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节
作者:狂风徐徐      更新:2024-08-24 17:22      字数:5052
  殿内如死一般的寂静,杨恭仁、柴绍两人眼观鼻,鼻观心,而还手持毛笔的崔信忍不住打量着李世民的神色……真的会是秦王构陷吗?
  虽然魏征没有指名道姓,但谁都听得出来……就连崔信都听得出来,魏征就是在说,桥公山被秦王收买,以此构陷太子谋反,甚至桥公山就是秦王安插在太子身边的。
  殿内最紧张的其实是魏征,因为在抵达之前,他始终无法确认桥公山的身份……到底是秦王的棋子,还是陛下的棋子。
  所以,之前魏征不敢指责桥公山是秦王的人,万一错了,秦王反驳……那就操蛋了。
  如果是陛下的棋子,那这件事就很难办了……太子就算脱冠请罪,只怕也要落个被废的下场。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发现李渊神色阴郁,发现李渊时不时看向秦王的眼神颇有狐疑,魏征差不多能确认,桥公山应该是秦王的人。
  在这时候,魏征加了把力,“陛下,请传召太子于仁智宫觐见。”
  李渊神色微动,什么样的解释都没有这句话的效果好,如果太子肯来,敢来,那差不多就能确认是别人构陷了,运送军械、铠甲给杨文干不能证明什么……自己都曾经默许太子在皇宫门外组建长林军。
  顿了顿,魏征再次加力,“陛下,请传召坊州刺史杨文干觐见。”
  这时候,李世民面无表情,而长孙无忌咬了咬牙,他已经恨死封伦、杜淹两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了。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处置(上)
  翠微殿内,李渊面无表情的坐在上首,目光闪烁不定,虽然连续三波人让他目不瑕视,让他心力交瘁,至今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有一点很清楚,不能随意做出抉择,需要考虑清楚。
  李世民同样面无表情,其实他是想说话的,在他看来,首先要尽快召刘弘基、张平高率兵护驾,只要这股兵力能抵达坊州,虽然不能迎刃而解,但可立于不败之地,再慢慢搜寻线索,慢慢查询内情。
  但李世民不能开口,也不敢开口,一方面是因为刘弘基秦王一脉嫡系的身份,更何况李世绩、黄君汉两位军中大将,都是李世民的嫡系。
  另一方面在于魏征的建言……召太子觐见,召杨文干觐见,只要他们来了,那就黑白分明,没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的了。
  除非太子、杨文干不敢来,但魏征启程前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也肯定与太子、王珪、裴世矩商议了,李建成不敢不想来仁智宫的可能性很低很低。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知道,只怕父亲怀疑是自己暗中动了手脚,企图尽早的入主东宫。
  殿内的气氛有些凝滞,谁都不敢大喘气,角落处的桥公山茫然的看着这一切,一切都超出了他的预料,超出了他的想象。
  事实上,现在的李渊哪个都不相信,但在短暂的茫然之后,发现哪个都不值得怀疑,这让这位大唐皇帝陷入了更深的茫然。
  如果太子决心起兵谋反的话,魏征来做什么?
  缓兵之计吗?
  不可能,这只可能打草惊蛇。
  之前几年运送铠甲、军械给杨文干,那是大郎的自保之道,李渊也没脸面拿这个作为废太子的由头,整个朝堂都知道这是自己默许的……如果想以类似的理由为借口来废太子的话,禁苑内还有三千长林军呢。
  而李渊之所以在长安左右布置后手,无非也就是不想以此为借口来易储。
  这一次桥公山出京运送军械,显然不是太子指使的,不然就不会有魏征疾驰而来,替太子表明心迹了,甚至放出了太子愿来仁智宫觐见这样的承诺……虽然没有言明,但李渊知道魏征的意思,太子肯定是十几骑,甚至孤身来请罪。
  相反的,桥公山来仁智宫举告太子谋反,这说明此人很可能是受二郎的指派……李渊眼角余光扫了扫角落处的桥公山,他隐隐记得这人是东宫老人,也是当年晋阳的老人。
  是最近被二郎收买的?
  还是二郎早早安插在东宫的?
  想到这儿,李渊心中有着些许冷意,再加上第二波举告太子谋反的杜凤举,京兆杜氏出身,而杜淹、杜如晦都是天策府属官。
  最重要的是,李渊觉得太子不会那么蠢,自己将裴寂、罗艺、冯立都带走了,大郎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起兵?
  李渊微微摇头,如果要谋反,往前往后哪个时间点都比现在合适,至少能在第一时间内将目标对准自己或者二郎。
  转头看了眼李世民,经历了三波冲击的李渊一开始就将怀疑的目标对准了这个次子,但现在他的怀疑程度大大的降低下来。
  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李渊已经私下与李世民承诺过,就在今年易储,现在都已经七月份了,要不了几个月李世民就能顺利的入主东宫,何必要折腾这么一遭呢?
