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5.有来无往非礼也
作者:炼石      更新:2022-04-23 03:07      字数:2789
  2685.有来无往非礼也
  中华文明历经了数千年的岁月洗礼,大浪淘沙也罢、风起云涌也罢,都有了沧桑巨变,到现在依然被提倡、被推崇的似乎只有儒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国学了。国人信奉的儒家思想讲究三纲五常,注重仁义道德,认为没有仁义之心就没有道德,而道德的具体表现就在于人情交往之中。《红楼梦》里有这样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这个出自于司马迁所说的“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就是人之情、众之心,就是人与人的情分、人与人的交情。就有了男女恋情、夫妻之情、父母恩情、儿女情怀;也就有了兄弟(同志)之情、姐妹(拉拉)之情;就有了邻里之情、同学、战友、老乡之情;最不好把握的上下之情、最被人诟病的权法之情;最大气的莫过于国情,最接地气的还是风土人情。
  人情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那张看不见、摸不着、但就是有一张人情关系网确实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小到和朋友吃顿饭增进友情、大到托关系混个一官半职;小到单位里的“随份子”,大到给上司送礼;小到孩子入学、大到老人住院……可以说从一个人呱呱坠地到火化入土,人情的大网会一直笼罩着每一个人。一点也不夸张的说,在这个国度上,如果不懂得人情将会寸步难行。
  人情是一张网。通过红白喜事之类的大型活动来进行人情的交流,在这张网中,每一个人都有人情的往来,也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前的某次交往,也可能就是很简单在物质上的亏欠与偿付,反正在那张网里的所有人都被那张网里的某个仪式性的人情网络在一起,通过人情交往的形式不仅使得所有人的行为符合传统文化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物质交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彼此接触,使得活动显得意义重大,这就是纲举目张。
  人情是一个圈。可以用水的波纹来形容这个圈的能量。把其中的某个人比作落入水中的石头,激起的涟漪就是圈里的其他人,也就是因为某人的某件事情形成了以某人为中心的涟漪,会影响圈里的所有人随波逐浪的向外散发出很多涟漪,有的圈很小,涟漪不会波及很远、并逐步减弱消失,有的圈很大,传播得很远,甚至会在大洋彼岸引起“蝴蝶效应”。圈里的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别人帮其扩大的涟漪,当然也有必要为这种福利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人情就是李白所说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就是白居易的“人情依旧岁华新,今日重招往日宾。”就是王维的“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就是晏几道的“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就是王之道所写的“世路如棋,人情似纸,厚薄高低何日休。”就是关汉卿领悟的“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不过还是毛太祖所说的那句妇孺皆知、流传很广的话具有普遍意义“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五湖四海”就是那张网,“革命目标”就是那个圈。
  中国人重仁义,重人情,所以在生活中,国人的言行举止无不带有富含深刻的人情内涵。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孩子常常会在一起玩,一栋楼的左邻右舍常常会相互照应;女孩子逛街常常会电约闺蜜,男孩子喝酒烤串当然会呼朋唤友;大妈在街上遇见好久不见的同学同事,站在屋檐下谈话可以忘记时间,大爷打打小麻将更喜欢找知根知底的老熟人;出外办事首先想到的是找熟人,婚宴最大的事是该请的人一个也不能少,就是打架也得喊自己的哥们……这就是我们的国情。
  人情最小的单位就是为了生存、为了繁衍后代,一男一女会结合在一起,这就有了人情:一方示好、一方回报,就形成了人情的良性循环。人生在世,既有父母、又有邻居;既有同窗、又有同事;有了家庭后,对方的人情也加入进来,人情的范围就随之扩大,以致扩大到整个家族、部落、群体、社会、国家。有人认为:从本质上说,是人情在延续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前进。
  有一道小学六年级奥数的题目说的是:在我国任意6个人中,必有3个人互相认识或有3个人互相都不认识。这从某个侧面也说明了人情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有着不同的表现。经过数千年人情的演化发展,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在社会上就成了人情世故,也就是人们在待人接物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或者是得到广泛认可并得到默认的一种潜规则。
  清代的李渔说“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有一种极不情愿的口吻,而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则写得荡气回肠。人生在世本来就应该懂得人情世故。因为社会决定了每个人都是互相关联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为互助互利和对其他人的依赖,也表现在其他人有所需要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和权利与义务一样,抱团取暖的同时,也有互相约束。
  如果人家有事,三年前送过你两百块份子钱,你去还情,依然凑两百块,不考虑物价上涨,也不考虑时间变化,这就叫不懂事;如果大家一起凑份子钱,某人用“不算熟”或者“手头紧”为由搪塞,亲朋好友需要帮忙却以“还有事”推辞,事不过三,就不会再有人来麻烦某人,而某人以后有时需要他人帮助或者捧场,应者也会寥寥无几,因为某人的人缘几乎损失殆尽。更有一些人认为国内的人情世故没有西方的平等民主更真实,喜欢西方社会关系中没有亚洲人这么多的等级情感的约束。这一类人就是国人所唾弃、所不齿的薄情寡义之人。
  和沈复说的一样:“处家人情,非钱不行。”老舍也借骆驼祥子的话说:“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明白了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这就是一种人际关系。当然,如果加上一句老话“有来无往非礼也”就变成建立在人情往来基础上的社会群体表现。如果再加上一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那就是大家所梦寐以求的和谐社会了。
  如果说传统的“互帮互助”是对现在正在蔓延的“老死不相往来”的一种鞭挞,那么“随份子”就更是体现出“一人帮大家、大家帮一人”的意思,不仅解决了人家眼前的实际困难,也表现出对人家的人情。那句“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和“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最朴素、也是最真挚的人情交往。于是就把付出与感激、亏欠与偿还都联系在一起,就把与此相关的人都网在一起、圈在一起,分享在一起,也链接在一起,社会就在人情之中生生不息、充满生机。
  当然现在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民间出现应酬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的打着“随份子”的旗号,行敛财之实;而在社会关系中,也越来越多的出现“要想办事,金钱开路”的现象,无论是接收方还是付出方,都在通过金钱去建立一种所谓新型的人情关系;而很多的“老虎”和“苍蝇”也是打着人情的幌子进行索贿受贿的,这一系列的丑陋现象就构成了社会的病态。久而久之,真正的人情交往就减少了,真正的人情味就变得淡薄了,这才是值得忧虑和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