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佚名      更新:2022-02-12 00:08      字数:2313
  一个江苏农村产生的现代化变革
  用50本书构筑你的商业知识图谱,大家好,我是吴晓波。
  今天我们讲费孝通和他的《江村经济》。
  一、中国现代化的另一条道路
  《江村经济》的出版时间是1939年。那么为什么在整整80年后,我们仍然要推荐这本费孝通的书?这本书对当代的中国研究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口国家,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么解决农民和农村的问题,怎么让农民在现代化运动中不成为一个受伤害的群体,同时能够发挥农村经济的积极性。这是中国现代化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或者说,这也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所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在很长时间里面,工业化革命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用城市经济来替代农村经济。一个国家的城市经济规模越大、效率越高,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越高。
  但是费孝通和他的研究告诉我们说,可能有另外一条道路存在——所谓的“江村经济”。
  江村这个村庄其实在中国并不存在,它指的是费孝通疗伤的开弦弓村。当费孝通走进开弦弓村的时候,正是中国工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发生微妙冲突和交织的时代。
  在过去的1000年里,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产业经济的中心。
  在宋朝的时候,水稻从越南占城地区引进到了江南这一带,所以有所谓“江南熟,天下足”这样的说法。
  在1368年,朱元璋创办明朝,定都南京。他当时实行了一个经济政策,在江南这一带大力种植水稻,同时鼓励农民在水稻田周边种植桑树,所以就出现了一种男耕女织的乡村经济模式——每一天,男生扛着锄头到水稻田里种田,女生在家里纺纱、织布、养蚕……所以,所谓的中国式的田园牧歌、男耕女织,真正出现在明朝之后。
  随着男耕女织模式的出现,江南这一带不但成为了中国粮食生产中心,同时成为了中国的纺织中心。
  到了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冲击,田园牧歌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突然间被打破了。来自于英国、法国和日本的缫丝机进入到了江南地区,机器织布的效率大大高于农民用木质纺机生产的效率。所以江南一带的纺织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上海、苏州渐渐成为了中国的纺织中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界、经济界几乎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就是一个城市化发展道路,也就是所谓的“英国模式”:大量的人口和产业会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的工厂逐渐成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带来的结果是发生了“羊吃人”的运动——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必然会陷入衰落的轨迹。
  那么在20世纪初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者认为,这大概就是中国现代化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
  二、在开弦弓村进行的新实验
  1935年,当费孝通来到开弦弓村的时候,他突然间发现,在这个寂寞的村庄中,一个不起眼的、江苏吴县的一个小村庄,正在进行着另外一种新的实验。
  费孝通的姐姐叫费达生,她毕业于东京一所蚕丝学校,她学的就是纺织工业。她回到开弦弓村以后干了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她把一些先进的缫丝机引进到了开弦弓村;第二,她组织开弦弓村这些有纺织经验的女农民,办起了一个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出于资金运转的需要,她又在开弦弓村组建了一个农民合作信用社。
  所以机器、工厂和信用社在开弦弓村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里,形成了完备的制造、商业、金融系统。在农村建立了一个原本大家认为,只有在城市中才能够出现的工厂模式,这是1935年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看到的景象。
  那么为什么在一个村庄中也可能发生在城市中所具备的这种工厂模式,甚至有更高的经济效率呢?
  因为在农村有几个东西比城市更便宜:第一,劳动力成本更便宜;第二,土地成本更便宜。同时,因为开弦弓村所在的吴县非常接近上海吴淞口,所以它的运输成本和市场营销并不比城市中的生丝厂更高,所以反倒具备了更高的效率。
  另外一个重要的改变是,农民就在自己的家乡直接转变身份,成为了工人。
  所以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说:“我在开弦弓村看到了一个在全世界现代化史上、工业史上都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由于家庭工业的衰落,农民只能在改进产品或放弃手工业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改进产品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再组织的问题。因此,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终解决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 ”
  他这一段话在1930年代可以说是,全球工业经济研究中一个非常另类的声音,因为他指出了一个新的可能性:一个区域的工业经济发展并不需要人口全部向城市转移,人口在农村当地进行工业化改造,建立一种叫“农村企业”的模式,仍然能够发展工业经济。同时更关键的是,能够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
  三、《江村经济》的诞生
  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疗伤了大概一年左右,接着他就到英国伦敦去继续他的学业,他进入了伦敦非常著名的政治经济学院。
  到1938年的时候,他把自己在开弦弓村的田野调查写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就叫《江村经济》。
  这本书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领域的开山之作,所以他也成为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第一人。他曾经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所长和中国社会学学会的会长。
  但是有意思的是,费孝通的这本《江村经济》在很长时间里面仅仅是社会学领域的一本非常著名的作品,甚至,在很长时间里面它并没有被翻译成中文——因为费孝通当年在伦敦用英文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这篇论文一直要到1986年才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
  也就是说,在很长时间里面,除了社会学领域的那些专家学者以外,很少有人知道有一个叫费孝通的人,曾经出过一本叫《江村经济》的书,他描述的是在工业革命史上的另外一种新的可能性。
  这一节先讲到这里,下一节继续《江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