
  而在海军方面,第二、三分舰队进入长江,暂时驻守在南京的金川门外,防止清军过江,并随时沿岸支持。第一分分舰队驻守长江口,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沿海岸袭击清军的后方。其畲二支分舰队仍然驻守在杭州湾待命。
  这时亚莉桑德拉也从海上回来,得知了这段时间里在江北、浙江、南京发生的一纟列事情之后,又是新鲜又是奇怪,同时也后悔,这么有趣的事情,居然没有让自己赶上。不过她一回来就马上有活干了,商毅把外籍雇佣兵团和西班牙步兵雇佣兵团合并,都交给她指挥,这次也要跟自己一起过江作战,这两支外籍雇佣兵团相加,大约有一千五百多人。他们归降商毅已后,其本没有参加什么大战,而这一次也都清楚,是打大仗的时候了,因此也一个个擦拳摩掌,准备大显身手。
  这一次迎战清军,商毅一共调动了三个师、一个骑兵旅、一个侦察团和外籍雇佣兵团过江参战,共计出动的兵力达到四万三千多人,这也是商家军成立之后,一次最大兵力的会战了。
  同时商毅也正式提出了商家军的四句口号:“驱逐清虏,恢复中华,誓死报国,护境安民。”
  这四句口号也是商毅精心挑选的,前两句还是盗版了后世国父的口号。乍一看并没有什么问题,每一句话在大义上都说得过去。但商毅耍了一个小花招,就是用“中华”两个字来代替了明朝。其实自从商家军成立之后,商毅就一直尽可能不用明朝的字眼,而是用“中国”、“中华”、“华夏”一类的泛指来代替,一方面让别人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另一方面也是在商家军中淡化明朝的观念。
  而在政务方面,商毅也下令,对全浙江实行军事管治,对粮食、药材、盐、布、绵花等战略物资都由政府掌控调备。船只、车辆也要服从政府的调配,各交通道路都要优先让军需运输队伍通行。同时还征调十五万民夫,保障后勤运输工作,当然但商毅也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对征调的补偿工作。
  这时林之洋的木工厂这时也己经开工,在宋应星的带领下,经过中西工匠的合力工作,生产出了一批十分实用的四轮马车。经过测试比较之后,和二轮马车相比,四轮马车不仅行驶的便平稳,而且载重量也大多得,牛马牲口最多可以多拉一倍的货物,因此可以大大提高运输效率。商毅也立刻定购了一百辆四轮马车。
  不过四轮马车对道路的要求非常高,现在的官道只能算免强可用,因此对道路的修筑工程,也要加快进度了。好在淮安一战中抓获的一万二千多名俘虏这时也都己经押送到了浙江,己经参加到修路的工程来,施工进程也大大的提高了一截。而且修建道路,也不仅仅只是为了这次战斗,在战争结束以后,对促进浙江地区的经济生活进一步发展,同样也是十分有益的。
  行政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加强宣传工作,争取能够把整个南方的力量全部都发动起来,由其是民间的力量。事实证明,每当中国到了危急的时刻,老百姓其实都比官府靠得住。中国的老百姓如果暴发出来,力量是无穷的。能够蠃得最后胜利的人,往往都是能够比较充份调动民间力量的人。
  在另一时空的南明时期,几场抵抗清军较为有效,令清军遭受比较大的损失的战斗,如江阴、嘉定之战,都是守城的官员充份调动了当地百姓的力量,军民齐心,协力死守的结果。这也就是清军攻打扬州这样的大城只用了二三天时间,而在江阴这个小县城却足足花了八十三天时间才攻破的原因。
  商毅是认真学习过太祖人民战争理论的人,当然希望能够把老百姓的这股力量全都发展出来,那么宣传动负工作自然就是重点了。
  现在《杭州时报》己经成为江南地区颇有影响力的报纸,发行己经覆盖了浙江、南直隶、江西、福建、山东五个省的范围。由其是这次进南京辩认太子,《杭州时报》也进行了追踪报导,并由详细记录了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甚致于朝廷的邸报还要详细、还要快速。因此也迅速在南京打开了售路渠道。现在《杭州时报》每期的发行量己经超过了万份,其中在南京发行就达到了三千份。
