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淡轻黄,花中一流:桂
作者:安迪斯晨风      更新:2022-04-22 01:54      字数:3887
  每年的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家家户户团圆之时,也正是一个适合讲故事的时节。
  圆月的故事你一定听烦了,嫦娥和她的玉兔也屡屡见于笔端,广寒宫听起来和这个团圆的日子又有些格格不入,所以,看看这月亮上唯一的植物——桂树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传说在月亮上有座广寒宫,中国神话中最美丽的女神嫦娥仙子就住在这里。孤寂的月宫中没有朋友陪伴,只有一只会捣药的白兔做宠物。突然有一天,月亮上来了一个名叫吴刚的仙人,他相貌英俊,谈吐不俗,又有着八块腹肌,很快就跟嫦娥仙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是好景不长,心理阴暗的玉皇大帝嫉妒吴刚,就在月亮上栽种了一棵高大的桂树,命令吴刚用巨斧去砍伐它。然而这棵桂树并不是普通的树,它有着奇特的再生功能,被砍开的树皮会立刻愈合,于是吴刚只得一下又一下地不停砍下去。
  这个类似西方神话中“西西弗斯推巨石登山”的故事,最初出自唐代段成式编写的《酉阳杂俎》中:“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不过,这个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偏折,因为它对吴刚最初的描述是这样的:他原本是西河人,是一个学道者,因为犯下了不该犯的错误,就被神仙谪贬到月宫伐木,这一伐就是几千年。
  其实吴刚的故事是唐代才有的,比那株巨大的不死桂树出现得要晚很多。西汉时期皇族淮南王刘安编著的神仙道家著作《淮南子》中仅仅说了一句“月中有桂树”,没提吴刚,也没提蟾蜍,后来这句话在流传过程中被无限发挥,不但桂树越长越高,而且有了神异色彩,更成了吴刚斧子下的受害者。
  我们知道,月球上是一个荒凉的世界,没有蟾蜍,没有玉兔,嫦娥仙子、桂树和伐木工吴刚当然也是不存在的。这些传说中的人物和动植物全都源自古人对月中斑驳阴影脑洞大开的想象。那么,古人为什么会把月中阴影想象成桂树,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树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从汉代到晋代都流行神仙方术,桂树很幸运或者说很不幸地被这些企求长生不老的方士看中,认为是一种可以跟茯苓、灵芝等媲美的灵药。比如说晋代文学家干宝在《搜神记》中记载:“彭祖者,殷时大夫也,历夏而至商末,号七百岁。常食桂芝。”
  食用桂花和灵芝当然不可能让人活到700多岁,不过这也说明古人确实一度把桂树当成神奇的植物,这样一来让它和因为偷食仙药飞升的嫦娥仙子为伍,也就不算突兀了,至于后来吴刚出现,很可能只是古人习惯性地想要给嫦娥凑一个对象而已。然而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在《灵宪》中说:“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我们所认识的嫦娥美人原来竟是一只蟾蜍!这样一来,吴刚先生就实在是太可怜了。
  桂树和中国人的不解之缘
  桂树这种植物当然也不是唐代才出现在我们中国人的视野里的。流传在山西省汾阳地区的一个传说故事或许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它久远的过去。话说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年轻时争权失败被流放外国,身边只有狐毛、狐偃和介子推几个人相伴,一路颠沛流离。有一天,重耳饿得实在受不了了,介子推就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给他吃,这才挨过难关。
  后来晋国发生了内乱,重耳回国当上了国君,也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可是曾经跟他一起度过苦难的介子推却回乡下隐居,死活不愿入朝为官,晋文公想要放火逼他出山,没想到玩大了,介子推抱着他的老母亲被活活烧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他的墓上栽种了几株桂树,据说可以护佑他的灵魂不会消散。
  春秋时期的山西到底有没有桂树,我们无法下定论,不过战国时期南方地区的楚国应该就已经对这种植物非常熟悉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九歌》中写道:“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所谓“桂浆”,指的是加了桂树皮酿造的美酒,有辛辣刺鼻的味道;“桂旗”就是用桂花装饰的旗帜。和屈原同一时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也说“物为美者,招摇之桂”,也是对这种美丽而又芳香浓郁的树的极尽赞美之词。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以举国之力修建上林苑,其中引种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奇花异草,桂树也由此告别了自由自在的野生生涯,成了一种栽培观赏植物。汉代人刘歆编著的《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奇花异树,其中有桂十株;武帝破南越后,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由此可见,桂树正是在汉武帝时期从温暖潮湿的南方背井离乡来到北方安家的。
  桂花原本是指金桂(osmanthusfragrans),后来才培育出了丹桂、四季桂等多个变种,它们都属于木犀科木犀属,所以桂花又称木犀,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们的树干截面纹理有点像犀牛的角。这些植物都有着卵圆形的叶子,开一串串香味扑鼻的小花,只不过花色不太一样,株型也有所区别。
