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取莱城
作者:
青梅煮酒 更新:2022-03-26 07:18 字数:15117
巧取莱城
1943年上半年,西南太平洋出现了麦克阿瑟所称的“长达6个月休战”。即将开始的新几内亚战役与巴布亚战役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后者是盟军为了遏制日军进攻莫尔兹比港,进而威胁澳大利亚的战略企图而进行的防御作战。现在,盟军为跳出日军绝对防御圈,将在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同时发起反攻作战。
1943年2月前后,日第十八军已经在新几内亚东部地区陆续部署了第二十、第四十一和第五十一师团。其中第五十一师团位于莱城和萨拉莫阿,实力最强的第二十师团驻守马丹,第四十一师团驻扎韦瓦克。第十八军司令官安达二十三中将拟在强化上述战略态势之后,由第二十师团进抵莱城,与第五十一师团共同向盟军发起反攻。日军重兵盘踞的三大据点相距较远——莱城距马丹500公里,马丹与韦瓦克相距300公里。三地之间仅有一些土著熟悉的羊肠小道,丛林和高山、河流横贯其间,行军异常困难。当初冈部支队从萨拉莫阿到瓦乌60公里,走了13天,就是最好的例子。实际上,日军三个主力师团处于各自隔绝的孤岛状态。
由于攻击瓦乌失败,莱城和萨拉莫阿直接成了日军第一线。偏偏驻守此地的第五十一师团在俾斯麦海海战和瓦乌之战中损兵折将,是三个师团中实力最弱的。师团下属的第六十六、第一〇二、第一一五联队中,每个步兵中队平均只有40~50人。即使加上后来增援的部队,包括第二十师团第八十联队第一大队及海军第七根据地部队,驻守莱城和萨拉莫阿的日军也不超过10000人,尚且比不上当初南海支队的实力。这支部队将最先迎来美澳联军的进攻。
鉴于莱城地区一马平川,易攻难守,颇具战略眼光的师团长中野决定,将主防线设在莱城以南30公里的萨拉莫阿一线,部分兵力在萨拉莫阿以南的穆保和纳索半岛设置前沿阵地。为确保萨拉莫阿和莱城的联系,中野同时在莱城以西15公里处的马卡姆海角建起了侧翼阵地,形成以莱城为核心的纵深防御体系。
由于新几内亚自然环境恶劣,中野推测盟军的进攻很可能来自海岸的两栖登陆。目前对莱城威胁最大的敌人,是盘踞在瓦乌的澳军部队。中野认为,与其坐等敌军来攻,不如以攻为守主动出击,拔掉眼皮底下的这颗钉子,完成冈部支队之前未竟的事业。他将目光盯上了澳军4月、5月间从瓦乌北上刚刚抢占的一处战略高地——拉布比亚山岭。该地位于瓦乌以北20公里,从其顶峰已经可以看到距莱城不远处纳索湾的荡漾碧波了。鉴于手下兵力有限,中野只能派出第六十六联队的两个大队实施进攻,负责空中支援的是负责新几内亚地区航空作战的陆军第六飞行师团白城子飞行教导团。
6月20日凌晨3时,亲临前线的中野指挥日军向澳军第六旅据守的山岭发起了突然进攻。白银重二少将教导团三个飞行中队的27架轰炸机和22架战斗机前来助战,遭到澳大利亚皇家空军46架战斗机的顽强阻击,无功而返。澳军阵地采取了鳞状纵深配置:最前沿是地雷阵,随后是长达数十米的鹿砦,最后才是密密匝匝的铁丝网。因为火炮严重不足,日军在澳军的多重障碍面前无能为力,只能以手榴弹和白刃战反复冲击,进展缓慢。到6月23日,在付出亡41人、伤131人的惨重代价之后,中野下令终止进攻,转入守势。据险而守的澳军损失轻微,仅亡11人、伤12人。但是,为了鼓舞士气,麦克阿瑟在公告中高调宣称“击毙日军逾千人”。
就在中野下令转攻为守的当天,盟军“车轮行动”的左轮正式启动。西南太平洋战区第一个登陆目标是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中的两个大岛——位于盟军两大战区中间的基里维纳岛和伍德拉克岛,前者距盟军占据的古迪纳夫岛仅110公里。麦克阿瑟认为,如果能够占取两岛,就可将盟军两大战区联为一体,在作战中相互支援。之前的航空侦察发现,两岛并无日军驻守,只要派人去把旗插上就ok了。
6月21日16时,美军第一一二骑兵团先头部队200人乘2艘运输驱逐舰从米尔恩湾出发,6月23日凌晨0时32分率先登上了伍德拉克岛。岛上无日军驻守使美军的登陆行动犹如闲庭信步。唯一意外是登陆行动事先未通知岛上的澳大利亚“斐迪南”。幸好在发生交火之前,游击队员听到登陆部队说的是英语,确定前方来人是友非敌,才未发生误伤事故。24日凌晨,第一五八步兵团通信排及第五十九工兵连顺利登上基里维纳岛。对这些突发事件,一直专注于拉布比亚山岭之战的中野一无所知。
在6月的最后几天里,恶劣天气阻止了盟军对拉包尔的空袭。美军第五航空队出动b-25、a-20等攻击机70架次,对莱城和萨拉莫阿的日军进行空袭。6月30日天气转晴,肯尼派8架b-17和3架b-24空袭了拉包尔机场。上述活动主要为了配合盟军在基里维纳、伍德拉克和纳索湾三地的登陆行动,同时策应南太平洋部队对伦多瓦岛和新乔治亚岛的作战。
