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臣论吏治(三)
作者:凤鸣岐山      更新:2022-04-04 08:41      字数:2050
  “陛下,宫门将落匙矣,您看这……”
  就在太宗因赵文振的长篇大论而陷入沉思之际,却见徐恩托着个放着十数块牌子的托盘轻手轻脚地走进了御书房,冲着太宗便是一躬身,轻言细语地提醒了一句道。
  “朕今日就不回后宫了,尔且着人来多点上些蜡烛便好。”
  自长孙皇后病故后,太宗对后宫之事就已不是太热衷了的,这会儿正被赵文振所描述的政体改革吊起了兴趣,又哪有心思去掀牌子的。
  “诺!”
  按朝规,落匙之后,外臣是不能继续留在宫中的。问题是太宗此时的态度是如此之不耐烦,徐恩又哪敢有甚违逆,只能是无奈地应了一声,匆匆便退出了御书房。自去安排相关事宜不提。
  “按卿所言,省之一级要设如此多的衙门,朝廷负担岂不重焉?”
  太宗没去理睬徐恩的离去,默默思忖了片刻之后,这才提出了个关键性问题来。
  “陛下误会了,衙门虽多,然,各衙门之属官却无须多设。且容微臣一一述说了去,首先,巡抚衙门乃是专抚一地之掌总,凡省内之机构皆是其下辖,又何须多设属官呢,依微臣之见,只设巡抚一人,再辅以不入流之文吏十数人足矣,当然了,衙役两班还是要的,凡有大事,自可调省内各衙门为佐。”
  “其次,布政使衙门可设布政使一人,下设经历司,主官一人,文吏若干,主管往来文移之事;又照磨所,主副官各一人,文吏若干,主掌全省之屯田、水利、勘验、审计等诸般民政事宜;再设理问所,主副官各一人,文吏若干,主管复核刑名,另设管库、管仓各一名。下属吏员若干。”
  “其三,按察使衙门可设按察使一人,副使可设可不设,下设佥事若干,按各省之具体情况来定,主掌全省刑名事宜,并兼管本省驿传。”
  “其四,指挥使衙门,设正副指挥使一人,佥事若干,下设经历司、断事司、巡防司,各有主副官一人。文吏若干,凡地方上之重大军务,皆须得三司合议,并联署之后,方上报指挥使,并由指挥使上报朝廷裁决,无故擅自调兵者,以谋逆大罪论处。”
  “其五,监察御史衙门,每省可设监察侍御史一人,监察御史若干,文吏、衙役按实际情况定数。督察全省之官吏言行。”
  “有此五大衙门彼此牵扯,交互监督,朝廷掌控地方之力势必大增,实利大于弊也,再配合以都护府之设置,我大唐进可开疆拓土,退可保举国之绥靖,何愁万世基业不成哉。”
  也亏得赵文振当初在警校时曾是个键盘侠。没少在网络上冲浪,对历朝历代的官衙设置并不算太过陌生,再结合自身对组织架构的理解,一番陈述下来,当真说得个头头是道。
  “嗯……,爱卿所言不无道理,若是州改为府,其机构设置又当如何更易呢?”
  太宗默默地思忖了良久,最终还是觉得赵文振所描画出来的组织架构确实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上的掌控力,心下里已是起了变革之想头,但却并未急着下个决断。
  “回陛下的话,州既已改成了府。原先之架构便已不再适用,微臣以为当设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三大机构,下可辖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以对应朝廷之六部。再设铺长房:掌邮传及迎送官员之事,各房皆以典吏为首,吏员若干,皆不入流。如此,知府衙门之官员当可精简至十人以下,至于县衙么,倒是没有更易之必要,唯里、亭、村之设置或可加强些,以确保朝廷之政令不致有误传之虞。”
  在赵文振看来,中央集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削弱地方官府的权力,于此基础上,府一级的机构设置自然是要以精简官员为主导,在上头多了许多婆婆的情况下,知府衙门也就没了称霸一地的资本,再配合上流官制,起而造反的可能性已是微乎其微。
  “爱卿的意思是多设吏少设官,朕没理解错罢?”
  赵文振今日的所言所述中,信息量着实太大了些,饶是太宗当了十几年的皇帝。也须得反复琢磨,方才能领悟到其中之精髓。
  “确然如此,官一多,便难免有人浮于事之嫌,彼此推卸责任之下,地方吏治实是堪忧,而吏多了些倒是无妨,只消监察御史衙门不消极怠工。当不致有扰民之虞也,且吏本就不定员,进退皆可从容,所谓精兵简政,莫过如此。”
  大唐目下的吏治表面上看起来还成,可实际上么,表现优异的也就只是关中、河南等临近京畿之地罢了,其余各处人浮于事的情况其实已经相当严重了,不说别的,光是所谓的州司马、各王府、公主府属官之类的闲官便有着上千人之多,再算上荫蔽的闲官也有千余人之众,这些人都属于拿着俸禄不干事的主儿,若是老老实实地拿俸禄也就罢了,偏偏其中大多数人都是惹事精,欺男霸女的事儿当真没少干,也就是大唐目下正值蒸蒸日上的强盛时期,问题大多都被掩盖住了,一旦大唐到了由盛转衰时,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就会成为大唐崩溃的诱因之一,在赵文振看来,那是半点都轻忽不得的。
  “精兵简政么?这个提法倒是不错,只是若真如此行了去,爱卿恐怕就得招来无数骂名了。”
  对赵文振所提出的这一套政体革新方案,太宗大体上是认可的,也觉得确实有革新的必要,只不过这么一整之后,那些州刺史等既得利益阶层只怕会将赵文振给恨上了,一念及此,太宗可就不免有些犯踌躇了。
  “微臣问心无愧,何惧流言,苟利社稷,万死不辞!”
  那些地方豪强们的怨怒,赵文振压根儿就没放在心上,但消圣眷不衰,那他就有着在短时间里再往上一跃之可能,而这,于他而论,已然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