  而且现在李松晨己经完全领会了这份报纸的作用和发展方向,并且按照商毅的意图,在报导这一事件的同时,还发表分柝和评论文章,对东林党的行为也隐隐提出了的批评,同时加强了读者对这一事情的理解和认识。可以说商毅能从南京这个漩涡中脱身而出,《杭州时报》也是功不可末。
  那么现在《杭州时报》的重点自然就转移到抵抗清军的战事上来,由其是对浙江以外的地区,《杭州时报》将承担主要的宣传工作,主要的内容为四个部份:极时报导战争的进行情况,加强整个南方的危机意识;呼吁整个南方团结一致,抵抗清军;揭露清军的暴行,进一步恶魔化清军的形像,打消人们的投降思想;突出商家军的战绩和功劳,树立商家军的正面光辉形像。
  在浙江内部,则是全省动员,主要是以学校的学生为主,以标语,游行、口号等多种形式,在毎一个地区进行宣传抵抗清军的内容。
  同时在这一段时间里,陈圆圆也按照商毅的要求,组建了一个文艺团,排了十余场戏,也在杭州、嘉兴、绍兴、湖州等大城市里演出,宣传抗清。这一次也将随商毅一起来扬州,进行演出。
  就在商毅布置的时候,南京朝廷也以皇帝朱由崧的名议,正式下诏,号招整个南方齐心协力、停止党争、停止内战、团结一致,抵抗清军入侵。并且也有人来到杭州,带来马士英的密信,表示愿意联合李自成的大顺军,为他们提供粮饷,抵挡阿济格的人马。请商毅帮助联系李自成。
  商毅接见了来人之后,也颇觉欣慰,看来玄皇教到是比东林党强不少,没有枉费自己的一片苦心。因此也立刻找来李岩,请他派人出面去和李自成联络,劝说李自成暂时和明朝联手。
  李岩得知以后,也十分激动,虽然李自成进北京之后,对李岩有些猜忌,但不管怎么说,李自成对自己还是有知遇之恩的,因此现在李岩在商毅手下做得十分顺心,而且也把商毅视为心中的明主,但对李自成还有几分故主之情,每次听到李自成兵败的消息,李岩心里也不好过。而这一次能够在旧主的危难之中,帮李自成一把,李岩自然十分愿意。而且他知道是商毅促成的这个结果之后,也对商毅更是感激。
  如果依着李岩,就想自己亲自跑一趟湖广,但马上就被商毅拦住,因为现在战事紧急,而浙江的事务众多,李岩可是一个有用的,根本走不开,因此请李岩另选人去。其实商毅是担心李自成会对李岩不利,李自成或许可以算是个英雄,但决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在另一时空里就因为猜忌而殊杀了李岩,商毅可不敢让李岩去冒这个险。
  不过商毅的理由也十分充份,现李岩也是商毅手下的重用官员,任务重大,这一去一回,少说也有二十天,那走得了泥?因此李岩也决定,派自已的弟弟李牟出面,去劝说李自成,和明朝联手抗清。
  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商毅也带领人马,出发渡江。
  第三卷 离乱篇 第一一九章 投效(上)
  在商毅渡江的时候,多铎的大军虽然己经聚集在归德府、徐州一线,前锋己经攻到了毫州。不过到并没有像另一时空那样长驱南下,一举占领淮西地区。因为多铎到达归德府以后,巳经得知了豪格在淮安大败的消息。
  多铎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尓衮的亲兄弟,同时也是他的死党,现在为正白旗旗主,因此对与多尔衮争夺权势的豪格当然没有什么好感。知道豪格在淮安惨败之后,多铎自然也是幸灾乐祸,见了豪格之后,先把他冷嘲热讽了一番,然后又以不听号令、擅自进军,遭此惨败,有辱国威的罪名,下令将豪格收押软禁,并派人报回北京,听传多尔衮的发落。