6月30日,朱利安·坎宁安上校率美军第一一二骑兵团主力、第一三四野战炮兵营、海军陆战队第十二守备营及工兵一部总计2600名兵员,在澳大利亚重巡洋舰“澳大利亚”号、轻巡洋舰“霍巴特”号和2艘驱逐舰护卫下登上了伍德拉克岛,第一五八团第二营和第一四八野战炮兵营等2250人在6艘驱逐舰护卫下登陆基里维纳岛。本次行动中,美军对补给物资的卸载采取了一种全新方式。从汤斯维尔出发之前,坎宁安上校将大部分物资直接装上了300辆卡车,它们可以直接从登陆艇驶上滩头,这大大提高了卸载效率。
7月上旬,日军侦察机突然发现两岛出现了大量盟军部队。中野自顾不暇,只能将上述情况向马丹的第十八军司令部和拉包尔的第八方面军司令部汇报。今村已被美军在伦多瓦岛的登陆行动搞得头大,只能暂时做出“南拖北攻”的临时决策,下令第五十一师团在第六飞行师团的配合下与盟军展开持久作战,此节前文已有所述。
登陆美军立即全力以赴修建机场。7月14日,伍德拉克岛机场1600米跑道基本完工,初步具备起降c-47运输机的能力。7月23日,美军所罗门航空队第六十七战斗机中队进驻此地。7月11日,美军第六集团军司令官克鲁格中将登上了基里维纳岛,对机场施工进度大为不满。在他亲自督促下,7月底,该岛1500米跑道顺利完工,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第七十九战斗机中队于8月18日进驻。从这天开始,两个盟军战斗机中队开始为轰炸拉包尔和布干维尔岛的重型轰炸机提供护航。两大战区各派出一个战斗机中队,联手压缩了拉包尔日军航空兵的作战范围。
对麦克阿瑟夺取两岛的军事行动,后世战史专家褒贬不一。美国专家认为,此举不但延伸了澳洲大陆的海上防线,更为未来进攻拉包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本专家则认为,盟军大举出动占领两个无人防守的荒凉小岛,大肆修建机场及军事设施,纯属浪费人力、资材。从随后战争进程来看,美军对拉包尔采取了围而不攻、任其自生自灭的策略,两地机场所起作用的确不大。
盟军下一步攻击目标毫无疑问将是莱城和萨拉莫阿。在两大战术要点中,麦克阿瑟更看重莱城,因为那里有现成的良港和空军基地,同时可以控制宽阔的拉穆山谷。之前肯尼多次提出,希望在莱城地区建立未来进攻拉包尔和新几内亚北部海岸的航空基地网。况且莱城位于萨拉莫阿以北,日军防御相对薄弱。虽然将目光先盯上了莱城,麦克阿瑟依然试图通过佯攻,将驻守该地的日军调到萨拉莫阿去,之后再寻隙拿下莱城,切断萨拉莫阿地区日军退路并一举围歼之。
就在哈尔西南太平洋部队大举登陆伦多瓦岛的同一天,6月30日,美军第四十一师第一六二团第一营在萨拉莫阿东南30公里处的纳索湾发起了登陆作战。麦克阿瑟的意图在于,登陆美军自东向西向前推进,同时驻瓦乌的澳军第三步兵师第一、第十五旅自西向东发起进攻,造成盟军大举进攻萨拉莫阿之势,迫使莱城日军南下增援。
因纳索湾一带海岸暗礁密布,美军并未使用登陆舰、运输船等常规两栖登陆船只,而使用鱼雷艇运送部队。鉴于鱼雷艇航程较小,美军将出发地点选在了距登陆点仅75公里的莫罗贝。经过近两小时航行,美军于30日拂晓时分冲上了纳索湾海滩。
虽然美军三个连的770名官兵冒雨登岸,但哈勒德·泰勒中校的营指挥部却迷了路,只能在海上随波逐流。防御此处的日军只有一个步兵中队约300人和一个海军观察站20人,挡不住美军的猛烈攻势,美军以亡18人、伤27人的代价顺利占领滩头。次日,日军派战机39架攻击美军登陆船队和滩头阵地,遭到美军的战斗机顽强阻击,并未取得明显战果。
对新几内亚局势出现的突然变化,今村指示中野迅速集中兵力,将登陆纳索湾的美军赶下海去。中野深知自己兵力不足,应付瓦乌澳军和纳索湾美军其中一路都显吃力,更别说同时压制两路来袭之敌了。同时中野认为,纳索湾缺乏现代化港口设施,登陆美军不可能迅速打开局面。如果倾尽全力发起大规模进攻,有限兵力很可能在美军强大的海空打击下损耗殆尽。因此,他只向纳索湾象征性派出了一个中队。在美军登陆部队猛烈攻击下,渐渐不敌的日军守卫和增援部队被迫后撤。美军顺利建起了桥头堡。经过小型舟艇四个昼夜突击运输,美军后续部队和弹药补给陆续登岸。7月4日,第一六二团团长阿奇博尔德·马肯尼上校在滩头建立了前线指挥所,牢牢在纳索湾站稳了脚跟。
在向今村和安达频频求援的同时,中野力主将击溃瓦乌方面的澳军作为战术重点,在纳索湾方向暂取守势。苦于兵力不足无力增援——即使有兵可派也无法渡过丹皮尔海峡——今村只好认可了中野的意见。
为应付前方出现的危机,安达下令驻马丹第二十师团抽调第八十联队第一大队增援莱城,同时从韦瓦克调派第四十一师团步兵指挥官庄下亮一——在瓦乌之战中折戟的冈部通已于5月奉命回国出任北海道第三十二警备司令官——率第二三八联队走海路前往莱城。安达同时命令第六飞行师团出动战机,对纳索湾一带登陆美军进行空袭。日军5日和11日的两次空中打击因遭到美军战斗机顽强阻击,效果不大。
