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以词养名
作者:啃魂      更新:2022-05-16 07:18      字数:3281
  “秦仙傲信心十足!”
  “酒色公子决定今日晚上在雷峰塔前广场上进行飞行表演。”消息传遍寿宁院,尽管一个个疑惑为何要等到晚上,可还是耐心等着,很快日头西落,整个军营除了秦朝一行外几乎所有人都到了广场等候着。时间流逝——
  “怎么回事?酒色公子还没到,不会是骗人的吧?”
  “他说是晚上,可没说是晚上什么时辰,再等等吧!”
  “还是去他院子外等吧。”一个个说着话,忽然声音响起:“郭娘子来了,酒色公子的妾室郭娘子来了。”只见郭媛媛快步走向广场,身旁秦朝、秦雨等人并不在。“郭娘子,酒色公子表演什么时候开始?”“郭娘子,秦公子怎么没跟你一起?”……一个个连询问着,郭媛媛只是微笑点头,脚步如飞走向一个方向,很快——
  “郭娘子?”苏轼疑惑看向走到自己面前的郭媛媛。
  “苏大人,我家官人有请。”
  “什么?”不仅苏轼,四周听到的都愣了一下。“秦公子请我?”苏轼心中一跳,眉心微皱,“这秦盛朝不会是临时出故障飞不了天,想请我过去商议怎么下台吧?”苏轼向郭媛媛轻点了下头,也不说话,连向前走去,没多久,苏轼、郭媛媛出现在秦朝院子中。“郭师妹,秦公子情况如何?”苏轼低声询问。
  “苏师兄,我家官人好得很,他有一事请你帮忙,所以……”郭媛媛微笑说着,推开旁边一间屋门,“官人,苏大人到了。”
  “苏大人,请到这边来。”秦朝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嗯?”苏轼看着秦朝,秦朝脸上满面春风,并无一丝急色。
  “秦公子,不知……”
  “苏大人,进来看便明白了。”秦朝伸手作了个请势,苏轼哈哈一笑:“好,我倒想看看你葫芦里卖什么药。”大踏步走入房中,只见房中央放着一张桌子,桌上文房四宝俱在,摊着大宣纸。
  “苏大人,我这里在写诗词。”
  苏轼无语,整个寿宁院都等着看飞天,秦朝居然还有写诗词的心情。
  “我如今缺的就是名声。”秦朝眯着眼,一篇论带队伍的册子,真正搏得的喝彩声,不过寥寥几句,那册子的含金量秦朝是深知的,如此站在现代角度,总结了一个个政体,一家家企业得出的东西,只有几个人客气似的喝彩,完全让秦朝清醒过来。
  “名声不够,资历不够,就算我把前世的所有管理学经典,哲学精典,科学论著搬出来,也不过是评价比这次略强一点,而后被束之高阁,或拿去作柴火。”
  中国发明了火药用来造烟花,西方却用来造大炮,这是中国古代的悲剧,秦朝可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将前世的研究拿出来后被一个个弃如敝履。
  “要博名气,还得走老路。”
  什么是老路,就是这时代所有文人走过的路,写诗、写词、写文章,纵观这个时候北宋名人,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哪一个诗词不是流传千古,不仅他们的诗词,他们的散文也同样是后世课本上的常客,特别是王安石、司马光,不仅诗词风流,还一个作《新学》,一个写《资治通鉴》。
  “名声雀起第一利器是——诗词。”
  没有诗词打底,什么散文各种考据,政见,经义都统统得不到旁人的赞同,所以——
  “词这种东西,要才情,我自己写的诗,也许格律、规则各方面都不错,可这样的诗便如明清诗人的诗一样,看似花团绵簇,无一丝缺点,实则难以流传千古。”
  为了保险,也为了省事,秦朝干脆作起了文抄匠。
  “这诗词一道。”秦朝说道,“苏大人您是天下第一大家,所以想请你帮忙过目。”
  “过目?”
  苏轼眼睛顿时亮了,作为文坛魁首苏轼不仅喜欢自己作诗词,也喜欢点评他人诗作,因此常有后辈学子书生拿着自己的诗集找上门来,请苏轼过目,如果能从苏轼那里得到一两句好评,即便不能作为上升资本,说出去亦是无限荣光的事。
  “这秦盛朝怕也是如此。”苏轼眉眼都笑弯了。
  “秦公子的诗作,那我倒要好好看一看,嗯?你这好像写了不少,难道是长篇诗?”苏轼说着也不等秦朝开口,连几个大步冲上前,迫不及待的模样仿佛怕人和他争抢似的,苏轼来到桌子前往那纸上看去。
  这宣纸上墨迹淋淋,写满整版,显然是秦朝刚刚写就。
  此刻苏轼眼睛一落上去。
  “好字!”
