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国殇墓园(一)
作者:
梧桐树 更新:2022-06-08 20:04 字数:3771
第七十七章 国殇墓园(一)
姚强看望了老乡们以后,积极联系北京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学校。通过张校长动员广大师生员工给傍山寨捐款捐物。编辑图片和文字,连续推送朋友圈。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情况,从而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捐助。做了这些事情以后,姚强和小伙伴们离开川西,去云南腾冲。拜谒心中的民族英雄。
课堂上多次给学生讲过腾冲这个地方,但一直没有时间去看看。这次可以成行了。这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城市。虽然地方不大,但知名度不低。以火山、温泉、茶道、玉石而闻名。还有,腾冲是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的一个端点。不过,姚强最感兴趣的不是这些,而是抗日战争的时候,腾冲作为滇缅战场的一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腾冲人民和中国远征军并肩战斗,给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击,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同仇敌忾的抗日凯歌。无数先烈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腾冲人民为了缅怀烈士,集资修建了一座“国殇墓园”,供后人瞻仰。同时,警示国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市西南郊风景秀美的来凤山北麓、叠水河畔。来凤山是一座90多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盾形火山,是腾冲境内最古老的火山之一。与来凤山国家森林公园蜿蜒交融。“来凤晴岚”是腾冲十二景之一。然而,来这里使人感动的不是丽山,也不是秀水,而是一座座荒草覆盖的丘冢与苔痕斑驳的墓碑。
“国殇”,国之殇也。其取意应该来源于屈原的《国殇》,那是一首诗人讴歌与追悼为国捐躯之楚国将士亡灵的挽歌:“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在那场两千多年前的楚秦战争中,楚军将士们身穿坚固的犀牛皮盔甲,手持最锋利的吴戈,与敌人短兵相接,白刃搏杀。虽敌众我寡,仍奋勇争先,殊死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战气肃杀,使日月为之暗淡,山川为之悲泣。待战场上杀气散尽,只留下年轻战士们的累累伤痕和身首异处的尸体静卧于荒野之上。“国殇墓园”,也是腾冲人民为纪念20世纪上半叶,在滇西发生的那场抗击日寇的战役中阵亡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将士们而建的墓园。墓园落成于腾冲战役胜利结束次年的1945年7月7日,恰逢七七事变八周年。70多年过去了,那一座座墓碑上的斑驳苔迹,似乎在向来园者诉说着一次次战斗的经过,和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为了实现与“轴心国”(二战时期德、意、日等法西斯同盟国)瓜分世界的野心,日本调整战略,实行侵略大转移,改陆上北进为南下海上进攻。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引发了太平洋战争。接着日军席卷了中南半岛,在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连续攻陷香港、关岛、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继而进入缅甸占领缅甸仰光、曼德勒,矛头直逼印度。他们声言将与希特勒会师中东。为了粉碎日军的狂妄企图,英美等联盟国,利用中缅、缅印陆路交通和“驼峰航道”向中国西南抗日大后方输送战略物资,支持中国抗战。但日寇早有预谋,半年前就占领了云南腾冲,切断中国当时唯一的陆上对外国际交通要道——滇缅公路,并控制了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欲置中国于死地。为了配合盟军,夺回滇缅公路控制权,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1941年12月中国派出了10万多精兵的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为止。中国远征军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境外战争考验,由于英军极为利己的“弃缅守印”的“暗度陈仓”战略,将在缅英军偷偷撤回印度,使原先设定的把日军引进埋伏圈共同剿灭的计划落空。结果使远征军完全暴露在日军的包剿之中,腹背受敌,第一阶段失利。远征军前线总指挥杜聿明带领大军从野人山撤退,两万多将士死于丛林转战途中,到后来的滇西抗战至抗日战争结束,远征军共付出伤亡官兵约6.7万人的沉重代价。歼灭日军4.9万余人。
滇西抗战,是远征军作战国内战场的一部分,发生于1942年5月初至1945年1月底,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极其惨烈的一页。