今村判断,位置更靠南的萨拉莫阿将是盟军的主攻方向,于是下令从莱城抽调部队南下驰援。中野同样认为莱城价值不大,遂根据今村的命令将防御重点放在了萨拉莫阿,驻守莱城的日军仅剩下2000人,且大多为战斗力不强的老弱病残。此举正中麦克阿瑟的调虎离山之计,盟军的主要攻击目标正是莱城。
美军在纳索湾登陆目的是打通与瓦乌地区澳军第三师的联系,建立起从海上增援该部的后勤补给线。此前,驻瓦乌澳军全部依靠空中运输维持补给。在得到必要补给之后,澳军第三师和美军第一六二团开始东西对进,向萨拉莫阿攻击前进。盟军极力避免与日军发生地面近战,只是利用炮火的绝对优势迫使日军不断后退,逐渐将日军压缩至萨拉莫阿周围10公里范围之内。到8月10日,日军第五十一师团伤亡已达842人,患病者769人。
卡米阿塔姆高地是日军萨拉莫阿马蹄形防线的制高点。7月中旬以来,驻守此地的日军第六十六联队化解了澳军的多轮进攻,死守高地达一月之久。到8月中旬,澳军逐渐从高地两侧切入,第六十六联队随时有被合围的危险。8月16日,中野无奈下令放弃卡米阿塔姆高地,守军退至北方的草山构筑第二道防线。刚刚抵达前线的第二三八联队一部奉命与第六十六联队并肩作战。
盟军追兵不慌不忙尾随而至,依然是用数不清的炮弹开路。仅8月25日一天,盟军就向日军阵地倾泻了超过3万发炮弹。日军只能偶尔还击几发以示存在,他们的炮兵部队仅剩下450发山炮炮弹、30发100毫米榴弹炮炮弹、50发150毫米榴弹炮炮弹、28发100毫米加农炮炮弹。中野下令,“若非绝对必要”,严禁开炮。日军士兵特意为自己的尴尬处境谱写了军歌。
中野显然没有雅兴去引吭高歌,他已经有了“全员玉碎”的思想准备。前线官兵很快接到师团指挥部下达的训令:“本师团全体官兵的职责是确保莱城和萨拉莫阿。现有之阵地即为最后生死存亡之线,绝对不许后退半步。当最后生死存亡线也要失守之时,全体官兵的身体就是最后一道防线。届时将烧毁军旗,包括伤病员在内所有官兵一起切腹。绝对不能被敌人活捉,必须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麦克阿瑟没有向纳索湾继续增兵,也未像巴布亚战役时那样拿小鞭子不停在后边遛着。其原因首先在于萨拉莫阿地势险峻,仰攻不利,美澳联军如发起强攻势必会出现重大伤亡。其次在他眼中,萨拉莫阿是佯攻方向,目的在于吸引莱城日军南下。因此,南部战场日军尽管处于劣势,但局面短时间内尚可维持。
从8月开始,美军第五航空队除继续对日军莱城机场实施压制性空袭之外,逐渐加大了对日军海上舟艇运输的打击力度,阻断拉包尔对新几内亚的增援。8月18日,基里维纳岛机场投入使用,麦克阿瑟严令肯尼彻底封锁丹皮尔海峡。
面对海上运输几乎被掐断的尴尬局面,今村试图通过强化空中力量全力应对。7月20日,随着原驻苏门答腊的陆军第七飞行师团进驻拉包尔,今村于7月28日下令组建第四航空军,下辖板花义一中将的第六飞行师团和须藤荣之助中将的第七飞行师团,军司令官由之前长期在中国作战的寺本熊市中将出任。初次来到太平洋战场的寺本下令,各航空队逐步向新几内亚北部的韦瓦克集结,进一步提升作战效率。
肯尼很快察觉到这一迹象。韦瓦克位于莱城以北480公里,美军战机中只有长腿的“空中堡垒”才能够着。因缺乏远程护航战斗机,肯尼只好利用它们对韦瓦克日军机场进行暗夜偷袭。夜间作战导致轰炸效率极低,所起作用仅是让当地日军无法睡好觉而已。
肯尼向麦克阿瑟建议,在距莱城仅90公里的马里利南一带丛林修建一处秘密机场,进驻战斗机为前往空袭韦瓦克的轰炸机护航。麦克阿瑟只反问了一个问题:“你打算怎样保护它不被敌人的地面部队破坏呢?”肯尼说他打算调用一些澳大利亚部队,在夜晚用飞机把他们送到那里去。麦克阿瑟咧开大嘴笑了:“好!好!”但他似乎很快又想起了什么:“噢,乔治,所有这一切,你对我的参谋讲了吗?”肯尼回答说:“没有。”“先别告诉他们,”麦克阿瑟说,“我可不想把他们吓死。”
8月中旬,美军情报人员经连续几天电信侦听和密码破译,向麦克阿瑟提供了一份重要情报:为了向新几内亚守军提供更多空中支援,几天内已有约200架日军战机进驻韦瓦克空军基地。看到时机已经成熟,麦克阿瑟立即向肯尼下达了“空袭韦瓦克”的作战命令。
8月15日,盟军马里利南丛林机场被一架日军侦察机发现。16日,日军第六飞行师团出动战机对秘密机场进行轰炸,遭到盟军战斗机的拦截无功而返。还没等日军采取下一步动作,肯尼已经先下手为强,在第二天发动了大规模攻势。
8月17日,美军第五航空队几乎倾巢而出,由166架战机组成的庞大机群——其中护航战斗机从马里利南机场起飞——对日军韦瓦克基地两处机场发起了突然袭击。当美军战机来临时,一整支日军轰炸机编队整整齐齐地停在跑道上,螺旋桨已经开始旋转。但美军投下的如雨炸弹使它们再也没有飞起来的机会了。猝不及防的日第四航空军损失惨重,超过150架飞机被直接摧毁在地面上。经过两天持续攻击,日军能够升空作战的飞机仅剩下6架。
经此一战,日第四航空军元气大伤,几乎丧失了继续争夺制空权的能力。这一天因此被日军悲叹为“黑色8月17日”。虽然第四航空军之后又增补了一些飞机,但韦瓦克基地的飞机总数再未超过70架,新几内亚战场的制空权毫无争议地落入盟军之手。“韦瓦克大空袭”不仅彻底击溃了日本陆军的空中保护伞,也为盟军随后的地面战斗铺平了胜利之路。
