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当然有阴谋
作者:关节炎      更新:2020-10-29 05:14      字数:1935
  丽质带着婴宁,打算向父皇独孤策禀报金蝉子转世之事。
  但她并未能如愿见到父皇,在通界宝珠入口之外,被琉璃儿的一尊化身挡了下来。
  琉璃儿共炼了两尊身外化身。
  一为佛门菩萨化身,炼就一颗琉璃佛心,端庄神圣。
  一为妖门天妖女化身,修九尾天狐一脉媚术,媚骨天成。
  此刻于通界宝珠入口处,挡住丽质和婴宁的,乃是一位彩衣少女,肤若凝脂,婀娜多姿,妖冶妩~媚,一颦一笑间,时时散发着无穷的妖邪魅力,令人垂~涎三尺,正是那主修天狐媚术的天妖女化身。
  数百年前,琉璃儿金仙圆满时,佛门菩萨化身有神仙修为,天妖女化身则只得天仙妖为。
  如今琉璃儿随独孤策于下界修行,伴他征服无穷下界,建立人道乐土,烙印真灵投影于万千下界。本尊境界由此进境神速,化身修为亦随之水涨船高。
  这天妖女化身,如今已然有了神仙境界,实力大进之下,魅力强得连丽质与婴宁都不敢直视。稍看一眼,便觉心旌动~荡,心神微恍。
  她俩不敢多看天妖女化身,低下脑袋,避开视线,行礼道:“琉璃阿姨,我姐妹有事拜见父皇,请琉璃阿姨代为通禀。”
  琉璃儿天妖女化身嫣然一笑,笑声如天籁,令人直欲心神沉醉。好在她刻意收敛了那浑然天成的非凡魅力,才未影响到丽质和婴宁,只令两位公主略为恍惚而已。
  笑过后,天妖女化身歉然道:“丽质,婴宁,非是我不愿通融,只是帝君有旨,他如今修行已至紧要关头,除非天塌地陷的大事,否则任何人都不见呢。”
  “父皇修行至紧要关头?”丽质心中一动,眼中闪过一抹喜色:“莫非父皇他……”
  琉璃儿天妖女化身又问:“丽质,婴宁,你俩究竟有何要事?可否说与我听?”
  丽质道:“自是可以。此事与如来弟子金蝉子有关……”
  她将婴宁听来的传言,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末了说出自己的看法:“我总觉此事有些蹊跷,其中恐有阴谋,因此才想向父皇禀报。”
  “吃金蝉子转世一块肉,就能洗炼仙体,转为先天灵体?”琉璃儿咯咯一笑,“这传言倒是有趣,不过其中荒谬之处太多,处处都是破绽,让人不知从何驳起。”
  婴宁眨巴两下眼睛,奇道:“难道传言有假,金蝉子转世并无那等奇效?”
  “金蝉子转世,确有先天灵气,也确能洗炼修者体魄。但吃掉他定然是行不通的。吃金蝉子转世,与吃个凡人并无区别。需用无上神通,炼出其真灵里的先天灵气,才有效用。不过以金蝉子的根脚,一般的妖怪乃至仙家,哪有那般本领?至少得大罗金仙,才有此能耐。”
  独孤策还是凡人时,就锲而不舍追逐金蝉先天恶念,提炼其中先天灵气,洗炼己身,使自己本尊渐有先天之灵的特征。
  但他能炼化金蝉恶念,提炼先天灵气洗炼己身,并非是因为他当年的神通有多么了不起,纯是因为如来将金蝉恶念分化为千万份,每一份蕴含的先天之灵都极其有限。又被打落下界,散落于千万个下界天地中,没有足够的灵气滋养,反被下界恶劣环境不断消磨灵性,早失去了金蝉“蛰于九地”的敛伏之能。
  正因此,独孤策方能捡到便宜。
  而金蝉子转世所代表的善念一面,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又一直在上界转世,又有佛门暗中照拂,真灵不灭,积十世功德滋养,早已养得分外茁壮——正因此,金蝉子转世灵山取经后,才能无需修炼,便立地成佛,由一介凡僧,一跃成为金仙佛陀。
  但金蝉子转世的真灵虽然茁壮强大,蕴含海量先天灵气,可想要将取利用起来,绝非易事。
  要知道,先天金蝉天生就有“蛰于九地,动于九天”之能,有“空间穿梭、金蝉脱壳”的先天异能。即使真灵蒙尘,灵智混沌,其本能亦不会受到影响。
  一旦转世之身被捕捉,有殒落之灾,其真灵单凭求生本能,就可发动“金蝉脱壳”。大不了抛下肉身,再转一世便是。
  所以没有大罗金仙的修为,就休想捕捉金蝉真灵,磨灭其本我意志,提炼出先天灵气。
  可是,如果有了大罗金仙的修为,谁又会大费周章,去打金蝉子转世的主意?又何必为了用不着的东西,得罪佛门和如来,乃至西方二圣呢?
  琉璃儿原是不知道这些的。
  不过她得独孤策传授大罗奥妙,随他修行这么久,修为渐增,眼界渐阔。便连原本最不擅长的天机推演,也渐渐掌握。
  加上独孤策有炼化金蝉恶念的经验,曾将此事与她和凰菲菲分享,因此琉璃儿如今已能明了金蝉子转世身的真相。
  “此传言于三界流传甚广,其中阴谋定是有的。”
  琉璃儿略作解释,又对丽质和婴宁说道:“不过此传言,恐怕是源自佛门,如我所料不差,此乃佛门引蛇出洞之举,欲以金蝉子转世身为饵,将对佛门不满的势力引出来,一网打尽,杀鸡儆猴。”
  略作思考,她继续说道:“但此流言,能在天庭广为传播,想来亦有天庭之人推波助澜,甚至有玉皇大天尊默许。”
  丽质奇道:“既是佛门设计,玉皇大天尊为何要默许?”
  琉璃儿天妖女化身咯咯一笑,道:“佛门想引蛇出洞,玉皇大天尊又何尝不想将计就计?届时群妖汇聚西牛贺洲,若能真个把金蝉子转世吃了,破坏掉佛门筹谋许久的西行之事,玉帝自是乐见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