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前隋将士的尸骨
作者:张阳李玥      更新:2024-08-01 18:27      字数:4277
  李义府的出身本就低微,一直以来受尽了别人的冷眼,他受够了。
  现在的他没有什么豁不出去的。
  正是这些屈辱,令他心中对仕途更加坚定。
  与许敬宗和李义府定下了将来高句丽的规划,高句丽这个小国的命运从此掌握在了大唐礼部的手中。
  张阳与礼部尚许敬宗,还有李义府几句话就将高句丽的未来描绘好了。
  对于两人将来的嘱咐,张阳觉得没有必要,现在的许敬宗已经不是当年了,他如今位列礼部尚书,羽翼已然长成,还有向陛下直奏之权,现在都敢向长孙无忌叫板。
  还有李义府这本就是一个人精。
  如此俩人在礼部,大唐的朝堂说不定又要别开生面了。
  只不过动用如此两个坏人,张阳发现自己在反派与奸臣的路上一去已不复返了。
  看着俩人的背影离开,张阳感受到秋日夜里的寒意。
  走在村子里的小道上,又见到了站在老师家门口的张大安。
  “大安,今日好好陪陪老师与师母。”
  张大安双手相握作揖行礼,“多谢兄长一直以来照顾爹娘。”
  张阳笑着摆手道:“大安兄弟这说的是什么话,我自然要照顾老师。”
  人都是重感情的,这位老师指点自己的地方不多,但每一次都是一针见血。
  重活一辈子,从一个无根的浮萍一直到现在,少不了这些长辈的指点和教导,让自己没有在这个时代走弯路。
  若没有他们,自己在大唐指不定会活成什么样。
  张大安低声道:“已经与爹娘商量好了,以后我就住在长安城的旧居。”
  “你有打算,我就不插手了。”张阳双手放在后背抬头看着就要沉下去的夕阳,“如今的礼部形势你也清楚,尚且不知陛下往后会怎么打算,只是许敬宗就算现在是礼部尚书,以他的心性还要继续上进的。”
  不论是许敬宗还是李义府,他们初步尝到了仕途滋味,自然不会轻易松口,也不会就此开摆不上进。
  “兄长是有所忧虑?”
  张阳笑道:“往后再做打算吧,朝堂就是这样皇帝一句话可以决定太多人的命运。”
  对此张大安也是无言以对。
  拍了拍他的肩膀,张阳笑着走上了骊山。
  回到家中,张阳给温挺写了一封书信,正在书房上下翻找着。
  监督女儿小清清写字的李玥疑惑道:“夫君在找什么?”
  张阳挠了挠头,“我的骊山县侯印信去哪儿了?”
  “夫君稍等。”李玥连忙起身走出书房,而后又有些心虚的将骊山县侯印放下。
  家里的东西都在媳妇手中看管的,张阳装着糊涂也没有多问,便在自己的书信上盖下印信。
  其实媳妇与小慧自己就有谋划,不论是太府寺还是骊山县侯的名义都被她们用来准备江南东道的茶叶大业了。
  茶叶的利润太大了,从贞观四年皇帝第一次尝到炒茶的味道。
  之后的两三年间,茶叶以一种不可想象的速度风靡了长安城,现在已经风靡了关中各地。
  将来这茶叶生意会更好,嗅到商机的人早就开始准备了。
  有人在并州准备茶叶,也有人在太原各地都想要种上茶树。
  而媳妇看中的便是江南东道茶叶,因为根据太府寺的典籍记录,江南东道的水土最适合种茶叶,通过这两年的了解,李玥尝过各地种出来的茶叶。
  只有江南东道种出来的,是最为合适的。
  关中十月过了下旬,便是霜降时节,西北的冷空气袭来,让这八百里秦川大地都披上了一片银白色的霜。
  早晨也更冷了,张阳为了照顾儿子又是一晚上没有睡好,三五个月大的孩子最是闹腾。
  顶着惺忪的睡眼,张阳打开家门坐在家门口洗漱。
  “姐夫,今天教我玩魔方吧。”清河公主手里拿着魔方期待道。
  “让你皇姐教,今天霜降了,是收获白菜和卷心菜的好时节。”
  张阳神情木然地刷着牙,又问道:“你刷牙了吗?”