接到肯尼送来的捷报,麦克阿瑟“龙心大悦”。眼前的一幕与当初日军对吕宋岛美军航空基地的突袭是何等相似!只不过现在挨打的变成了日本人。1941年12月8日,就在日军偷袭珍珠港10小时后,部署于台湾的日海军陆基航空兵空袭了吕宋岛的美军机场,克拉克机场全部b-17和过半数战斗机被当场摧毁,直接导致了菲律宾战役的惨败。今天麦克阿瑟这口恶气总算出了。
“这是一次时机绝妙的痛击!”麦克阿瑟在日记中如此写道。在随后发给华盛顿的电报中,他自豪地说:“此次空袭,是在敌我双方航空兵力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日本在新几内亚的空中力量,无论在空中,还是在地面,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尤其是在对敌人地面飞机的空袭中,我们的航空兵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给敌人以重大杀伤。”
8月24日,麦克阿瑟率一众幕僚飞往位于莫尔兹比港的前敌指挥部,靠前观摩盟军对莱城和萨拉莫阿的最后攻势。他此行还有一个目的,避免屈尊去接待他的远亲——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之前他接到华盛顿的通知,第一夫人将对珍珠港、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战区进行视察,他的地盘儿是最后一站。麦克阿瑟连总统罗斯福和顶头上司马歇尔都不愿见,更别说区区总统夫人了。他把接待任务交给了正在后方训练兵员的第一军司令官艾克尔伯格。
此时,埃莉诺还远在哈尔西的地盘儿晃悠,于是艾克尔伯格直接飞往努美阿,将总统夫人接到澳大利亚,并在随后的全部行程中陪同她。埃莉诺看望了后方医院伤病员。其间,麦克阿瑟以军务繁忙为由没有回去。出于尊重,琼代表丈夫在列农饭店设宴招待了埃莉诺。
因为肯尼第五航空队完全掌握了制空权,日军第八舰队只能从当时仅有的20余艘潜艇中抽出4~5艘,向莱城地区运送物资补给。几艘潜艇的运力,当然无法满足上万名官兵的需要。作为变通,第八方面军协同第八舰队以新不列颠岛西端的格罗斯特角为出发点,开辟了一条用小型舟艇偷渡海峡的补给线路。为减少船舶损失,鲛岛限定只有无月之夜才能行动,卸载时间不能超过一夜。随着盟军空中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强,到9月初,日军在这条运输线上损失舟艇超过150艘,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承受极限。在鲛岛的强烈抗议下,今村忍痛叫停了这条运输线。莱城地区日军的补给和增援几乎完全断绝。
前线局势急剧恶化,大本营陆海军部联络会议一致认定,莱城和萨拉莫阿势难保全。8月30日,东京同时致电陆军第八方面军和海军联合舰队:“对莱城和萨拉莫阿地区,大致以当地现有兵力设法坚持,同时随时将兵力转用于丹皮尔沿岸重要地区。另外,陆海军应共同努力,迅速加强丹皮尔海峡方面的防务。”根据东京大本营的指示,9月2日,今村致电安达:“情况如果确实到了万不得已时,应及时撤出莱城和萨拉莫阿方面部队。”
眼见莱城防务日渐空虚,麦克阿瑟终于亮出了撒手锏。9月4日清晨,参加过北非阿拉曼战役的澳大利亚第九师第一梯队7800名兵员在师长伍滕少将率领下,于莱城以东19公里、25公里布斯河口的两处滩头强行登陆,日军抵抗极其轻微。拉包尔派出机群试图攻击盟军登陆船队和滩头阵地,受浓雾影响和美军战斗机阻击,收效甚微。当晚,澳军第二梯队2400人、次日第三梯队3800人陆续登岸。在留下少许兵力看护登陆场之后,伍滕率第九师主力从滩头出击,向莱城方向攻击前进。
眼看收网时机已经成熟,麦克阿瑟适时打出了最后一张王牌:金勒斯上校美军第五〇三伞兵团。空降地点选在了莱城西北30公里被日军遗弃的纳扎布机场。肯尼打算亲临现场观摩空降。麦克阿瑟表示反对:“乔治,我认为你不应该去。”肯尼辩解说,自己有权了解飞行员是如何实施本次行动的,这是他们首次进行空降作战。况且,那些年轻人都是“他的孩子”。
“你是对的,乔治。”麦克阿瑟说,“我会和你一起前去,因为他们也都是我的孩子。”麦克阿瑟进而提出,参战空降兵大都是无实战经验的新兵,难免会有怯战心理,“我不想让他们毫无安慰地接受炮火的洗礼,我的出现,或许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慰藉和勇气。”
这回极力反对的变成了肯尼。他认为尽管该地区日军空中力量已微不足道,但谁也不能保证航途中绝对不会遇到日军战斗机,风险依然无处不在。作为战区司令官,麦克阿瑟不需要亲临前线,对空降作战更是如此。肯尼大声吼道:“那毫无意义,为什么你一定要去冒险呢?要是那些每月只挣5美元的日本飞行员用机枪把你身上打出个洞怎么办?”
