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一百万都不卖
作者:庾乐      更新:2022-06-20 02:18      字数:2091
  不远处的蔡英看了,稍微有些不屑。
  那么低档次的砚台,他是看不上眼的。看来,他还是高估了那小子,原本还觉得是个挺厉害的人物。
  青年鉴宝大赛蔡英没有参观,否则就不会这么想了。
  和别的砚台有点不一样,这块砚台是红黄之间的颜色。有人可能会觉得,墨是黑色的,这样的颜色的砚台,显得非常不搭配。
  其实,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洮河石、端石、歙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因此,颜色并不单一,黄红之色并没有太奇特。
  “红丝砚?”李修珉疑惑问了一句。
  他心底,还有句没有说出来:挺一般的呀!
  郑先生点头:“嗯!是红丝砚。”
  红丝砚虽然没列入四大名砚,但名气并不弱。就其质地、颜色与纹理来讲,是较具实用、收藏与观赏于一体的佳砚。早在唐宋即负盛名,誉为诸砚之首。
  在北宋早期,黑山红丝砚石材就已经很稀少,开采难度很大。所以到宋代后期,因材源日渐枯竭,从此走向衰落,并退出四大名砚行列,以后遂湮没于世,几乎不为人知。元代以后偶有制作,多用宋代遗留旧石琢制,且工型简单,为数甚少。
  在郑先生眼中,红丝砚主要还是看“红丝”的纹理。
  红丝砚纹理极具变化,文字、动物、山水、人物等图案都在似与不似之间,使人产生无尽遐思。
  而他这一方红丝砚,并没有多大的特色,纹理没什么特点,石质还算ok。
  “没有石眼,也没有墨雨,陆兄弟,你看上它什么?”李修珉颇为不解。
  红丝石偶有石眼出现,在纯净的红丝石面上,有球形青黑色一体,称之为石眼,虽不及端砚眼之美观,但也亦为一奇。
  而所谓的“墨雨”,是指红丝石面上出现的点点墨迹,有的墨迹似宣纸上的泼墨效果,周边有渲染的墨晕,墨雨和红色或金黄的石面相映衬,颇具观赏价值。
  可惜,眼前的这方红丝砚,均没有具备这些令身价暴增的因素。
  “错了,它不是红丝砚。”陆繁摇头道。
  此话一出,不仅郑先生和李修珉愣住,不远处的蔡英更是嗤笑起来。
  “不是红丝砚?是你看错,还是我眼睛不好使?那玩意,一看就知道是明清时期的红丝砚。”
  那明明就是红丝砚,所有的砚台品种里面,还有什么砚石是那种颜色的?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不懂装懂,信口开河。
  红丝砚,一般分三个时期的,唐宋时期开采的红丝砚品质最佳;接着就是明清时期的,以及当今时代开采的。
  从表面看起来都差不多,通过做旧很难区分。但如果从内在品质上进行区分,相差甚远,三者的关系就像钻石、水晶跟玻璃的对比一样,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东西。
  “咳咳!陆兄弟,你看准点。”李修珉忍不住小心提醒。
  郑先生用奇怪的目光看着陆繁,有点搞不明白。就刚刚陆繁的表现,完全就是一位古玩界的天才。可现在,什么情况?在梦游?
  “你们可以观察这条裂痕。”陆繁指引道。
  李修珉他们早就发现了那条纹路,因为太明显了。纹理对红丝砚来说,是一个鲜明的特征,也是大家首先要研究的。
  那条纹路,看上去,就跟裂痕一样,从砚台的中间裂开,严重影响了整块砚台的外观。
  也正是那样,才会使得这块明清时期的红丝砚只有几万元的价值。
  “这纹路长得不好,就像是脸上多了一块疤,看着碍眼。”李修珉开口道。
  陆繁还是摇头:“刚刚我说了,这不是红丝砚的纹路,而是裂痕,裂痕懂吗?不过,弄这块砚台的人很高明,将裂痕巧妙地遮掩,让人错以为是红丝砚本身的纹理,挺厉害。”
  话音一落,不远处的蔡英也立即走过来,认真观察那条裂痕。
  “如果是真的裂痕,那就更加不值钱了。”李修珉很不能理解。
  毕竟纹理是本身的东西,而裂痕是人为破坏,对价值的影响更大。
  郑先生有点尴尬,他不是故意要卖给陆繁一块残次品。
  “这个,要不还是把钱退给陆先生你吧!不好意思!我已开始也没注意,所以……”
  陆繁连忙摆手,钱都给了,怎么可以退?
  “不用,不用!这是块宝,一会郑先生别怪我就好。”
  呃!
  既然是条裂痕,还值钱?这是什么估价标准?
  “是块宝?”
  没等陆繁解答,一旁的蔡英有点魔怔:“不对,不对!这不是红丝砚。”
  红丝砚他在日本也见过不少,民国时期,日本入侵,就有日本商人大肆采购红丝砚的砚石,也加剧了这种资源的枯竭。
  因此,在日本民间,也经常看到红丝砚。不过,品质并不好。毕竟品质好的砚石,早在唐宋时期就开采得七七八八。
  刚才,他只是粗略看了几眼,便断定是红丝砚。
  然而,靠近之后,他才发现,这并非红丝砚,石质就不对。看上去,就是石头,但用手一摸,似乎不是石头,而是类似陶瓦之类的材质。
  陆繁耸了耸肩,表示这话他早就说过了。
  蔡英抬起头,跟陆繁说道:“看着有点意思,我给你十万,转给我吧!”
  陆繁瞥了他一眼,这家伙竟然想要在他手上捡漏,是要闹哪样?
  李修珉也觉得好笑:“我们是缺那么几万元的人吗?”
  郑先生松了口气的同时,也好奇,那究竟是什么宝物?既然不是红丝砚,还能是什么品种的砚台?
  “二十万!”蔡英一口气又加了十万。
  陆繁这回都懒得看他,随口道:“一百万都不给你。”
  蔡英“呵”的一下:“一百万我也不要,谁知道里面藏的是什么?”
  他一句话,就道出了这块砚台的猫腻。古代这种藏宝的手段,并不新鲜,无论是什么宝物,故人都喜欢在宝物外表弄一层东西,将宝物本身的光芒遮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