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死牢对话
作者:羽烨之光      更新:2024-05-09 16:16      字数:2894
  李斯带着廷尉府吏员甲士来到驿馆时,韩非正神态悠闲的操琴而歌。
  杨柳依依,早春鲜嫩的绿意充满了满了庭院,叮咚的琴声虽然悦耳,但是节奏有些迟缓。
  韩非有些口吃,歌声如惯常一般吟诵得散漫自然,平静如水,犹见苍凉:“大厦将倾,一木维艰。大道孤愤兮,说治者难。吾道长存也,夫复何言!故国将亡,心何以堪?知我罪我,逝者如烟……”
  李斯听在耳中却不是滋味,一拱手高声道:“大道在前,良禽择木而栖,师弟,秦王很看好你,此时回头还不算晚,何须在此作无谓之叹!”
  叮的一声锐响,琴弦断裂。韩非抬头,冰冷的目光扫过李斯和跟随的吏员甲士,缓缓起身,无奈一笑,一句话不说向外便走。
  李斯一怔,猛然醒悟,对廷尉府吏员一挥手,两排甲士便将韩非扶进了停在偏门内的囚车。他径自走进住屋,收拾了韩非的一应随身物事出来交给押解吏员,而后对着囚车深深一躬,便匆匆离开了驿馆。
  随着押解韩非的囚车驶出咸阳,一道秦王明书也在咸阳四门张挂出来。王书只有寥寥几行字:“韩非,韩国王族公子,天下名士,入秦而谋存韩,尚可不计。然韩非又上《存韩书》,欲图秦国大军向楚向赵而陷入泥沼,此恶意触法!因此,本王依法行事,拘拿韩非下狱。为明是非,特下书朝野并知会天下。秦王嬴政十四年秋。”
  颁行特书,是李斯的主张。下狱王书拟成未发之时,李斯便要求晋见秦王。
  不想,整个长史署的吏员都不知秦王去了何处。李斯焦灼无奈,只好用羊皮纸写了一短札:“韩非事大,非关一人,王当有特书颁行,以告朝野以明天下。”
  然后李斯找来赵高道:“此事特急,足下务必立即送与秦王!李斯在秦王书房立等回音。”
  赵高一点头道:“君上心烦,外出咸阳,赵高派罗网相随,知道去处,保不误事。”
  说罢飞步而去。大约半个时辰,赵高带回一札:“韩非事王上命廷尉酌处,无须再请。”
  如此一来,李斯便大大不安起来。无奈的长吁一声,立刻草成一道秦王特书发出。
  韩非下狱,秦国朝野一片错愕,尤其外邦在秦的士人更是愤愤不平。虽然有特书明告,终究是一片议论纷纷。尚商坊的山东士子们已经在鼓噪,要上书秦王质询:秦王拘拿韩国使臣下狱,开天下邦交恶例,公道何在!此举若果然酝酿成行,秦国岂非大大难堪?当此之时,韩非之事不能立决,分明是将一团火炭捧在自己手里,秦王如何竟不理会?
  新春新月初上,李斯在后园徘徊不安时,姚贾来了。
  “河汉清明,廷尉何叹之有?”姚贾似笑非笑的遥遥拱手。
  “云绕秋月,客卿宁不见乎!”
  “但有天尺,何云不可拨之?”
  “客卿何意?”
  “王札在手,无须狐疑。”
  “姚贾,你要李斯决断?”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廷尉知道的。”
  “决亲易,决友难。客卿如我,果能决断吗?”
  “姚贾如果是廷尉,何待今日?”
  “其理何在?”
  “廷尉好好想想,我等布衣之士抛离故土入秦,赖以立身的是天下之心。毕生所追求的,是我华夏的一统,止战息乱。生逢强国英主,便当以大业为重,抛却私谊私友之情,岂可因一人而乱大计?韩非固然是廷尉的少学同窗,但是其人恒以王族贵胄自居,蔑视布衣之士不必说起;犹不可取的是,韩非褊狭激烈,迂腐拘泥,欲图救腐朽害民之国于久远,为的是天下庶民吗?不过是为了韩国王族社稷。身为名士,韩非一无天下大义,反秉持才具而乱天下大计,不是天下之害吗?”
  “杀贤大罪,青史骂名啊!”李斯拍栏一叹。
  “毁却一统大计,宁不负千古骂名?”姚贾揶揄一笑。
  “不报君上亲决,李斯终究是心有不安啊。”
  “君上留札而不问,安知不是考校廷尉的胆气公心?”