  虽然豪格和多铎都是亲王,但现在豪格刚逢大败,手里又缺兵少将,当然不是多铎的对手,而且多铎虽然比他年纪小,但却还长着豪格一辈,弄不好还要加一条目无尊长的罪名,因此也不敢反抗,老老实实束手就擒了,生死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过多铎虽然囚监了豪格,但对豪格的失败也不敢小视。他也知道阿巴泰在山东就败给了商家军,当时多铎还没放在心上,因为阿巴泰在多铎眼里,不过是个老朽罢了。而豪格则不同,在清朝的诸将中,他打仗可确实是一把好手,论其勇猛自己和多尔衮都不是对手,只有阿济格能压他一筹,而他竟也败在商毅手上,致少也说明,商毅此人,确实有些本事。因此多铎也不由谨慎起来,不敢冒然进军。
  这时多铎手下己有大军二十余万,其中满八旗军约有二万五千余人,包衣随役四万余人,汉军也有四五万人,其余近一半都是收降的明军和大顺军,绝大多数都还没来得剃发梳发。不过还有相当一部份留在洛阳。一面派人打探明军的动向,一面也催促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迅速赶来。之所以要催这两个人,是因为多铎部的四十多门红衣大炮都在他们手里。
  现在多铎得知阿巴泰和豪格的败仗,主要都是因为商家军的火器太犀利,太厉害了,但多铎对此也是半信半疑,因为他也和使用火器的明军交过战,并不觉得火器有多厉害之处。因此多铎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用红衣大炮来压制商家军的火器就可以了。另一方面也是准备用来攻城用的。
  就在清军警慎进军的时候,商毅也到达了扬州府。
  这时史可法虽然也很焦急,但比起上一次来,明显要好得多,因为清军到了毫州以后,并没有继续南下了,而商毅虽然不在,但在江北驻扎着近两万商家军的士兵,在清水潭一战中,见识了商家军超强的战斗力之后,史可法的底气也足了不少。
  本来史可法还有些担心,商家军会持勇呈强,不好管理,因为以前在扬州时,几乎天天都有人像史可法告状江北四镇的人马,不是强买强卖,就是欺压百姓。就连己经服从了史可法的高杰,也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主,让人一刻也不省心。但商家军和江北四镇完全不同,一连半个月的时候,竟没有一个人来向史可法告商家军的状,听到的几乎都是好评。
  而且有好次史可法都亲眼看见,有商家军的士兵在街上帮着百姓推车挑担,再不就是扫地清渣,也令史可法觉得十分惊奇,天下居然还有这样的军队吗?就是当年的岳家军、戚家军也不过如此吧。而这支军队居然就是商毅训练出来的,实在是太难以想象了。
  别说是史可法,就连李本深、胡世铨也是无比惊奇,同时也羞愧万分,看人家商家军和老百姓完全打成一片,亲密的就像一家人,而自己的军队却像毒蛇猛兽一样,避之不及,同样都是军队,为啥差距就这么大呢?
  商毅到达扬州之后,立刻和史可法开始商议布置江淮的防线。这时左玉良在军中暴毙而亡的消息也己经传来了,估计黄得功和刘良佐击败左军的机会更大,也可以更快的返回江北。不过现在凤阳到庐州一线的防守依然十分空虚,虽然这时江北商家军的兵力也充足了不少,但也不足以守卫这么大的一片地区。
  因此商毅和史可法也决定,只把防线向前推一步,扩大的凤阳一线,然后尽可能拖沿时间,让刘、黄两人能够返回到江北的驻地来。商毅当即派成进带领第一师,进驻凤阳,和泗州呈犄角之势,依托淮河进行防守。自己和其他人马暂时留驻在扬州附近,做为机动兵力。
  就在当天晚上,李本深带着高杰的遗孀邢氏和幼子高元觉,来求见商毅,当面拜谢商毅抓住许定国父子,为高杰报仇的恩情。三人都跪倒在地,向商毅叩拜。
  商毅把他们扶起来,道:“我和高将军在南京虽然小有嫌瑕,但并无私仇,高将军不幸丧于小人之手,但也是为国尽忠,令人佩服,我敬佩高将军的忠义,为他报仇,也是份内之事,李督都、高夫人和公子不必挂怀。”
  三人都起身之后,李深本道:“本深自幼父母双亡,是舅父将我养大,本深以父而事,军门大人为我舅父报仇,如此大恩,本深终身难报。如果军门大人不弃,本深愿意从此投奔军门麾下听用,以报军门的恩情。”
