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7章袁良升官
作者:程志      更新:2022-05-08 10:43      字数:4119
  第067章袁良升官
  阿敏其实就皇太极心中的一根刺,一根一直欲除之而后快的刺。
  皇太极其实是一个非常虚伪的人,与他同样拥有继承权的四大贝勒,除了代善有拥立之功,而且乖巧,算是风光一生,可是,二贝勒阿敏,与三贝勒蟒古尔泰,先后都被皇太极干掉了。
  在原本的历史时空,皇太极率领后金八旗与蒙古仆从军共计五万六千余人马奇袭关内,随后皇太极崇祯二年三月初二从冷口关离开关内,前往沈阳。
  却留下了二贝勒阿敏独守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要知道阿敏的镶蓝旗其实只有十六个牛录,阿敏自然无法与明军相抗衡,他守了两个多月,最终放弃四城,退出关外,然而,皇太极却召集各大贝勒共议阿敏之罪,然后罢免阿敏的爵位,吞并了镶蓝旗,将其幽居十年,最后病死。
  在这个时空,岳托碰上了袁良,吃了大败仗,整个镶红旗损失惨重,阿敏得知这个情况后,只是为了单纯的让岳托丢脸,散布了岳托战败的消息。
  然而,皇太极却固执的认为阿敏背叛了他,出卖了岳托。虽然皇太极没有证据,可是,他可不管有没有证据,先给阿敏算算仗再说。
  当阿敏进入大帐内的时候,皇太极正背着对阿敏,看不清脸色。
  阿敏有些忐忑不安,他非常清楚老四皇太极可不是一个好东西,不仅狠,而且心黑,他自从继位以来,一直借着各种战争消耗蟒古尔泰与阿敏的实力。跟他串通一气的阿济格、代善、岳托,包括老十四多尔衮一直被扶持着。
  “阿敏!”
  皇太极陡然转身,厉声喝道。
  阿敏吓得一哆嗦:“奴才在!”
  “你干得好事!”
  “奴才……”
  阿敏有些懵了:“奴才愚钝,不知……”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皇太极想治阿敏的罪,基本上阿敏跑不掉,现在的八大议政大臣就是立阿敏、莽古尔泰、代善、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
  阿济格与多尔衮三兄弟向来为老四皇太极马首是瞻,代善父子更是与皇太极穿一条裤子,蟒古尔泰一直小心翼翼,德格类就是小透明。
  皇太极盯着阿敏吼道:“阿敏,你办的好差事啊!”
  阿敏顿时慌了,他硬着头皮道:“承蒙大汗不弃,奴才安守本分,不敢承受大汗谬赞!”
  “本汗倒是忘了,几时让你弃守洪山口城了?”
  阿敏的脸色不变,内心里直骂娘。他手里只有十六个牛录,却要分段防守长城防线将近三百里,平均一里地才几个人?更何况,袁良实在太凶残了。洪山口城他从接到救援,根本就来不及救援就失陷了。
  等到阿敏探清袁良与卢象升的虚实,他根本就不敢出战。要知道,袁良与卢象升两军合兵一处,足足有六七万人马,硕托麾下两千余人马甚至没有坚持半个时辰,这还是在防守的情况下,他这四千余人马又能抵什么用?
  阿敏明明知道袁良和卢象升在遵化城下,他敢冒然救援吗?
  答案是肯定的,后金与明军交战,根本就不是像浑河之战那样浴血拼杀,只是探马一出,明军直接溃逃,碰到战斗力不俗,而且人数是他们十几倍的明军,傻子才去拿鸡蛋碰石头。
  “这……非是奴才畏敌怯战,实乃明军凶猛……”
  阿敏其实也心虚,他的狡辩有些无力。他只好用目光向蟒古尔泰和德格类求援,然而蟒古尔泰则是闭目养神,仿佛与他毫无干碍。
  阿敏绝望了,如今不是三年前,皇太极已经掌握了实权,在大势面前,他只能低头:“奴才知罪,奴才知罪,请大汗责罚!”
  “诸位以为,阿敏该当何罪?”
