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后宫当社交悍匪 第72节
作者:逐逐逐月      更新:2024-02-05 14:56      字数:2954
  第55章
  在秦玉逢和皇帝关心的目光, 三位大人终于完成了卷子。
  但比被上司盯着答卷更恐怖的是,上司要当着他们的面批阅,还把正确答案念出来。
  皇帝看卷子, 秦玉逢念着答案还对一些自己不懂的名词,向几个人进行提问。
  三人压力巨大,脸色苍白得像是被判了刑。
  最终的结果是只有大理寺卿以85%的正确率脱颖而出,工部尚书勉强及格,礼部尚书连人物出现的朝代都搞错了。
  “需要大理寺卿主理的案子一年都没有几件, 裴卿却能对一些由下属审理的案件熟记于心,对律法的变动更是了解非常,可见其严谨与负责。”
  皇帝对大理寺卿表示了夸奖。
  秦玉逢进行了补充:“但断案的正确率还是要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 裴大人在断案人,应该多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皇帝脸色一冷:“裴卿手底下的人, 才是经常主理案件之人, 却多有不及格者。”
  大理寺卿额头冒汗:“这个……主要是平日里遇到的案件大同小异, 无非是钱财美色, 恩仇义气, 这方面的律法都很明确。”
  大理寺处理的案件, 要么死了不止一人的重大命案, 要么是涉案金额比较大的,再就是贵族犯事。
  除了最后一项需要考虑皇帝的态度和犯人背后的势力, 办起来都很简单。
  流放起步,上至诛九族。
  轻重基本上也都是“酌情考虑”。
  秦玉逢:“您是觉得题目出得偏门?卷子上可大部分是本朝的实例。”
  大理寺卿抹了把汗:“但没多少大理寺主理的……”
  复核各省案件那是刑部的事情啊!
  皇帝看过来。
  他立刻改口:“大理寺作为最高的刑狱审理之所, 为了在公正与情理之间找到最合适的处理方式, 确实应该了解各省案件是如何处理的。律法不常使用, 也不是他们不熟记的理由。微臣日后定会对属下多加考效。”
  他的态度实在是端正,皇帝想说的也大多被他说完了。
  大理寺涉及执法, 人员变动不宜太大,他也没打算把那群人全撤职。
  便说:“在此次考核中,寺丞莫南、凌怀二人表现不错,裴卿对他们可有印象?”
  寺丞为六品,掌分判寺事,正刑之轻重。
  大理寺卿:“自然记得,此二人为建业十七年入大理寺,自录事起,累升至寺丞,精通刑律,为人正直,心善而刚毅。”
  皇帝:“那为何还仅仅是寺丞?”
  大理寺卿没有说话。
  因为被举荐入朝的从一开始就官职不低,升官更是顺利。
  能在十年内从基层做到寺丞,这两人已经很厉害了。
  皇帝也沉默了会儿,说:“朕广纳善言,是为求治国之贤才。你且告诉我,此二人可有为少卿之能,若无,你可有其他推荐。”
  意思就是现在两个大理寺少卿他非常不满意,不管要不要提莫南凌怀二人,他都会让那两个人滚蛋。
  大理寺卿在做人艺术上很有造诣,立刻就领会了他的意思。
  他对这件事也乐见。
  他背景一般,很难喜欢出身不凡的副官。
  如果自己在这件事上替那两人说好话,那他就有提拔之恩,日后被下属蹬鼻子上脸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好事啊!
  “臣昔日为大理寺少卿时,他们就常为我辅事,办事能力极佳。”
  “嗯。”
  皇帝淡淡应下,让他回去上班。
  礼部尚书和工部尚书见皇帝没有治大理寺卿治下不严的罪,弓起来的背又挺直了。
  反正皇帝不可能因为一张卷子就免他们的职,挨骂就挨骂吧。
  皇帝一看他们有恃无恐的样子就来气。
  “张大人,乔大人。”他沉着声喊他们,“朕记得你们领的事不少,难道都是让下属去办,自己过问都不过问吗?”
