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作者:佚名      更新:2022-02-12 00:08      字数:3952
  【加餐·直播】吴晓波:年轻人,你该如何阅读经典
  亲爱的同学,你好!
  上周四是4·23世界读书日,吴老师特地做了一场直播,主题是:我的读书和我的时代。在直播中,吴老师分享了对他影响最大的几本书,以及他的多年写书心得。
  今天我们把这期直播的精华版内容分享给大家,作为加餐,希望你们喜欢~
  一、《大败局》
  让我成为财经作家的一本书,叫《大败局》。
  1996年写完第一本《吴晓波看世界》以后,当时我就说,我要每年写本书。我觉得这是一个职业人对自己的一种约束和要求。因为你每年要写本书,所以你每年要去思考问题,每年要去研究问题。
  到1998年的时候,那一年发生了东亚金融危机。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国企业界的泰坦尼克现象》。我说:“电影院在放一部电影,叫《泰坦尼克号》,但中国企业界发生了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第一次民营企业大规模倒闭的一个浪潮。”
  当时出版社就找我说:“晓波,你能不能把这篇文章写成一本书?”
  他们说这个很有价值,因为还没有人写企业失败案例,后来我花了两年时间一一去采访这些企业,去调研这些失败的案例,然后写出了这本《大败局》——第一本过100万册的书。
  这本书很有意思,此时此刻你打开京东、当当、亚马逊,你去看管理类图书,它到现在还排在前5位、前6位,去年我还拿到了这本书的10万册版税。
  一本20年前出版的一本书,到2020年还能够卖10万册,这大概很少见的,为什么呢?
  我觉得还是一个原因:这个国家在几十年里面,最性感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都发生在商业世界中,商业的进步是过去几十年这个国家的一个共识。
  这本书写的就是在商业进步的时期,在一些青春期的时候,这些企业当年的梦想和为这个梦想所付出的代价。
  那么今天,中国仍然有很多年轻人创业,所以创业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所以你出门之前是不是要看一本《大败局》?看看他们是怎么死的,我们能不能够成为幸存的那个3%?
  这本书之所以到今天每年还能卖10万册,很重要的原因还是:这个国家仍然是一个创业的时代,仍然是一个被商业进步所驱动的时代。
  无数的年轻人的热情、热血、梦想燃烧在这个时代,而这本书是个幸存者,因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没有得到改变,所以它成为了极少数的一个幸存者。
  二、《激荡三十年》与企业史系列
  我第二本卖过100万册的书,就是《激荡三十年》,写的是1978年到2008年的中国企业史。
  2003年我离开体制,美国有个基金叫福特基金会,发了个offer给我说,吴先生,我们在全中国选一个人,能够研究中国的民营企业,你能不能到美国的一个大学里面去当半年的访问学者?
  我觉得挺好,我就拿了他的这个邀约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去做一段时间的访问学者。
  去做交流的时候,我就发现,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了,但是美国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企业现状完全不了解。他们很多研究中国问题的经济学家、学者都没有来过中国,或者来到中国以后匆匆忙忙去了趟北京,最多去趟上海,再不济去趟西安。
  他们知道温州吗?他们知道苏南吗?他们知道东莞吗?他们完全不知道。
  所以当时我就在想:有时间我应该去写本书。
  当时我算了一下,到2008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大概跟德国或者日本差不多,会成为全球的第四大或者第三大经济体。实际上,那一年我们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本书来告诉全世界说,这个国家为什么能够发展到今天?
  我记得,当时有这个念头以后,我就打了个电话给我同学——我那个同学那时正在办《南风窗》,他叫秦朔。
  我说:“我打算写一本中国企业的变革史,从1978年写到2008年,你觉得这事靠谱不? ”
  秦朔说:“这个事特别靠谱!”他说,“我也在想这件事,中国可能缺那一本书。”
  然后他说,要写这一本书,需要有一些条件,比如说:
  第一,你得见过很多企业家,你要有实证性的东西;第二,你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第三,你最好是财经类的人;第四件事情,更关键的是,你得有时间。
  然后秦朔跟我说:“我现在脑子里过了一下,全中国能写这本书的人大概有5个人,你是可以,因为你有时间。”
  我当时听了他的建议,然后出版了《激荡三十年(上)》和《激荡三十年(下)》,这套书是我的第二套卖过100万册的书。
  我觉得,我回答了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挺重要的。
  《激荡三十年》的封面,“激荡”这两个字是张五常张老师写给我的,张五常帮我写这个字的时候,我就问他:“张老师,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怎么来选择自己职业的方向? ”
  张五常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你要找对一个敌人,然后用刀去杀死他。那这个敌人很重要,就是你杀的人是谁。”
  我很幸运的是,我在1998年的时候找对了一个敌人叫《大败局》,在2003年的时候,我30多岁的时候,找对了一个敌人叫《激荡三十年》。
  然后我写《激荡三十年》,写到一半的时候,有一次王石来看我,我们俩聊天,王石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晓波,我问你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已经想了好多年,没想明白。”
  我说:“什么事呢,王总?”
