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推心置腹
作者:终南道      更新:2022-02-26 18:59      字数:3168
  滕泽是成都青溪学院的学生,比同窗赵逵略长两岁,家住郫县。
  滕泽的父母在成都城内开了个铺面卖豆酱,因为手艺好,赚了一些钱,便供着滕泽从小读书,希望他能改变商人子弟的身份,进入大宋的官场。
  腊月底的时候,滕泽陪着赵逵悄悄去了一趟当铺,帮着赵逵讲价,把一件看起来非常保暖华贵的熊皮大氅给当了。
  赵逵很豪气,拿着卖皮衣换来的两百贯,在浣花酒楼上请一群同学大吃一顿,当时滕泽也在场,受了赵逵的影响,心中产生了去黎州游学的想法。
  赵逵离开成都两个月后,天气越来越暖和,滕泽每天坐在书院里面无心读书,终于下定决心,对父母编了一个理由,然后与另外几个同窗暗中约定了时间,向书院的山长请了长假,一起朝着黎州方向奔来。
  滕泽这伙书生,原本还担心路途上的安全问题,结果发现从成都前往黎州的商队络绎不绝,他们只要跟在商队后面,就省去许多麻烦。
  商队的管事听说跟在后面的这些“大头巾”是去黎州投奔保靖军,顿时热情客气许多,一路上对滕泽等人关照有加,卖好的意思十分明显。
  经过十来天的跋涉,滕泽等人抵达了汉源城。
  看着已经修建到一丈多高的宽大城墙和城墙上正在忙碌的人们,远来的书生们发出阵阵惊叹。
  “原本以为汉源城只是荒凉偏僻的小城,如今看这城墙的规模,只怕是要比中等州府的治城还要大上一些呢!”
  “你看正在城头做工的这些劳力,他们的衣着服饰不似汉人,估计是从周围的少民部落里面雇佣来的吧?”
  书生们正在驻足说话,忽然从城内涌出一支只穿赤膊麻衣坎肩和双腿不过膝分叉裤的队伍,他们保持着整齐紧凑的队形,从大道的中间小跑着穿过。
  足足等了半炷香的功夫,从城门里面涌出来的队伍才算结束。
  滕泽粗略计算一下,就这会功夫,从他们面前经过的队伍竟然有三千人之多。
  滕泽正想找一个附近的人询问这些身穿奇怪服饰的队伍出城要做什么,却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在面前响起。
  “哈哈,滕兄,你们终于到了!”
  滕泽定睛一看,赵逵穿着一身军服,腰里挂着剑鞘,正英气勃发的朝自己站立的地方走来。在他的身后,还跟着一小队手持刀枪的士兵。
  两个多月不见,赵逵似乎变黑了,也长高了一些,看上去健硕不少。
  “赵逵,你这是特意出城来迎接我们吗?”有个书生开口问道。
  赵逵颔首说:“诸位学长因为听了我的鼓动,从成都赶来黎州助阵,我岂敢安坐城中,不来迎接?”
  “你是怎么知道我们于今天到达呢?”又有人问。
  赵逵解释说:“保靖军在黎州一带眼线、耳目众多,你们的人数虽然不多,但身份不一般,当你们刚进入黎州,探马便将你们的情形传回军中。我现在是秦长史的秘书,可以接触到一些军情消息,因此掌握你们抵达的时间。”
  赵逵跟同窗好友在北门外简单寒暄几句,便领着他们向城中的军营走去。
  滕泽与赵逵并行,低声问道:“方才,从城内涌出去的那数千男丁,看面容和发饰,不似汉人,他们是什么人,出城去做什么?”
  “他们是保靖军新近从黎州附近各部落中招募来的土兵,按照秦长史的练兵纪要,每天上午都要跑步出城,绕着汉源城奔行半个时辰,据说这样可以锻炼士兵的耐力,磨练士兵的意志。”
  赵逵领着一行人来到军营东面的一片新盖的院落,然后将七个同窗安顿下来。
  “诸位学长,汉源城正在修建之中,军营的住宿条件有限,大家暂且担待一些,等你们确定了职差,到时候就有人专门给你们安排好的住处。秦长史听说你们到来,特意让人准备了接风宴席,诸位盥洗一下,便随我前去赴宴!”