  两人一惊,发现皇帝如今说话越发犀利,心里暗叫不好。
  好在他们一个比一个擅长面子工程和针对领导的话术,各自找到说法替自己解释。
  问就时平时按照章程干活的。
  再就是一张卷子无法体现他们全部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然而皇帝主要气的是他们没有将自己的话放在心上,在下属表现不佳之后,没有反省自己。
  最气的,就是他们有恃无恐的态度。
  他也确实不可能一口气撤下两位尚书。
  眼看他怒火越来越高,秦玉逢扭头进了另外一边的偏殿。
  “父亲。”
  秦向安抬头,见女儿身子藏在门外朝里探头,嘴角抽了抽,又止不住上勾。
  他起身迎上去:“娘娘怎么来了?”
  秦玉逢非常自觉地扶着他的胳膊进门,跟另外几人打过招呼后,才说:“圣上在和几位大人说话,我不好再带着,想着这会儿也该到散值时间,过来瞧瞧您。”
  两座偏殿之间隔着一座宽阔的正殿,只要皇帝不是大发脾气,他们是听不到另外一边的动静的。
  所以他们也不清楚另外一边具体发生了什么,就更不知道秦玉逢其实是半路才走的。
  秦向安一边欣慰于女儿终于懂事了,一边又高兴她会记着自己。
  他:“确实快要散值了,但还要等着看看陛下会不会有其他吩咐。”
  因为皇帝勤勉,内阁首辅又即将退休,内阁现在卷得要死。
  所以他们今天的活早干完了,之前都是在处理各省传来的奏报。
  这部分没那么急,他们不必等皇帝现场批复。
  “喔,圣上可能不会太有心情做别的事了。”
  她一句话把大家的心思勾起来,又坏心地转移话题:“听说嫂嫂怀孕了,可是真的?”
  段文漪比她还大点儿,身体也一向康健,怀孕也算适龄。
  秦向安面带笑容地点头:“刚过一月,正打算脉象稳些之后跟娘娘您提起。”
  两人旁若无人地聊了会儿家常。
  另外几个人边皱眉边试图从他们嘴里听到什么消息。
  结果一个比一个酸。
  什么好事都被秦家人赶上了。
  他们想。
  外头突然传来一声巨响。
  墨成放下手里的奏折,疾走出门,连带小跑,很快消失在他们的视线中。
  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真看不出来他是个快要退休的人。
  秦玉逢:“看来圣上今日是真的很生气。”
  秦向安:“那你怎么来勤政殿了?”
  “他派人往纤云宫送了赏赐,说想起我后心情稳定许多,女儿接了赏赐,不得过来看看他?”
  “哦哦。”
  秦向安又是一阵欣慰。
  看来陛下和他姑娘的关系很好。
  他之前还担心女儿在宫里惹是生非,牵连家族,都是瞎担心。
  两人慢悠悠地朝另外一边走。
  剩下的人想要跟着,又觉得自己最好不要出现在暴怒的皇帝面前,一番纠结之后,选择继续工作。
  皇帝当然没有做出什么剑斩老臣的事情。
  他就是气昏头了,也知道自己敢这么干,朝臣就敢换一个皇帝。
  他只是转身的时候没太注意,撞了一下博古架,上边的瓷器掉下来摔了。
  皇帝本来是被尴尬冲淡了怒火的。
  见到匆忙赶来的墨成,刚下去的怒意又上涌,他冷笑道:“墨阁老为何急匆匆地赶来?是担心朕效父皇剑斩庸臣么?”
  墨成瞅了两个面色苍白的尚书,绷住表情说:“若有法理难恕之纰漏,陛下杀了他们二人并无不可,若无,以陛下之明理,并不会做出此等事情来。”
  “臣只是担心您大怒伤身,故而想劝慰一二。”
  皇帝:“你劝吧。”
  墨成:“……”
  皇帝现在说话,怎么都是这个德行了?
  当真是近朱者赤。
  他自己平复了一下心情,道:“张乔二人,在前朝时,先帝便因二人办事能力不佳,账目多有细枝末节上的问题,而欲撤其职,只是先帝当时病情突然恶化,没来及下旨。”
  “您登基之后又大赦天下,不追前朝之过,臣便一直未曾提起此事。如今看来,他们并没有悔改之意。臣恳请陛下将二人罢职。”
  皇帝自己不好将没犯大错的两人罢职,但有墨成的支持和“先帝就想这么干”的借口,这件事就能顺利地办成了。
  他的心情果然平复许多。
  甚至愿意做一些面子工程:“他们在朝多年,于礼部和工部又扎根颇深,若突然撤职,会不会使两部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