麦克阿瑟盯着肯尼,一言不发。肯尼似乎忘了一件事,麦克阿瑟从不怕子弹和炮弹的。“我不担心会被射中,”麦克阿瑟用平和的口吻告诉肯尼,“说实在的,我唯一的担心是飞到山区上空时,气流扰动,我的胃可能会不舒服。我可不愿因为晕机在孩子们面前丢脸。”
肯尼清楚继续争下去毫无作用,如果麦克阿瑟执意要去,那只能按他的意见办。不过要是两人同乘一架飞机去,那就实在太愚蠢了。肯尼将乘坐一架b-17“空中堡垒”,麦克阿瑟乘他那架增加了防弹钢板的“巴丹”号——飞机机首一侧有一幅完整的菲律宾地图,以示老麦从未忘记对菲律宾人“我将会回来”的承诺。他们将在运输机群上空一侧飞行,众多运输机会把1700名伞兵投放到杂草丛生的纳扎布机场一带。
9月1日至4日,盟军第五航空队加大了对莱城、韦瓦克和拉包尔机场的空袭力度,为即将开始的空降作战做准备。9月5日8时25分,美军出动由320架飞机组成的庞大机群——其中97架c-47“空中列车”满载着第五〇三伞兵团的1700名官兵——从莫尔兹比港的沃德和杰克逊两处机场起飞,进行了太平洋战场盟军第一次大规模空降行动。
10时,美军轰炸机对预定空降地点纳扎布机场周围进行轰炸并投掷烟幕弹。20分钟后,由48架p-38、48架p-47和12架p-39护航的运输机群飞临机场上空,空降兵在180米高度开始伞降。因为组织严密,准备充分,空降过程异常顺利。1700名伞兵在5分钟内全部着陆,95%降落在预定区域,整个过程仅3人死亡、33人负伤。
“巴丹”号上的麦克阿瑟目睹了空降的壮观场景,盛赞这是一次“如时钟般准确”的空降行动。连作为文官的陆军部部长史汀生都对本次空降赞不绝口,指示在今后作战中要更有效地使用第五〇三伞兵团。为表彰麦克阿瑟的勇敢行为,阿诺德特意委托肯尼向他颁发了空降作战勋章。
由于日军主力大多在东线作战,留守机场的除少数地勤人员,作战部队还不到200人。看到无数美军伞兵从天而降,在进行了一些简单破坏后,留守日军匆忙逃走,将少量飞机、零部件、备用发动机和基地设施全都留给了美军。一些机载重机枪及航炮、航弹散落各处,总重量达到了300多吨。美军甚至缴获了整整10箱没来得及带走的日本钞票和硬币。
少许日军守备队主动撤走,美军伞兵不费吹灰之力控制机场。为迅速修复和扩建机场跑道,美军甚至将推土机都塞飞机里运来了。从海上登陆的工兵部队很快赶到,机场跑道当晚基本修复。肯尼连夜运来了通信和空中管制人员及相关设备。从第二天开始,纳扎布机场开始接受澳军第七步兵师的大规模机降。迅速进驻的轰炸机和战斗机已开始就近起飞前往轰炸莱城。到11日,美军c-47运输机在纳扎布机场降落420架次,在最短时间里将澳军第七师全部送至前线。一度勉强对敌一个师又一个团的日军第五十一师团,瞬间陷入盟军4个师的三面攻击之下,形势对他们是绝望的。
9月6日,马丹的日第十八军司令部内气氛凝重,军司令官安达和参谋长吉原矩少将相对而坐,面面相觑。从面前铺开的地图来看,盟军在纳扎布的空降恰好切断了第二十师团正在修筑的那条公路。正在拼命修路的第七十八步兵联队立即放下锄头,拿起了枪,仓促构建临时阵地,阻止盟军继续前进。剩下100公里路也不修了,之前数月的努力全部化为泡影,反而为之后盟军快速追击提供了便利条件。
目前最严峻的问题是:据守莱城和萨拉莫阿的第五十一师团怎么办?虽然中野早已有了“玉碎”的觉悟,但对第十八军司令部来说,只要还有一线生机,仍希望驻守部队能够突围,向马丹“转进”,保存实力以利再战。
“现在莱城还有多少士兵?我认为从布斯河口登陆的美军会立即向莱城攻击前进。”安达率先打破了沉默。
“现在莱城只有海军第七特别陆战队和第二十师团的一个大队,第四十一师团增援莱城的部队最多只有一个中队。因为都是使用小型舟艇运输,输送兵力非常有限。”参谋长吉原解释说,“也许第二十师团的神野大队已经离开了莱城,这是一支精锐部队,可能到达莱城后立即去萨拉莫阿增援了。”
“这就是说,如果莱城守军全军覆没,萨拉莫阿很快将步他们的后尘了?”安达追问。
“安达君,还是命令中野部队迅速撤出萨拉莫阿吧。此前,让莱城守军死守阵地,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所有人都沉默不语。此时前方再次传来消息,庄下率第二三八联队一个大队已经赶到了莱城。思忖再三,安达终于下定了决心:“好吧!现在由庄下少将指挥莱城守备队,让中野中将率部撤出萨拉莫阿吧。通知庄下少将,在第五十一师团全部撤到莱城之前,他必须死守现有阵地。”
第十八军司令部作战命令立即下达:“各部在莱城集结后突破敌人包围圈,战略转进至马丹和西奥地区,并在该地区向敌人发起新的攻击。”——所谓“转进”和“新的攻击”,不过是激励部下的一种说辞而已。