  秦颂的年龄实际并不比这些书生们大多少,但因为他身上笼罩着好几层光环,加上那半阕传遍蜀中的《正气歌》,所以众人在见到他时,都很恭敬。
  秦颂不仅是抗金英雄,现在还是保靖军的长史,关于他的一些事迹,如今都被说书之人编成了段子。这些学子是从成都过来,多少见识过秦颂整治那些闹事的赌场老板的手段,因此谁也不敢摆什么架子。
  吃过接风宴后,秦颂将如何安排这些士子的任务交给了赵逵,反正黎州这边急缺读书识字的人,滕泽等人无论是在保靖军中帮忙,还是去府衙给芦迁帮忙,都能得到不错的职位。
  回到住处,赵逵被滕泽等人团团围住,大家纷纷向他打听来黎州后的经历和收获。
  泠元恺的家中长辈有人从军,对于军伍之事最感兴趣,他问赵逵:“保靖军在黎州大肆招募土兵,是不是以后要对吐蕃用兵啊?”
  赵逵摇头说:“此事绝无可能。这批土兵,是为北方的秦岭防线预备的。”
  糜邑的身体比较瘦弱,自幼父母都把他当成女孩子养,在同窗中性格比较内向敏感,他见赵逵的身材健硕不少,有些好奇的问:“赵兄,你是不是每天都要跟着那些粗鄙军汉一起操练啊?看你皮肤变黑,身形健硕不少。”
  赵逵一脸得意的回答:“我现在每天早晚都在练习击剑之术,有时还随土兵队伍一起出城拉练,虽然辛苦了些,但觉得身体越来越有力气,饭量也比以前大了许多。”
  有人问赵逵平时都做些什么,有人问黎州这边的风土人情,有人问秦颂有没有做出新诗文……
  赵逵没有掩饰什么,除了涉及保靖军和秦颂的一些隐秘,他都耐心细致的讲给同学们听。
  这一聊,便从下午到了深夜,就连夜饭都是士兵送到众人的房间里面吃的。
  次日上午,赵逵来见秦颂,向秦颂汇报说道:“长史,有个比较棘手的情况,需要向您汇报。”
  “棘手的情况?”秦颂面露不解之色,“你的那些同窗好友不适应黎州这里,不愿意留下来?”
  赵逵急忙摇头,“他们全都自愿留下来。不过,我原本是想把他们安置到知州衙门和附近几个部落里面去锻炼的,结果他们全都想从军,而且态度很诚恳,也很坚决!”
  “呵呵,还有这种事情。”秦颂露出玩味的笑容,“他们难道不怕军纪的约束,不怕军中吃住条件的艰苦,不怕随士兵共同训练时的疲累?”
  “这些情况,我都毫无隐瞒,据实跟他们讲了。不过,我越是说的吓人,他们反而越是有兴趣。”
  “保靖军现在就缺能读会写之人,既然他们有志气到军中锻炼,那就将他们全部安排进来。如此简单之事,为何让你觉得棘手?”
  “我是担心芦大人那边知道了抱怨,他那边如今也缺人手,我这七个同窗虽然算不得惊才绝艳,但在黎州这种文教不兴之地,便是抢手货啊。”
  秦颂沉吟片刻,目光灼灼的看着赵逵说道:“有些话,本来是要等我离开黎州时才会跟你讲,不过看你这两个月来的表现,我觉得可以对你委以重任,所以今天便索性说出来。”
  赵逵见秦颂表情严肃,便挺直了身体,做出认真听讲的姿态。
  “我在黎州最多呆到四月底,便要率领土军北上。吴将军跟我情谊深厚,对我一直甚为倚重,让我这个随军长史的权力有时候与他相差无几。我离开之后,吴将军缺少一个能替他处理军队内部事务的大管家。你的年纪有些小,资历又浅,我本不打算向吴将军推荐你来接替我现在的职位,不过你那些同窗的态度,让我临时改变了主意。”
  “甘罗十二岁为丞相,霍去病十九岁拜骠骑将军,蔡伯俙四岁为进士。我虽然不敢跟他们相比,但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已经成为大宋西路抗金大军主帅吴玠的军师。有志不在年高,当此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正是我辈读书人奋起之时!”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们这些书院的士子能够放下身份,愿意吃苦锻炼,这让我很是欣慰。我会与芦大人和吴将军专门商量此事,让黎州知州衙门和保靖军同时给你们提供最好的锻炼岗位和机会,就算我离开这里,也能让你们在军政两方面得到别人根本无法想象的历练!”
  赵逵认真听着秦颂说的每一个字,当他听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时,不由得双眼放光。
  似乎,这两句诗文此前从未听秦长史说过呢?这两句充满哲理的诗文,总结得实在太精辟了,得想办法让秦长史留下墨宝!
  等秦颂说完,赵逵长揖到地,“长史在我心目中亦师亦兄,能得您的器重和栽培,实乃三生有幸。我会将你今天这番教导之语说与我那些同窗们听,与大家共勉。学生这里有个不情之请,还请长史成全!”
  “哦,你有什么要求?”
  “请先生赐下墨宝,做为鞭策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