  代善目光落在阿敏身上,他的儿子硕托死了,阿敏推脱硕托连半个时辰都没有守住洪山口城,事实上这是屁话,明军战斗力虽然弱,他们在打洪山口的时候,才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差不多是利用野战的优势,就是在那种情况下也打了两个多时辰,哪怕是遵化城只有三千明军杂兵和民夫,遵化城也守了三天三夜。
  “人臣之罪,莫过欺君,奴才以为,阿敏罪该当斩!”
  代善上来喊打喊杀,是因为他摸清了皇太极的态度。
  皇太极给代善一个满意的眼神。
  阿济格道:“观望养寇,畏敌怯战,其罪当斩!”
  多尔衮还是一个乖宝宝,他顺水推舟:“轻慢军机,肆意妄为,其罪当斩。”
  阿敏此时已经明白了皇太极就是想让他死,可是他失去了反抗的资本,如果是他还在镶蓝旗大营中,倒是可以鱼死网破,再不济也可以逃走,可是身在皇太极的大帐内,他可没有办法飞出去。
  “大汗开恩,大汗开恩!”
  阿敏除了求饶,其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皇太极在这种情况下,确实是可以名正言顺的杀掉阿敏,然而问题是,杀掉阿敏可没有那种想象中的快感,没错,阿敏非常粗暴,也非常强势,从前,皇太极可是一直活在阿敏的阴影中。
  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阿敏了。
  皇太极装模作样的道:“本汗不杀你,褫夺爵位,你可服?”
  阿敏急忙磕头如同捣蒜:“奴才谢大汗不杀之恩!”
  “传旨,阿敏畏敌怯战,罔顾洪山口城失陷,褫夺其爵,幽居在家,闭门思过!”
  与其同时,皇太极将镶蓝旗的十六个牛录,调出第一参领的五个牛录划归镶红旗。
  然后又将三个牛录调到正红旗,这算是弥补代善丧子之痛,余下八个牛录则归豪格了。
  解决了阿敏的问题,然而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现在关键在于是打是撤,意见并不统一。
  如果说要撤退,向卢象升所部突围,虽然有点费劲,不过却不会太难,毕竟后金军队的战斗力在那儿放着。
  关键是,意见不统一,队伍就不好带。摆在皇太极面前的问题是,此时后金八旗就是战或和的问题并不统一。
  后金没有什么文化底蕴,争论完全像吵架,而且像菜市场泼妇骂街一般,不时的带着人体器官或者对方女性亲属的关切问候。
  虽然岳托的实力受损严重,但是他却主张在遵化城外与明军决战。岳托其实是有私心的,如果此时撤退,镶红旗元气大伤,非三五年内不能恢复元气,那么岳托在后金的地位肯定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代善也主战,毕竟他的儿子硕托已经被袁良所部所杀,痛失亲子的代善已经丧失的理智,同样主战的则是阿济格,入关以来,阿济格先破龙井关,再斩明山海关总兵赵率教,以少敌多逼退袁崇焕,他最牛逼的之处,就是入关以来,一直没有停止战斗,大小战斗五十六次(清史稿记载,老程感觉有点虚)可以说是战功赫赫。
  他需要战功,表现自己。
  当然,阿济格有没有私心,其实就不好说了。
  相反,蟒古尔泰,豪格、阿巴泰则是主张撤退。
  这一吵吵了大半夜,依旧没有吵出一个结果。
  皇太极其实心中也为难,就此撤退,可是眼下身后二十万明军,前面还有卢象升五六万人马,加上袁良所部,小三十万人马,肯定不会轻松撤离。
  唯一的可能性是丢下缴获的物资、俘虏的人口。
  这些俘虏,其实都是后金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不仅有各种工匠,还有各个城池的下层官吏,举人、生员,在大明朝这些人口自然不足为虑,毕竟大明有过亿人口,可是对于后金实在太重要了。
  可是真打?
