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二人转
作者:
翠袖儿 更新:2024-04-29 21:21 字数:3273
朋友说我们既然来东北了,不看二人转挺遗撼的,不是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吗,咱们去看看吧,我想也许就象到了北京不去长城一样,于是一拍即合,怀着美好的心愿,来到文化宫的一个剧院,早早的坐着,等待着好戏的开始。
印象中,二人转是一种民俗文化,代表着东北的风土人情,来自民间,走的也是由“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就象我们各地的剧种一样,起源于农村扎根于农村,最终由劳动人民传唱到城市中去,如今更是借着现代化的传媒等工具,在城市里也占领了一席之地,对此,河南台的莉园春功不可没,它把河南的民俗文化传遍了大江南北,甚至连个别老外也会哼几句“谁说女子不如男”
中国的传统剧目也均如此,咿咿呀呀,水袖翩翩,正所谓“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夹着各地的方言,表现着各地的乡土文化,在各自的地盘占据一方水土,一片天下,一腔心灵,陕西秦腔吼出了西北黄土的豪迈,山东吕剧吟出了礼仪之邦的悠扬,江浙越剧更是唱出了江南人物的俊秀,至于京剧、昆曲,更是渊远流长博大精深,代表了整个中国的戏曲文化。经典的剧目更是久远悠长,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带给人美的享受。
但二人转是一种“剧”吗?在我的意识中,它的特殊就在于它的节奏欢快,不象其它地方戏那样一个字哼上老半天,它也有“哎哎呀”但这几个字可在几秒种内完成,不至于象其它地方戏那样拖拖拉拉老长,让人等的不耐烦,就象是遇到同样的悲情,也是音调稍低沉些而已,不象某些剧那样号号滔滔的哭腔拉的老长,做为繁忙的现代人谁还有耐心等待着剧终,我想这应该是应该是东北人的豪爽吧,就象东北人喝酒一样,不论男女说喝就喝,决不推搡,不扭捏。
它的另一种特殊是它的形式,由一男一女两个人来演,因此叫二人转吧,简单明快短促,这一点,也不象其它地方戏那样情节复杂,演员众多,二人转由两个人连说带唱,亦歌亦舞亦话亦杂的表现着它的或戏谑或深刻的内容,让观者随着明快的节奏暇思翩翩,笑声不断。
以上这些,仅是我想象中的二人转,毕竟我只是在电视上看了个片断,从没亲临过现场。此刻,我在充满乡土气息的舞台下面坐着,望着布景上的一串串红辣椒,黄玉米,心中充满了渴望,那东北乡下的篱芭墙、矮草房、土炕等不只一次在我的想象里出现,却从没见过,好在一场好戏就要开始了
伴随锣鼓的声音,首先出场的是一个20岁左右的男孩,大概还不到20吧,双目间凝着一股英气,音色中夹着一种混厚,乍一看,这不象一个搞笑的角色,他表演的可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节目,一边倒立一边唱,还要空翻,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活力,也让人着实为他捏了把汗,虽然有惊无险,一首歌唱下来,已经是大汗淋漓,满脸通红,接着,他请出了他的搭挡,一个靓丽少女,约17岁吧,女孩子声音宏亮,大大咧咧,她的活蹦乱跳淹没了她的美丽,连一丝残存的美感也不留余地,我有些惋惜,她不该演二人转,或者她不该这样演二人转,也许她刻意迎合着某些观众,但我想她迎合的同时是否抹杀了什么,观众买帐吗?她也许是被别人误导了,认为二人转要吸引观众就要搞笑,岂不知搞不好就成了卖弄。
由于是初看,也被两位少年感动着,被现场的气氛感染着,高兴之余,就给长春的一位网友发了信息说:“我在看你们的二人转。”
“???”网友回答。
怎么了,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他接着说:“你知道吗?长春人是不看二人转的,太庸俗,甚至下流。有些内容你还没看到,你会后悔的”
末了还加一句“明天可别告诉你同事你看二人转了,他们会笑话你的。”言之凿凿。
竟严重到这种地步,我不禁锷然,难道二人转在长春不被承认,这不可能。我环顾四周,难道他们都不是长春人,难道他们都是低级趣味,我先不管那么多,还是继续看吧。
接下来的是一个胖乎乎的演员,一上台来就以搞笑的形式向观众问好,一开始的表演中有故意卖弄讨好的成分,有好多段子也是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翻版,作为观众,我并不在乎这些,天天演,天天说,总有语尽词绝江郎才尽的时候,想必他们为了演出,私下里没少下工夫收集笑料。
