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佚名      更新:2022-02-12 00:08      字数:2908
  【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他在泥潭中看见了拯救ibm的曙光
  用50本书构筑你的商业知识图谱,大家好,我是吴晓波。我们今天讲路易斯·郭士纳和他的《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产业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的压力。
  当时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是整个产业老化,面临着转型升级;第二是日本经济崛起,在电子消费品产业对美国公司构成了全战线的冲击。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美国公司就跟今天中国的很多公司一样,岌岌可危,越大的公司面临越大的困难。
  在那个时间点产生了三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有三个优秀的企业家把三家巨无霸型的企业拉出了泥潭,摆脱了危机,同时他们写了三本超级畅销书:
  一个就是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和他写的《杰克·韦尔奇自传》;
  第二是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和他写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第三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案例和这本书——ibm的郭士纳和他写的《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一、ibm改革的背景:陷入发展泥潭
  ibm是美国一家非常伟大的企业,它的创始人叫托马斯·沃森,他是个销售员。
  1940年代的时候(1937年),托马斯·沃森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哈佛大学的教授。这个教授跟沃森说:“我在做一个研究,我想研制一台具有更快速度的运算器。”
  其实沃森也不是很听得懂,但是他说:“这件事挺好的。”
  那个教授说:“我现在别的都不缺,就缺钱。”
  沃森说:“那我可以资助你。”
  沃森在后来的几年里就拿出了50万美元,支持这个哈佛大学的教授进行研发。
  这个博士叫作艾肯博士,艾肯博士研发出了计算机,然后他就委托给ibm来生产,ibm最后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公司。所以在全球计算机史上,那个从来不懂it的销售员——托马斯·沃森,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1940年代以后,ibm就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继而成为了全球第五大的工业企业。
  但是到了1980年代以后,ibm就陷入到了一个增长的泥潭中。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了计算机行业,开始生产计算机,然后因为ibm是这个行业的发明者,所以它拥有了这个行业很多的核心技术,它自我内在形成了一种技术闭环。
  它当年的生存状态非常像现在的苹果——这个世界上的智能手机只有两种:一种叫苹果,一种叫其他的手机。
  当年的计算机主机市场也是一样,主要的叫ibm,其他的叫其他计算机公司。因为这些计算机公司很小,所以它们的技术就互相开放,形成了一种更为开放的技术的生态,叫“兼容机市场”。
  在兼容机市场中相继出现了一些很大的企业,比如说惠普、康柏、苹果等等。
  这些公司慢慢地开始侵蚀ibm的市场,因为ibm整个生态是内向性闭环的,所以就变成了群狼围攻一头狮子的格局。
  开放本身是商业最大的逻辑和道义所在,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和公司开始使用兼容机,相反,那个发明者ibm陷入到了巨大的泥潭。
  从1990年到1993年,ibm的亏损额达到168亿美元,创下了美国企业史上第二高的记录。
  这个时候大家都认为ibm要死了,这么内向的一家公司将被群狼分食掉它所有的市场。所以全世界有很多商学院都开始写ibm失败的案例了,然后打算等到那个丧钟敲响的时刻。
  甚至ibm的董事会对自己公司的未来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因为三年时间居然亏了天文数字般的168亿美金,而接下来还是看不到未来会怎么样。所以董事会说,没有办法了,这公司看来要散伙了,所以我们要选一个新任的ceo。
  那这个新任的ceo所需要的最大的能力是什么呢?是把这一头即将被分食的狮子给卖掉。所以要找一个卖资产卖得最好的那个ceo,全美国去找,找来找去,居然还真找到了。那个ceo居然在食品行业,他的名字叫路易斯·郭士纳。
  当郭士纳走进ibm大厦的时候,整个ibm的人看到他都傻掉了,说你懂it吗?你懂计算机吗?不懂。你懂什么?懂饼干。
  ibm觉得这个ceo很古怪,全世界的媒体也觉得ibm太神奇了——你要么去把苹果的乔布斯挖来,或者你把康柏的ceo挖来,又或是你把德州仪器的人挖来当ceo,都可以。你为什么会去挖一个做饼干的人来当ceo?
  因为当时董事会认为公司已经没有未来了,所以需要把资产卖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无奈而被迫做出来的决定。
  二、让ibm起死回生的第三条路
  郭士纳去当了ceo以后,他干了几件事,确实跟董事会的预期也非常接近:
  第一件事情,把ibm大厦给卖掉,把总部给卖掉了;
  第二件事情,他关掉了几乎所有的大型主机的生产线,然后裁员4.5万人——一次性裁员4.5万人,创下了美国商业史上的一个记录。
  所以他看上去非常像董事会需要的那个人,你成功地把我的资产卖完,然后不要让人家来吃我的肉,我自己把自己的肉卖掉。
  但是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的话,我们今天可能也不会来讲这本书——《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接着郭士纳干了一些很让人意外的事情。他1993年当了ceo,到了六七月份的时候,他有一天在办公室看ibm 1993年一季度的季报——那个季报看上去阴云一片,主机业务非常不好,全球业务也非常不好。
  但是有一行字,郭士纳看到了ibm的曙光,是什么?有一个部门叫服务部门,服务部门在过去一个季度里面业务居然同比增长了48%,是所有的报表中唯一一个增长,而且增长两位多数的一个业务部门。就这一行字让郭士纳看到了ibm的未来。
  郭士纳虽然是做饼干出身的,但是他大学里读的是战略管理,毕业以后曾经在麦肯锡做过一段时间的战略管理顾问,所以他在战略上面有专业的能力。
  当郭士纳在季报中看见了这么一个非常边缘,但是能够保持48%的复合增长的部门的时候,郭士纳认为ibm可能还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在当时,ibm的高层关于未来有两条路线的讨论:
  第一条战略,我们继续坚持大型主机业务,跟所有的这些公司正面地打一仗。
  第二条战略,我让自己变成第二个惠普,第二个康柏,我也去做pc市场,去做兼容机市场,降维打击,不让自己再成为一个狮子,不让自己当一个大象,我也变成一头狼,行不行?
  但是郭士纳认为,两条路看来都走不通。但是从季报的这一段数据中,郭士纳发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有没有第三条道路的存在——ibm定位于即将到来的互联网络的计算市场,能够做到软硬结合,由一个硬件公司转为一个软件服务的企业。郭士纳看到了一道非常微弱的曙光。
  到了1995年的时候,郭士纳首次清晰地提出了ibm未来的战略,叫“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
  他认为,半个世纪以来,每一台电脑都是独立的,所以所有的电脑公司的核心创新都是基于一台电脑本身的独立计算。就是一台电脑的存储量有多少,它的运算速度有多快。
  但是到了1995年,计算机发明了有50年了,郭士纳认为,这个行业的一个战略转折的时刻到来了。未来评价计算机行业的不再是一台电脑的独立计算的能力,而在于什么?在于全世界所有加在一起的电脑的网络计算能力。
  当这个核心诉求被转移的时候,那么就需要有一家公司能够提供基础于网络技术的服务。那这家公司是谁?他认为应该是ibm。所以他说:“我们今天要下一个赌注,我们认为独立计算将让位于网络化计算。”
  这一节先讲到这里,下一节继续《谁说大象不能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