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佚名      更新:2022-02-12 00:08      字数:3205
  【加餐·直播】吴晓波:我是怎么从阅读中成长起来的
  亲爱的同学,你好!
  上周四是4·23世界读书日,吴老师特地做了一场直播,主题是:我的读书和我的时代。
  在直播中,吴老师分享了对他影响最大的几本书,以及他的多年写书心得。
  今天我们把这期直播的精华版内容分享给大家,作为加餐,希望你们喜欢~
  大家好,我是吴晓波,今天在我的书房里和大家做一场4·23的读书日直播分享。
  平时我们做直播常常谈的是中国宏观经济怎么样,货币政策怎么样,你所在的城市房价会不会涨,该买哪些股票,企业该怎么转型,疫情下怎么应对……但今天我们可能会更轻松一点,是一次唠嗑。唠什么呢?唠书的事,因为今天是4·23世界读书日。
  今天一早来到这个办公室,一进门我就特别高兴,因为书桌上面出现了三本书,挺有意思的:
  一本是日文版的《腾讯传》,刚刚翻译出版,能放到我桌上来,我特别高兴。
  第二本是欧洲一个国家翻译出版的《激荡三十年》,各位同学认得这是哪个国家的文字吗?我是不认得。我估计看直播的99.9%的同学都不认得,它是捷克文。
  第三本书就是5月份马上要面世的,现在正在印刷厂里印制的我今年出版的新书,叫《影响商业的50本书》。
  我觉得今天这个日子跟读书有很大的关系,也是我们在一个非常喧嚣的都市生活中,偶尔有一天静下来,想一想自己跟一本书、跟自己的知识有关的一天,我觉得这一天是一个特别美好的日子。
  所以我今天通过这场直播,跟大家分享过去那么多年的读书生涯、创作生涯和我所处在的这个时代——也就是很有幸跟大家在一起所处在的这个中国变革时代。
  这些书、这些字和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每一个人是怎么在阅读和学习中慢慢地成长起来的?
  所以今天和大家来进行这样的一个分享,关于我的读写生涯和我的时代。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回想一下,在20多岁的时候,哪几本书影响了你的人生?你还想得起这些书名吗?
  我拿这个问题问过我自己。
  一、《朦胧诗选》
  我是1986年读大学的,所以我赶上了1980年代末的那一轮中国思想解放的浪潮。我当年进复旦大学的时候,无论到一个文科生的寝室,还是到一个理科生的寝室,大部分的寝室里面都有两本书,其中一本叫《朦胧诗选》。
  《朦胧诗选》选了当时1980年代的一批朦胧诗人的一些诗歌,我记得第一个诗人叫北岛。
  北岛《朦胧诗选》的第一首诗叫作《我不相信》,我们打开来看《朦胧诗选》,第一句就是“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觉得那首诗对我们真的有很大的震撼,因为在进大学之前,我们所说的所有的教育都是我们要相信。我们要相信这个,我们要相信那个,我们要相信我们的所有的长辈,我们要相信所有书上教的知识,我们要相信所有老师给我们讲的每一句话,我们要相信报纸上的每一段文字,相信墙上的每一句口号、每一个标语……
  但是北岛说我不相信,我甚至不相信天是蓝的。怀疑主义,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人主义的觉醒。
  我觉得《朦胧诗选》突然给我们打开了跟个人生命相关的一扇非常小的窗口,我们眼睛一下子睁不开,但是发觉一个新的世界开始了。所以,如果你问我说,在所有中国作家中,哪个人是你的偶像的话,那个人叫北岛。
  我记得七、八年前,北岛有一次来杭州做一个活动,一个朋友跟我说:“你的偶像北岛来了。”
  然后我那天刚刚躺在家里,我脚上动了一个小手术,然后医生跟我讲说:“你必须要躺一个月,不能下床。”
  然后我听到北岛老师来了,我第一件事就是下床,然后叫了辆出租车,去见北岛老师,跟他聊了一个多小时。
  北岛大概也不知道我是谁,但是我那天特别高兴,因为我见到了我年轻时的偶像,他的那一句话、一首诗,可能就对当年的一个少年人生改变非常大。
  所以《朦胧诗选》启发了我们那一代人的人文修养和个人意识觉醒,可以说是一本经典性的著作。
  二、《第三次浪潮》
  第二本书就是当年文科生、理科生基本都有的书,叫《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是一个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写的。
  在《第三次浪潮》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个词叫big data(大数据),我第一次知道未来会有一场革命叫信息化革命,然后未来有个跨国公司,而消费者和员工之间会产生一种新的互动,未来有可能每个人在家里办公。
  如果说《朦胧诗选》在我们那一代人心中种下了个人主义、人文主义的种子的话,那么《第三次浪潮》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发觉,我们原来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在疆域之外的其他一些国家,有另外一些肤色,讲另外一些语言的人们,他们是这样思考这个问题和思考地球的未来的,给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口。