掌声是要来的,也不够热烈,但观众还是笑了,吃着零食的,抽着香烟的,打扮入时的,猥琐邋遢的,神色麻木的,嬉笑怒骂的,所有的观众似乎都很精神集中,没发现我在观察他们,这里的你我他看来也都非志趣高雅的人,也许都是劳累了一天,吃了晚饭,携妻带女,呼朋唤友,三五成群来消遣来找乐,也许明天,又要投入到各自沉重的工作和烦闷的生活中了,如果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快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想是不需要别人评说是雅是俗的吧。
且不管别人是怎么说吧,我看我的,我知道今天不是来听音乐会。
这个胖胖的演员也许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吧,我看得出观众都很喜欢他,其实他讲的都是一些在正规场合不能说的社会真相,是一些真话,一些代表老百姓的肺腑之言,让人听了有一种痛快淋漓之感,毕竟我们在平时看到的那些不公平不合理,从愤怒到无奈到麻木,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在这里,我们有了一吐为快的共鸣,麻木的情感有时候也某种新陈代谢物一样,需要喷薄而出的畅快。
他很有表演的天赋和歌唱的才华,我的家在东北一点不比庞龙差,加上他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使这首歌更加生动和诙谐了。生动、诙谐、幽默、现实的艺术风格本来就是东北特色,二人转正在悄悄的占领北京的文化市场,不管是不是真的,毕竟是有了一席之地了,在郑州到天津的客车上,我看到了魏三他们的表演,我想用不了多长时间,或者说已经以它的搞笑的形式深入到长江以北的人们的心里了,还能有什么比这个更惬意更鲜明更直接更贴近生活,有人爱听音乐会,有人爱看二人转,有人既爱听音乐会又爱看二人转,这没有什么矛盾,他们自由的表演,我们自由的选择。
一首歌唱下来,他又对观众说:“最近有关部门规定了,二人转表演里若发现演员有粗俗不健康的语言和表演,罚款五千元,卖淫嫖娼罚款也是这个价”观众一片哄笑,竟有人连声叫好,这笑声的背后,可否有演员的泪光闪烁?
规定自有规定的理由,确实有些语言和肢体表演几近下流,但是我们反感反对的同时,是否想过组成一个正规的创作班子,使之幽默的更有品位一些呢,使之更加“专业更加职业化”呢。这样的二人转我想也不是东北人的初衷,也不是本山老师的初衷。
现在东北人不怎么愿说二人转代表了东北风情了,二人转在东北人眼里,既爱之入骨,又通彻心扉,爱是恨的根源,二人转如果象以前那样单一地载歌载舞,是否会受到现代人的欢迎呢,也许这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吧,有些“涉黄”的段子既然在短信里网络中大行其道,那么在二人转舞台上冠冕堂皇地登场,也不是偶然的,只是需要再规范些,再含蓄些,文明的幽默再多些而已,但是这些需要观众和演员的共同努力,我想,这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其实二人转早已今非昔比,它成了一种亦歌亦舞亦话亦杂的表演形式,复杂多样,而且技术含量也高,演起来颇费心力,歌唱演员可以只会唱歌,舞蹈演员可以只会跳舞,而二人转演员可要会的庞杂的多,还要做出相应的牺牲,形象上的,精神上的,甚至人格上的,难道不是吗,当你开怀大笑的时候,可否想到过表演的艰难和他们从一开始到成为名角的心理变化,我们责难嘲笑的同时,为什么不怀有一颗悲闵的心呢。二人转的起因是在民间,在很久以前最初闯关东的底层人中间流传起来的,那时侯闯关东的人大都是男性,在寒冷漫长的冬季,思念家乡,思念妻儿,毫无办法之余,也只好图个口舌之娱。
下面的表演也基本上如出一辙,无非是喧哗取宠迎合观众,我只是暗为女演员可惜,她们在舞台上的豪放表演实在不敢恭维。
散场了,人群熙熙攘攘懒懒散散地走出来,借着灯光我又看了一下这些人,我开始终于明白网友的忠告了,二人转看来真的是底层人(原谅我的用词吧,我实在没有更合适的词来形容这群人)看的,我朋友的脸上似乎也有些迷茫,看来,这也不是他想象中的二人转。
可是,不管我们的看法如何,新时代的二人转以它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悄悄在中国大地上上演了,你看那大街小项,音像店里,商场里等等到处都是那一对对搞笑的男女在疯狂恶俗的表演,该引以为荣呢,还是文化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