  原来高杰己死,高元觉年幼,不能服众,部下也四分五裂,李成栋降清、胡荗祯、吴胜兆等人也都各自都有小算盘,互相拉帮结派,收聚高杰的余部军马。李本深手下本有两万多人马,已被拉走了七八千人。因此李本深和邢氏商议,还是找个靠山为好。而史可法显然是靠不住得,唯一的选择就是投靠商毅。因此李本深才和邢氏一起来到扬州,希望能见商毅一面,当面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到了扬州之后,李本深也亲眼目暏了商家军的军纪严明和深得民心的表现,也让李本深颇有感触,毕竟李本深现在也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还是有理想的年纪,因此也觉得如果真的能投到商毅的帐下听用,说不定还真的大有前途。于是商毅一到扬州,他就和邢氏带着高元觉,来见商毅。
  商毅当然知道,李本深绝不会因为自己为高杰报了仇,才投奔自己,而且他也基本能够体会李本深和邢氏的意思,因此沉思了一会,才道:“李督都,你们愿意投奔我们商家军,我自然欢迎,不过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商家军也自有商家军的规据,请你三思。”
  李本深忙道:“军门请说。”
  商毅道:“第一我商家军不许私兵,因此你若投效商家军,你的部队必须接受我们的整编、而且士兵也有标准,达标者才能算正式士兵,未达标者是能算预备军,接受训练,再重新测试;第二我不管你们过去是什么官职,但在我们商家军内,一率按材录用,能者上、庸者下,一切全凭能力,决无偏私;第三投效商家军,就必需尊守商家军的军纪,违纪者必以军法从事,绝无包庇袒护。这三条你能答应吗?”
  李本深也不禁大吃一惊,他当然知道,想投奔商家军,商毅一定会有条件,只是没想到这条件实在是太苛刻了,等于是把自己的军队都给剥夺了,那么自己投奔还有什么意义。
  商毅也看出他的犹豫,道:“李督都,我也知道这些条件确实都非常为难,但我商家军自从成军己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全在团结协力、训练有素、军纪严整、赏罚分明,不是这样,也就没有现在的商家军,因此无论是谁,想投奔商家军,都必需受这些条件,如果你现在拿不定把握,不访回去考虑几日,再作决定也不迟。”
  李本深正是顺着答应下来,这时邢氏忽然开口道:“本深,不用再考虑了,你就全部答应商军门的这些要求吧。”
  李本深一怔,看着邢氏,道:“舅母,你……”
  邢氏打断他道:“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不过是舍不得放弃现在的军队,但你想过没有,这点军队算得了什么?如果你在商军门麾下听用效力,努力奋进,前途自然无量,又何必在乎眼前这一点小失,不要再多想了,赶快答应下来吧。”
  李本深呆了一下,然后跪下道:“商军门,我全都答应,从此以后,将准军门马首是瞻。”
  商毅点了点头,看了邢氏一眼,心想这个女人到是有些见识,不过不知道她当初看上高杰那一点了,居然扔下李自成这支大潜力股跟高杰私奔,要是当初她跟着李自成,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还能过几天皇后的瘾。
  不过这话当然不能说出来,商毅道:“好,李本深,你看什么时候可以把军队带过来,而士兵的家眷,都可以迁移到浙江定居。还有高夫人和公子,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到杭州去安居,而高公子也可以在我们在杭州开设的学校。”
  第三卷 离乱篇 第一二零章 投效(下)
  第二天,李本深又来找商毅,当然不是对昨天的事情有所反悔,而是告诉商毅一个消息,原来是巳经投降清廷的李成栋,派自己的养子李元胤来和李本深联络,也希望能够返归明朝,并投效到商毅的部下来。
  原来这个时候的李成栋是归属多铎来管辖,不过他现在可远没有在另一时空里那么风光,因为在这个时空里,李戌栋最初投效的是豪格,多铎当然不待见他,而现在豪格已经失势,李成栋自然也连带着倒霉。而多铎手下的降军共有十余万人,也分三等,但在淮安惨败中,李成栋的人马也跟着拆损了大半,手里没有人马,说话的底气就更不足了。虽然李成栋没有像豪格那样被监禁起来,但就是在降军中,也只能算是最低的一档。
