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佛性的树:菩提
作者:安迪斯晨风      更新:2022-04-22 01:54      字数:3170
  佛教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佛教禅宗的高僧五祖弘忍算到自己时日无多,就召唤了自己的弟子们来,请他们每人写上一段“偈子(诗句)”,阐述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弟子中最受瞩目的首席神秀挥毫而就,写出的偈子获得了满堂喝彩:“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他把人的身体比作具有佛性的菩提树,把心灵比作一尘不染的明镜台,然后发下了每时每刻不忘擦拭的宏愿,可以说是极具水准了。
  然而弘忍禅师看完,却皱了皱眉头没说话,正在此时,名不见经传的另一弟子惠能突然吟诵了一首石破天惊的歌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写的这几句明显是针对神秀的偈子而来,却处处暗合佛家理论当中“心无所住,无所挂碍”的至高境界,胜出了神秀一头,他一跃而成为禅宗六祖的候选人。
  说起菩提树,我更关心的其实是菩提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都市男女们流行起了戴手串。一颗颗泛着油光的植物种子被打磨得发亮,戴在中年男人肥嘟嘟的手臂上,颇有几分喜感。如果你凑过去问他这油腻腻的手串到底是什么材料,多半会得到一个同样的回答——“菩提子”。但是如果你再往深处问,到底什么叫“菩提子”?这些虔诚的手串爱好者多半就答不上来了。
  这是因为菩提子其实只是一种俗称而已,其种类繁多,可以说是叫人叹为观止。我手头有一串由18种“菩提子”组成的“十八子”手串,其中从无患子到山核桃,从龙眼核到野菠萝子(露兜树的种子)不一而足,实在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了“菩提子”的。
  另一方面,在我国各地的寺庙中,也往往都因地制宜地将无患子、银杏、蒙椴、七叶树等称为“菩提树”。“菩提”广大的胸怀还包含了文艺界、地名界,比如我们熟悉的舒伯特名曲《菩提树》和德国著名的菩提树大街,其实都和真正的菩提树没有一毛钱关系,人家是正儿八经的椴树。
  源于佛教的“菩提”
  为什么我国人民如此爱好“菩提”这个词?很显然是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菩提”实际上就是梵语“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而佛教当中的“佛”,意思也是“觉悟者”。所以在佛教当中,往往把菩提树和佛祖联系在一起。比如唐代著名的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就记载说:“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释迦牟尼佛祖是在菩提树下成佛,自然也就给菩提树带来了几分佛性,毕竟《西游记》当中说曾经吃掉过佛祖的孔雀大明王都被封为佛母,那菩提树被称作“佛树”也是合理的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真正的菩提树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它一点也不神秘,只是一种在印度地区常见的树木而已,大概相当于我们常见的槐树、杨树。不过因为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说法影响力实在过大,乃至于连现在菩提树的学名种加词religiosa都是来源于“信仰”一词。
  真正的印度产菩提树是桑科榕属的植物,在《中国植物志》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归属于榕亚属下榕组菩提树系,就亲缘关系来说,和我们常见的盆栽榕树、橡皮树、小区里的无花果树都是一家人。菩提树是一种热带植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户外都很难存活,所以我们在各地寺庙中能看到许多不同的“菩提”,但往往都不是“真菩提”。
  并不神秘的菩提树
  菩提树原产于东南亚地区,是一种大型乔木。但在其年幼的时候,会附生在其他树木上,所以在其原生产地,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菩提树的幼枝出现在已经死亡的树木枝干之上,颇有死而复生的神秘之感。成年的菩提树高达15~25米,胸径30~50厘米,在印度的平原地形上,高大的菩提树非常醒目。且菩提树具有如同华盖般巨大的树冠,能够遮蔽热带地区强烈的日光和暴雨,因此一直以来都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与崇敬。现在如果你到我国的傣族聚居区,依然可以看到很多被无数彩色丝线缠绕的巨大菩提树,这就是例证。
