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香科柑橘属中的翘楚:橙
作者:安迪斯晨风      更新:2022-04-22 01:54      字数:3353
  托朱自清先生的福,“我去给你买个橘子”这个梗突然在网络上火了起来。不过大概很少有人知道,从三国时期开始,橘子就跟父爱联系在了一起。
  裴松之在《襄阳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三国时期的吴国有一位丹阳太守,名叫李衡,他是一个“耙耳朵”,家中财政大权全被老婆掌握。可是他老婆的理财能力实在堪忧,他担心将来子孙后代没有饭吃,就想了个办法,偷偷派人在武陵龙阳汜洲上种下了1000株橘子树。
  临死的时候,他对儿子说:“我给你安排了上千的‘木奴’,从此咱们家就衣食无忧了。”后来他种下的橘子树果然每年都能获丰收,“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他给孩子们留下了一笔永远吃不尽、用不完的财富。
  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来,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热爱吃橘子了。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写道:“夫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短短一句话里面竟然提到了三种柑橘类水果:橘、柚和枳。如果再加上汉代以后出现的橙子,可以说,柑橘类水果撑起了我国古代水果界的半壁江山。
  三位老祖先
  我们平时所说的柑橘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不管是巨大的环柚,还是袖珍的砂糖橘,不管是酸掉牙的柠檬,还是甜如蜜的脐橙,甚至包括奇形怪状的佛手柑,几乎所有的柑橘类植物都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南方地区。
  今天来看,培育成柑橘类水果的芸香科植物,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叫香橼,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枸橼,是一种果皮非常厚实的水果,形状有点像柠檬,但是表皮更加粗糙,果肉不是很多,又苦又涩,而且还很酸,难吃得很。东汉时期的博物学家杨孚在《异物志》中就直接吐槽香橼说:“皮有香,味不美。”他还认为这种水果可以治疗“葛、苧”两种毒物的伤害,也不知是真是假。不过古人摘香橼多半是为了闻它的香味,后来甚至用它做亲本专门培育出了一种长相怪异的“佛手柑”,可以用在果篮中作为点缀。
  第二种柑橘类祖先就是我们常吃的柚子了,不过请注意,很多时候,古人都分不清橘子、柚子和橙子,仅仅是按个头大小来区分它们。比如《尚书·禹贡》里面说大禹把天下分成九个州,扬州进贡的水果珍品就是“橘柚”,汉代学者孔安国注释说:“小曰橘,大曰柚。”另一位学者颜师古则说:“柚似橘而大,其味尤酸。”不过,今天这种像西瓜一样大的大柚子,古人大概没见过。
  第三种柑橘类的祖先叫宽皮橘,顾名思义,就是那种果皮特别宽松,“用户体验十分友好”的橘子,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吃到的橘子。正是它在天然环境中和柚子的杂交,诞生出了个头、轮廓像橘子,而果实紧密像柚子的橙子。而橙子再跟宽皮橘杂交,就成了各式各样的柑。不过柑和橘实在是不容易区分,一般把南方种植、个头稍大的叫作柑,但是硬要说它是橘子,也没人能说不对。
  在春秋战国时期,橘子和柚子的种植范围扩展到了长江流域。《列子》中说,在吴国和楚国有一种长得特别高的柚树,它“碧木而冬生,实丹而味酸”。虽然酸,但仍然是一种特别珍贵的水果。不过这种树只能在南方生长,一旦挪到了北方,就变成了果实苦涩的枳树。
  到了战国末年,楚国人屈原可以说是柑橘最忠实的迷弟了,在千古传颂的《橘赋》中,他写道:“后皇嘉树,橘徕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这里说的是橘树扎根南国,痴心不改品质,更暗喻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千年的误会
  从植物学角度上,以上所提到的水果,不管是橘子、柚子、橙子,还是香橼,都属于芸香科柑橘属,它们之间的杂交衍生出了庞大的家族。它们还有两个近亲属,一个就是我们常吃的金橘(或者叫金柑),另一个则是不太好吃的枳(或者叫枸橘)。
  可能很多人分不清金橘和橘子,觉得它只是一种皮比较厚的橘子,其实不是。金橘是金柑属的当家大哥,它长得金黄油亮,一看就特别漂亮,果肉虽然少,但是可以带着皮一起吃。味道嘛,确实有点酸,不过看在它营养丰富的分上,还是忍了吧。当然,金橘还可以做成蜜饯,拿来吃,味道会更好。
