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封(二)
作者:
妄语臣 更新:2022-04-22 11:50 字数:3305
“这样一来,日本众臣便如同具备了大明之封建家臣的身份。而这场册封,基本是以日本的仪式、也就是坐于榻榻米之上来进行的。仪式中,太阁丰臣秀吉与明朝使者杨方亨两人对等而坐。出席者包括了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胜、宇喜多秀家、小早川秀秋、毛利辉元等人,他们乃是全日本最大的实力大名。在双方举杯相敬、少量饮酒之后,丰臣秀吉缓缓地接过了荣誉的印信,也就是那枚硕大的金印,并将其高举过头顶......”
——在日传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寄往天主教会的报告书中,如是记载
随着亲眼目睹丰臣秀吉郑重地接过了大明皇帝御赐的金印,在双方举杯相敬后的微醺之中,众人略微紧张的神经逐渐松弛,于原本的庄重之余,厅内更多了几分难得的祥和气氛。
而仪式的下一步,便是由大明使者杨方亨,来宣读大明皇帝颁发的册封诏书。待宣读完毕,并在丰臣秀吉领旨之后,便代表着册封仪式正式完成。自此以后,日本便作为大明名义上的属国,而丰臣秀吉,也将成为大明正式认可的“日本国王”。
眼见杨方亨已然出列,面对着静静而听的丰臣秀吉,以及厅内众人,小心翼翼地取出了昨晚唐卫轩拼死带回的大明诏书——
终于等到了这一刻,众人都不禁侧耳倾听,却几乎无心去细看,在那圣旨背面的不易发现之处,明黄色的绢布之上,似乎还隐隐留有几丝已干涸的血迹,彰显着这三日以来,这封大明诏书不为人知的跌宕经历......
这时,杨方亨已然缓缓展开了诏书,深深运足一口气后,开始用字正腔圆的汉话,朗声宣读起手中的册封诏书。就仿佛是来自大海另一侧的雄浑洪亮之音,一字不落地传入这厅内屏息静听的每一只耳朵:
“皇帝敕谕日本国王平秀吉:朕恭承天命,君临万邦,岂独乂安中华,将使薄海内外日月照临之地,罔不乐生而后心始慊也。尔日本平秀吉比称兵于朝鲜。夫朝鲜,我天朝二百年恪守职贡之国也。告急于朕,朕是以赫然震怒,出偏师以救之。杀伐用张,原非朕意。逎尔将丰臣行长遣使藤原如安来,具陈称兵之由本为乞封天朝,求朝鲜转达,而朝鲜隔越声教不肯为通,辄尔触冒以烦天兵,既悔祸矣。今退还朝鲜王京,送回朝鲜王子、陪臣,恭具表文,仍申前请。经略诸臣前后为尔转奏,而尔众复犯朝鲜之晋州,情属反覆。朕遂报罢。迩者,朝鲜国王李昖为尔代请,又奏,釜山倭众,经年无哗,专俟封使。具见恭谨,朕故特取藤原如安来京,令文武群臣会集阙廷,译审始末,并订原约三事:自今釜山倭众尽数退回,不敢复留一人;既封之后,不敢别求贡市,以启事端;不敢再犯朝鲜,以失邻好。披露情实,果而恭诚,朕是以推心不疑,嘉与为善。因敕原差游击沈惟敬前去釜山宣谕,尔众尽数归国。特遣后军都督府佥事署都督佥事李宗城为正使,五军营右融将左军都督府署都督佥事杨方亨为副使,持节賷诰,封尔平秀吉为日本国王,锡以金印,加以冠服。陪臣以下亦各量授官职,用薄恩赍。仍诏告尔国人,俾奉尔号令,毋得违越。世居尔土,世统尔民。盖自我成祖文皇帝锡封尔国,迄今再封,可谓旷世之盛典矣。自封以后,尔其恪奉三约,永肩一心,以忠诚报天朝,以信义睦诸国。附近夷众,务加禁戢,毋令生事。于沿海六十六岛之民久事征调,离弃本业,当加意抚绥,使其父母妻子得相完聚。是尔之所以仰体朕意,而上答天心者也。至于贡献,固尔恭诚,但我边海将吏,惟知战守,风涛出没,玉石难分,效顺既坚,朕岂责报,一切免行,俾绝后衅,遵守朕命,勿得有违。天鉴孔严,王章有赫,钦哉,故谕。”
读到这里,诏书内容便已基本念完。而后,则是诏书上所列的众多颁赐之物,如国王纱帽一顶、金箱犀角带一条、常服罗一套、大红织金胸背麒麟圆领一件等等......直到杨方亨读完了诏书末尾的颁布日期:
“......万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
待杨方亨用汉话念完,缓缓放下诏书,屋内众人的表情大多仍像是无动于衷一般,直到见杨方亨已慢慢合起诏书,才明白原来诏书已经念完。看得出,除了小西行长与大明的一众使团成员外,在场几乎所有的倭国大名,都无人听得懂汉话。因此,听着杨方亨洋洋洒洒地念完诏书内容之后,此间的众大名也根本不清楚,那诏书中所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只当是小西行长与沈惟敬曾在此前告知过众人的那几项条款,大明皇帝已然恩准同意。
而大明使团的众人,见倭国大名都无异议,原本还有些担心的个别官员,此刻也彻底放下心来。唯有唐卫轩表情复杂地暗暗瞥了小西行长与沈惟敬一眼,在极为复杂的心绪中,不禁对这瞒天过海的二人生出了万分感慨。不过,唐卫轩也隐隐发现,此刻,两人的额顶似乎都泛着微微的细汗。旁人大概只当是激动所致,唯有唐卫轩,想起昨晚迈入馆驿大门前,自己所做的最后抉择,默默于心中叹了一口气......
