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虽是封建婚姻 夫妻两心相印
作者:杨远新      更新:2022-06-09 06:05      字数:1286
  随着子女们长大,各项家庭开支越来越大,我爷爷离开陈家湾村,进汉寿县城教书,挣钱养活一大家子。我奶奶、姑妈也跟着一起进了县城。帅孟奇进了县城,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思想,变得更加求进步了。我爷爷转到设在常德市里的湖南省立二中教书,害了一场大病,生活上需要人照顾,我奶奶便带着我姑妈帅孟奇去了他身边。姑妈先是在冯玉祥主办的女子工业传习所学织布、学文化,打下一定的基础后,便进入常德一家平民工厂做织布工人,这里只管饭吃,不发工资,她把学习纺织技术比获得劳动报酬看得还重要。有一天,向警予来到这家纱厂参观,那是她俩第一次见面和交谈,彼此留下了好印象。帅孟奇在这家无劳动报酬的纱厂坚持干了一年后,她带着技术,回到汉寿家乡,办起了女子职业学校,教乡里的妇女们用改良机子织布,自谋生计。
  1918年秋天,帅孟奇与许之桢结婚。这是一桩传奇色彩很浓的婚姻。他俩本是表姐表弟关系。许之桢的父亲是帅孟奇的舅舅。也就是说,帅孟奇的母亲,我的奶奶是许之桢的姑妈。许之桢家是汉寿县大连障的,家里有100多亩田土,维持着许氏一大家子的生活。天有不测风云。突如其来的一场特大洪水,冲决了大连障,许家被洗刷得一穷二白,全家人最基本的生活物资都没有了,无法生存下去了。在这种境况下,许之桢就投靠到姑妈家来了。他的姑父,我的爷爷,不仅供他生活,还培养他读书。一则本来就是亲戚;二则他与帅孟奇是指腹为婚,女婿半边子,更是亲上加亲。我爷爷对他很看重,比对自己的女儿还要好,尤其在教育上对他花的钱超出了任何一个子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加大了对他的培养力度。1913年,我爷爷在送不起女儿上学的前提下,却千方百计把许之桢送到长沙,先后在长沙乙种工业学校和长沙甲种工业学校学习。帅孟奇则因家庭经济吃紧而辍学回家,帮母亲干些农活。有段时间,帅孟奇也到了长沙,随父亲和表弟许之桢生活在一起,两人感情越发加深。
  1918年夏天,许之桢利用假期回到汉寿,与帅孟奇结了婚。当时帅孟奇21岁,许之桢20岁。我姑妈没有嫁妆。帅家很穷,办不起嫁妆。我姑妈也坚决反对那套老的东西,坚持新事新办。他俩在家乡度过了幸福的蜜月,又到了许之桢开学的时候,帅孟奇步行七八里路,将许之桢送到小港,送上开往长沙的轮船,两人才挥泪离别。
  1919年,帅孟奇生下女儿许端一。同年许之桢从长沙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只身远赴上海求学,进入了上海外国语学院就读。许之桢跟李达学习过日语。认识了陈独秀。李森介绍他加入了共青团。1921年3月,许之桢受上海党组织的派遣去莫斯科入东方劳动大学学习,第二年由罗亦农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与我姑妈相距遥远,只得鸿雁传书倾诉相思。
  许之桢在外面读书,我姑妈仍在家中种田。生了个女儿取名许端一。她带着孩子种田生活十分困难,我爷爷曾经教育她“女子不要靠男人生活。要经济上独立”等,她于1920年秋携着刚满周岁的女儿许端一离别家里到县城,经人介绍在孔庙幼儿园当保育员。翌年秋,帅孟奇受易瑜的聘请,转入民益女校任教。这时,许之桢在苏联留学,给帅孟奇寄来一些先进书刊,帅孟奇读了上面的文章后,受到很大的影响,一心追求光明,追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