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章简在帝心
作者:程志      更新:2022-05-08 10:43      字数:3921
  第061章简在帝心
  此时皇太极非常愤怒。
  要知道岳托和其父亲代善可是铁杆帝党,当初努尔哈赤死后,后金面临着权力交接,当时四大贝勒全都手握重兵,势均力敌。一有不慎可能会毁掉后金的百年基业,在这时岳托从大局着想,与三弟萨哈璘一起劝说父亲支持四贝勒皇太极即位,迅速解决了当时的权力接续问题。
  在整个皇太极时期,代善与岳托父子即使有所错误,两人所掌的两红旗也没有被夺去或削弱,恩宠日隆。
  现在岳托战败,生死不知本来就需要保密,偏偏消息不仅泄露,而且最短的时间内,搞得人尽皆知。
  更让皇太极暴怒的是,袁崇焕又开始伺机出战。
  皇太极根本就不相信明军有能力完整全歼镶红旗超过六成的力量,他实在是太清楚明军的战斗力了,整个大明帝国战斗力最强的是关宁军,其次是宣大军,再次者就是秦军。在戚家军灭亡之后,后金军队就没有敌手了。
  明军当然并不是没有战胜后金军队的机会,不过,这个机会非常渺茫。可关键是,镶红旗放在后金八旗中,也是个顶个的精锐,整个镶红旗面对十万明军,不见得会失败,就算不敌,也可以全身而退。
  可偏偏岳托是被打得全军覆没,而且是在平原上,以骑对步的情况下,这太过匪夷所思了,太耸人听闻了。
  这不由得引起皇太极的无限遐想。
  到底是谁,在关键时刻捅了岳托的刀子?对付岳托其实就是在对付皇太极本人,难道说四大贝勒还有人贼心不死?
  当然,皇太极率先可以排除大贝勒代善,没有代善的支持,也没有皇太极的今天,更何况岳托可以代善最为信重的儿子,现在岳托生死不知,代善几乎带着整个正红旗承担了镶红旗的外围防卫工作。
  皇太极的目光不由得就落在了二贝勒阿敏与三贝勒蟒古尔泰身上,阿敏并没有随皇太极出征大明,他此时有平壤镇守朝鲜,偏偏,他不在场,反而成了他最大的动机。
  因为阿敏从来都不鸟皇太极,只是在岳托父子支持皇太极的情况下,阿敏除非想陷后金与内乱,否则他必须承认皇太极的政治合法性,可关键是,那个时候,岳托与代善一左一右夹着阿敏,阿敏就是岳托和代善父子的盘中餐,他不造反最好,一旦造反,岳托和代善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干掉他。
  皇太极想到这里,就派人调查。
  结果一查之下发现,明朝卢象升的信使是在德胜门进入京城,而守在德胜门前的却是佐领额真西尔达,这个西尔达就是阿敏的人,而且谣言也是在西尔达的军中率先传出来的。
  几乎所有的证据指向阿敏,皇太极也确信是阿敏在搞鬼,阿敏有对付岳托的动机,就是因为岳托这个大侄子的支持,让阿敏失败了,失去了汗位。
  其实阿敏如果知道皇太极的心思,估计会大叫冤枉。事实上,岳托的战败有一部分轻敌的因素,主要因素是袁家军的火炮犀利,袁家军可比浑河之战中戚家军的火炮强得太多了,别说镶红旗不满编制,就算是满编的镶红旗,一样占不到便宜。
  也就是西尔达这个蠢货的私自行动,反而断送了阿敏的生机,皇太极已经下定决心,回军之后,一定要率先解决阿敏这颗毒瘤。
  就在袁良与卢象升所部向遵化迂回的时候,崇祯皇帝气得连饭都没吃,他又又摔了几个碗碟,在这个时候,帝师孙承宗求见。
  崇祯皇帝非常信任孙承宗,就立即召见。
  孙承宗到来的时候,宫里的小太监还在打扫被崇祯皇帝摔坏的东西,他仿佛没有看到一样,兴奋地说道:“陛下,大喜啊!”
