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崇祯之谋
作者:爱历史的小蜗牛      更新:2022-04-24 19:30      字数:4112
  崇祯的问话,让温体仁不由得一愣,昨天晚上何如宠刚刚来拜见自己,没想到今天皇上竟然就问起了何如宠的事情。
  难道是皇上已经知道了,然后故意问的,还是机缘巧合。
  此时容不得温体仁多想,而是当即对崇祯说道:“启禀皇上,臣与何如宠何大人,既是同僚又有些师徒情分。
  但前两年因为个人政见问题,交流有所减少,如今因为同朝为官,所以彼此都是为了大明办事,矛盾自然也就淡了。
  不瞒皇上,昨夜,何如宠何大人的心情不好,便来到臣的府邸,与臣博弈了两把,这才离开臣的府邸。”
  温体仁并没有隐瞒崇祯,他前面说的事,崇祯基本上是知道的,至于后面的崇祯知不知道,他也不太清楚。
  “心情不好,是政事还是私事?”崇祯再次仿佛无心一般的开口问道。
  温体仁一听,当即低下了头说道:“启禀皇上,臣不知,何大人并没有说与臣听。”
  崇祯听过温体仁的话后,看了他一眼,笑了笑说道:“我听说,最近何如宠和周延儒二人,曾经在内阁走过争辩,当时还惊动了很多六部的官员,是怎么回事?”
  “启禀皇上,此事乃是因为南直隶辖下的十四府官员的职位问题。
  吏部尚书何如宠曾经给内阁上过一份折子,希望南直隶辖下十四府的官员名单,由南直隶推选举荐,改为朝廷任命。
  但是,却被周延儒周大人给当场以祖宗的规定为由,为驳斥了。
  何如宠何大人不服周大人的驳斥,便与周大人两人争辩了起来,最后在大家的劝阻下,这件事才算是不了了之。”温体仁脸色平静的说道,仿佛这件事没有发生似的。
  崇祯听过之后,不由得点了点头,随后喃喃自语的说道:“怪不得御史水佳允会上书弹劾何如宠,原价如此。”
  崇祯的话,像是在和温体仁说,但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温体仁一时也拿不定,便没有回话。
  乾清宫一时间沉默了下来,再次变得宁静异常,不知过了多久。
  “这个周延儒啊!总是太注重于自己的意见,而不采纳别人的意见,朕看啊!他迟早是要吃亏的,你有时间提醒提醒他。”沉默了良久之后,崇祯突然开口对温体仁说道。
  “是皇上,臣知道了。”
  “赶了,你先下去吧!有机会朕把周延儒和何如宠两人叫来,亲自给他们的断断对错。”
  “是皇上,臣告退。”
  温体仁听到崇祯的话后,已经不明白崇祯的意思,只得装作没听见似的,脸色平静的离开了乾清宫。
  温体仁离开乾清宫之后,崇祯不由的放下了手中的奏折,向门外走了过去。
  在崇祯现在看来,周延儒的能力是远远不如温体仁的,如今周延儒周党势力,在朝廷内几乎是力压群雄。
  但是,周延儒本人有人致命缺点,那就是非党派人不用,非党派话不听,就是无论你提出的意见再好,只要不利于我,或者是不是我这边的人,我都一概给你驳斥了。
  周延儒这样的动作,虽然在短时间内,对于周党内的人,得到了一定的功劳,实力得到了提升,但是却遭到了一些中立人士的不满。
  因为一件小事,还鼓动御史去弹劾何如宠这样的二品大员,实在是幼稚之极。
  朝廷的百官,也开始纷纷上书弹劾周延儒,所以崇祯才决定打压打压周延儒,警告警告他,再不行就给他换掉了。
  至于怎么警告、打压,自然要让利用利用温体仁去警告他,让他明白,自己还不是内阁的一把手,上面还有一个人,再不办事,就让一把手上。
  崇祯想罢之后,不由得再次坐在座位上,批阅起了奏折。