  “这就去刷牙……”
  她的神情低落又委屈。
  张阳漱口洗脸,换上一身较为轻便的衣裳就要早早去山下的田地里忙活。
  清晨的骊山很安静,各家各户的门也都半开着,大家也都在这个时候刚睡醒。
  身为骊山的县侯,张阳背着竹篓第一个走入菜地。
  李渊和李孝恭还有李泰三人一起睡醒,爷孙叔侄三人瞧着大早晨就在田地里忙活的张阳,也是神情木然。
  在骊山生活就要养成骊山的习惯,早起晚睡都要刷牙。
  李泰一边刷着牙走到菜地里,“牛闯他们已经将车床与蒸汽机的连接做好了,来年开春我们村子就可以复工了。”
  他一边用牙刷刷着牙,口中的话含糊不清。
  “魏王殿下帮我把这些菜装进竹篓中。”
  “嗯。”李泰漱了漱口,便帮忙捡着菜。
  太府寺一天到晚忙的就是这些事,算时节种菜,盘算每亩地产量之后,根据节气与水土关系,让作物的产量达到最合适的水平。
  李泰低声道:“姐夫,你说是物理造就的蒸汽机,那么物理的尽头在哪里?”
  张阳笑道:“物理的尽头呐,谁也说不好,我们了解的不过是皮毛中的皮毛也算不上,以前我听别人说物理的尽头就是微观的尽头,但无数人穷尽一生都没有看到物理的尽头。”
  李泰不理解微观是什么意思,但他还是记下了这句话。
  看这胖子还一脸踌躇满足的模样,张阳不想浇灭他心中的热血与理想。
  物理呐,那是穷尽了几代人的努力都看不到尽头的学问。
  物理可以改变世界,也可能毁了世界。
  但它的尽头穷尽几代人也看不到。
  以现在大唐水平,能够造出蒸汽机还处于半知半解的状态,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骊山正在收获蔬菜。
  而在朝堂上又是另外一番局面,朝中却为了如何处置高句丽王的事吵得不可开交。
  对渊盖苏文的下场倒是简单,众人一致认为这种乱臣斩了便是,死不足惜。
  但对于高句丽王的处置朝堂争论不断。
  以长孙无忌一直以来秉持的怀柔之策,他希望高句丽王可以与松赞干布一样困于长安城便好。
  他站在朝班前朗声道:“陛下,高句丽王在高句丽已有多年,是正统王室,如此轻易就取缔难免会引起高句丽内子民的矛盾,如此便越发难以治高句丽。”
  长孙无忌行了一礼又继续道:“臣以为将高句丽王安置在长安城,并且以高句丽王的名义号令高句丽人,如此才能保住安定又能得以安稳高句丽的人心。”
  话语一出朝堂上满是议论。
  张大安站出朝班,朗声道:“陛下,臣对赵国公的话有所妥当。”
  面对一个新晋的臣子,朝堂上的张大安就是一个陌生人。
  此人虽说有功劳,竟也敢直面反驳赵国公,朝堂上的议论是更大了。
  李世民颔首道:“安静!且听张侍郎的说法。”
  朝堂上顿时又安静下来,许多目光都在这个新晋臣子的身上。
  张大安面向长孙无忌低声道:“赵国公,高句丽的祸乱是在何处?”
  长孙无忌低声道:“自然是渊盖苏文。”
  “赵国公此话未免太过简单了。”张大安继续道:“自古以来高句丽的祸乱与不臣之心都是高句丽王使然,昔年前隋征讨不臣的高句丽是谁在抵抗,是谁让这么多前隋将士埋骨异乡?”
  长孙无忌沉着脸,“若是就此取缔高句丽王,高句丽人心不安又当如何?”