  他说:“我是一个铁道兵,我爸爸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官员,我妈妈是一个农民,那么我身上的企业家基因从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特别好,很多写作、很多答案都从一个好问题开始的。王石无意中又为我推开了写作的另外一扇暗门,我在写《激荡三十年》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所以我后来我写了一本《跌荡一百年》,写的是1870年代到1980年代的中国经济变革。实际上再往前走,我写了公元前六世纪到1870年之前那段时间的《浩荡两千年》。
  我有一套企业史的三部曲——《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写完以后,我写过一本书,叫《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从纵向理论的角度,再来研究中国2000年的经济变革史。
  三、《影响商业的50本书》
  那么,为什么这一次要出版《影响商业的50本书》?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到各个地方去做活动,去跟读者见面的时候,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读者说:“吴老师,我该读什么书?”
  每次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跟看傻子一样地看着他,我觉得读书是一件特别私人的事情,因为我不知道你的知识结构,你过往的阅读经历。
  但是去年,有一天我在书房里,我看到书房里的几千本书,就在想一件事:我能不想办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该读什么书呢?当时我就从几千本书里面选了这50本书。
  这50本书怎么选的呢?我有5个角度来选择50本书:
  第一个是选经济学的沿革。
  我选了一些重点的经济学著作,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到马克思、萨缪尔森等这一些学者,到弗里德曼,这一部分人的经济学沿革。
  第二,经济学有个宏观相关的——宏观的是经济学,中观、微观的是管理学。
  在管理学里面有细分一些重要的学者,比如说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叫彼得·德鲁克,他定义的什么?叫“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比如说,有人讲战略,《战略三部曲》的迈克尔·波特;比如说,有人讲营销,科特勒的“营销学”;比如讲组织,叫“学习型组织”,叫彼得·圣吉。
  在商业思想中,每隔几年会有很多流行性的趋势,我们看到引爆流行、蓝海战略、从0~1、破坏式创新……它们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再来研究管理学的沿革、研究商业思想的流行趋势,我选了20多本书在这里面。
  第四个是什么?商业不是一件独立的事情,它左边跟社会、人文、公共心理相关,右边和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相关。
  所以我又选了一些跟这个时代和动荡政治相关的一些重要作者的图书来跟大家分享,他们对世界和历史的看法影响了整个商业世界的变革。
  第五个是什么呢?咱们今天在哪个国家?中国,中国是一个重要的选题。
  所以这本书中有9本书是跟中国相关的,那么,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关于中国问题研究到底有哪些流派?
  有的人说它是个大分流,有的人说是冲击和反应,不同的学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不同的解释,每一个人都能够自圆其说。
  所以我从这5个角度选了50本书提供给大家,我希望通过这50本书,能够帮助大家建构一个简约版的商业知识图谱。
  四、写书生涯中的感想
  在这本书,我有三个感想:
  1.重新回到了经典中
  意大利有个作家叫卡尔维诺,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为何读经典》。他说:“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
  读经典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发现自我、重新给我带来了阅读乐趣的一段时间。
  2.年轻真好
  第二个感想是什么呢?你看,这些书上这些人大部分都已经去世了,但是你知道他们在几岁写的这本书呢?
  亚当·斯密写《道德情操论》,36岁;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30岁;托克维尔写《论美国的民主》,30岁;萨缪尔森写这本特别厚的《经济学教材》,33岁。
  年轻好不好?年轻真好!所以各位,如果你很年轻,千万记住,像张五常讲的那样,拿把刀,一定要找对那个敌人,然后把它杀掉。
  这些人就在很年轻的时候找对了重要的敌人,然后杀了一个伟大的敌人,然后今天就被我们写到书里去了。
  3.保持独立
  第三个感慨是什么呢?这些书影响了历史,影响了我们的人生,但是各位千万记住,我们读书,但是我们不能被书占领我们的思想,它们可以影响我们,它们不能占领我们。
  因为他们写这些书的时候也就20多岁、30多岁、40出头,所以他们是偏执的,他们自成体系。咱们中国人叫作“局限”,这本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做了一个学术之局,但任何之局都是有限,所谓叫“局限”。
  所以各位,4·23读书日,我们要告诉大家,我们一定要读书,我们要让读书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的思想一定要独立,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超越这书里的每一个人,拥有一个前所未有的自己。
  我们不能成为书的奴隶,要在不断的学习和阅读中形成一个自己的、对世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