  此时的温体仁,走在通往午门的路上,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他在思考皇上的话。
  想了良久,温体仁才明白皇上的意思,暗道,皇上果然知道何如宠昨夜到来的事情,而且想借自己警告警告周延儒。
  至于将周延儒给罢免了,温体仁自然明白是不可能,周延儒刚刚上任没多久,如果此时就罢免了,对于皇上来说,对于朝局的稳定是不好的。
  以温体仁对皇上的了解,皇上不可能去无缘无故的罢免朝中的大臣的。
  想罢之后,温体仁不由的笑了一下,但他并不想自己去得罪周延儒,但是转念一想,随后的一个人选,皇上已经帮他挑选过了。
  就在周延儒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场针对他的阴谋已经形成了。
  于此同时,礼部尚书吴宗达也再次来到了乾清宫中,向皇上施礼之后,坐了下来。
  “启禀皇上,朝鲜的使团已经来到了,他们说主要是为了感谢我朝出兵相救之恩。
  还带来了一些财宝,臣想请问皇上,是否需要设宴款待朝鲜使团,由谁来担任主官。”吴宗达坐下来之后,不由得想起了朝鲜使团一事,于是当即又站了起来。
  “这件事,由你来亲自安排,规格安排的高一点吧!朕正好有事想与朝鲜国王商议之下,朕想让你代朕出使一趟朝鲜。”崇祯看着吴宗达,直接明了的说道。
  吴宗达听后,不走一愣,随即说道:“臣愿意,但不知何事,还请皇上指点。”
  “是这样的,这次朝鲜汉城府之战后,朕想出一个重要的针对鞑子的战略。
  为了朝鲜以后的长治久安,朕决定在朝鲜驻军,并且帮助朝鲜训练一支两万人的精锐部队,在大战之时,可以从背后突袭辽东。
  但这件事需要征求朝鲜君臣的同意,你对于朝鲜政局比较熟悉,同时又出使过朝鲜,所以朕觉得你去操办此事比较容易成功。”崇祯看着脸色平静的吴宗达,微微说道。
  吴宗达并没有拒绝,而是直接拱手说道:“是皇上,臣领旨。”
  “嗯,此去一定要小心。”
  “谢皇上关心,不过此事是否要知会朝鲜使团,让他们有所准备。”吴宗达再次向崇祯问道。
  “嗯,可以通知一下,让他们有些心里准备,另外你等到朝鲜使团回去之后再出发吧!这件事多给他们一些考虑时间。”崇祯亦是点了点头说道。
  “是皇上,臣知道了。”
  “嗯,你下去吧!等朝鲜使团出发之后,再来禀报朕吧!”
  “是,臣告退。”
  当天晚上,吴宗达亲自率领礼部的各级官员,代表皇上邀请了朝鲜使团。
  此时带领朝鲜使团的,正是刚刚被仁宗李倧委以重任的大司谏金尚宪,由于其在鞑子大军到达朝鲜的时候,一贯主张决战到底。
  加上战争最后胜利了,所以金尚宪被朝鲜人尊为朝鲜第一大儒,金尚宪本人对于汉人文化也是非常热衷。
  可以说其是朝鲜内部的坚定亲明派,所以被仁宗李倧封为此次使团的带头人。
  金尚宪本人在明朝内的名声也是非常好的,毕竟是坚定的亲明派,所以明朝对于其的封赏也是非常好的。
  礼部鸿胪寺内,是此次宴请朝鲜使臣的地方,明朝内阁大臣并没有任何人出席,崇祯也以自身抱恙,放弃了亲自宴请朝鲜使团的机会。
  “各位使者,我先敬你们一杯,祝我大明和朝鲜,能够永结和平。”只见坐在左边第一位置的吴宗达,端起酒杯站了起来,对众人说道。
  “谢吴大人,谢大明皇帝陛下,我代表朝鲜国主,衷心祝愿大明能够越来越好,同时也希望大明皇帝陛下的身体,能够尽快安好。”右边第一位的朝鲜使团团长金尚宪也站了起来,拱酒对吴宗达说道。
  “干”
  众人一饮而尽,随后大厅里便是一阵欢声笑语不断。
  “啪、啪”
  吴宗达看到这一幕,不由得笑了笑,随后一拍手掌,这时一支队伍走了进来,其中有美女的舞女,又有各类乐师。
  一时间,整个大厅内的人都看向了乐师,议论纷纷。
