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染出青色的植物染料:蓼蓝
作者:安迪斯晨风      更新:2022-04-22 01:54      字数:3298
  《韩非子》中讲过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上行下效,全国都跟着他开始穿紫色,于是紫色染料越来越贵,到后来,甚至一件紫色衣袍的价格相当于白色衣服的五倍。齐桓公非常忧虑这件事,就去询问管仲。
  管仲说:“想让大家不再穿紫色衣服也很简单,只需要您以身作则就行了。不但自己不能穿,而且还要告诉别人,不穿是因为觉得紫色衣服很丑。”齐桓公照着管仲说的去做了,果然只用了三天,就彻底改变了流行时尚。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管仲就懂得了如何利用人们的跟风心理。
  古时候还没有化学合成的染料,所以印染布帛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因为大多数染料都要从植物中提取出来。比如说曾经在齐国引发时尚狂潮的紫色染料就来自一种名叫紫草的植物。粗看起来,它就是一棵普普通通的绿叶小草,但是如果把它的根挖出来用特殊的方法炮制,就能浸出一种带着几分华贵气息的淡紫色。
  那个时候没有我们今天这么多包包、手表等奢侈品,所以衣服的颜色就成了可以代表人们身份的标志。这样一来,负责给衣物染色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岗位了。《周礼》中把他们称作“染人”——“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每年的春秋季节,他们把民间种植的染色植物收敛起来,然后制作成为染料。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后来的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
  蓼蓝的使用
  我国古代种植染料植物的时间相当早,传说中记载夏朝农事的《夏小正》中写道:“五月启灌蓝蓼。”蓝蓼,又称为蓼蓝或者蓝草,是我们祖先最早发现的一种染料植物。它一般在夏季小暑前后、白露前后两期采集,从它的叶子里面就可以提取出最早的实用染料——“靛蓝”,用它染成的衣物呈现出来的颜色,则被古人称作“青色”。
  比如说古人常讲的“头顶青天”,说的就是像apec蓝一样美丽可爱的蓝天。所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千古绝唱中,女孩子倾慕的男士身上穿着的很可能是一件蓝汪汪的衣服,就像一只大号蓝精灵一样。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采绿》说:“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它的主角是一位采集蓼蓝的女孩子,她因为思念自己的心上人,一整天都没能采满一个围裙衣兜(襜),因为那个死鬼说好了出门五天就回家,可是六天了也还没见到人影。从这首诗我们就可以知道,至少在周代就已经有很多人在采集蓼蓝了。
  战国时代的荀子在《劝学》中写道:“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他所说的“蓝”并不是蓝色,而是这种可以提取染料的蓼蓝,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又比蓼蓝更青、更好看,作者以此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蓼蓝是一种蓼科植物,在水边很容易就能种植,北宋的博物学家苏颂记载说:
  蓝处处有之,人家蔬圃作畦种……叶似水蓼,花红白色,实亦若蓼子而大……但可染碧,不堪作淀,此名蓼蓝,即医方所用者也。
  知道了这个,再去读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才会明白“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到底是什么意思——这里说的蓝是蓼蓝,它的叶子其实是绿色的,所以作者才说江水和蓝草一样绿。后来随着人们对“蓝”越来越熟悉,这个字也就变成了一种颜色的名字,代表它提取出的染料。
  那么绿色的蓼蓝叶子怎么才能变成青蓝色的靛蓝呢?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著作《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先是把采集好的蓼蓝茎叶放到挖好的水坑里,然后用重重的石头压住,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浸的时间是“热时一宿,冷时两宿”。然后再将浸液过滤,按1.5%的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搅动,等沉淀以后,把水澄清,剩下像稠粥一样的蓝块块,这就是做好的蓝靛啦!