既然莱城和萨拉莫阿打算放弃,盟军下一步的攻击目标无疑将是芬什哈芬港。下令中野撤退的同时,安达命令驻马丹第二十师团迅速赶往新几内亚东段,于芬什哈芬一带构筑防线,同时策应第五十一师团的撤退行动。
早在命令下达之前,日海军第七特别陆战队已经在海滩“全员玉碎”。但庄下凭借手下约1900名残兵,死守莱城达10天之久,连伤病员和医生、护士都拿起武器投入了战斗。他们为主力安全撤回莱城争取了时间。两部日军会合之后,中野手中居然仍有近9000名官兵。
中野立即组织召开作战会议,部署向马丹撤退事宜。美澳联军的包围圈正在不断收紧,如果无法及时撤出,之前莱城守备队10天的坚守将毫无意义。作战参谋铃木元明中佐率先发言:“撤退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经纳扎布平原北侧撤退,二是翻越莱城正北的萨拉瓦凯特山。”
第一条路无疑好走一些,但美军绝不会轻易放日军通过。一旦他们发起侧击,粮弹不足且伤兵满营的第五十一师团势必难逃“全员玉碎”的悲惨命运。所有人将目光转向了北方,远处萨拉瓦凯特山白雪皑皑的顶峰依稀可见。疲惫不堪且只穿着短袖、短裤的众多羸兵,能够翻越海拔4500米的雪峰吗?
不知是谁问了一句:“土著有人翻越过这座山吗?”熟悉情况的人回答:“没有,没有人敢去征服这座处女峰。”大家面面相觑,似乎已经走到了绝路。
一直默不作声的中野突然发话:“铃木中佐,去把工作队的北本中尉叫来。”
当初占领莱城之后,日军很快成立了一支工作队,任务是安抚当地人,同时刺探盟军情报。队长是北本正路,工作队因此被称作“北本工作队”。北本曾代表日本参加过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他手下有10名擅长奔跑的日军和3名中国台湾人。这些人经常出没丛林、翻越高山刺探情报,所有队员体力都是一级棒。更重要的是,北本会说当地语言,可以和土著无障碍沟通。
“你是否翻越过萨拉瓦凯特山?”中野询问。
“爬过,但最高只爬到半山腰,那里有一个土著的小村落。”北本回答。
“当地人有没有人翻越过这座山?”
“好像没听说过。我爬到半山腰时非常害怕,不敢继续往上爬了。”
“是害怕山上的雪崩吗?”
“是的,不过更怕山顶的严寒。”
“那么就是说,咱们不可能翻越这座山峰了?”
“不,我觉得并非完全不可能,虽然会非常困难。相比从美国人身边通过,我觉得还是翻山更安全一点儿。”
“好。传我的命令,全军准备翻越雪山。尽可能多带粮食。我们已经听了8个月枪炮声,现在需要换换脑子,和大自然来一场特殊搏斗。中尉,带路就拜托你了。”
9月15日仲夜,每名日军携带10天干粮——这是中野目前筹集到的所有粮食——悄然撤出莱城,向那座无人征服过的雪峰走去。作战参谋铃木听到了海岸战壕里此起彼伏的爆炸声,那是重伤员在用手榴弹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注定是翻不过那座高山的。
铃木上前制止了这种行为。随后,他来到河口处的船舶工兵阵地,找到第五工兵联队第一中队中队长寺村贞一。工兵队显然已接到了翻山命令,他们只剩下30多人。海上已被美军严密封锁,1艘装甲艇和3艘大发只能忍痛弃掉。
在铃木的建议下,寺村决定冒险用仅存的4艘艇,将尚未自杀的重伤员经海路运往芬什哈芬。寺村挑选了20名已婚或独子的队员,让他们随大部队翻山,自己带其余人护送重伤员登船。16日凌晨1时,所有伤员都被抬到了4艘艇上。
当晚,明月高悬,海上的美军舰船全部熄灭了灯火,只有巡逻艇在往来穿梭。寺村带着4艘艇主动向美军靠近,不慌不忙地从他们身边驶了过去。可能美军真以为是自己人,寺村的“舍命运输”竟然收到奇效,一行人安全抵达芬什哈芬。
因为日军主动撤出,9月13日,澳军攻占萨拉莫阿。16日,美澳联军在莱城胜利会师。
出发之前,中野清点了自己的队伍,第五十一师团残余3900人,加上第四十一师团第二三八联队、独立工兵第十五联队——最早在布纳登陆的那支部队——以及独立工兵第三十联队和海军第七根据地部队残部,总数竟有8600人之多。9月22日,在北本工作队带领下,日军大队人马依次钻入了莱城以北的茂密丛林。
下巴长着花白胡子的中野,拄着拐杖蹒跚而行。行军已经3天了,依靠指南针导航的日军依然在丛林中瞎转悠。到25日,他们终于来到了山脚下一个叫肯文的小山村,寻觅到一条有土著出现的小路。虽然此处海拔只有500米,但已有近200名官兵掉队。美军暂时还追不上来,一些体力尚好的日军开始放声高歌。
