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熙宁三舍人
作者:
毛驴二号 更新:2022-06-04 04:22 字数:2165
李定被人骂做‘不守母孝、禽兽不如’,顿时气得原地跳了起来,若不是在朝堂之上,只怕已经扑过去要手撕司马光了。
“司马光,你个老匹夫,莫要血口喷人!”
“我是不是血口喷人,你李定心里没点数么?现如今,不只是我汴京百姓质疑,整个秀州以至江淮地区都在议论,说你母亲仇氏过世,你却不愿辞官‘丁忧’,甚至还故意隐匿不报。你说说,你还是不是人!”司马光一脸大义凛然,怼完李定之后,当即衣衫一撩,跪在了神宗面前:
“圣上,李定失德、禽兽不如,臣请罢其‘谏官’之职!”
“下官冤枉啊!圣上……,”李定当即也跪了下来,连番磕头,“下官自幼过继,确实不知仇氏是我生母啊,请圣上明察!”
“胡说八道,还敢狡辩!”岂知神宗还未开口,‘知制诰’苏颂却先跪了下来,“李定,御史陈荐早就上过札子了,说是多方查探已经确认,你就是害怕辞官而故意隐匿母亲去世的消息。要不是中书门下扣了札子,只怕圣上早就知道此事了。事到如今你还敢胡搅蛮缠,你可知罪?!”
骂完之后,苏颂也不等李定反应,当即又转向了神宗,“圣上,《宋律》有制,凡我大宋官员,未经‘铨试’一律不授‘谏官’。李定本就是王安石破格提拔,现如今还闹出这等事情来,臣请罢之,以平民愤!”
“苏子容,你少给人扣大帽子!”神宗还是没有机会开口,吕惠卿已站了出来,“苏子容,你以为我们不知道么,你就是嫉恨李定捏住了苏轼贩卖私盐的把柄,想要报复而已。何必说得这般大义凛然。”
“胡说八道,苏子瞻有没有贩卖私盐,关我什么事!”苏颂当即否认。
“哈哈,苏子容,你当我们傻么?”岂知吕惠卿却一阵哈哈大笑,“嘉祐二年,你找苏轼兄弟及其父亲明允公苏洵认亲一事,这里谁不知道。只怕,就连圣上也是略知一二的。此刻明明就是偏袒苏轼,却又装作大义凛然,可笑可笑!”
“哈哈……,可笑,可笑!”变法党人皆是一阵大笑。
就连神宗,也是略微点了点头,“不错,关于此事,朕也有所耳闻!”
“圣上!”苏颂顿时一阵脸红,随即气得浑身发抖,“微臣一脉确与苏家同宗,认亲有何不可!但微臣绝不敢以私废公啊。李定他不守母孝之事属实,事后也不愿‘追加行服’,现如今更是胆大妄为,诬陷苏家贩卖私盐。试问,此等不忠不孝罔顾国法之人担任谏官,我大宋谁能信服!”
苏颂说完之后,李定愤愤,变法党人也是跃跃越试。
但是,另一个知制诰宋敏求,抢先跪了下来,“圣上,臣附议!”
“臣亦附议!”第三个知制诰李大临,接着跪了下来,“圣上,其实微臣三人,早已封驳了李定的‘任命制书’,但是李定他在没有任命的情况下,竟还公然宣称自己是‘谏官’,简直就是大逆不道,臣请罢之!”
“封驳?”神宗皱了皱眉,“你也学起银台司范镇了?”
“微臣不敢,是怕圣上受人蒙蔽。”李大临三人当即跪了下去,并一起摘掉了头上的乌纱帽,整齐划一的放在御前台阶上。“圣上,李定其人,阴险粗鄙,绝不可任我大宋谏官。臣等愿以乌纱作保,请罢李定!”
三个知制诰,三顶乌纱帽,多少显得有些震撼。
场面一时安静下来。
“大胆!”吕惠卿见神宗犹豫,当即率先站了出来,并厉声呵斥道:“苏子容,李大临、宋敏求,尔等三人好大的胆子,竟敢威胁圣上!李定这半生,不知生母已是可怜,未守母孝也是为了‘青苗法’而奔波,你们三人却鼠目寸光,妄图横加干涉。作为臣子,上不能替圣上新法分忧,下不能替黎民百姓造福,此刻竟然还有脸来指责为了新法而鞠躬尽瘁的功臣,你们究竟是何居心!”
“功臣?”苏颂三人哑然,“他李定还是功臣了?!”
“哈哈……”反对派人也是一阵大笑,“那我岂不是柱国了,哈哈……”
“好不要脸!”变法党人自然也是不甘落后,“新法事大,尔等只会无端指责,竟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柱国,开玩笑也不能这般不要脸吧!”
“要说起不要脸来。”反对派则继续哄笑,“比不上不守母孝啊!”
一时间,双方吵得好不热闹。
唯独率先发难的司马光,以及变法党人头子王安石,都没有吭声。其实两人也有些弄不明白,明明是说苏轼‘贩盐’一事,怎么就扯到李定‘不守母孝’之上来了?实在是,两人忽略了中庸财经之能啊。
而神宗这边,则是隐隐拉下了脸。毕竟,这是朝堂啊,又不是菜市场!满朝文武竟如菜市场的大妈一般吵起了嘴,何其难堪。终于,待双方撸起了袖子,俨然要打架的时候,神宗站了起来,转身离去。
“都散了吧……,李定之事,容后再议!”
眼见神宗离去,众人一脸愕然,争吵之声也就逐渐淡了下去。
毕竟,皇帝都走了,还吵个什么劲儿。
只是众人没有注意到的是,众人下朝散去之后,有个老太监藏在殿外柱子之后,悄悄一把拉住了王安石,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就没人知道了。但是,次日一早还未上朝却有诏书先下来了,内容是:
“诏,苏颂、宋敏求、李大临,皆罢。”
一时间,朝野轰动。
任谁都知道,此前一天,正是这三人与李定大闹。时隔一夜,就被集体罢了官?这李定究竟是何方神圣?也太牛了吧?当然,明眼人早就看出,李定屁也不是!肯定是背后有人动了手脚。至于背后之人是谁?
还能有谁!
朝野之间,无不为苏颂三人鸣不平。
尤其这件事的始作俑者,王诜,难免就有些郁闷了。于他而言,只是想借李定‘不守母孝’之名营救苏轼而已。不曾想却连累三人,把官都丢了。愧疚之下,王诜愤而提笔,中庸财经头版头条、连篇累牍报道:
“熙宁三舍人,国之良心!当是时,李定这厮不守母孝,……”
半月之间,‘熙宁三舍人’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