  桂树为什么叫“桂”呢?因为它的叶子长得有点像古代的一种常用玉质礼器——“圭”,这种东西是长条形的,上半截是圆形或者剑头形,看起来确实跟桂树叶有三分相似。也有人说是因为桂树叶的叶脉形状像是“圭”字。
  各种各样的桂树大多数都起源于我国西南部,尤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出产最多。晋代博物学家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一书中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合浦正是广西北海市下属的一个县,最常见的岩桂(也叫木犀)最初便生长在这里的群山之巅上。另外,现在喜马拉雅山麓还能找到一些木犀科的野生品种,在邻近的印度、尼泊尔等国也有种植。
  文人骚客都爱桂花
  本身就已经有着清雅高洁的容颜和甜香醉人的香气,再加上月宫神话的襄助,桂花迅速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最为出彩的角色之一。唐朝诗人几乎全都是桂花的忠实拥趸,李白、王维、白居易等人都有关于桂花的诗句传世。其中我最欣赏的要数王维先生的名作《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所欣赏的桂花竟然在春季开放,很可能是又名“月桂”的四季桂,这是一种现在已经比较少见的桂花,虽然可以四季开花,但是香气却不够浓郁。
  宋代的女文豪李清照在词作《鹧鸪天》中把桂花又抬举了一等: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在她看来,尽管桂花长得并不艳丽惊人,也不像那些名花一样受人追捧,但是它的温柔香浓却是那些名花羡慕不来的,这样的花才堪称是“花中第一流”。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堂弟考中进士之后,赠送给他一首诗,其中两句写道:“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从此之后,人们又把考试中名列前茅的人称为“蟾宫折桂”,桂树也就有了另一层美好的寓意。所谓“蟾宫”,是指传说中月亮上的广寒宫,是嫦娥仙子的居所。
  至于后来“桂冠”也用来表达这一含义,却是现代的事情了。因为这里“桂冠”的“桂”指的其实是“月桂树”,一种生长在欧洲南部的植物。古希腊时期的奥运会常常用它的枝条编作头环,奖励给比赛获胜的英雄,称为“桂冠”。不过月桂树属于樟科月桂属(laurusnobilis),跟我们所说的桂树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只是叶子的形状有一些相似而已。
  题外说一句,用作香料的“桂皮”也跟桂花没什么关系,它是另一种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的皮制成的。
  又到了“吃”的环节
  桂花之所以有着浓郁的甜香,是因为它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芳香物质。所以它不仅仅可以观赏,还可以用来食用或者酿酒。不过必须注意的是,鲜桂花不能摘下来就吃,必须经过蒸制杀毒或者糖渍后,才可以食用。
  桂花制品中最美味的莫过于桂花糕,相传明末有一位小贩从桂花的香气中找到了灵感,将鲜桂花收集起来挤去苦水,然后用蜂蜜浸渍,再与蒸熟的米粉、糯米粉、熟油、精糖拌和后蒸制成熟,吃起来满口软糯香甜的滋味让人浑身舒泰,这种做法流传至今,依然盛行不衰。
  桂花酒更是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了祭祀鬼神常用的酒类,如屈原在《九歌》中所写的“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桂酒就是用桂花酿的酒。
  现代以来,桂花酒因为毛主席词作《蝶恋花·答李淑一》中“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一句而为国人所熟知。清代潘荣陛编著的《帝京岁时记胜》中也记载,八月中秋最适合饮用的就是“桂花东酒”。
  那么桂花酒如何酿制呢?
  每年八月桂花盛开的季节,挑选一些含苞待放的桂花,再加入酒曲和白糖入坛密封三年,再开罐时即可闻到一股醇柔的桂花酒香,让人不由得垂涎欲滴。
  桂花还可以制茶,采摘鲜桂花后须得立刻糖渍,否则干枯之后,所含香精油也就大部分挥发掉了。糖渍鲜桂花和精制的茶坯一起窨制后,便成为一种名贵的花茶,芳香持久醉人,十分好喝。有趣的是,桂花可以分别跟绿茶、红茶或是乌龙茶结合,每一种桂花茶都有着独特的口感和香气。
  因为神话传说中桂树和月亮的特殊关系,这些和桂花有关的饮食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中秋节的必选。在清冷的月光下,拈一块桂花糕,啜两口桂花茶,遥望月亮中那株传说中高大茂盛的桂树,真是一番难得的雅韵啊!
  如今桂树早已不仅仅在南方种植,而是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华北很多地方也种植丹桂、四季桂等品类。不过在很多人心目中,桂花仍是独属于江南的华美景致。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中所写的: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元代嵌螺钿广寒宫图漆器残片:北京市西城区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用精美的线条描绘了月宫中的美景,其中的桂树甚至带有一丝类似凡·高作品的现代美感。
  拉丁学名:osmanthusfragrans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木犀目,木犀科,木犀属。常绿阔叶大乔木,桂花原产中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东段,印度、尼泊尔、柬埔寨也有分布。现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湖北等省区均有野生,淮河流域至黄河下游以南各地普遍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