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因势利导
作者:终南道      更新:2022-02-26 19:04      字数:3306
  不过是向几位太医推荐一名学生的事情,秦颂完全可以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太医院里的几位老人精肯定不会拒绝,结果秦颂转山绕岭的讲了一大堆,最后才点出正题。
  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至少,郑克心里是这么认为的。
  有道是爱屋及乌,秦颂对郑克一家有恩,加之秦颂以前的光辉事迹,以及来到临安之后的所作所为,都让郑克觉得秦颂是大宋读书人的良心和榜样,所以秦颂但有所需,他定然不会袖手旁观,想办法还上秦颂的恩情。
  只是秦颂在酒桌上先是一番宏谈阔论,把大家的情绪都鼓动得激荡起来,然后忽然来了这么个神转折,就算几位已经有所猜测,却也被秦颂冠冕堂皇的理由弄得有些手忙脚乱。
  没办法,秦颂给大家戴了一顶攸关大宋国运的高帽子,这事情已经不是简单的将崔嘉彦收进太医院如此简单了!
  今日的聚会,以后就算传了出去,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因为秦颂一本正经“装逼”的时候,实在是太厉害了。
  秦颂说的道理,根本容不得反驳,因为他不仅拿出了新兵和老兵的伤亡比较作为证据,而且点破了大宋与金国打持久战的谜题。
  为了降低受伤士兵的死亡率,难道不应该开展相关的专项攻关和研究吗?
  这可是关乎大宋国运的大事!
  既然要开展专项的研究,难道不应该吸收年轻才俊加入到团队之中,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吗?
  如果秦颂什么也不说,直接把崔嘉彦推荐给几位,事后别人就会攻讦他结党营私,利用职权往太医院这种敏感的地方安插心腹眼线。
  如今,秦颂说了这些话之后,大家都觉得底气十足,原本只是私事,结果变成了为国举贤,让别人找不出一点毛病。
  更为关键的是,许多人迄今还没有掌握秦颂办事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抓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机会,就能做出一篇令人称奇的大文章!
  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秦颂很擅长“小题大做”,因势利导,把利益最大化!
  就在郑克儿子满月酒聚会过后两天,秦颂便起草了一份关于创办军医院,建议朝廷抽调各地经验丰富的医者前来临安,针对战伤救治和伤兵护理等内容展开交流和研究,为前方正在鏖战的各路大军培养一批急需的医护人才。
  大宋的军队之中,配备的有一定数量的郎中,但这些郎中并没有受过专业和系统的培训。如果有幸遇上类似许叔微和稽清这样医术精湛的郎中,很多受伤的士兵就能保住性命。
  但是,能在大宋近亿人当中被称为国医的,又有几个?
  一旦随军的郎中闯出名声,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后方的医馆花高价钱聘请回来坐馆,所以军队里面根本无法保留太多真正有本领的医官。
  赵构在见到秦颂这份奏章之前,已经有人暗中向他报告了秦颂与几名太医在郑克家中聚会的事情,并且将他在酒桌上说过的话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
  秦颂当时说的全是好话,而且很有道理,赵构又怎么可能不批准?
  开业已经有些时间的慈伦养护院,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救活了至少七十个难产的孕妇,救下了六十几个足月的婴儿。这样的成绩,不仅让福国长公主的名字被许多民众传扬,赵氏皇室也跟着刷了一波民望,而受益人就是赵构。
  民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身为帝王的赵构自然清楚获得民心有多么困难和珍贵。
  如今,秦颂把获得军心的机会送到了皇帝的面前,已经尝到甜头的赵构,必然会大力支持秦颂这项提案。
  隔天,开朝会的时候,赵构便把秦颂这份奏章拿出来让堂上朝臣讨论,大部分人明确表示支持,小部分持保留态度,但无人反对。
  对于见惯了明争暗斗的赵构而言,无人明确反对的提议,就是非常难得的好建议。
  朝议之后,吏部、兵部和户部经过联合商议,最终确定由太医院牵头负责这件事情,太医院院正许叔微和翰林学士秦颂具体督办。
  许叔微相当于全科医学专家,主要负责的是跟医学专业相关的研究,而秦颂虽然不精通医术,但在战伤救护方面有着许多独到的发明和见解,让他们两人联手负责,绝对是这个时代最强的组合。
  为了表示对此事的重视,皇帝亲自为许叔微和秦颂书写了谕旨,加盖宝印,让大太监送到两人的手中。
  像这种谕旨,不仅可以传家,而且过上百年之后,便成为珍贵的历史档案,可以还原当初的事件经过。
  大宋的动员能力还是很强大的,朝廷下过公文不久,各地的官府便向本地的名医发出号召,邀请他们赶赴临安共襄大计,并明确表示会派人护送,路费盘缠也不用应召者自出。
  最让人心动的是,按照官府的通告内容来看,以后大宋将会组建专门的军医院,凡是能从里面学成毕业的,不仅授予军医官的职爵,而且每月还有丰厚的薪水可以领取。
  凡是现在有机会参加太医院举办的研讨班的名医,今后每年都可以向军医院推荐弟子进入学习!