这时,杨方亨已卷起诏书,准备郑重地将这诏书交予丰臣秀吉的手中,正式完成册封仪式。而就在此时,一个声音却忽然响起:
“且慢。”
众人闻声,纷纷扭头看去,发现说这话的,竟是一向沉默少言的德川家康。
正准备接下诏书的丰臣秀吉也有些诧异,不知德川家康这突兀之举,究竟是何意。
而德川家康却气定神闲地起身建言道:
“太阁殿下,杨大人所念诏书皆是汉文。太阁殿下聪慧异常,自然一听便懂。但值此盛事,众大名皆在,却不知所言,日后岂不深以为憾?”
“这......”
“因此,在下建议,何不请人再用倭语宣读一遍,既可令众大名谨记在心,也方可彰显今日之盛。后世提及,也能颂扬太阁殿下之奇功伟业......”
听完德川家康所言,丰臣秀吉不由得点了点头,随即放下了准备接取诏书的手臂。看样子,其实丰臣秀吉也根本并未听懂,杨方亨刚刚到底念的是什么,但德川家康称赞其聪慧、一听便懂,丰臣秀吉倒也乐于撑个面子。可此时,回身望着厅内皆一知半解、面面相觑的众大名,丰臣秀吉也不禁皱了皱眉头,深感德川家康所言极是。
既然搞了如此大的阵仗,众人却像听天书一般,根本不懂其意,也无法充分体会到自己借朝鲜之战、争得的利益,也就使得原本打算借此提高丰臣家自身威信的目的,效果大打折扣。
想到这里,丰臣秀吉像是临时起意,打算找个既识得汉文、又会倭语之人,再重新用倭语念上一遍。在近前快速扫了一圈,这目光自然就落到了小西行长的身上......
前一刻,杨方亨等大明使团之人听不懂德川家康的倭语,还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正一脸茫然。尤其见听懂倭语的小西行长与沈惟敬二人满面涨红,额头尽是汗珠,还以为出了什么差池。
这时,随着丰臣秀吉正用目光示意着小西行长,这二人的表情又忽而缓和了一些,像是并无大碍、一切依然在掌控之中。
虽然小西行长的面色仍显得有些不太自然,但是见丰臣秀吉正用目光示意自己、去接过杨方亨手中的诏书,而后再为厅内尚未听懂的众人用倭语再念一遍,小西行长仿佛侥幸躲过了一劫,立刻会意地点了点头,躬身走上前去,和杨方亨简单地低声解释了一下。在丰臣秀吉接旨之前,希望再临时增加一个步骤,即由自己再用倭语、向众人朗读一遍皇帝陛下的圣旨,以彰显圣上之仁德、大明之恩威。
听罢此言,杨方亨自然不知这诏书中有何猫腻,于是便放下心来,觉得这也并无不妥。用倭语再念一遍,的确比倭国众人浑浑噩噩地不知所云要好得多,因此杨方亨欣然同意。
见终于顺利接过了宣读诏书的关键角色,小西行长与沈惟敬暗中互换了一下眼神,终于默契地双双松了口气,不经意间,小西行长更是用余光恶狠狠地剜了德川家康一眼。
不过,德川家康却根本未予理睬,而是略显忧虑地朝着众大名扫了一圈。而这一幕,自然没有逃过丰臣秀吉的眼睛,其也不禁再度返身而顾,粗略一扫,当即明白了德川家康的目光中是在担心什么。
只见,厅内众大名眼看小西行长高居在上,由其代为用倭语宣读册封诏书,尤其是那些本就对其极为不满的主战派大名,一见其站在了上位、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眼中更是喷射着怒火,皆感到愤恨不平。
见此情景,丰臣秀吉再次深感德川家康的谨慎:小西行长虽是自己的得意手下,但其的确不为主战派众大名所喜,若要由其代为宣读诏书、继而引发众怒,自己聚集全国大名、当众宣读册封诏书,借以提高自身威望的良苦用心,岂不适得其反?
而当丰臣秀吉再次用目光向德川家康寻求解决之道时,顺着其视线,便望到了角落之中,一名不起眼的僧侣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