  朝堂上,李承乾与徐孝德就在场,两人都看着朝堂上讲话掷地有声的张大安。
  当初传闻中在东宫最没出息的张大安,此刻却成了最有出息的一个。
  看着他与长孙无忌的辩驳,李承乾眼神中有更多的欣赏与担忧。
  张大安又道:“赵国公所言不过是为了一时,周礼有言,司隶掌五隶之法,辨其物而掌其政令。帅其民而搏盗贼,役国之辱事,为百官积任器。”
  “凡囚执人之事,邦有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则役其烦辱之事,掌帅四翟之隶,使之皆服其邦之服,执其邦之兵,守王宫与野舍之厉禁。”
  面对长孙无忌,张大安不卑不亢,继续道:“谓之乱世当用重法,高句丽之乱,乱不在民,而在高句丽旧贵族,乱在高句丽王,中原对高句丽疏于管制,高句丽之民只闻高句丽王却不闻上国中原之音,任由其奴役高句丽之民。”
  “此乃症结所在,高句丽王不重要,高句丽之民才重要,令高句丽之民闻天可汗之声,如此高句丽之民知天可汗,且有中原官吏治理,如此才能将高句丽之祸消弭。”
  “赵国公未去高句丽,不知高句丽情形,不知高句丽之民心,在下去过那贫瘠之地,他们不知天可汗,畏惧高句丽王与渊盖苏文之辈,他们需要天可汗的圣明仁德。”
  张大安躬身行礼,“臣请陛下旨,派出朝中支教人士,教化高句丽之民,高句丽万千子民期盼着天可汗给他们带去安定,带去富裕。”
  话音落下,在太极殿内久久回荡。
  这是张大安第一次在太极殿发出声音,也是这个年轻臣子第一次叫板长孙无忌。
  此次众人明白的和不明白的都清楚,整个礼部都在向长孙无忌叫板,有许敬宗更何况有张大安?
  中书舍人唐善识站出朝班,言道:“陛下,张侍郎所言确有道理,但赵国公之策最为稳妥,一来高句丽王统治高句丽已久,大唐若轻易依张侍郎所言会被人非议越俎代庖。”
  许敬宗也站出朝班,“善识此言不妥,何来越俎代庖,自汉以来高句丽便是中原四郡之地。”
  “倘若高句丽一旦生变,你们礼部能担责吗?”又有人站出朝班朗声道。
  双方争执不下,殿前侍卫入殿禀报道:“陛下,前隋将士的尸骨到了。”
  此言一出,朝堂上安静了下来。
  礼部与长孙无忌的叫板被打断,李世民打算亲眼去看看前隋将士的尸骨。
  李世民迈步走出太极殿,群臣跟随。
  在长安城外,一片肃穆,人群看着众多的尸骨沉默不语。
  一车车尸骨早已腐了,衣服带着腐肉,甚至还有许多令人不忍直视的骸骨。
  李世民见到这一幕闭上眼,沉默面朝天际,躬身行礼。
  见天可汗行礼,群臣也跟着行礼。
  至此身后长安城万千居民也跟着行礼。
  就算是杨广再多么地无道,这些将士都是无辜的,他们为中原征战,为中原奋战,奋不顾身。
  这些人都是中原的好汉,自当礼敬。
  三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孩子早已成人,他们妻子也已经成了老妇。
  一时间人群中传来了嚎哭声,这嚎哭的声音很揪心。
  天可汗带着群臣在这一车车的尸骨前,肃穆站立到午时,最后下旨厚葬,给予遗孀及其家人补偿饷钱。
  自此一场从前隋开始,牵挂在众人心中又不敢提及的事落下了帷幕。
  事后,李义府跟着许敬宗走在朱雀大街上,“处置高句丽之事陛下为何迟迟不下决断。”
  许敬宗叹道:“赵国公所言也都是为了社稷呀。”
  李义府躬身行礼道:“下官深知许尚书与赵国公不和,如今还能有如此言语,下官佩服。”
  随后,许敬宗沉着脸又道:“礼部的坚持也没错,如此乱国当用重典,非重典不能治此顽疾。”
  李义府低声道:“下官以为可以先暗中杀了高句丽王,逼赵国公就范。”
  “义府啊。”许敬宗长叹一声。
  “许侍郎以为呢?”李义府小声道。
  先是看他一眼,许敬宗皱眉道:“当年张尚书执掌礼部曾经教导过老夫,为人在世有所作为,有所不为,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但心中定要存有良知。”
  李义府顿时肃然,“下官谨记。”
  “害人者终害己,你看到那个弘文馆主事了吗?”
  许敬宗望着前方的一个人影抬了抬下巴,意有所指。
  李义府小声道:“许侍郎的意思是……”
  “此乃弘文馆主事,害了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