  而且从这段时间的表现来看,不管是秦王本人的态度,还是天策府的态度,都并不急迫……嗯,可能长孙无忌是个例外。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李渊对自己这个次子的观感非常的复杂,从其少年时候的欣赏,到青年时候的倚重,再之后的忌惮、提防,再到现在的依赖、信任。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李渊从来都承认李世民的能力,聪明神武,亮拔不群,允文允武,说一句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一点都不夸张。
  这样漏洞百出的构陷手段,实在与二郎以往的行事作风不符。
  李渊觉得,如果二郎要构陷太子,一定能做的非常完美,以其的心计手段,以其在朝中的势力,这是可以办到的。
  从桥公山举告,到杜凤举举告,再到魏征的到来……如果前两者是二郎的手笔,那只能说太过拙劣。
  杜如晦被誉为“王佐之才”,房玄龄、凌敬均有名臣之相,长孙无忌虽然阴诡,但也不缺心计,就给出这么拙劣的计划吗?
  李渊陷入这样的沉思,他知道肯定出了问题,但始终无法判定幕后的主谋是谁,甚至都不知道对方想干什么。
  良久之后,李渊轻声问道:“何时了?”
  一旁的殿中监苏制应道:“陛下,已过丑时三刻,可要传召饭食?”
  李渊摇摇头,视线投向了中书舍人崔信,“崔卿拟诏。”
  “是。”崔信拾起毛笔,在一直研磨的墨池中舔了舔。
  “遣信使即刻赶回长安,诏令魏嗣王李怀仁,收新丰、礼泉两地兵力,节制任国公刘弘基、萧国公张平高、曹国公李世绩、虢国公黄君汉,移驻坊州、京兆边界处。”
  李世民略为松了口气,凤凰谷距离京兆只有三十多里,只要能赶到,那就不会出什么问题了,至于之后的事……先将杜淹叫来问问,如果可以的话,将封伦也叫过来。
  李世民隐隐感觉到有些不太对劲的地方,如果说杜淹是贪从龙之功,压倒侄儿杜如晦还有可能,但封伦本就是爵封国公,更位列宰辅,冒这么大的风险……有必要吗?
  而且一直是封伦联络的尔朱焕为什么突然叛变?
  这都是存在李世民脑海中的疑团。
  魏征侧头看了眼李世民,随即低下头,心想裴弘大的揣测果然没有错,其实东宫内部对这件事也存在异议,太子舍人徐师谟就力劝殿下起兵占据长安,但裴弘大很确定的告诉太子,长安周边必有伏兵。
  新丰、礼泉两地就在长安边上,一在西,一在东,对长安呈拱卫之态……换个词就是呈钳制之态。
  如果说李世绩、黄君汉还能以雍州长史、别驾的身份出现,那刘弘基、张平高这两个名字已经证明了陛下的态度。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处置(下)
  李世民其实差不多猜得到父亲的想法,但也没什么异议。
  的确,正如李世民猜测的那样,李渊既然起了易储的心思,甚至私下都已经对李世民有所承诺,那就不会轻易改变,但这不意味着,李渊想把事情闹大。
  如果在信使去长安的同时,秦王也遣派人手,说不定刘弘基、黄君汉、李世绩三位秦王嫡系会闹出什么事来,搞不好真把谋反的帽子扣在了太子头上……那样的话,被逼入绝境的太子会干出什么事来,是谁都无法预料的。
  虽然最后的结局肯定是被剿灭,但事情肯定会被弄得很大,十成十会被记在史书上……李渊绝不希望自己被后人评价类汉武帝,更不希望太子被评价类刘据。
  前汉武帝年间,太子刘据就是在汉武帝避暑甘泉行的时候,几乎是被逼着起兵谋逆,最终兵败身死,要不是留了个孙子躲在牢里,险些子嗣断绝。
  这才是李渊决定让李善出面节制大军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李善在军中的威望,手中也有不少有爵位在身的亲信将官,能够掌控大军,管束李世绩、黄君汉这些秦王嫡系。
  另一方面在于李善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至少在李渊看来,李善完全没有做其他事的动机和理由。
  李世民心想,父亲希望尽量以平和而迅速的方式平定这场风波,李怀仁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自己要不要通过凌敬、苏定方与李善通个气呢?