  想一想,光是能跟许叔微、稽清、陈沂这些国医交流切磋,就让各地的名医心动不已,若是再加上军医院的举荐名额,还有谁能抵挡得了这么实在的好处!
  在大宋,行医之人虽然收入不错,但社会地位并不高,如今朝廷忽然推出这样一项国策,就等于是给这些行医之人和他们的子弟开了一道进身之门,哪怕以后随军队征战会有各种危险,但这世上哪有不劳而获的好事?
  各地的名医陆续接到了本地官府的通知,正带着得意弟子陆续的向临安方向涌来,而秦颂在这期间也没有空闲,他不仅把复兴军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急救办法分享了出来,甚至还在抓紧时间发明和实验几样划时代的医疗器械或者用品。
  最简单却很有效的便是用来消毒的高压蒸锅,通过高温和高压蒸煮,足以将战场医护人员使用的罩衫、医疗器械上面沾染的大部分的病菌杀死。
  宋代虽然没有不锈钢,但使用黄铜和软木打造密封性足够的高压蒸锅并非难事,户部支援的几位工匠,在制造铜铁器方面的手艺,已经达到大匠水平。
  秦颂本来以为给许叔微等太医讲清楚肉眼无法看见的致病菌存在这件事情会有些困难,结果他才举了一个例子,太医院的几位大拿便表示完全理解。
  秦颂举的例子是从西湖里面取来一桶水,然后将这桶看起来干净透明的水一分为二,其中一半不做任何处理,放置在干净的银盆里面,并且加上盖子防止灰尘掉落,而另外半桶水先用火烧沸,冷却之后同样放倒入银盆内,也加上盖子放置。
  秦颂的意思,没有经过处理的水,会比经过加热消毒过的水更快的变质。
  但是,这个实验并没有做,因为许叔微等人不等他说出结果,便一致认定经过高温煮沸的水更干净!
  秦颂在那一刻觉得自己有些尴尬,废了半天心思,想出来的这么一个实证例子,结果完全就是多余啊……
  许叔微等名医,虽然不知道致病菌这个名词,但他们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许叔微更是在瘟疫防治方面有着独到的手段和见解。
  因为没有显微镜,许叔微这辈子或许都无法用肉眼看见细菌真实的样子,但他当初在敌占区帮助民众对抗瘟疫的时候,可是千叮咛万嘱咐的要求大家不要随便饮用没有经过烧沸的水,不能吃未经煮熟的生冷食物。
  许叔微为什么这样叮嘱民众,因为他接触过太多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导致拉稀然后最终丧命的病人,所以他非常清楚没有煮过的自然水里面,必然隐藏着眼睛看不见的毒素。
  其他几位太医,同样有着与许叔微相似的感悟,所以对于秦颂首先解决救护人员自身洁净的做法完全赞同。
  制作高温蒸锅并没有花费秦颂太多的时间,但接下来他捣鼓的东西,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秦颂在干嘛?
  他在搞低度酒的蒸馏提纯!
  碘伏和酒精是后世最常用的两种常见消毒液,再没有任何化工基础的情况下,想要搞出碘伏难度太大,但通过反复蒸馏的技术提纯出高度酒精却是可行的。
  在这个没有抗生素的年代,只要把高温蒸锅和药用酒精结合起来使用,在战场上至少可以挽救一半以上的伤兵生命!
  冷兵器时代,各种武器的杀伤力与热兵器相比明显要低出许多,只要不是脑袋被砍掉,心脏等要害部位被刺穿,通过手术的方式,都有可能将伤兵从鬼门关上拉回来。
  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战伤的高感染率导致士兵的高死亡率和伤残率,进而造成的结果便是普通士兵成了一次性的消耗品,很难培养出战斗经验丰富的职业军人。
  秦颂在酒桌上说的那些话,绝非主观臆断,而是有着充分的依据。
  如果能够把一次性的“消耗品”变成可以反复使用且越用越强大的“耐久品”,大宋不仅可以减少常规部队的数量,而且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后勤供应的压力,这样民众的负担就会减轻,国家内部就会变得稳定,而原本要被消耗的青壮劳力还能生产更多的粮食和物资。
  在此消彼长的消耗战中,大宋每增加一份战争潜力,就会多一份胜算,日积月累之下,最终收获的便是彻底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