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际吸引的因素
作者:
成刚 更新:2022-04-22 18:56 字数:3680
二、人际吸引的因素正如弗洛伊德为幸福所开的处方:爱与工作。生活的品质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我们如何体验工作以及我们与他人的活动关系。
社会科学调查的结论一致认为,人在有朋友、家人或任何人为伴时是最快乐的。支持性的社会人脉也能减轻压力:当一个人可以依赖别人情绪上的支持时,就比较不容易被疾病所击倒。在我们害怕的事情当中,被排除在人际关之外,不消说是最为严重的一桩。我们是社会动物,周围一定要有人,才会觉得有意义。对于古罗马公民而言,被放逐城外,是仅次于直接处死的重刑,无论拥有多么庞大的资产,一旦被逐,就不许再与同胞接触。人类演化的过程证明,保持在同类中能相互照应的距离,存活的机会就会大增。人类越是依赖知识,那么共同分享学会的一些知识对我们就越有利。英文中的“idiot”呆子一词源自希腊文,原来的意思是“独处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性使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生存的核心,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最基本的吸引——男女之间的吸引。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来自我们是社会动物,来自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关系的需要,当我们有所归属时——当我们感到被一种亲密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彼此喜欢?也就是产生人际喜欢的因素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奥特·阿伦森将其总结为回报理论。阿伦森提出,通过查看社会成本和收益,我们通常能够明白为什么人们会彼此吸引。简言之,回报理论认为我们最喜欢的人是那些给予我们最大回报,而只需要我们付出最少成本的人。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了四个可以预测人际吸引的强有力的回报来源是接近性(proximity)、迷人的外表(physical attractiveness)、相似性(similarity)以及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大多数人选择的朋友伙伴和爱人能够为我们提供这些因素的组合,而且社会成本相对低廉。
1.接近性
研究显示,经常见面能够增进关系。在大学宿舍里,学生们更有可能与隔壁的同学,而不是隔壁的隔壁的同学成为好朋友。接近原则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最后娶了邻家的姑娘,或嫁给了邻家的小伙儿。接近性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在得到相同回报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付出的成本(时间和便利)最少。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寻求安全感的倾向,接触交往得越多,大家之间的熟悉程度就会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就会增强,从而带来的是内心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因此,人们之间交流互动得越多,他们吸引和喜欢上对方的几率就会更大(reis,maniaci,caprariello,eastwick,&finkel,2011)。
所以,想增强你们之间亲密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与你的朋友和家人互动交流。不要只停留在社交软件上的沟通互动,尽量多走动走动,减少大家之间的空间距离,面对面地聊天互动,用心去了解和关心对方。
2.外貌吸引
即使人们总是说“不能以貌取人”“人不可貌相”。但事实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外在的形象会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那些迷人的外表的确会吸引人。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存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会对迷人的面孔做出反应(chatterjee,thomas,smith,&aguirre,2009)。当我们看到迷人的面孔时,大脑的特定区域就会变得非常活跃,并引发我们的积极情绪;而当我们看到那些不那么好看的面孔时,这部分的脑区就会与消极的情绪(如厌恶)相联系(principe&langlois,2011)。即使是婴儿也会产生同样的反应(partridge,2010)。同样地,研究进一步表明,漂亮的人还具有其他方面好的品质。如聪明、机灵、开朗、活泼等,于是我们就把好的个性品质与美貌相互对应起来,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漂亮的月晕效应)。有研究认为,从表面上看男性比女性更为重视对方的容貌,而实际上女性比男性对容貌更为看重,原因是一种投射心理(指的是自己怎么想的也认为别人也是这样想的)。研究者认为,正是由于女性非常重视男性的容貌,所以女性认为男性也会重视自己的容貌,所以女性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容貌了。