  崇祯皇帝有气无力的苦笑道:“阁老说笑,此时哪里还有大喜?”
  孙承宗举着一份奏折,道:“昨日,大名知府卢象升率领募军一万余人北上勤王,抵达大石河时,与后金镶红旗岳托所部遭遇……”
  不等孙承宗说完,崇祯皇帝苦笑道:“卢象升怎么样?逃出来了没有?”
  崇祯皇帝是知道卢象升的,毕竟到了大名知府这个层面已经是国家重臣了,他早已进入了崇祯皇帝的视野。
  孙承宗继续娓娓道来:“后金军队向卢象升麾下所部发起十三次进攻,尽管募军非常英勇,然,后金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募军损失惨重。在最紧要的关头,归德府勤王大军万余人马在正前千户袁良的率领下抵达大石河,归德军与后金镶红旗骑兵在大石河北岸十里余的范围内血腥撕杀一整天,直杀得血流成河,尸骨如山……”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还是难以置信:“孙阁老,您也是知兵的,卫所兵什么成色,您会不知?”
  “这是大名知府卢象升的奏折,请陛下过目!”孙承宗掏出卢象升的奏折,递到崇祯皇帝手中。
  崇祯皇帝迫不及待的急忙抓起奏折开始观看起来。
  卢象升的文采飞扬,洋洋洒洒写了四千余字。
  不过卢象升刻意弱化了大名军的作用,反而重点吹嘘归德卫正前千户袁良。
  当然,卢象升也没有忘记恶心归德卫指挥使刘进贤一把,他在奏折里声称,陛下应该奖励归德卫指挥使刘进贤,若非其执意用四千老弱病残交给袁良北上勤王。
  被逼无奈的袁良拿出家中累世所攒田地七万余亩,以每人十亩地的条件,募集民壮六千余人马,组建一支勤王大军北上。
  在卢象升的奏折中,袁良是一个遣散家财,忠心为国的大忠臣,也是袁融眼中的败家子,袁融并不是被滑倒摔伤,而是在卢象升的春秋笔法下被袁良这个不孝子气病了。
  袁家累世财富被袁良败得净光,他买来一百余门火炮,率领这支连戎装都没有的勤王大军北上,在大石河一线中,袁良仿佛儒将一样,亲临一线,坐着轺车,指挥麾下部将向后金骑兵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良乘轺车率万余虎贲奋勇向前,建奴锐箭如雨,良视若不见,指挥麾下两翼包抄,炮火齐鸣,建奴人仰马翻,乱作一团。战至酣处,良与贼酋岳托相距不过百步,良脚下轺车被命中数百矢。良不惜此身诱敌,建奴中计,待良麾下长枪兵迂回其后,建奴插翅难飞。最终仅岳托麾下十三人诈死逃生,余者四千五百余被诛……”
  这段奏折画面感极强,在崇祯皇帝看着就感觉热血沸腾,他的面前仿佛出现了袁良单薄的身影,那个少年冒着箭雨与建奴浴血拼杀。
  卢象升的笔下,袁家军将士重伤不退,高呼不惜此身报君王,以身殉国报社稷。
  袁良指挥部下边打边撤,利用麾下大车组成车阵,将后金数千骑兵包围在车阵中央,然后百炮齐发,重创岳托,后金溃不成军,仅遗尸就多达数千具,缴获战马两千余匹马,各种兵刃四千余件。
  崇祯皇帝的兴奋劲头过去,他疑惑的望着孙承宗:“阁老,会不会有猫腻?”
  没有办法,崇祯皇帝也被下面的将领搞怕了。明朝末年的捷报,可以用抗日神剧来形容,在明军将领的捷报中,后金已经被斩杀百万,不知道后金是怎么坚持到现在的,而且还打到了京师城下。
  孙承宗笑道:“大石河距离京师不过一百六十里,快马一日便可以抵达,兵部已经派人前往点验,真假一探便知!”