  菩提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其有着滴水尖的叶片。作为一种生活在高温多雨地区的植物,菩提树的叶片在漫长的进化中也适应了这一气候特点。菩提树的叶片非常薄而坚韧,手感光滑细腻,将叶片放于阳光下观察,可以看到其中叶脉繁复而接连不断,如金色的脉络般布满绿色的叶片,仿佛精美的织物。
  菩提叶的叶尖如同长长的凤尾,飘逸而不失美感。这并不仅仅是装饰,还有着实际的用途。菩提树的原产地雨季降水充沛,高湿度使得真菌等病原体十分活跃。叶面上的积水既会增加植物感染病原的概率,也会形成透镜效应,聚焦阳光而灼伤叶面。
  因此,菩提树的“滴水尖”就意外地有用。在下雨时,细密的叶片利用水的表面张力,让水珠在重力作用下汇聚到叶片长长的尖端,再将这些落在叶面上的雨水由叶尖滴下,排干叶面的水分,保证叶面的健康。
  当然,除了实用的生存作用外,这样独特的叶型与构造也极具艺术审美价值。在东南亚,由菩提树树叶制作而成的工艺品是当地一大特色。从叶面绘画、雕刻到叶脉书签不一而足,其主题多为佛教故事,精美之余,也颇有别样意味。
  菩提树的历史
  菩提树与人类相伴的历史非常久远。远在佛教诞生之前,菩提树就已经是印度教所崇拜的对象。在印度教中,菩提树本身就是抵御邪恶和给人祝福的意象,因此佛祖悟道选择菩提树,正是印度教对佛教产生影响的体现。不过真正将菩提树的意象发扬光大的,还是要算佛教。
  菩提树可以用扦插法来繁殖,通俗地说,就是可以剪一枝插在泥土里成活的。以最著名的佛陀悟道之树为例,在我国唐代时期,佛陀悟道之树尚存,在玄奘求法游历至摩揭陀国时,还曾亲眼见到。这棵菩提树原树在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时被毁,但并没有完全灭绝,因为相传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的妹妹曾经把这棵菩提树的树枝带到了斯里兰卡并种植成活。时过境迁之后,来自斯里兰卡的菩提树又以同样的方式回归了印度,在另一种意义上形成了一个“轮回”。
  不过,随着佛教的传播,尤其是向北方传播,作为佛寺庭院必备菩提树的水土不服问题也就越发严重。在我国的广东云南尚可看见室外种植的菩提树,再往北,就只能栽种于温室了。不过本来佛教中,尤其是中国本土佛教就讲究破妄求真、直指本心,菩提树是觉悟的象征,而非具体有形之树,那么,只要是高大俊美的乔木,是不是菩提又有何妨呢?于是,那千姿百态的菩提树也就应运而生了。不过,如果大家有机会到印度或者东南亚,还是可以寻访下真正的“五树六花”,体会下佛教中的植物学。
  用菩提子做成手串,不时捻来数去的行为其实也来自佛经。据《校量数珠功德经》说:“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时掐念,或但手持,诵数一遍,其福无量。”看来念佛有好装备还是很重要的,使用菩提子念珠,积攒福报的速度就是快!不过,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说到的菩提子,其实跟菩提树没有什么关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无花果树的远亲,菩提树结的果子也和无花果有点相似。那个肉肉的小球其实是隐头花序发育而来的聚花果。可惜的是,只能用来作为装饰品,而不能吃,其中真正的种子极为细小,能用来播种,但绝对不能拿来做手串,所以说,正宗的菩提子是根本不存在的。就连佛教僧人们每天捻来捻去的手串,其实也多是用了来自草本植物薏苡或木本植物无患子的种子,至于现在市场上种类繁多的所谓“菩提子”,就更难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了。
  我们信仰佛教,崇敬菩提树也无妨,但追求真正的菩提子,那就大可不必了,毕竟“菩提本无树”嘛,做人哪,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心了,至于戴在手上的菩提子手串到底是什么东西,并没有那么重要啦!
  莫高窟419窟人字披画须大拏太子本生:佛经中的一个譬喻故事。画中有许多植物,最明显的就是有着滴水尖叶子的菩提树。在佛教当中,菩提树往往和佛祖联系在一起。
  拉丁学名:ficusreligiosal.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荨麻目,榕科,榕属。
  常绿大乔木,在中国广东沿海岛屿、广西、云南北至景东,多有栽培。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越南、锡金、巴基斯坦及印度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