  还是算了吧,就如今的状况,多做不如少做,动不如静,万一被发现了,那就说不清楚了。
  那边崔信已经一挥而就,李渊亲自取来看了遍才示意中书令杨恭仁盖印,然后继续道:“崔卿再拟诏,召太子至仁智宫觐见。”
  “是。”
  这并不出乎众人的意料之外,魏征说的一切,为太子辩解的一切,都需要太子李建成亲自赶到仁智宫这个举动来证明。
  李渊看了眼魏征,继续道:“拟诏,召宁州刺史韦云起至仁智宫觐见。”
  “是。”
  还是信不过太子啊,这是怕太子遣韦云起附逆……魏征面无表情,外人不知道,他身为太子心腹幕僚还能不知道吗?
  韦云起压根就算不上东宫一脉,不说其他的,仅仅其与裴寂之间有仇,就决定了太子不太可能接纳……反正韦云起两个兄弟都在东宫门下。
  韦云起与东宫的关系,大致可以类比李道宗与秦王的关系,谁上位都行,谁上位就听谁的,我自个儿是不会掺和进去的,但如果是自己略为偏向的这一方上位,自然是乐见其成。
  “召坊州刺史杨文干觐见……”李渊说到这顿了顿,毕竟杨文干是太子心腹,在这种关键时刻,在自己到现在还没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的情况下,需要找个合适的人去召见杨文干。
  在心里盘算了下,李渊看向柴绍,“三胡把齐王府的人都带走了?”
  柴绍点点头,“齐王携至仁智宫共百多侍卫,数名幕僚,均昨日随军。”
  “宇文韶也随军……”李渊想了会儿,“命司农少卿宇文颖传召杨文干至仁智宫觐见。”
  谁知道杨文干到底会干什么?
  但李渊很确定,如果仁智宫遭到袭击,那只可能是坊州刺史杨文干,所以需要找个合适的官员走这一趟,如果是秦王一脉,或者魏征、卢宏、郑善果,搞不好就要出事。
  而齐王与太子相善多年,一度依附东宫,也不涉夺嫡,最为合适。
  没办法,李元吉这些年的表现,特别是去年在仁寿宫的表现,让李渊、李世民以及无数人都将其从名单上划掉了。
  若不是李善本身是个穿越者,又恰巧发现了李元吉与封伦之间的秘密来往,也不会怀疑到李元吉身上。
  崔信一一拟诏,杨恭仁迅速用印,信使一波波的向各个方向进发,李渊顺口提了句,让宇文颖顺便告知,让齐王李元吉迅速回仁智宫……这时候还平什么民乱啊。
  回了尚书省临时办公处的李世民依旧眉头紧锁,一旁的长孙无忌看其他人都已经离开,只有凌敬、房玄龄、杜如晦在,登时低声叱骂道:“封德彝、杜持礼在长安到底在干什么?!”
  听到叔父的名字,杜如晦有些意外,这几年杜淹虽然在天策府领了个职务,但基本上什么事都不管,每日饮酒作乐,怎么会掺和到这种事里面?
  房玄龄低声询问,长孙无忌将翠微殿内发生的事都说了一遍,杜如晦揉着眉心,想指责长孙无忌几句但最终还是闭上了嘴。
  杜凤举去找长孙无忌而不是自己……肯定是杜淹的主意,如果是自己知道了,肯定先要把事情摁下来,至少要与殿下通个气。
  凌敬以极快的速度在心里过了一遍,抬头小心翼翼的问:“殿下,桥公山……”
  长孙无忌看李世民微微颔首,才点头道:“当年桥公山是某安置过去的……其实也是顺势而为,太子本就有意笼络至门下,封德彝在出任宰辅之前也知晓。”
  顿了顿,长孙无忌艰难的说:“但运送铠甲、军械的主事人并不是桥公山,而是尔朱焕,此人也是……但就是此人向太子举告桥公山,应该是叛了。”
  看三位幕僚都不吭声,李世民用确凿的口吻说:“此事非孤所为,当时封公、杜公自为。”
  房玄龄、杜如晦都点头赞同,他们都是李世民最信任最信赖的幕僚,即使尔朱焕、桥公山这条线与他们无关,但秦王在发动之前,没有道理不与他们商议。
  而凌敬却呆若木鸡的愣在那儿,半响后才微微点头,心里却在想着……如果没猜错,应该就是那个尔朱焕了。
  凌敬始终想不通李善到底是从哪儿知晓发动的时间,尔朱焕既是太子的心腹,又与封伦暗中来往,应该就是这位透出的消息了。
  李世民开始与众人低声商议接下来的事务,而凌敬的思绪慢慢放飞,他想到了朱娘子、朱玮,想到了代州司马尔朱义琛……
  最重要的是,凌敬想起了两年前李善用开玩笑的口吻说……孤也算是两边下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