  李斯不禁一激灵。姚贾此话,使李斯对秦王多日不过问韩非之事的疑惑突然明朗,否则何以解释素来对人事极为认真的秦王的反常之举?但是,姚贾这一推测若是错解秦王之心,后果便是难以预料。一时之间,李斯有些茫然了。
  “廷尉如此狐疑,损公心而肥私利,不当与谋,姚贾告辞。”
  “且慢。”李斯追了上来,“足下可有适当之法?”
  “自古良谋,非明断者不成。廷尉不断,良策何益?”
  “我心已定!你且设法。”
  姚贾低声说了一阵。李斯开始有些犹疑,最终还是点头了。
  ……
  在云阳国狱的天井里,韩非看见了如雪飘落的柳絮。
  初进这座秦国唯一的大狱,韩非很是漠然。对于自己入秦的结局,韩非是很清楚的。存韩之心既不能改,又能期望秦国如何对待自己?
  在离群索居的刀简耕耘中,韩非透过历史的重重烟雾审视了古今兴亡,也审视了眼下的战国大势,尤其缜密地审视了秦国。韩非最终的结论是:天下必一于秦,六国必亡于己。对于秦国,韩非从精读《商君书》开始,深入透彻地剖析了秦国的变法历史,最终惊讶地发现:秦国的变法实际上整整持续了六代君王一百余年,而绝不仅仅是商鞅变法,山东六国远观皮毛,目光短浅。
  如此百余年的成功变法,天下何又怎么能不被秦国一统?
  大争之世,以六国一盘散沙之势来抗秦国的泰山压顶,哪里会不被灭?求变图存,此战国的大道。六国不求变而一味图存,哪里不会消亡?
  正是如此,韩非对六国是绝望的。
  身为躬行实践的新法家,韩非实现法治大道的期望在秦国。但是,韩非是王族公子,无法像布衣之士那样洒脱地选择邦国,大展抱负。
  韩非唯一能做的,便是将自己的心血之作赠送给秦王。他相信,只有以秦国的实力、法治根基以及秦王嬴政的才具,才能真正地将《韩非子》的法家理念实施于天下。
  可是,韩非自己却只能做个旁观者。不!甚至只能做个反对者,站在自己深感龌龊的韩国社稷根基上对抗法行天下的大道。
  身为王族子孙,他不能脱离族群社稷的覆灭命运而一己独存,那叫苟且,那叫偷生。既然上天注定地要撕裂自己,韩非也只有坦然面对了。
  韩非清楚地知道,韩王要自己做的事是与自己的心志学说背道而驰的。韩非也清楚地知道,秦王有求于自己的,是天下大义,是行法大道,是自己做梦都在渴求的法治功业。
  可是,自己却只能站在最龌龊的一足之地,做自己最不愿意做的事。这便是命——每个人都降生在一定的人群框架里,底层框架贫穷萧疏却极富弹性,可以任你自由伸展;上层框架富丽堂皇却生硬冰冷,注定你终生都得优游在这个金铜框架里而无法体验底层布衣的人生奋发。
  韩非的平静麻木,被不期然的一件小事打破了。
  他发现隔壁牢房里有双眼睛盯着自己,原本他不是十分在意,没想到对方一直没有移开,刺得他很不舒服,他回过头来,静静地看着隔壁牢房里和自己同病相怜的三个人——一男一女和一个小女孩。
  燕丹看见一个生面孔被抓了进来,他一声不吭的观察了很久,他才回过头来看向自己,于是拱手一礼,开口问道:“狱友燕丹,请教公子是哪里人,因何入狱?”
  “韩国,韩非。”韩非淡淡的笑道。
  “什么!”燕丹惊愕的问道:“你是写出法家著作《韩非子》的韩非?”
  “如果没有第二个人叫韩非,那就是我。”韩非苦笑道。
  “想不到秦王嬴政会把韩子这样的大才下狱?”燕丹瞅了眼韩非,想到两人同样的命运,唏嘘不已。
  “没什么可惊讶的,你这个燕国王子不也在这里嘛。”韩非此时对一切都不感兴趣。
  “燕国王子?”燕丹不屑地笑了笑,“身份再尊贵又如何,不一样深陷牢狱?”
  “是吗?看来我们同病相怜,不如坐下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