1938年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华民国”政府迁都重庆,大西南各省便成了支撑全国抗战的大后方。为了抢运从海外购买和英美等国际援助的急需战略物资,在1938年,国民政府发动滇西百万民工,修筑了一条由昆明到瑞丽与缅甸接壤的滇缅公路。牺牲了近3000筑路民工。滇缅公路建成通车时,举世为之震惊。西方媒体惊叹:“这是一条用手指刻出来的公路。”此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通缅甸的首都仰光,并由此通向印度。在日军占领越南后,滇越铁路被中断,因此刚修通的滇缅公路就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盟军在缅作战失利后,更增加了日本的嚣张气焰。为了切断滇缅公路,他们从东南亚反抄中国的大后方,1942年5月,从缅甸调来日军的56师团以装甲车为先导,用汽车载人行军,快速占领滇西的腾冲、松山、龙陵三个重镇,截断滇缅公路,直逼昆明、威胁重庆。5月5日,中国军队及时炸毁了怒江的惠通桥,将日军阻隔在怒江西岸,从此两军对垒怒江东西两岸,相峙两年之久。
滇缅公路这条唯一的抗日生命线被切断后,大量援华军用物资只能由美军志愿援华航空队通过“驼峰航线”从印度阿萨姆邦穿越喜马拉雅山输送到中国昆明。因喜马拉雅山海拔高于当时美国主要装备机型(dc-3、c-46、c-47)的最大飞行高度,只能选择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山口通过,因此称呼“驼峰航道”。当时飞行难度与运输压力都相当大,为此有超过1500名中美飞行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并损失飞机373架。这支美国航空队,被民间称为“飞虎队”,创始人和主要指挥者是中国人民熟悉的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将军。
1944年4月,中国远征军决定渡过怒江,反攻日军,收复滇西失地,夺回滇缅公路。接连打响了中国西南抗战史上有名的腾冲、松山和龙陵三大战役。三场战役都是攻坚之战,敌守我攻,惨烈无比。日军凭借工事、天险及精良的武器装备顽抗死守,每一仗战后,城内皆是一片“焦土”。尸横遍地,尸臭味散发十里郊外。
第一场大战,即是腾冲战役。腾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边陲小城,由于地理位置之要,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元、明、清三朝,都在此修关筑隘。1445年明朝指挥使司李升,率1500名南征将士来这里,把腾冲修建成了一座石城。城墙高2.5丈,厚1.8丈,以巨石砌成,非常坚固。日军侵占腾冲后,在此基础上又加固工事,城内要道遍筑堡垒,筑成了内外严实的滇西最坚固的城池。兼有来凤、飞凤两山作为屏障,绝对易守难攻。另一方面,日军侵占腾冲后,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其间全县有13万人惨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2万余间房屋被毁,抢走粮食6000多万斤、大牲畜5万余头,抢劫财物无数,大批珍贵文物被掠走。一座古朴美丽的千年小城就这样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人民饱受蹂躏与煎熬。
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第53军、54军5个师一个重迫击炮团,共计4万余人,于1944年5月10日渡过怒江,打响了腾冲战役。他们首先扫清外围障碍,血战两个多月,将日军腾北守敌击溃。有部分北溃残军逃进腾冲城内,与守城日军合力死守。7月26日,远征军请求调来空军轰炸机配合,血战3日,首先拿下来凤山,接着攻克城南,造成了对城内的合围之势。8月2日发起攻城战斗,苦战44天,全歼腾冲守敌,于1944年9月14日光复腾冲城。腾冲战役经历大小战斗40余次,打进城内又遇到了暗堡重重,敌人利用坚固的城内工事进行巷战顽抗,每进展一步都会有人牺牲,几乎“一步一尸体”。战后统计,远征军阵亡官兵9000余人,受伤万余人。还有友军阵亡14人,民工随军作战牺牲6400余人,歼敌6000余人。
龙陵战役是继松山战役之后,收复滇西的最后一场大战。1944年6月4日,远征军第11集团军从第2军和第71军中抽出精锐部队,组成突击队,先是绕过松山侧翼迂回插向龙陵,于6月6日发起攻势。接着另一支部队,第87、88师主力于6月8日向日军重兵把守的东南城角展开猛烈攻击。到6月10日,全部攻克龙陵城郊的所有日军堡垒。一些日军残余退守城内继续负隅顽抗。10月29日,远征军再次向龙陵城内守敌发动总攻,至11月3日,经过5天决战,终将日军全部歼灭。此役,远征军先后投入了115000多兵力,经过三次拉锯争夺战,大小战斗百余次,歼灭日军10620人,远征军亦伤亡28384人。龙陵攻克后,预示着滇西领土完全回到了国人手中,尤其是夺取了滇缅公路的控制权,为支援中国人民抗战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滇西三大战役,意义非凡。特别腾冲光复,是中国进入抗日战争后,第一个依靠自己的军队全歼日寇而获得解放的城池,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辉煌的一页。同时此战也被称为“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远征军会战概要》记载:“腾冲攻城之战,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垣。”“仗打完了,城里没有一片树叶不被弹孔穿过,没有一间房屋能避风挡雨。”这时,他们自己的家园太需要及时修建,他们的心灵太需要慰抚与修补。然而,腾冲人民却首先捐款40多万,有几个大家族还无偿地把自己家的风水宝地小团山捐献出来,在腾冲光复的来年就建起了这座中国最早的抗日烈士陵园,让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有了安息地。令我们在为英勇的远征军寄予崇敬之外,也为腾冲人民的血性与义举而感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