  面对岳托与蟒古尔泰的第二次失利,皇太极又摸不清大明的底蕴到底有多少。别看后金打着七大恨的旗号反明,可是关键是面对明军内地兵马,依旧犯怵。
  秦兵装备差,可是战斗力强,石门川军装备也差,战斗力同样不弱,问题的关键是,明军人口太多了,损失十几万人马,损失得起,他们后金八旗满编才七万多人。
  左右为难。
  袁良并不知道皇太极的心思,在得知卢象升的救援消息以后,他急忙率领袁家军向遵化赶,他是非常清楚大名军的战斗力,准确的来说,大名军并不比其他明军强,岳托四千五百余骑足以压着大名军上万人马打,如果没有自己出手,大名军弄不好会全军覆没。
  所以,袁家军的驰援速度非常快。
  在崇祯三年正月初二,袁良带着袁家军抵达遵化城下。
  让袁良松了口气的是,卢象升还在,大名军损失极为轻微。现在无论是卢象升还是皇太极都是麻杆打狼两头怕。
  好在双方并没有展开决战。
  不过,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被崇祯皇帝打破了。
  崇祯这个少年皇帝心太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金会被压缩在遵化城外,完全可以利用明军越来越多的兵马,来一场人海战术,把后金这点人马给淹没了。
  可是问题是,朝廷太穷了。养活京师二十万大军已经费力,更何况还有二十余万客军,这些客军每天人吃马嚼,耗费了太多粮食。
  于是,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孙承宗主持军务,歼灭后金军队。
  这个玩笑有点大,现在入关的后金军队占了后金超过七成的军队,如果明军有实力歼灭这支后金军队,那么后金活该被灭亡。
  可问题的关键是,明军其实就是一个样子货,将皇太极从京师“击退”,并不是真正的击败,而是皇太极担心后路断绝,自动撤退,此时的后金军队编制健全,士气旺盛,装备齐整,粮草充足,根本就不是一支败兵。
  然而,明军明明拥有二十余万,非常可惜,这些兵马包括十六位总兵,二十七位副总兵,五十三名参将,外加一百多名游击率领。
  虽然名义上明军建制完整,事实上却乱成一团,而且有的总兵仅四五千兵马,甚至不如袁良这个千户,更不如卢象升这个大名知府。
  孙承宗自己没有嫡系人马,下面的总兵、副总兵、参将名义上是归孙承宗指挥,可是实际孙承宗还真不能如臂指使。
  孙承宗虽然资格老,但是他不是神,也需要时间整理军队,了解军队。比如,袁良名义上是归德卫正前千户,他在朝廷备案的军队中只是两千杂兵,两千民夫。
  可是事实上呢,袁良麾下的兵马,并不比一镇总兵弱,甚至可以说他的兵马比任何一路总兵要强,也仅仅次于关宁军。
  如果了解袁良实力可以把袁良这支军队用在最合适的地方,无论进攻或者防守,袁家军无疑都是一柄利刃。
  非常可惜,孙承宗并不了解袁良,也不了解袁家军。
  哪怕袁良有了卢象升的举荐,在孙承宗看来,这只是卢象升有意拉拢一个后辈子侄,就像侯恂举荐了左良玉一样,左良玉从来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战绩,然而,他却一路扶摇直上,官运亨通。
  孙承宗只能硬着头皮打这一仗。
  就在这个时侯,一名瘦骨嶙峋的宦官在十几名锦衣卫的护送下,抵达袁良军中。
  这名宦官进来就问:“哪位是归德卫袁千户?”
  众人的目光落在袁良身上。
  那名宦官上下打量着袁良。
  袁良被这名宦官看得有些发毛。
  崇祯皇帝喜欢少年将军,估计他是听汉武帝的故事听得多了,也喜欢提拔少年将军。
  袁良的名号传到崇祯皇帝耳朵中,特别是归德卫指挥使被卢象升暗中上了眼药,这下好了,归德卫指挥使刘进贤原本与阉党串通一气,不过他是小角色,没有来得及收拾他。
  现在好了,直接由锦衣卫押解入牢待审,而袁良则直接从正五品正千前户,升为正三品归德卫指挥使。
  这位王承恩身边的小宦官王安则奉命观察袁良。
  其实袁良细皮嫩肉,又高又壮,卖相不错,在王安眼中,袁良确实是符合崇祯皇帝的审美。
  “袁良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