当日军到达3500米的茨卡凯特村时,又有500人不见了踪影。当登上海拔4500米的主峰时,又掉队了800人。虽然地处热带地区,但高海拔的山顶奇寒无比,穿着夏装的日军士兵即使燃起篝火也会全身打战,很多人因疲劳过度、缺乏食物和患疟疾倒下。其间,诞生了第五十一师团著名的军歌《翻越萨拉瓦凯特山》:“沿着看不到底的崖谷爬行,攀登没有任何道路的山峰。今天还没结束,明天必须继续,距离山顶还有那么远的路程。粮食已经断绝,我们只能吃树叶啃草根。失去战友的晚上,萨拉瓦凯特山的月亮愈感寒冷。”
说老实话,如果以师团为单位组织合唱比赛,这第五十一师团肯定能拿到高于番号的好名次。下山之路同样艰险,一些人因体力不支,直接掉入悬崖,摔得粉身碎骨。当下到山北海拔1000米的瓦普村时,又有200人不知所终。10月18日,一支日军救援队从另一侧山路赶来,中野所部在他们的接应下艰难抵达科里亚海岸。此时他们已不能算作一支“部队”,所有幸存者形同枯槁,根本没有列队前进的力量,只能三三两两互相搀扶着,缓慢蠕动。
中野再次清点了人数,平安翻过大山的有5065人。虽然之后有约500人追上了队伍,但日军在翻山途中损失了约1/4兵力,总数超过了2000人。其中第六十六联队只剩不到500人,随后被以第三大队为基干编成一个混成大队,作为师团直属部队。精疲力竭的日军终于看到了大海——这下总算能停下来喘口大气了。谁都没想到,等待他们的将是另一次更加艰辛的长途跋涉。
盟军当然不会给日军从容撤退、重新集结兵力构筑防线的机会。早在对莱城发起围攻的同时,麦克阿瑟已计划在莱城以北的芬什哈芬再次发起两栖登陆,彻底打乱日军的防御部署,以最快速度夺取胡翁半岛。
与哈尔西在所罗门群岛往往以自己人打头阵不同,麦克阿瑟不愿在自己的战场美军出现太多伤亡,因此无论是进攻莱城,还是即将展开的登陆作战,他依然由澳大利亚军队来打头阵,之前在科科达和布纳同样如此。老麦公开将手下三员大将肯尼、金凯德和克鲁格合称为“三k党”(三人名字第一个字母都是k)。他的越级指挥导致布莱梅的战区陆军司令部形同虚设,难怪以布莱梅为首的澳军将领一直对美国人牢骚满腹。
9月19日,日军第二十师团中井支队——以步兵第七十八联队为基干组成,支队长为步兵指挥官中井增太郎少将——在从马丹通往莱城的马卡姆河谷与向北追击的澳军第七师迎头相遇。尽管兵力居于劣势,但中井率部占据有利地形,死死挡住了澳军的多轮进攻。
看到澳军在马卡姆河谷逡巡不前,麦克阿瑟寻隙打出了有力的“左勾拳”。就在第五十一师团走入深山一周后的9月22日,澳军第九师第二十旅从莱城出发,由巴比少将第七两栖舰队运送,航行150公里抵达胡翁半岛最东端,23日拂晓在芬什哈芬以北的安徒角突然登陆。
根据之前得到的情报,麦克阿瑟判断日军在芬什哈芬地区防御薄弱。自登陆新几内亚以来,芬什哈芬一直担任日军后勤补给枢纽的重要任务,也是他们在新几内亚东岸的最后据点。如果芬什哈芬被美军占领,就意味着日军彻底放弃了新几内亚东部地区。起初因战火尚未烧到此处,驻守该地的日军仅海军第八十五警备队435名官兵。麦克阿瑟认为,以5000名澳军剿灭如此小股日军,易如探囊取物。
盟军的情报出现了失误。此前,第一船舶团司令部、第五十一师团下属第四野战医院先后进驻芬什哈芬。为确保后勤机关安全,安达将第四十一师团第二三八联队第一大队的750人派往此地。在澳军登陆之前,第十八军又指示第二十师团陆续向当地增派了步兵第八十联队一部及野战炮兵第二十六联队第三中队。当9月23日澳军前来进攻时,芬什哈芬的日本人已超过4000人,指挥官为军衔最高的船舶部队司令官山田荣三。
山田判断盟军的进攻很可能来自陆地,于是将主力部署在芬什哈芬以南和西南地区,安徒角只有一个步兵中队100余人把守。澳军登陆完全出乎日军意料,登陆之初几乎没遭到像样的抵抗。获悉澳军大举登陆之后,山田立即投入主力进行反击。由于对敌情估计不足且缺乏必要的海空火力支援,澳军第二十步兵旅被日军压制在滩头动弹不得,双方暂时形成对峙。此时如果日军精锐第二十师团主力能及时赶到,将登陆澳军赶下大海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关键时刻,新几内亚恶劣的自然条件再次帮了盟军大忙。早在9月上旬,第二十师团就奉安达之命从马丹出发,经赛尔多、西奥地区快速驰援芬什哈芬。由于完全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日军无法经海路快速运兵,只能徒步走完两地之间400公里路程。10月1日,当增援日军费尽千辛万苦行进至距芬什哈芬仅100公里的西奥地区时,澳军增援的一个步兵旅从海上及时赶到,一举打破了战场均势。