  乐声响起,舞姿蝶笙,将大厅内的气氛推到了极点,大厅内,朝鲜使团与礼部官员,相互推杯让酒,好不快活。
  直到宴会即将结束,金尚宪与吴宗达二人相互对坐,二人皆代表明朝和朝鲜的脸面,所以并没有喝多,而是相互之间聊了起来。
  “吴大人,老夫敬你一杯。”
  “金大人客气了,来,你我二人同饮此杯。”
  “干”
  “好酒量”
  “金大人,奉大明皇帝之命,有一事想与金大人商议一下,不置可否?”只见两人喝过之后,坐在左边的吴宗达突然对着金尚宪开口说道。
  金尚宪本人也是稳重之人,听到吴宗达如此郑重,也就当即正了正脸色,冲吴宗达一伸手,然后客气的说道:“吴大人,但说无妨。”
  “自上次鞑子突然入侵朝鲜起,我大明皇帝陛下以及朝廷内的文武百官,无一不为朝鲜的君臣以及百姓所担心。
  所以,为了防止鞑子再次突袭朝鲜,也为了能够从背后袭击鞑子,以报鞑子之仇。
  我大明皇帝陛下,希望我大明能够和朝鲜继续达成合作,希望能够在朝鲜驻留一部分军队,另外帮助朝鲜训练出一支精锐之师,以供朝鲜日后能够及时防御外敌的入侵。
  另外,我大明决定倾天下之兵,一举剿灭鞑子,希望朝鲜能够容许我大明的一支军队藏于朝鲜,到时候由背后突袭鞑子。
  当然了,此时皇帝陛下只是要求我来,征求一下朝鲜使团的意见,还有表示我大明只是为了保护朝鲜君臣以及百姓的安全。”吴宗达的一番话,虽然平淡,但却显得非常真心。
  吴宗达说完之后,满脸诚恳的看向了对面的金尚宪,却发现金尚宪并没有什么动静,脸上依然是充满笑容。这让本来有些担心的吴宗达,不由得放宽了心。
  “金大人,以为如何?”
  金尚宪想了一下,随后摸了摸胡子笑着对吴宗达说道:“老夫对于大明陛下对于朝鲜的担心,表示由衷的感谢。
  此事,老夫回到汉城之后,定会第一时间向王上,说明大明以及皇帝陛下的意见,极力的促成此事。”
  “那便多谢金大人了。”
  “吴大人客气了。”
  金尚宪如此说,就等于是同意了大明的意见,虽然说具体的安排还要看朝鲜上下的安排,但是毕竟已经争取了一个党派的同意。
  以金尚宪在朝鲜的影响力,在双方不发生矛盾的情况下,明军完成驻军是有非常大的可能的。
  随后几天,吴宗达结合金尚宪的个人爱好,送给了他很多儒家书籍,以及带领他走到了很多大儒的家中,去请教。
  金尚宪在京城玩的不亦乐乎,直到待了将近五天之后,才不得不返回朝鲜。
  金尚宪离开京城之后,不到两天,由吴宗达率领的使团,便向辽东赶了过去,他要先赶赴辽东,代替崇祯嘉奖辽东有功的将士。
  随后再赶赴朝鲜,商议在朝鲜驻军的计划。
  此时的辽东,卢象升也收到了崇祯的圣旨,崇祯在圣旨中,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希望卢象升能够再接再厉,争取早日光复辽东。
  另外则是对一些有功将领的嘉奖,关于辽东的计划,崇祯并没有什么制定,而是全盘交给卢象升去决定。
  卢象升得到崇祯的支持后,并没有停下动作整军备战,而是直接将大军布置在辽河一带,威逼整个辽东。
  明军大军在辽河南岸,不断地打造浮桥,甚至在辽河一带宿营,此举使得沈阳鞑子内部,慌乱不已,等等将目光看向沈阳故宫。
  但是,让他们奇怪的是,这时候的皇太极依然处在重病当中,根本无法站起来。
  又过了几日,辽河之上,突然出现了很多船只,这些船只不大,但是动作敏捷,不断的在辽河两岸来回穿梭。
  时不时的有明军将士站在船头,甚至渡过辽河去袭扰辽河北岸的居民。
  而鞑子并没有在辽河北岸布置重兵,只是布置了一些探子,同时加上了沈阳城附近的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