  用于染色时,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配成染液并使发酵,把靛蓝还原成靛白。靛白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中,从而使织物上色,经空气氧化,织物便可取得鲜明的蓝色。这种制靛蓝及染色工艺技术已与现代合成靛蓝的染色机理几乎完全一致。
  蓝色在自然界算是最容易获得的染料了,我国古代就发现了五种可以采集蓝色的植物。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
  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茶蓝即菘蓝,插根活。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
  其中菘蓝是一种长得很像大白菜的植物,它的根用在中药上,就是我们经常吃的“神药”——板蓝根。
  宋应星还对染色工艺进一步做了全面性的阐述和总结,讲述了制作靛蓝的一些细节:
  凡蓝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记数。其最佳者为标缸。
  在这五种蓝色染料植物中,我国古代应用最广的应该是马蓝,因为它在大江南北都能种植。到东汉时代,马蓝就已经成了很多人家种植的家常经济作物了,在中原地区的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甚至形成了专门的产蓝区。文学家赵歧路过此地,看见山岗上到处种着马蓝,甚至很少人种植庄稼,便不无担忧地写下了一篇《蓝赋》,作序说:“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以种蓝染绀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觉得人们种植马蓝太多的话,会耽误了收成。
  茜草的使用
  古代人把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称为“五色”,每一种颜色对应五行之一,比如说青色对应木,赤色(红色)对应火,等等。红色的染料来自一种名叫茜草的植物,在古代,又称为“蒨草”或者“藘”(lu)。《诗经》中有一首“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讲的就是在门前土坡上种植茜草的场景。
  早在商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会把茜草的根采摘下来,经过炮制之后,收集大红色的染料。由于这种茜红色特别难得,又适合用在富贵人家才能穿的丝绸上面,所以人们又把这种颜色称为“绛色”。南北朝时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把蓝草和茜草放到一起说:“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意思是说,青色是从蓝草里取得的,赤色是从茜草里取得的,这两种颜色虽然都胜过原来的两种草色,却不能再变化,所以他是强调了“本色”的重要性。
  汉朝按照传说中的五行理论,属于“火德”,所以达官贵人们都以身穿红色衣袍为高贵,朝廷制度规定:皇帝、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的佩绶是赤黄色,侯王的佩绶是深红色,这些衣物都需要染色,所以茜草同样成了重要的经济作物,《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有的人家竟然种植了“千亩栀茜,千畦姜韭”,可见当时红色染料运用十分广泛。
  其他颜色的提取
  不过在古代,地位最高的,还是黄色染料,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黄色衣袍是属于帝王的专利。五代末年,北周大将赵匡胤率兵出征,走到陈桥驿这个地方的时候,他手下的将领们突然拿出一袭黄袍给他披上,赵匡胤不得不率兵造反,建立了宋朝,这就是“黄袍加身”的故事。
  实际上,黄色染料出现的时间也很早,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大量丝织品就是被染成了黄色的,经过科学家鉴定,它们使用的染色剂其实是从栀子中提取出来的。这也是我国古代运用最广的黄色染料。
  栀子也是一种茜草科植物,不过它用来染色的不是根茎,而是果实,每年秋季,人们把采摘到的栀子果实摘去果梗和杂质,然后放到热水中烫一下再晒干,再经过复杂的炮制过程,就能得到让人眼前一亮的黄色了。除此之外,槐花、黄芩的根以及姜黄等都可以用来染出黄色。
  有了红、黄、蓝三原色之后,还可以把它们互相混合获得其他五彩缤纷的颜色,比如说红色和黄色掺和在一起,就得到了橙色,而红色和蓝色混合,就能得到紫色,等等。有人曾对吐鲁番出土的唐代织物做色谱分析,其中有二十四种颜色: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鹅黄、菊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天青、翠蓝、宝蓝、赤青、藏青,等等。到了清代,染色工艺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人这样描绘清朝乾隆时的上海染坊:
  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有漂坊,染黄糙为白;有杂色坊染黄、绿、黑、紫、虾、青、佛面金等。
  清朝的草木染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不过没过多久,化学印染工艺传入中国,古老的技艺很多也都断绝掉了,今天想要拾起来,想必很难。
  唐代狩猎纹印花绢(局部):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使用植物染料印染,在淡黄色平纹绢地上显出白色骑士弯弓射兽图案,生动漂亮。
  拉丁学名:polygonumtinctorium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石竹目,蓼科,蓼属。
  草本染料植物,分布在中国辽宁、河北、山东、陕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