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监抚
作者:
遥远之矢 更新:2021-07-04 10:03 字数:5970
见得管毅进来,祖婉儿告辞离开。李啸遂与管毅两人,于桌边分宾主而坐。
“李大人,学生今天前来,实为有话憋在心中,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啊。”管毅的公鸭嗓子,又高喊了起来。
李啸看着这个当日曾向他提出,挑拔鞑子与流寇互斗,从而让大明从中渔利的所谓千古奇策的书生,心里不由得暗想,这家伙,该不会又想到了什么稀奇古怪脑洞大开的东西,来自已面前献宝吧。
李啸摆摆手,示意他不必说这么大声。然后和气地问道:“管毅你有何话,对本官但说无妨。”
管毅那双圆圆的牛眼眨了眨,他降低声音说道:“大人,这次的叛将谋逆之事,大人处置,虽为宽仁,却还妥当。只是学生在想,如果我军中还是这般下去,没有任何变化的话,那么诸如姜尊之类反噬恩主的将领,既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管毅,你什么意思?”
李啸脸上的微笑,骤然消失,他眼神复杂地望向对面的管毅,不知道这个大胆的家伙,如何竟说出这般话语。
“大人,学生想问,日后若再有崔玉之类的细作,用钱财或女色拉拢我军将领叛变,却又该如何处置?”管毅言语尖锐而直接,倒让李啸为之一愣。
真是怪了,这人这么晚来与自已谈论这样的话题,却是何用意?
“这个,本官认为,一是要加强将领的挑选,需得品德过硬者方可担任,二是加强安全司的暗中控制,发现异动,便可及时处置。”李啸平静地回答道。
没想到,李啸一说完,管毅却是连连摇头。
“怎么,本官所言,可有不妥?”李啸问道。
“大人,你之所说,确有一定防治效果。只是在下看来,若仅仅这般处置,怕还是远远不够。”
“哦,何出此言?”
“李大人,这次姜尊等人叛乱,说实话,规模与势头,均是太小,故大人能得以迅速镇压平定。而且大人能这这般快速控制局面,一是因其在大人鼻子底下谋乱,二是因为叛将活动,皆处于大人的安全司监视控制范围内。学生说句诛心之论,若是将来我军发展大了,这心怀谋逆的将领领兵到了外地,安全司一时也难于监察,这将领若是不顾家属,定要反叛,大人又能有何反制之招乎?”
李啸心头一紧,却为之语塞。
“大人,不恃人不叛我,但恃我不可叛!”
见李啸沉默,管毅目光炯炯地回答,让李啸不禁目光一亮。
“你且详说下去。”
“大人,将领暗藏私心,实是人之常情。纵然现在表现良好之人,将来是否会被细作与他人收买,却是难知。大人之策,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但若要制其根本,学生认为,在于分权。”
“分权?”
“大人,学生认为,如要制约将领,最关键的一点,便是节制其在军中的权力,使其只有领兵打仗的权利,却没有擅作威福的机会!”管毅沉声道。
“唔。”
“一个将官,如要谋逆,若只有其一已之力,匹夫之勇,纵要生乱,祸害亦是有限。若其裹胁属下军兵一齐作乱,甚至割据城池,叛变通敌,其为祸则甚矣。”管毅一脸诚恳地说道。
李啸听到这里,不觉暗暗地点了点头。
管毅所说的这样的将领,孔有德,耿仲明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孔有德裹胁朝廷花了重金打造出来的精锐部队,据占登州作乱,整整两年方被镇压下去,让整个山东一片残破。而随后孔有德耿仲明又率领这只部队,带着大批的金银财宝和制炮操炮技术,渡海叛逃后金,让后金如虎添翼,终成了大明帝国再也无法摆脱的恶梦。
李啸心下长叹,这个管毅,当日本以为他只是一名纸上谈兵的浮夸之辈,却没想到,此人的思计,却还这般深刻。
倒是自已有些轻看他了。
“那依你之见,本官该如何是好呢?”
管毅没有直接回答李啸,他双眼望着窗外,却仿佛不经意地说道:“大人,学生想问,为何皇上从前年开始,就一直不停地往各军镇派出监军?”
李啸闻言,又是一怔。
管毅说得没错,现在的崇祯,确是在四处派出监军。
李啸脑海中,立刻跳出前世所读的《明史》中的记载:
“崇祯五年十一月,以太监李奇茂监视陕西,刘允中监视山西,王应朝监视关宁,吴直监视登岛。。。。。。”
“崇祯六年夏,太监陈大金,阎思印,谢文举,孙茂霖为内中军,会各抚道,分入曹文诏、左良玉诸营。。。。。。”
“崇祯六年六月,命太监高起潜监视宁、锦,张国元监视山西、石塘等路,监其将校,综核兵饷。。。。。。”
“大人,您可知,皇上这样接连不断地派出监军,却是何故呢?”