  崇祯皇帝又仿佛想起了问题的关键:“袁良此子是遣散家财,募兵为军?”
  “是啊!”
  孙承宗道:“这个袁良是世袭归德卫正前千户,其祖上是随太祖淮西起兵的许州袁京,自其祖袁秉直时从密云卫后防御千户调任归德卫正前千户,在陛下颁布勤王诏书后,归德卫指挥使纠集四千老弱病残,交给十七岁的袁良率领,命其北上勤王。袁良接到命令后,又遣散家财,募集六千余永城青壮。老臣知晓归德府永城县,永城县地处南隶与河南都司东,自古以来,就是四战之地,民风彪悍。”
  此时,孙承宗也接到了卢象升的亲笔信,在信中卢象升直言不讳的举荐袁良,称其为世之良将。
  孙承宗自然也知道,在朝廷万马齐暗的时候,袁良这份胜利是多么的耀眼。既然卢象升推荐袁良,他自然也做顺水人情。
  对于一个世袭千户,不算什么大官。更何况,在卢象升信中,袁良可是一个懂进退,知好歹的妙人,他在大胜之后,将袁家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卢象升,这种事情,放在任何人身上,那都会尾巴翘到天上去,也都是不可能的。
  明朝不是刻意打压武将,只是武将向来跋扈,在靖难之役之后,五军都督府都是靖难五国公,他们顶着国公的爵位,对文官百般压制,只是土木堡之变后,世勋武将一扫而空,文官这才得势,他们不打压才是怪事。
  张居正与戚继光可以成就一时的佳话,他孙承宗未必不可以。
  不顾,作为文人思维,孙承宗也不愿意让袁良太过耀眼,他也在帮着卢象升说话,毕竟卢象升是文官,是进士出身,是自己人。
  “陛下有所不知,大名知府卢象升本可置身事外,他听闻京师危急之后,也同样遣散家财,募集百姓为军,率领万余军队北上勤王,此次袁良能取得大胜,卢象升亦功不可没。”
  崇祯皇帝点点头:“不错,卢爱卿与袁良都是大忠臣。大忠臣。”
  孙承宗笑了,他知道卢象升与袁良都进入了少年天子的心中。
  明朝其实不会吝啬军功赏赐,可关键是明军自己不争气,没有可能拿得出手的战绩,就像吴三桂,他是万历四十年生人,比袁良仅仅大四岁。
  他是二十岁担任游击将军从三品,二十三岁被擢为前锋右营参将,正三品。二十六岁任前锋右营副将,相当于副总兵,从二品。二十七岁被擢为宁远团练总兵,正二品,时年二十七岁。
  崇祯皇帝想着如何赏赐卢象升与袁良,而与此同时,袁良与卢象升则轻装前行,抵达遵化。
  好在遵化并没有落入后金手中,卢象升准备在遵化驻扎,堵死后金军队的退路。
  一路上一直以卢象升马首是瞻的袁良突然提出一个截然相反的意见:“我们不在遵化停留,我应该一路向东,抵达这里!“
  袁良一拳砸在舆图上标注的冷口关位置上。
  ”冷口关?“
  卢象升盯着袁良:”为什么是这里?“
  ”直觉!“
  袁良没有办法向卢象升解释,历史上皇太极就是从冷口关退往关外,这一次他不仅仅携带了大半年从关内抢来的金银财宝和粮食,还有二三十万百姓、工匠。
  袁良非常清楚一旦占据冷口关,这就相当于顶在了皇太极的腰眼上,他必须注意,更何况,现在明军有了一支可以在野战全歼后金四五千人马的军队。
  这样以来,皇太极绝对不敢大肆分兵。
  他也担心再发生一次镶红旗被歼灭的事件。
  这样的损失,他承受不起。
  卢象升没有想通袁良为何执意要赶往冷口关,不过,这可能是作为天才名将的直觉,就像霍去病一样,在茫茫无际的大草原上,普通人想分辨方向都非常困难,可是霍去病却可以直接找到匈奴人的营地。
  ”全军拔营,目标冷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