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大结局
作者:
醉脸醺醺 更新:2022-06-15 22:34 字数:3035
非介体传播:包括机械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种子和花粉传播。
病毒病害的特点及诊断
症状特点:类型:花叶、黄化、矮缩、丛枝等,少数为坏死斑点。
1)田间表现特点:
(一般心叶首先出现症状,然后扩展至植株的其他部分。
(系统侵染,引起的坏死斑点通常较均匀地分布于植株上,而不像真菌和细菌引起的局部斑点在植株上分布不均匀。
3随着气温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植物病毒病时常会发生隐症现象。
2)传播和流行特点:
主要通过昆虫等生物介体进行传播。病害的发生、流行及其在田间的分布往往与传毒昆虫密切相关。
病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1)气流传播
一些重要病原真菌的主要传播方式。例如,小麦锈菌、白粉菌,稻瘟病菌,玉米大、小斑病菌等。
(2)雨水传播
植物病原细菌和产生分子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器的病原真菌主要是雨水或露滴传播的。灌溉水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3)昆虫及其他介体传播
(4)人为因素传播
带有病原物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经过人们携带和调运,可以远距离传播。
单循环病害(积年流行病害)和多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的特点和防治策略。
单循环病害:病害从少量发生起,需要经过年度间的病原物积累过程,才能造成危害的病害。度量病害流行时间尺度一般以“年”为单位。
特点:
1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
2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
3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
4寄主的感病期较短,潜育期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小。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
防治策略:控制每年初侵染数量和初始病情为主,繁殖材料上和土壤中病原数量常是预测预报的主要因子。
(2)多循环病害: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病原物数量能不断积累并导致流行成灾的病害。度量病害流行进展的时间尺度,一般以“天”为单位。
特点:特点:
1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潜育期短,
2病原物繁殖率高,对环境条件敏感,不利条件下迅速死亡;
3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病原物量(初始菌量)不高;
4病原物多为气流、雨水传播,传播距离较远;病害流行与否主要决定于病害流行速率的高低。
防治策略:以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控制或降低当年病害流行速率为主。
植物病害流行的三要素:
1大量的强致病力的病原物。
2大面积集中栽培的感病寄主植物。
3有利于病原物发生和繁殖的环境条件。
昆虫纲的特征:
体躯由若干体节组成,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3个体段。
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生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胸部是运动的中心,生有3对足,2对翅。
腹部是代谢和生殖的中心,由10节左右组成,腹腔内含有大部分内脏,腹末通常生有外生殖器官。
体壁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1)药剂必须接触虫体,若虫体多毛,药剂就不易与之接触。
(2)药剂进入虫体的难易,则与体表结构有关,蜡质厚、体壁坚硬,则药剂难以穿透。
(3)体壁各部分厚薄不一,骨片比膜片厚,药剂较易由膜区透入。感觉器最薄,因而成为药剂进入虫体的通道。
(4)上表皮的蜡层能阻止体内水分向外蒸发,阻止药剂进入体内。可施用惰性粉磨损昆虫表皮,使昆虫因体内失水而死。使用油剂或脂溶性药剂,可通过蜡层进入昆虫体内,达到防治目的。
消化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1)药剂被害虫吞食,其毒效的高低与昆虫中肠消化道的酸碱度有关。酸性胃毒剂在碱性中肠中易于溶解,毒效较高;而在酸性条件下毒效较低。
(2)同一种昆虫,在不同龄期消化液的酸碱度有变化,对同一种药剂的毒力反应也有差异。
(3)应用拒食剂来破坏昆虫的食欲和消化能力,阻止害虫继续取食,以致饥饿而死。
呼吸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1)昆虫的呼吸主要靠空气的扩散作用和通风作用,利用熏蒸杀虫剂防治害虫。
(2)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昆虫活动旺盛,呼吸加剧,气门开放也越大,熏蒸效果也越显著。
(3)昆虫的气门具有疏水性,因而乳油剂的杀虫效果优于其它剂型。
神经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1)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导致突触部位积累大量的乙酰胆碱,神经过度兴奋,引起虫体颤抖、痉挛等,如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2)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竞争性结合,这些药剂与受体结合后,阻塞神经冲动的传导,如烟碱、吡虫啉及沙蚕毒素类等。
(3)作用于神经纤维膜,改变膜的离子通透性,特别是延迟na+通道的关闭,使中毒昆虫高度兴奋或产生痉挛,并进入麻痹状态,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4)抑制γ-氨基丁酸受体,导致神经系统兴奋和痉挛,如锐劲特、阿维菌素等。
生殖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1)解剖雌成虫卵巢观察其发育情况和抱卵量,为预测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提供依据。
(2)用射线处理雄虫,使生殖细胞死亡而导致昆虫节育;使用化学不育剂、激素不育使雄虫绝育。
(3)应用人工合成性外激素诱集和诱杀害虫。
(4)利用遗传工程培育不育后代,释放到田间,可造成害虫种群的自然灭亡。
田间诊断的程序
(1)做好准备工作
(2)询问了解相关情况
(3)查看病害发生分布样式
(4)检查病株症状
(5)采集标本
(6)给出诊断结果
预测预报的意义
(1)了解害虫的种类、分类、为害和发生规律
(2)可以掌握防治害虫的有利时机
(3)对未来时期内的害虫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制定正确的治理策略
(4)使防治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
(5)了解天敌的种类及数量,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
78.简述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防治策略。
(1)病害发生规律:
侵染过程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夏孢子从气孔和直接侵入,孢子萌发需水滴;潜育受温度影响较大,如条锈菌需要较低的温度(适温为9-11c),夏孢子才能萌发。菌丝发育最适温度为13-16c。
(2)病害循环:
1)越夏:a:越夏条件:夏季最热月份(7-8月)旬均温低于20c,能安全越夏,大于23c不能越夏;b:越夏寄主:晚熟的冬春麦或自生麦苗。c:
越夏基地:以陇南陇东、青海的东部、川西北部、宁夏的南部晚熟冬春麦区为主;
2)秋苗发病:离越夏基地越近、小麦播种越早发病越重、发病越早;相反则病轻、病晚。
3)越冬:以潜育菌丝在麦叶组织中越冬;冬季最冷月份(1月份)月均温-6c~-7c(若有积雪覆盖低于-10c)可安全越冬;华北石德线到山西介休、陕西黄陵一线以南为主要越冬基地。
4)春季流行:春季发病以及流行主要决定于春季降雨或结露。当地菌源为主的春季流行特点为从单片叶片发病逐渐形成发病中心,再到全田普发,病害发生越早发病越重;外地菌源为主的流行特点:中后期爆发式流行;大面积同时发生,发展速度快;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多在上部。
(3)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栽培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引入、选育和推广抗、耐锈品种;农业防治以调节播期,铲除自生麦苗,肥水管理等措施;药剂防治可采用粉锈宁拌种或早期对幼苗喷药。
79.简述水稻稻瘟病的侵染循环。
(1)该病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包子在病稻草和病谷上越冬,因此,病稻草和带菌谷种是来年病害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2)在草堆等处越冬的病菌在第二年气温回升到20c左右时,遇降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借风雨传播,昆虫也可传播。
(3)孢子接触稻株后,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并从表皮的机动细胞或伤口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