  纸上满页都是方寸大的楷字,这些楷字自然是秦朝最擅长的馆阁体,苏轼是书法大家,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他排首位,于书法自然是最精通的,此刻眼刚一落纸上,便感觉通篇浑然一体、有一股气韵在里面,这种奇特的感觉苏轼自然知道那是真正的书法行家。“整体把握很好。”苏轼连细看每一个字迹,眼睛又是一亮。
  “秦公子,这真是你的手笔?”
  秦朝成天摇着一把折扇,扇面上的‘俱往昔,数风流人物还看秦朝’就是秦朝自己的手笔,可那毕竟是写在扇面上,苏轼虽然偶尔惊鸿一瞥,觉得那扇面书法颇为不凡,可从没仔细观看过,甚至都不觉得是秦朝的手笔。
  这一刻才算是真正见识到了秦朝书法。
  秦朝的馆阁体是以赵孟頫、董其昌楷书为主,结合其他楷书创出来的完美正书字体,这种书法的妙处,越是高手就越能感觉到其中的功底。
  “好,典雅富贵庄严,秦公子,你这一笔字沿袭二王又超脱二王,论及楷书,欧、颜、柳也不过如此……”苏轼胸口起伏,手舞足蹈的对着纸上的字迹比划着,“这种结构温蕴整齐,完全是新风格呀……”嘴里念念叨叨着似在思索。
  秦朝眉头一皱。
  “苏东坡是书法家,我倒忘了他这么一个书法看到新的书法字体……”历史上很多书法家看到好的书法碑帖往往便心摹手追废寝忘食,钻研起碑帖中的书法来,不钻研个尽兴绝不罢休,显然苏轼也有这种痴劲。
  “苏大人,这字你若喜欢可以拿回去慢慢研究。”秦朝连碰了碰苏轼,叫道,“您还是先替我看看这些诗词。”
  “诗词?”
  苏轼被秦朝连推了几下才醒悟过来,目光恋恋不舍的从纸上离开道:“秦公子,你真的愿意让我拿回去?”
  秦朝微笑:“我要是不让你拿回去,有人恐怕要闹得我不得安生,你说是吧,媛媛。”最后一句是向郭媛媛说的。郭媛媛浅浅一笑:“你当天下人都像你,朝云姐可不会和我闹,我更不是会闹你,顶多拿几幅你的字迹送给她罢了,你这字写得,也就是有些新鲜而已,和苏师兄比起来,火侯还差得远,苏师兄的字才是真正可传千古的佳作。”
  秦朝一点头:“苏大人的字确是可传千古。”
  “秦公子,你这字写下去成就绝不比我低。”苏轼说着心中很是感慨,秦朝的书法完全具备了一代大家的所有条件,所差的只是时间和资历。
  “朝云也是很喜欢书法,她若是知道秦公子写得这样一笔好字怕是会很高兴,好了,不说这些,我看看你这诗词。”苏轼说着开始注意起诗词来。
  “嗯?”
  苏轼本是随意观看纸上的词句,可只看了一两句眼睛便亮了一下。
  纸面上第一行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首《西江月》作者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为苏辛。能和苏轼这种千古大家齐名的词人,词的水准之高完全是历史顶尖的,而这一首‘明月别枝惊鹊’的西江月,前世是被选入了教科书的,自然是辛弃疾词中精品。
  虽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只是开头两句,而且描写的风、月、蝉、鹊都是平常事物。
  可名家就是名家。
  平常的事物在辛弃疾手中一组合便不平常了。
  鹊儿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苏轼是大行家,只一看了这两句,便感觉到这首西江月的不凡功底,连感兴趣的看了下去。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苏轼眼睛再次闪光,这个诗中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而这两句词用蛙声来说丰年,其匠心独运让苏轼也不由惊叹,而后再看下面——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一首西江月内容都是一些看起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也似没有任何雕饰,没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似乎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表达的感情极为淳厚,意境却极为深远。
  看完这一首词,苏轼久久不语,许久才开始看下一道。
  这一首却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同样是辛弃疾的名作《清平乐,村居》。
  ……
  苏轼一首首看下去,一页二十首诗词,他整整看了一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