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岩与宋古井
作者:
戴高山 更新:2024-07-14 13:27 字数:1459
天柱岩位于天柱山香草世界的风景区里,始建于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其海拔高度1033。5米,位于南安市西北隅天柱山蓬华镇境内。
据传,咸淳九年,广东潮州海阳有一个游方和尚,俗名肖来子,法号维真,得当地乡人支持,在万寿山上开基垦地,倡建天柱岩寺。后来,肖来子于寺中开坛讲佛,声名大振。自此,万寿山改名为天柱岩。
明嘉靖末年(公元1566年),天柱岩毁于兵灾。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乡贤郭省吾募捐重建。之后,又经清代和民国多次修葺,至1995年海内外诸方善信乐捐,扩修公路,形成今日之规模。寺内门匾上刻有“天柱岩”三个字,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
入得殿堂,两侧是四大天王的神像,入后有一尊弥勒佛,再后则是一尊韦陀尊者。寺内的大雄宝殿之上,供奉着旅居海外的圣忠法师从缅甸迎来的高2米,宽2。5米,重3。8吨的大玉佛像。大殿堂上,还塑有云岩开山祖师维真的法像。其外,在天柱岩寺内左侧,有“施田檀樾省吾郭公祠”及右侧有“檀樾梓新郭公祠”共两处檀越祠。
“施田檀樾省吾郭公祠”自然是纪念乡贤郭省吾的,而“檀樾梓新郭公祠”呢?原来,天柱岩的右侧,有一口古井,据史料记载,是南宋末年蓬岛人郭梓新奉佛所挖的古井。“吃水不忘挖井人”寺里的和尚感念郭梓新的恩德,将他敬奉为檀越主。
古井井盘为一整块岩石中空挖掘而成,井底上半部为圆形,下半部用条石堆砌成六角形,侧边上立有一方石碑,碑石上记载:南宋末年,蓬岛人郭梓新为解决寺庙僧人饮水,在天柱岩寺前开井奉佛寺内僧人为感谢郭梓新的恩德,在寺院大雄宝殿右建檀樾祠及神像,供后人祭拜泉州府记有记载。
原来,蓬岛人郭梓新有心向佛,夜里梦见一老仙翁告之曰:“天赐甘泉,福泽众生。泉溢梁栏,当出人杰。”暗示郭梓新应为寺庙挖井,以解决僧人的饮水问题。
郭梓新常到天柱岩寺,见和尚们吃水困难,要数人接力地从山下往上挑水,于心不忍,决意要帮助他们。故奉出巨资,一边找人策划位置,一边找工匠着手挖掘,凡事亲力亲为,花了两年时间挖出一口深36米,上圆下六角的古井。
在当时,于如此之高的山上掘井,确实工程巨大。一方面,要面对山上难以挖掘的岩石;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塌方的危险。普通山下的农家水井,也就挖个5-7米深,就可以见到泉水,而在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之上,挖下了36米,其难度可想而知。
此井掘成后,泉水汩汩,永不干涸。
清顺治九年,天柱岩古井水溢井栏,郭氏家族有一后人高中进士,正应了郭梓新梦中预言。原来,为人行善积德,会荫及子孙,终有好报。后来,天柱岩虽遭兵灾,但此井至今尚存。据乡人传说,若常饮此水,可除百病,益寿延年。
而据蓬岛郭氏家谱记载,郭梓新系郭子仪的后代。
郭子仪生有七子,长子郭曜又生有四子,郭曜的次子郭锋又生有二子,郭锋的次子名叫郭嵩。唐咸通年间,王审知入闽,郭嵩自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入闽,入闽后的一支定居于德化山坪头,故后人皆尊郭嵩为入闽始祖。
宋宁宗年间,德化山坪头郭德昭携次子祖发、三子祖旺迁入南安蓬岛乡,长子荣景留守在山坪祖里。天柱岩檀越公郭梓新为蓬岛郭氏第三世,系郭德昭次子祖发所生。
分解至此,天柱岩寺与宋古井的典故,便一目了然也!
古往今来,天柱岩寺香火鼎盛,留下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有如:诸葛廷瑞、陈龙复,王慎中、张瑞图,陈方策、李道泰等名家皆来此处虔诚,并留下诸多墨宝,供后人瞻仰。高悬于大殿之上的“华藏世界”系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