  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第三本影响我的书是周国平写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在他的著作中讲过一句跟北岛类似的话,北岛说,我不相信,尼采说,上帝死了。就是没有一个绝对的偶像,一个绝对的领袖,一个绝对的真理,未来能够统治我们的思想,统治我们的行为和肉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
  我想,所有的人生都不是从相信开始的,都是从怀疑开始的,从拒绝开始的。我觉得尼采那本书帮助20多岁的我,从哲学的层面重建了世界观和价值体系。
  所以当时我热爱上哲学,我开始看一些哲学家的书,开始看康德的书,开始看黑格尔的书,开始看基尔凯郭尔的书……我在尼采的影响下开始慢慢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哲学体系。
  四、《李普曼传》
  第四本影响我的书是一本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很小众的书。
  我当时读的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是个新闻系专业毕业的学生。我到今天其实还是一个记者,无非我已经没有那张记者证了,但我现在的写作还是一个记者的方式。
  记者是什么方式呢?我们要用脚去丈量这个国家,要用手去抚摸那条生产线,要让自己走进所有正在变化的企业中。
  我这些年每年去看企业、走企业——有同学如果看过我的年终秀的话就会发觉,到了年底,我跟大家报告的这些公司案例、商业模式创新,90%不是网上扒来的,不是来自报纸的,是我用脚为大家丈量出来的,用眼睛为大家看出来,然后用笔把它写下来,用嘴巴告诉大家。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记者。
  但是到了新闻系以后,你还会发现一个问题:你这个行业中最大的偶像,你希望成为的那个人是谁?
  当时我到图书馆去找,后来我找到一个人,那个人叫李普曼。他是二战以后,整个美国最伟大的新闻记者,是当时欧洲和美国最重要的两个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所以当时我看了《李普曼传》以后,我就在想,我为什么会跑到新闻系?新闻记者的人生应该怎么度过?
  我觉得就应该像李普曼这样,用60年的时间为这个国家写作,告诉你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这个国家发生了什么,我是怎么看的。
  五、这些书如何影响了“我”
  在20多岁的时候,你看的哪些书影响了你的人生?
  《朦胧诗选》《第三次浪潮》《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和《李普曼传》这四本书深刻地影响了20多岁时候的我。
  现在我来想一下,它们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我?
  第一,它们影响了我的审美和价值观。像《朦胧诗选》,它体现的是那一代诗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建立了我的现代审美和现代的价值观。
  《第三次浪潮》让我产生了当代感——你活在哪样的一个国家,你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在你所生活的这个时间点,这个地球的那些角落在发生一些什么事情……
  我们的肉体没有办法行走在地球的每个角落,但是书本可以把我们带到世界的任何地方,跟任何种族的人进行对话,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是怎么看这个世界的。
  第四,我觉得像《李普曼传》这样的作品培养了我的职业观。
  每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会有一些大师,任何一个职业都有一个偶像存在,我们希望成为像他那样的人,所以培养了我们的职业观。
  每一本书之所以到今天还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我还能记得起细节,就是因为在很年轻的时候,它们像种子一样地进入到了我们的心田,然后它慢慢地发芽,跟我们的人生一起成长,在我们的身体中不断地发酵,最终成为了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觉得这就是一本书和一个年轻人之间的一种非常微妙的共存和对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