在交往之初,容貌的作用较大,但随着相互认识的加深,容貌的作用则不断降低。迷人的外表指的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容貌,还有的是一个人的体态、衣着打扮、风度、气质等等,这些我们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培养和修饰的。因此,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我们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示人,提升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3.相似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与我们关于善恶的观点一致,他们与我们关于敌友的观点也一致。我们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以及那些与我们有着共同追求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通常觉得和有共同态度,兴趣价值观及经历的人交朋友会收获更大。相似原则还可以解释,学习目标以及对音乐、酒精和药物具有相似态度的人交朋友。另外结婚时间比较长的夫妻也会出现态度的重新调整。因为他们在逐渐改变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以使自己的观点与伴侣的观点趋于一致。在共同的目标和活动中,会自然而然地生产乐趣。一个人和你有相似的兴趣、态度或者价值观时,两人之间就会拥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而他(她)也能更加理解和认同你的想法和决定,因此我们会更喜欢那个和我们相似的人。而那个和你“志同道合”,有“共同点”的人,更有可能会成为你的亲密好友。
也许那个和你有“相似点”的人“可遇不可求”,一个人的背景、人生观、价值观、外貌……都是不可改变的东西。但我们可以培养多种的兴趣爱好,多以一颗学习的心去认识和了解新的事物。在与别人相处和交往时,我们就可以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和“共同话题”,继续了解对方。当然,我们也需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去接受对方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未必需要做到认同,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接纳、包容和尊重。
4.自我表露
在刚认识你的新朋友时,人们一般都会谈论一些“安全”的比较宽泛的话题,例如天气、爱好、运动、新闻、共同的经历等等,但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分享更个人的和隐私话题,甚至一些真实的想法。
当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亲近的时候,所分享的个人的信息和真实的想法就会越来越多,我们称之“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这种“自我表露”是双向的,是建立在彼此的信任和亲密关系上。因为此时我们更相信对方,更愿意也更希望用这种的“信息交换”来维持双方间沟通的平衡和满足各自情感的需要(bauminger,finzi-dottan,chason,&har-even,2008),所以闺蜜之间总是会“无话不谈”,她们懂得彼此之间的心意。自我表露是指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自我表露是一个强有力的“信任”表征,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可以增加他人对自己的喜欢。自我表露具有扩散效应,可以引发对方也做自我表露,从而增进相互的了解、信任以及感情上的接近。但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一方过早地“自我表露”,而另一方却没有准备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回应时,双方对话和交流很容易就会陷入一个尴尬的场面,使双方都觉得不适和无聊,以致交往无法顺利地进行下去。
好朋友和爱人之间会分享关于自己的私密细节。自我表露,不仅使人们更深入的了解彼此,而且传递出信任的信号。当你看到人们交换信息和彼此生活的细节时,你便可以猜到,他们对彼此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
除以上四个因素外,还有两个因素影响人际吸引:
(1)有才能的人。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有才能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能的解释是因为人们与有才能的人在一起,可以得到更多的指导,少犯错误,觉得更安全些。但是,才能这一吸引力是相当复杂的。
实验:阿伦森等研究者让被试者听四个人的讲话录音,这四个人是:a.一个能力超凡的人,b.一个犯过错误的能力超凡的人,c.一个平庸的人,d.一个犯过错误的平庸的人。然后要被试者对四个人的可接受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犯过错误、能力超凡的人被认为是最有吸引力。犯过错误的平庸的人被认为最无吸引力。而没犯错误的能力超凡的人的吸引力排第二。
(2)需求、气质的互补性。人们需求的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当双方的需求或个性能互补时,就能形成强烈的吸引力。例如一个有支配性格的人容易和被动型的人相处。这是因为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满足对方的需求。一般而言,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其作用多发生在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间。
实验:心理学家克切霍夫等人研究了从朋友到夫妻关系的过程中不同的人际吸引因素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在初交时,距离因素、外貌因素及社会资源(如经济地位、职业、学历、文化背景等)都是构成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结交后两人的态度、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相似显得更为重要;在友谊和婚姻阶段,双方在人格特质上的互补,在需求上的互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有一位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在对25对结婚有一定年限的夫妻中,夫妻之间需求的互补性是婚姻关系得以持久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