在山田指挥下,日军拼命抗击澳军两个旅的进攻达10天之久。眼见援兵久久不至,山田只好率残兵撤离海岸,退守澳军登陆场以西的主要通道萨蒂尔贝尔古高地。据险死守的山田再次坚持10天之后,10月11日,他们终于盼来了第二十师团师团长片桐茂中将亲自带队的先头部队——之前青木重诚中将6月29日因脑病性疟疾病死,师团长职务由片桐接任。在对现场形势进行初步判断之后,片桐决定对澳军登陆场发起“逆登陆”,但他必须等到师团主力、林田金城大佐的第七十九步兵联队赶来。5天之后,该部经长途行军抵达前线。
在经过一番精心策划之后,10月16日,片桐以第七十九、第八十联队为主力对澳军正面发起强攻,同时精选第七十九联队第三大队184名士兵组成敢死队——因队长是杉野中尉因此被称作“杉野挺进队”——乘坐船舶工兵第五联队残存的3艘登陆艇,在澳军登陆场侧后发起“逆登陆”。
就在日军攻击前一天的10月15日,一名澳军士兵幸运捡到了一个日军军官丢失的背包,从中知晓了日军“逆登陆”计划,澳军立即调整部署做好“迎接”准备。10月17日凌晨1时30分,杉野挺进队乘3艘登陆艇——其中1艘出航不久因故障返回——刚刚在海岸线登陆,立即遭到澳军伏兵的迎头痛击。挺进队当场战死72人,杉野本人身受重伤,日军“逆登陆”完全归于失败。
日军两个联队的正面进攻刚刚发起,立即遭到澳军远程火炮和第五航空队数十架战机的联合绞杀,伤亡惨重。刚刚经过400公里长途跋涉的第二十师团能投入反击的仅山炮1门,在澳军强大的炮火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时日军再次出现了补给短缺。第二十师团的补给先由从拉包尔出发的潜艇或从马丹出发的大型机艇运往西奥,再经陆路或海路运往前线。盟军舰艇和航空部队到处寻歼日军运输舰船,同时反复炮击沿海道路,致使日军补给难以及时送达前线。日军士兵每人每日口粮只能维持标准定量的1/4,弹药短缺和饥疲交加导致第二十师团战斗力急剧下降。10月24日,片桐无奈下令终止进攻,双方暂时陷入对峙。
11月初,军司令官安达亲临现场,准备组织对港口的反攻。片桐汇报说,全体官兵体力消耗已达极限。安达询问炮兵情况,片桐说炮倒是有8门,不过炮弹加起来还不到100发。从后方运来1发炮弹至少需要五六名士兵,途中要躲避盟军空袭,他们每天只能前进4公里,走完20公里路程至少要花5天。片桐已经命令炮兵部队,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打上一炮。最后片桐沮丧地说:“要是像美国人那样恣意浪费,咱们的炮弹不到5分钟就打光了。”
11月16日,澳军率先打破僵局。他们先以重炮和数十架飞机对日军阵地实施打击,随后以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带领步兵发起冲锋。日军第八十联队死守萨蒂尔贝尔古高地,第七十九联队22日凌晨反击澳军右翼,毫无结果。第六飞行师团每天仅有几架飞机可以飞临战场提供支援,而盟军在500公里范围内有多处航空基地,每天前来扔炸弹的轰炸机超过百架,一众护航战斗机也追着日军士兵屁股肆意扫射。到11月28日,萨蒂尔贝尔古高地被澳军攻克,日军夺回芬什哈芬的希望彻底破灭。
鉴于战线已日益远离拉包尔,鲛岛第八舰队连所罗门群岛都招呼不过来,更别提为第十八军提供支援了。11月15日,大本营海军部决定,成立从属于草鹿东南方面舰队的第九舰队,司令部设在韦瓦克,专注于新几内亚方面作战。此时捉襟见肘的古贺已抽不出更多舰艇,第九舰队司令官远藤喜一的旗舰仅是排水量1400吨的“白鹰”号敷设舰,下辖驱逐舰“不知火”号、扫雷艇4艘和潜艇数艘,地面部队包括第二、第七根据地部队。尽管金凯德的第三舰队实力不强,但对付日军第九舰队绰绰有余。之前日本海军中小林仁中将的第四舰队一直垫底,这回他们终于盼来了“副班长”。
前线局势持续恶化。12月17日,今村命令安达放弃进攻,“转进”西奥。19日,日军第二十师团逐步与澳军脱离接触,向西北撤退。芬什哈芬争夺战以盟军的胜利而告终。此战日军投入12500名兵员,损失超过5500人,王牌第二十师团几乎被打成半残。
至此,盟军完全控制了胡翁半岛。芬什哈芬的对岸,就是拉包尔所在新不列颠岛东端的格罗斯特角。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已从西面完成对拉包尔的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