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正气歌
作者:酒司令      更新:2020-10-17 15:05      字数:2076
  “起灵!”
  周杨一声吼,天地缟素,哀声四起,十七副棺木被原第一卫老弟兄依次抬起,还有一双双手搭在棺木上,朴实的汉子只能用最朴素的方式送他们的战友最后这一程!
  一副副棺木被抬进门楼进入北山,自始至终,邓云和一众文官武将都默默的低垂着头,为战死的英灵送上最诚挚的一份哀思!
  千金买马骨,就算明知道这是邓云收买军心、人心的举措,赵时赏还是在心里面一遍又一遍的感叹。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落棺掩土之后,一首文天祥狱中所作《正气歌》从邓云的嘴里缓缓念出……
  卢帆震惊了,李悟震惊了,王延垣震惊了,赵时赏震惊了,这山中所有读过圣贤书的知识份子们全都震惊了!
  一首五言律诗,要说这些个科班出身的儒生,别的或许不擅长,但是吟诗作对那绝对是强项中的强项,可他们之所以震惊,是因为他们在这首诗当中深刻感受到了其间蕴含着的浩然正气!
  而且这首诗从未听闻过,那么这就很有可能是邓云亲作,可邓云是什么人?
  一介武夫,刀头舔血的厮杀汉,能有这等文采?要知道这首诗里面运用的典故诸如‘董狐笔、张良椎、苏武节、出师表……’多达数十个!
  别说武夫不可能作得出这般正气凛然的雄浑诗句,就算是进士老爷也未必有这等文采!
  最震撼的还是赵时赏,他从这首诗里面读到了满腔的正气,读到了盖世的豪气,能作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大才,必然是铁骨铮铮,甘愿为社稷,为朝廷不惜个人荣辱,不惜以身殉之的良臣、忠臣呐!
  这首诗如果是邓云作的,那么他怎么可能会是活曹操,他只可能是为了大宋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绝代忠良呐!
  一首《正气歌》算是为今日的英烈安葬仪式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至于剽窃了文天祥两首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之一的邓云,丝毫没有引以为耻的意思。
  这他么就是废话,身为穿越者,抄袭诗词本身就是装逼的最大福利之一,邓云要不是穿越到一个武夫都头的身上,这一年下来,不抄他个百八十首,简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穿越人士……
  只是委屈了文天祥,文天祥能被后世所熟知和津津乐道,除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外,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在狱中和就义的时候写下的两首诗。
  这两首诗一首便是《正气歌》,另外一首则是小学科本必学诗词之一的《过零丁洋》,现在被邓云咪西了一首,文天祥即便还能青史留名,估计也要失色不少……
  邓云还算是有良心的,要不然刚才就打算在《正气歌》的最后将《过零丁洋》当中流传千古的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给添了上去……
  今天是休沐也是送祭日,没有军令要求谁必须来,但山中能来的都来了,如今祭奠结束,那么该去做工的继续做工,该三五成群起喝点小酒的喝点小酒,当然,那些有家室的纷纷赶回家,把上个月的军饷拿出来给自家婆娘以后,着紧些的就忙着造娃……
  战场凶险不是说着玩的,能留个后也就有了根,这样即便是死了,去了地下也能给祖宗们有个交代不是……
  山中现在大肚子的妇人可不在少数……
  现如今山中有战兵差不多一万五千,在各个作坊内做工的工人加起来也超过了一万,实际上有上万工人做工,各个作坊已然能够运转正常,多出来的人手已然成为逐虏军的负担。
  但是这些不事生产只靠救济的老弱虽有数千之多,邓云却不能将人赶出山去自生自灭,否则这好不容易聚拢起来的人心很有可能就会散尽,就算最后要让他们下山,邓云也会安排好一切!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些老弱几乎都是江南西路那边逃避兵灾的难民,如今江南西路随着文天祥的兵败,蒙军已然占领全境,按照蒙古人现在的国策,现在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恢复生产,从而巩固统治!
  也就是说此时邓云若是安排老弱返乡,给予粮食、粮种乃至银钱,不管是百姓还是军中应该不会出现太大的抵触情绪,但是邓云不想这么做,除非实在没办法。
  因为邓云知道,等蒙古大军回军平乱之后,文天祥回再次回到江西战场抗元,并且因为蒙古主力北返的缘故,江西抗元还将取得不错的战绩,直到忽必烈平定北方蒙古王公的反叛之后,再次挥军南下,到了那个时候,不管是在江西的文天祥还是南宋的流亡朝廷将会迎来他们最后的时刻。
  也就是说,这些从江南西路逃亡出来的百姓就算回去了也同样免不得兵灾,既然免不了,那么回去做什么?
  如果有可能的话,邓云倒是打算将这几千人分散安置在两浙,如今的两浙相对而言要平静的多,如果历史的走势没有因为邓云而改变,那么江浙地带也是最先臣服于元廷,也是最早获得休养生息的地方。
  当然,虽说如今山中人口已然饱和,但在这个时候谈迁移还为时尚早,邓云也召集卢帆和李悟等人一起商议过,不过卢帆认为,此时分化山中人口时机还不太合适,所以最终作罢!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再一次摆在邓云的案头上,是因为山下每日依旧会有灾民想要入山,人数虽然不多,但每个月依旧会有一千到两千人!
  人口的增多就必须要不断开辟山区,增建营区和生活区,扩大了营区就意味着要扩大防区,这里面的事务千头万绪,不理则罢,一理便是一团乱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