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吃瓜群众吃的是什么瓜:甜瓜
作者:安迪斯晨风      更新:2022-04-22 01:54      字数:2759
  《左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齐国的国君齐襄公派遣了两个大臣(连称和管至父)驻守一个叫葵丘的边远地区。在夏季甜瓜成熟的时候,这两个人动身了。齐襄公说:“到了明年瓜熟的时候,就派人去接替你们。”
  一周年之后,驻守期满了,但襄公派人替换的命令还没有下达。连称和管至父看着长满瓜田的甜瓜唉声叹气,于是派人去请求襄公下命令,但是襄公不知吃错了什么药,就是不允许他俩回来。这两个人一气之下,就发动了叛乱,弑杀了齐襄公。这次叛乱最终促成了公子小白——“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登上了国君之位。可以说,“一个甜瓜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作为一个把“吃”刻进了基因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对“吃瓜”这件事始终抱着极大的热情。早在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传唱的《诗经·幽风》中,就有一篇《七月》写道:“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壶”指葫芦,是当时最重要的蔬菜;“食瓜”和“断壶”并列,说明这在当时是一年当中农民伯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那么问题来了,这里被吃的“瓜”又是什么呢?
  古人吃的究竟是哪种瓜?
  如果不告诉你答案,你多半就会猜西瓜。毕竟现在空调、wi-fi、西瓜的组合已经成为夏季不可或缺的“三大件”了。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刘祯曾经写过一首《瓜赋》,其中有两句说“蓝皮蜜理,素肌丹瓤,甘逾蜜房,冷亚冰霜”,也就是说,这种瓜的瓜皮是绿绿的,瓤是红红的,吃起来又凉又甜,简直美滋滋……如果单看这几句,好像更印证了西瓜的猜测,不过先别着急下结论,我们再重读一下就会发现不对了。
  这首《瓜赋》里面还有一句“厥初作苦,终然允甘”。西瓜还不成熟的时候,最多也就是不甜,绝对不是苦的啊!
  据宋代欧阳修等人编著的《新五代史》记载,西瓜传入我国大约是在1100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由一个名叫胡峤的人从北方的契丹(即后来的辽国)带回的,而契丹人又是从西方的回纥人那里得来的——“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也就是说,魏晋时期的刘祯是绝对吃不上西瓜的。所以出现在《瓜赋》中的瓜就只能是另一种夏天的甜蜜小伙伴——甜瓜啦!
  恰好甜瓜初生的时候,确实是苦的。
  为了证明古人所说的“瓜”只能是甜瓜,再来一点旁证。
  汉代有一首无名氏所作的古诗中有这样两句:“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如果你吃过甜瓜,就一定知道,靠近瓜蒂的那一块是很苦的,通常我们都会把它扔掉,所以这里说的“甘瓜”很大可能也是说的甜瓜了。晋代文学家陆机写的另一首《瓜赋》中写道:“气洪细而俱芬,体修短而必圆,芳郁烈其充堂,味穷理而不。”可见古代所说的瓜有着浓郁的芬芳香气,这正是甜瓜的另一种特征,所以它才会又被叫作“香瓜”。
  从植物学角度说,甜瓜属于葫芦科黄瓜属,是一种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因为它的基因可塑性特别强,所以被我们人类改造成了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样子。既有又大又圆的黄皮哈密瓜,也有长得活像黄瓜的羊角蜜;有多汁醇香、皮厚瓜甜的白兰瓜,也有皮薄瓤甜、可以一口吃下的小香瓜。不过那种厚皮甜瓜多半都是近代以来从外国传入的品种,我国原生的甜瓜品种几乎都是薄皮甜瓜。
  既然我们确定了历史上那些前面不带限定词、只有单独一个“瓜”字的记载都是指薄皮甜瓜,再重读某些历史记载,就会觉得生动了许多。比如说在记录先秦礼仪的著作《礼记》中就有一条跟甜瓜有关:“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可见,在当时,吃甜瓜前先削去瓜皮是一种重要的礼节,不但天子有专门的官员帮他削瓜,而且地位还不低,可以穿戴细葛布的衣巾。
  这样看来,至少在当时,吃瓜是一件重要的礼仪大事啊!当然,在我们看来,这又是一条说明古代的瓜是甜瓜的旁证——吃甜瓜要削皮,可没听说过吃西瓜要削皮的。
  我们吃甜瓜的时候常常会有一大困惑:到底该吃瓜皮,还是瓜瓤?尝起来很甜的瓜子可不可以吃呢?不妨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吃甜瓜的吧!
  “吃瓜”的历史渊源
  1972年,有一项震惊全国的考古发现,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座距今2300余年的汉朝墓葬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女尸,后来被命名为“辛追夫人”。有趣的是,考古学家在她的肚子里发现了多达130多枚甜瓜子,原来这位贵妇人的最后一餐竟然是甜瓜,而且吃得还不少。无独有偶,近年的另一重大考古发现西汉海昏侯墓葬中,考古人员同样在海昏侯的腹部发现了大量甜瓜子。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遐思,到底是汉代人有吃甜瓜自杀的习惯,还是仅仅是一个巧合呢?
  不过,不管是哪种原因,都证明了一件事:西汉时候的甜瓜果肉还不够肥厚,即使是王公贵族,也忍不住去吃甜美多汁的果瓤和种子。
  汉代人对甜瓜的嗜好很可能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甜瓜品种“东陵瓜”就出现在汉代初期有关系。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
  召(邵)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时俗谓之“东陵瓜”。
  这种东陵瓜,又被称为“五色瓜”,据说它“大如斗,味如蜜”,从一出道就成了极品瓜果的代表。一时间风靡全国,成为男女老少一起追求的明星品种。直到唐代,大诗人孟浩然还赞颂说“不种千株桔,惟资五色瓜”。
  千株橘子树也比不上一个东陵瓜,这瓜到底是有多甜啊!
  其实唐代也有一种著名的甜瓜,名叫“黄台瓜”,只不过它出名并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一首诗作。
  我们知道,唐朝初年有位伟大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她执政的时候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不过她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对自己的儿子们非常狠毒。她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弘和次子李贤都是被她派人毒死的,另外两个儿子也被她关了禁闭。李贤还在世的时候,曾写了一首《黄台瓜词》来劝诫自己的母亲: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诗写得很好懂,他把自己的兄弟比作藤蔓上结的甜瓜,一而再再而三地摘取,早晚会让藤蔓变得光秃秃的。自己的兄弟都被杀光之后,母亲大人也就成孤家寡人了。武则天读完诗以后深受感动,但还是派人毒死了李贤。不过这个典故却留了下来,后人常用“黄台瓜”来比喻兄弟。
  五代之后,西瓜传入中国,这种含糖量、含水量都更胜一筹的水果逐渐分走了甜瓜的一部分市场。不过甜瓜家族也并没有“闭关锁国”,而是不断引进新品种杂交,在口味上推陈出新。清代康熙年间,哈密王派人进贡了一种个头极大、口味极甜的甜瓜,这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哈密瓜。
  《新疆回部志》记载说:“自康熙初,哈密投诚,此瓜始入贡,谓之哈密瓜。”从此之后,厚皮甜瓜也正式进入了我国的甜瓜大家族,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甘甜滋味。
  北宋定窑瓜式提梁壶:全器造型以甜瓜为主题,贴饰也均以瓜叶相生相伴,十分具有巧思。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拉丁学名:cucumismelo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堇菜目,葫芦科,黄瓜属。一年生爬蔓植物,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中国各地均有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