  我国宋代就已经培育出了跟现在一模一样的金柑,在宋代学者韩彦直撰写的《橘录》中记录了14种柑橘类水果,其中就有金柑:“金柑在他柑特小,其大者如钱,小者如龙目。色似金,肌理细莹,圆丹可玩。啖者不削去金衣。若用以渍蜜尤佳。”
  相比之下,枳属在历史上受到的待遇就实在太惨了。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浑身生满硬刺的植物,它的果实看起来非常诱人,但是尝过之后,却大失所望,因为实在是太难吃了!不但壳硬邦邦的,而且果肉也酸涩不堪。明代医学家卢之颐所写的《本草乘雅半偈》中就说:“橘皮苦不可食,肉甘可食。橙皮甘可食,肉酸不可食。柑皮肉酸甘,皆可食。枳皮肉皆不可食。”当然,他这里说的橙子并不是我们熟悉的甜橙。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充满嫌弃地说:“枸橘结实大如弹丸,形如枳实而壳薄,不香。”其实这种不香的枸橘也是枳属的一种。
  果子不能吃,又不香的果树能干什么呢?可以用它的树干做木砧来嫁接柑橘,就像我们可以用杜梨树来嫁接梨树一样。不过,橘树大多数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如果在北方嫁接,往往就冻死了,长出树苗来还会是枳树。这种奇特的现象让古人有了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橘树种在北方就会变成枳树,而枳树长在南方就会变成橘树。
  《周礼·考工记》上就提到过“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使然也”,认为气候变化可以改变橘树的果实形态。当然,我们最熟悉的还是春秋时期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为了羞辱作为齐国外交官的晏子,特意抓来一个在楚国当盗贼的齐国人。没想到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个好好的齐国人跑到了你们楚国,就突然变成了盗贼,这又该怪谁呢?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橘和枳根本不是同一个属的植物,当然不可能变来变去。
  柑橘的文化史
  毫无疑问,我们的先辈非常爱吃柑橘类的水果。在资源匮乏的先秦时期,能够吃到多少橘子竟然要靠官位来决定。比如《孙子算经》中就有一道数学题:“今有五等诸侯,共分橘子60颗。人递加3颗。问:五人各得几何?”答案是:“公得18颗,侯得15颗,伯得12颗,子得9颗,男得6颗。”连最高职位的公爵也才分到18颗橘子,可见当时橘子的宝贵。
  战国时期吕不韦的门客们编撰的《吕氏春秋》中曾说到天下最美味的水果:“果之美者,江浦之橘,云梦之柚。”在秦朝建立之后,甚至专门建立了从巴蜀地区给宫廷特供橘子的官员机构,称为“橘官”或者“橘监”。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了西汉时期,不过官名改称为“橘丞”。
  因为橘子不是一般人家能吃到的,所以有资格吃的人也就格外珍惜。汉朝末年有个叫陆绩的人,从小就聪明伶俐,而且非常孝顺。在他六岁的时候,跟着大人到富二代袁术家里去玩。袁术拿出好多橘子给他们吃,陆绩吃饱以后,还在袖子里藏了三个准备带回家。谁知这一举动被袁术发现了,就开玩笑说:“陆郎啊陆郎,没想到你还会偷橘子啊!”
  小陆绩却说:“我母亲特别喜欢吃橘子,我这是带回家给她老人家吃的。”一番话说完,大家都觉得这个孝顺又机灵的孩子真是奇才。不知道这橘子到底有多好吃,才值得陆绩不要脸地偷上一回。
  也是在东汉时期,橙子也出现在了我们中国人的食谱上,不过还是相当名贵。《东观汉记》记载,汉光武帝在位的时候,招待匈奴南单于用的水果有橘子、橙子、龙眼、荔枝等。甚至直到1000年后的北宋,好吃的橙子也还是皇帝送给情人吃的珍品。因为橙子多生长在南方,为了去除长途运输中产生的酸涩味道,往往要蘸盐来吃,适当的咸味更能提升甜度。
  宋徽宗特别喜欢跟名妓李师师勾勾搭搭,一天夜里,他偷偷跑出宫去看李师师,带的礼物就是新上市的橙子。哪知道这天李师师还有一位入幕之宾——诗人周邦彦躲在她的床下。这就是后来那首《少年游》中“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的由来。想想看,洁白纤细的美人玉手,映衬着黄澄澄的可爱橙子,再加上如雪如玉的吴盐,是一幅多美丽的景象呀。
  一般来说,橘子、橙子和柚子成熟的时节都在秋季,喜欢柑橘类水果的人,可以大快朵颐了,所以大吃货苏东坡才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牙雕橘子:近代作品,福建博物院藏。牙雕是指以象牙为材质进行雕刻,制作上惟妙惟肖,颇具匠心。象牙制品交易违法,要想欣赏牙雕工艺品的美丽,请去博物馆吧。
  拉丁学名:citrussinensis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芸香目,芸香科,柑橘属。小乔木,起源于东南亚,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