  因此李成栋这段时间里可也受了不少气,同时也对自己当初草率的向清军投降的行为十分后悔,在养子李元胤和侧室赵氏的劝说下,也动了弃清返明的念头,而李元胤在明朝时,和李本深也有些交情,于是也的自告奋勇,暗中潜回扬州,联络李本深,看看他是否能为自己牵线。
  李本深得知了李元胤的来意之后,立刻劝他与其返归明朝,不如直接投降商家军得好,同时也把自己决定投效商毅的经过,还有商毅的条件说了一遍。
  投效商家军李元胤到是觉得不错,但要交出所有的军队,这一点李元胤可不敢做主,不过他还是希望能够见商毅一面,当面说一下。于是李本深又来找商毅,看他见不见李元胤。
  听李本深讲完来龙去脉之后,商毅也不觉好笑,因为历史上李成栋反正,还是三年以后的事情了,而现在刚刚才降清,那边的位置还没有坐热乎,就想着弃清归明了,看来历史己经变得越来越有趣,而且自己的翅膀终于扇动的风暴也越来越大了。
  因此商毅点了点头,道:“好吧,你带他进来,我见他一面。”
  不一会儿李本深带来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颇为精明干练的样子。见了商毅之后,跪下施礼,道:“小人李元胤,见过商军门。”
  对李元胤商毅到知到一些,他字符伯,是河南南阳人,原本是儒家子弟。李成栋为盗时掠良家子,养以为子。自少年时代起,李元胤一直跟随李成栋出生入死,但他稍读书,知大义,而且心计密赡,饶有器量。李成栋降清时,李元胤怏怏不乐。在另一时空里李成栋反正,李元胤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李成栋身死之后,李元胤依然对南明忠心耿耿,直到最后战死。
  商毅道:“李元胤,你的来意本深都己经对我说了,李成栋如果是真心归返,我自然是欢迎,但你凭什么让我相信,李成栋是真心归返,而不是反复无常呢?”
  李元胤虽然为人精明,但也被商毅问得哑口无言,因为商毅问得也不无道理,毕竟李成栋是投降了清廷,现在突然又要归返,任谁也会怀疑,因此李元胤也怔了好一会儿,才道:“回禀军门,父亲当日之举,也是迫不得己,为形势所逼,才行此下策,还望大人见谅。”
  商毅“哼”了一芦,道:“李成栋当日降清,可并非是迫不得己呀,且清虏兵势并不多,就算不敌清虏,也可以败退避让,难道非要投靠异族,出卖祖宗吗?就算他今日弃清归明,难保他日后不会降而复反啊。”
  李元胤脸上也是红一阵白一阵,只好磕头不止,道:“父亲是一时糊涂,现在己经追悔莫及,情愿改过自新,戴罪立功,决不敢欺骗大人,只求大人能够成全父亲这份苦心。”
  商毅点了点头,道:“好吧,念在大家都是华夏一脉的份上,我给你们一个机会,你们即然是绿林出身,就应该懂得绿林的规据,交一个头名状来,我更收留你们。”
  李元胤万没想到商毅会提出这样一个要求,怔了半响才道:“军门要什么样的头名状?”
  商毅笑道:“自然不能是一般的头名状,至少也要是固山额真,或都是贝子贝勒,只要交了头名状,我才能相信李成栋是真心归降。”
  商毅知道在另一时空里,曾经出现过一个反正的高巢期,许多降清的明朝官员都纷纷弃清归明,李成栋只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而清朝也一度十分被动。不过诱使降官复反的动机根本不是什么民族大义、良心发现,就算是有,也只极小一部份,主要是因为清廷对于汉族的官员中,看重汉旗和入关上前降清的官员,对后降官员比较压制,使一些降官对自己所得的封赏都不满意,才形成大规模反正潮。
  比如李成栋,在另一时空时就是因为自持功高,以为可以当上两广总督,结果清廷将这一职务给了无功的佟养甲,造成了李成栋的不满,这才是李成栋反正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