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十七史百将!
作者:时间撕扯流年      更新:2022-01-25 19:47      字数:2137
  有名的李姓之人,还有大秦帝国的李信,大唐帝国的河间郡王李孝恭。
  李信,字有成,中州战国末期时,秦国著名将领。
  在秦国成为大秦帝国之前,李信是秦国少壮派中较有为的显赫人物,同时也是嬴政十分信任的年轻将领之一。
  秦王政十九年,秦国灭亡韩国后,秦王政派他与王翦军队共同包围赵军,并一举攻破赵国。
  秦王政二十年,燕国太子燕丹派刺客荆轲到秦都,以献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为名,行刺嬴政,结果荆轲行刺失败,被嬴政所杀。
  当时还是秦王的嬴政,得知是燕国派人行刺他,因此大怒,于是派王翦等攻打燕国。
  秦王政二十一年,李信率领先遣部队最先抵达易水河畔,以轻装骑兵突进大败燕太子丹,迫使燕太子丹逃入燕都坚守。
  不久,王翦率领大军抵达并攻克燕都,燕王喜和燕太子丹退到了中州与北域的交界处,李信率军紧追不舍。
  那时,有人对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得这么紧,是想得到太子丹,如果大王能杀太子丹献给秦王嬴政,燕国就能保住。”
  当时,李信带着数千士兵追击燕太子丹,燕王喜派人斩杀燕太子丹,并将其首级献给秦国。
  此役之后,李信深得秦王嬴政的信任。
  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先后灭亡韩、赵、魏三国,并数次击败楚军。
  燕王喜逃亡被灭后,秦王嬴政打算攻灭楚国,完成统一霸业。
  秦王嬴政知道李信十分勇猛果断,且李信的修为,在当时的秦国名列前茅。
  有一天,嬴政问李信说:“我打算攻取楚国,将军估算一下,需调用多少军士才够?”
  李信回答道:“最多不过二十万人。”
  嬴政又问王翦,王翦回答道:“非得六十万人不可。”
  对此,嬴政说道:“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李信的话是对的。”
  于是,嬴政派李信和蒙恬率军二十万向南进发攻打楚国。
  王翦因秦始皇不采纳他的意见,就推托有病,回到家乡养老。
  秦王政二十二年,李信和蒙恬分兵两路,大败楚军。
  李信接着乘胜攻克楚都,随即率领部队向西进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
  当时,楚国名将项燕率领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跟踪追击李信军队,连续三天三夜不曾停息,结果大败李信的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名都尉,李信军大败而逃。
  秦王嬴政得知秦军兵败的消息,大为震怒,亲自去向王翦道歉,请求王翦复出。
  最终,王翦率秦军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
  一年多后,又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李信随王贲出战,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李信与王翦之子王贲率军从燕国向南进攻齐国,突然攻入齐都,齐国国民中没有敢于抵抗的。
  秦国派人诱降齐王,约定封给他五百里的土地。
  于是,齐王投降,齐国亡国。
  至如今,李信一生,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后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项燕大败。
  在秦国成为大秦帝国后,到如今中州又诸国林立,李信屡立战功,是一位不可轻视的大秦帝国统帅。
  ……
  而河间郡王李孝恭,他的名字出现在统帅榜上不意外。
  只是,他的排名不高。
  作为大唐帝国凌烟阁的第二位功臣,河间郡王李孝恭,肯定是有真本事。
  不然,他绝对不会排在凌烟阁的第二位。
  要知道,跟李渊、李世民父子沾亲带故,没有出五伏的仙武李氏族人可有不少。
  要知道,李渊的堂弟李神通,李世民的堂兄李道宗,跟李世民的堂弟李孝恭一样,也都是大唐帝国的开国功臣。
  但他们三人,只有李孝恭位列凌烟阁之中。
  这就足以说明,李孝恭的统帅能力。
  当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存在着一些水分。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主要是两类人,一是为大唐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二是从龙功臣,直白点说就是李世民的旧部和在玄武门之变中拥立李世民夺权的功臣。
  这个二十四功臣榜就是拿来酬功的,皇室成员和外戚占据太多名额并不合适。
  从排名来看,长孙无忌高居第一,尉迟敬德位在李靖之上就缺乏说服力。
  二十四个名额,李世民的嫡系占了相当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开唐功臣,宗室有李孝恭一人代表就可以了。
  李道宗的功劳不如李孝恭,只能让贤。
  和云台二十八将相比,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含金量有所不如,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李世民有私心。
  ……
  在华夏历史中,北宋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李孝恭也位列其中。
  十七史百将传,是北宋张预用了数年时间编写的,他从十七史中选出一百位名将编写他们的传记。
  此书是按照孙子兵法的思想编写的,后世许多的名将传记都是受到了他的影响。
  西周:齐太公。
  春秋:孙武、范蠡。
  战国:孙膑、田穰苴、吴起、白起、王翦、乐毅、李牧、赵奢、廉颇、田单。
  西汉:张良、韩信、周亚夫、李广、卫青、霍去病、赵充国、陈汤、冯奉世。
  东汉:邓禹、寇恂、冯异、岑彭、贾复、吴汉、耿弇、耿恭、王霸、臧宫、祭遵、马援、班超、虞诩、皇甫规、张奂、段颎、皇甫嵩、朱儁。
  三国:张辽、张郃、徐晃、李典、邓艾、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
  晋朝:羊祜、杜预、王濬、马隆、周访、陶侃、谢玄。
  十六国:慕容恪、王猛。
  南北朝:檀道济、王镇恶、韦叡、王僧辩、吴明彻、程灵洗、崔浩、于谨、斛律光、宇文宪、韦孝宽。
  隋朝:杨素、长孙晟、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
  唐朝:李孝恭、尉迟恭、李靖、李勣(绩)、苏定方、薛仁贵、裴行俭、唐休璟、张仁愿、王晙、郭元振、李嗣业、李光弼、郭子仪、李抱真、李晟、李愬、马燧、浑瑊、王忠嗣、程咬金。
  五代十国:刘鄩、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