见李啸不语,管毅又追问了一句。
李啸眼神复杂地看着管毅,然后缓缓答道:“无非是官军作战不力,圣上担忧将领不肯尽心,才派监军前往各处军镇,以监核督促各将尽心尽力为国效劳罢了。”
管毅笑了笑,声音低沉地回道:“大人,学生认为,您只说对了一方面,学生在想,圣上这般做,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将领私下与鞑子或流寇沟通,欺瞒朝廷,失去管控,甚至谋反投敌,这才不得不派出监军,以为暗中牵制监核之用。”
“哦。”
李啸心下猛地一惊,却一时无法反驳。
“大人,《韩非子》中曾说过,鞋子再好看,也只能踩在脚下,帽子再破旧,也要戴在头上。君天臣地,上下尊卑,等级有差,乃是国之序统,万万不可倒置。如果不能控制将领,任其作为,那么很自然地,也将对将领手下的军队失去管控。”
管毅说到这里,一脸严肃。
“管毅,皇上这般派驻监军,虽是为了便于朝廷管控着想,但下面各军镇却皆是暗中抵制,内耗极大。以致诸如山西提学佥事袁继咸,户部给事中庄鳌,陕西按察副使贺自镜等人,皆上书反对派驻监军,又是何故?”李啸问道。
“李大人,据学生看来,圣上之所以派出太监为监军,乃是因其为自己身边的亲信之故,皇上长于深宫,朝夕与宦官们相处,故认为太监们没有私心,在派往各军镇后,能实心办事。只叹皇上初心是好,实则大谬!”
管毅顿了顿,接着说道:“皇上以为,派出太监到军中充当耳目,便可以防止文武官员的欺蒙与谋逆,却没想过,这些人到了地方上,这点正面作用,远不能抵消其带来的祸害。要知道,宦官们皆是刑余之人,虽有小部分忠心为国者,但大部分皆是只会擅长巧言令色骗取皇帝的信任,借以招权纳贿,暗谋私利。这样的人,所谓“监纪功过”,不过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在外发财的机会罢了。这些派出的太监,到了地方上,往往只会一味的盘剥贪腐,祸害甚大,以至军怨民怒,其对将领的牵制监视等正面作用,因此被大部抵消。这也是袁继咸等人强烈反对派驻监军的原因。”
李啸听完,不觉陷入沉吟。
管毅说得其实挺有道理。明史记载,崇祯自身,因外派太监的必要性与祸害性如此交织难分,他自已也时常纠结于到底派还是不派的痛苦之中,以至于外派太监之事,定了又撤,撤了又定,反复多次,自已亦是心神俱疲,不堪其累。
《明通鉴》中记载,崇祯于今年的六月份时,曾向朝廷各臣解释自已外派太监监军的苦衷,他在谕令中说道:“朕御极之初,撤还内镇,举天下事悉委之以大小臣工,然比者多营私,罔恤民艰,廉慎者又迂疏无通,此士大夫之负国家也。朕不得已,方用成祖监视之例,分遣各镇监视,乃一时权宜,欲诸臣自知省也,以信朕之初心矣。”
可叹的是,崇祯这番自诉苦衷,既无法打动满朝文武,还让自已被历史学家们贴上了一个重用内监的恶名。
一个即位之初大力打击阉党的皇帝,与一个随后又重用太监为亲信的皇帝,竟然会是同一人,这历史的吊诡之处,足让后人叹息无语。
“那管毅你的意思是,在我李啸军中,也派出监军?”此时,李啸似乎听出了一点道道。
“大人,学生认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监军这个模式,其实还是极有用处的。如将其改进完好,让其既可起牵制监视将领的作用,又使其不得荼毒地方,祸害军民,这样一来,便是最合适不过了。”管毅笑着回答。
李啸脑中,突然有茅寒顿开的感觉。
这管毅所说的模式,与后世共.军的将领与政委共同领军的模式,何其相似。
共.军的这套模式,将领管军事打仗,政委管审核监察,完美地实现了打仗训练与政治管控的相互结合,使自已的军队在组织度上,完胜同时代的国.军部队。这也是为何常有大批的****将领率军叛变投共,却极少有****将领能率军去投****的原因。
这是自已完全可以借鉴过来的模式啊。
这个管毅,虽然在出谋划策方面,有纸上谈兵大言炎炎之嫌,没想到,在这类军队控制与管理的问题上,却还颇有独到之处。
此人,倒可重用。
“管毅,你所说的改进监军模式,本官看来,实是甚好。本官在想,不如在我李啸军中,改成以下方式如何?”
“学生愿听大人高见。”
“以后在我李啸军中,为有别于朝廷所立之监军,特成立监抚司一职,以负责军兵的薪金分放,战功审核,教习军士,监视协助将领,报告部队动态等事。而将领只能负责领兵打仗,训练操整等军事方面之事,如此一来,将领与监抚各事其职,分工明确,既不影响部队打仗行军,又能使将领因为无法对部下施予威福,而失去裹胁部众的基础。这样的话,将领纵有异心,亦是无能为力。”
管毅连连点头:“大人果是天纵英才,在下不过提个意见,大人便能这般加以实行,学生实是佩服。”
李啸笑道:“管毅,那这监抚司司长一职,暂由本官担任。由你担任副司长一职,以后你的工作便直接向本官汇报,下面的监抚人员,亦由你全部负责。从今之后,每队军兵各设一名监抚分员,盾兵3队设3人,枪兵6队设6人,玄虎骑与飞鹞子各设一人,火炮部队设一人,火铳队设一人,水师设一人。这样的话,除你之外,需另招14名监抚司人员。这段时日,本官再去各地招聘书生,招得合适之人后,便立刻补入军中。”
管毅大喜,起身而拜。“学生谨遵大人谕令。”
(注:这两章,说实话,写得沉重与阴暗了些,是一种很不讨喜的写作方式,从这两天迅速下降的推荐票上便可看出。但作者实在是想写出自已的一点思考与意见,毕竟历史本身,便是沉重严肃并能让人深思的。如果只是套路化爽文写作,种田暴兵平推世界大纳后宫之类,网上已是汗牛充栋,也实在不缺作者这篇拙作。
当然,完成这一章后,作者会回到正常写作道路上来,希望各位读者能继续支持,此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