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黑伏
作者:最后一名      更新:2022-03-27 20:03      字数:2333
  龙之大陆上,有无数条河流,但是在大虞朝所处的龙陆中央区域内,真正有上万里长,称得上大江大河的只有两条,这两条大江河都是从西向东流,最终注入东海之中。
  这两条江河从北往南分别是黑水河与长江。
  黑水河可以说是龙陆中央王朝的母亲河,龙陆人从上古时代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无不是沿着黑水河的流动而发展,所有的王朝也都以占据着黑水河流域而自称其为中央王朝。
  如今,占据着黑水河大部分流域的,正是大虞王朝,大虞朝自立国到如今已然历时五百年,也算是一个十分悠久的朝代了。
  经过这些日子,玄康仔细地观察后发现,大虞朝的生产力水平,最多也只是相当于交错空间的宋朝而已。
  在科技上,造纸术早就已经发明出来,活字印刷术才刚刚起步。在工业上,麻织品还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丝绸也是富贵人家的标配,不过,棉花和棉布已经出现,只是还没有大面积的推广。棉花的主要作用,也只是做棉被和棉袄,用作驱寒。
  不过,在文化方面,大虞朝还是很有成就的,尤其是诗文,在文人间甚为流行。在个朝代里,看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并非是看他的见解,而是看他会不会写诗文。
  东齐国位于大虞朝的东边,据说当年东齐国的开国国君——齐祖君,曾是虞朝开国太祖皇帝的马夫,因为救过太祖皇帝的命,在虞太祖立国之后,分封给了他一城之地,那就是如今的齐都城。
  当年得到虞太祖分封的诸侯少说也有五六百,最小的诸侯也有一城之地。但是,随着以后大虞中央王朝的衰败,各地的诸侯互相攻伐吞并,经过几百年的战争与发展,如今的大虞王朝实际上已然成为了一个空架子,割据势力雄霸一方,朝廷也只能望而兴叹,无能为力。
  此情形,看似像战国时代,却又不尽相同,毕竟诸侯国必须要尊崇虞帝为共主。仿佛春秋,却又有些不同,春秋时期的周王朝懦弱无能,为诸侯所欺,只是一道摆设。而此时的大虞朝廷还是很强势的,尤其是执掌着兵权的大将军,其实就是一个太上皇,他经常以朝廷的名义,号召各路诸侯去讨伐那些不听朝廷命令的势力。所以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哪一个诸侯敢真得宣布脱离大虞朝,自立为帝。从这一点儿上看,倒是很像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
  黑伏城,是东齐国西北部的重城,也是东齐国四城十州中的四城之一,因为位于黑水河与其支流伏河的汇流处,故名。这里也是一处水运和陆路的交通枢纽,黑水河从这里接纳了伏河之后,转而流向东北,进入到了北赵国与北燕国。
  从黑伏城沿黑水河逆流而上,西行一百里,就可以到达魏国和宋国边境,再逆水上行八百里,便可以进入到黑水河的另一个支流洛河。
  大虞朝的京城洛京,就座落在洛河下游,离着洛河的河口尚有两百里!
  从黑伏城往洛京去,走陆路穿越宋、魏两国,只有不到八百里路,而走水路,却要绕行上千里之多。
  ******************
  文玄康和李乐已经在黑伏城外的黑水河码头边的官船上,住了三天,他觉得身体好多了,只是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被附近风林寺半夜的钟声惊醒。
  风林寺,就位于旁边的风林山上,那座山虽然不高,但是苍松翠柏茂密繁盛,便是在这个大冬天里,都显得郁郁葱葱。风林寺虽然并非天下闻名,却也有几百的历史,据说是当初齐祖君为了纪念自己的生母,而出资兴建的报恩寺,所以这座寺庙多多少少,跟东齐王王室有些关联。
  如今风林寺的主持是明月禅师,玄康在小的时候曾经见过。
  乔飞又派人来催促他们起程了,这位太守已然将玄康当成了瘟神,恨不能马上送走。
  “告诉乔太守,我今日休息一天,明日一早起程!”玄康也有些不耐烦。
  那位参将大喜,报了声诺,快速地下船离去。
  李乐长出了一口气,对着玄康道:“其实我也早想走了,这个破地方,半夜里都叫人无法入眠!”
  “可是被风林寺的钟声惊醒?”
  “是呀!”李乐道:“你不是也天天被吵醒吗?”
  “我还好!”玄康淡淡地道:“暮鼓晨钟,倒也踏实!”他知道,风林寺半夜敲钟其实是在报时,子夜时分敲一百零八下,代表着保佑第二天平平安安。
  “难不成你想作和尚?”李乐开着玩笑。
  “如果可以的话,我宁愿去做和尚!”
  李乐无言。
  的确,此时对于玄康来说,以他二王子的身份,若是出了家,当了和尚,或许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明天要走了,我今天想去风林寺一趟,见一见明月禅师,也希望他能够给我些祝福!”
  “好吧,我陪你去!”李乐痛快地答应着。
  两个人下了船,出了码头,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穿过一片河滩,来到了风林山下,这里有一座风林书院,也算是东齐国有名的学府了,与齐都的齐都书院、湄州的湄州书院同称为东齐国的三大书院。
  在风林书院前,有一片很大的枫树林,只是此时还是冬季,枫树的叶子早已经落光,只有地下铺满许多枯黄的落叶,还带着未化的残雪。
  风林书院前的这片枫树林,也是黑伏城的一大胜景,因为林中立着许多的碑刻,都是历年来从书院毕业的学子所立。当然,这些碑刻良莠不齐,能够称为上品的的确不多。
  两个人来到风林书院前,便看到了枫树林中有许多的书生在那里高谈阔论,这些学生都穿着青布褥衫,戴着头巾,就是书院中学生的打扮,只是被他们围在中间的,却是一位黑衣篷发的男子,此人约有三十岁上下,相貌端正,留着短须,只是外表不修边幅,让人一见便觉得他有些放荡不羁。
  有一个学生的声音高叫起来:“毕修!你休要狂言,这片枫林中,这么多的碑刻,每一座碑上刻的都是好诗!就算你们魏国才子多,也不能笑话我们东齐国没有诗人吧?”
  “呵呵,在毕某看来,就算这片林子里的石碑再多,所刻所写,也不过是童稚幼学,无病呻吟而已!尽是丢人现眼之作,何谈得诗词呢?”
  玄康不由得站住了身形,转头看向那些书生,那个叫作毕修的人,虽然装扮邋遢,但是跟这些风林书院的学生站在一起,犹如鹤立鸡群一般,难怪他要嘲笑东齐国的这些学子呢?
  只是,作为东齐国的二王子,毕修的话,又令玄康有些生气,便站在那里,没有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