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人品艺品
作者:郭振宁      更新:2022-02-09 15:30      字数:14657
  苏灵: 也许吧。我自问没有做过什么事对不起他们。问心无愧就行了,不需要解释。
  龙吟: 但是呢,也得分人,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如果太合不来,那就分开,没啥可惭愧的。
  苏灵: 都是小事,其实并没有啥人格上的问题。
  龙吟: 是这样。大家都是普通人,人都有七情六欲,所以要宽容别人,也宽容自己。
  苏灵: 我看见你诗歌里引用了这句话:“只要平凡,不要神的光环。”你这从哪拿来用的?
  龙吟: 不知道。忘了看了谁的文章记下来的。光看见这句话挺好,就记住了。天下文章一大抄啊!哈哈哈!
  苏灵: 它出自《我不是药神》。
  龙吟: 这是啥?电影?
  苏灵: 对啊,你没看吗?这个电影很感人。我本来还想发个签,不过你用了这句话,我就不用了。
  龙吟: 我没看电影。我是看了别人的文章才知道的。我闲着没事就浏览各种乱七八糟的文章,好找写作灵感啊!
  ……………………
  苏灵: 这句是电影主题曲的歌词,这首歌叫《只要平凡》,是张杰唱的,你可以听听。
  龙吟: 好啊,我搜搜。
  苏灵: 有一次我听这首歌哭了两节课。
  龙吟: 看来你完全代入电影剧情中了。抽空我也看看这个电影。
  苏灵: 歌词很感人的,你看看:
  也许很远或是昨天,
  在这里或在对岸,
  长路辗转离合悲欢,
  人聚又人散,
  放过对错才知答案。
  活着的勇敢,
  没有神的光环,
  你我生而平凡,
  在心碎中认清遗憾。
  生命漫长也短暂,
  跳动心脏长出藤蔓,
  愿为险而战……
  ……………………
  龙吟: 歌词就这些吗?很简洁啊!
  苏灵: 对。如果你不看电影,你听起来也没啥感觉的。这个电影挖掘人性很有深度。
  龙吟: 呵呵,那就尽快看吧。不过我在听歌。我挺喜欢张碧晨的声音,张杰一般吧。
  苏灵: 都还行吧。我觉得张碧晨其实也一般。张碧晨唱歌不太用情感,都是声音上的技巧。
  龙吟: 刚看了一个新闻,说是某电视台发布了“禁娘令”,不知是真是假。
  苏灵: 假的吧?因为禁不过来。现在伪娘太多了!满屏幕都是啊!
  龙吟: 呵呵,不用娘炮小鲜肉上节目了,长得太女人气的完蛋了。小鹿姐姐该走下坡路了。
  苏灵: 呵呵,我开玩笑的。其实也有很多不错的新生代演员。
  ……………………
  龙吟: 张碧晨的《凉凉》唱得很不错,歌词我用到小说《清醒迷梦》里了。
  苏灵: 我比较喜欢姚贝娜。可惜她红颜薄命,年纪轻轻就死了。
  龙吟: 嗯,她唱得比较传统。我最喜欢的一个女生,声音最甜美的,是刘紫玲。
  苏灵: 这才是重点。你也就喜欢声音甜丝丝的。还是姚贝娜唱歌有感情。
  龙吟: 我听过一些。感觉不是很有特色啊!
  苏灵: 她是民族乐出身。所以唱的大多是很传统的歌。上好声音,就是为了找寻她自己爱的音乐。
  龙吟: 中国好声音?姚贝娜也参加了?我不知道。
  苏灵: 当然。可惜那英把她淘汰掉了。那时候她已经病情恶化了。
  龙吟: 那英?在上好声音之前,姚贝娜是不是已经很出名了?
  苏灵: 大众不认识。但是人家音乐上已经有成就了。
  ……………………
  龙吟: 张柏芝的嗓音也很特别,我很喜欢。
  苏灵: 张柏芝唱歌不是很出名啊!
  龙吟: 你没听过张柏芝的歌吗?很有特色,很深情的呢!
  苏灵: 张柏芝。我不喜欢她。不说那个照片门,单单普通话就不过级。
  龙吟: 你听听《星语心愿》,很感人啊!我喜欢那种悲剧感。
  苏灵: 好吧,你看这个电影了吗?
  龙吟: 电影没看,光听歌就感动了。
  苏灵: 我也喜欢悲剧感。但是这首歌我听不出悲剧感。
  龙吟: 你听过吗?来看看歌词:
  我要控制我自己,
  不会让谁看见我哭泣。
  装作漠不关心你,
  不愿想起你,
  怪自己没勇气。
  心痛得无法呼吸,
  找不到你留下的痕迹,
  眼睁睁地看着你,
  却无能为力,
  任你消失在世界的尽头。
  找不到坚强的理由,
  再也感觉不到你的温柔。
  告诉我星空在哪头?
  那里是否有尽头?
  就向流星许个心愿,
  让你知道我爱你……
  ……………………
  苏灵: 看来在听歌方面,我们是两个分段。
  龙吟: 你认真听一听啊!没啥感觉?
  苏灵: 我听了啊,这歌词并不是那么动人啊!没有思想的歌词,除了心痛,就是消失呗!
  龙吟: 还是有点思想的,以前我刚听的时候,都曾经为她落泪。这是一个故事,失去了爱人的那种无奈伤痛啊!
  苏灵: 奥,我没有爱的人,也许这才是我理解不了的原因。不过至不至于哭很难说。
  龙吟: 真的呢!我没有夸张。我是很容易进入情景的人。你多听几遍就懂了。
  苏灵: 我听王菲的歌会痛哭的。别人的好像没感觉。我特别喜欢《无问西东》和《清风徐来》这两首歌。
  龙吟: 说实话,我现在对王菲感觉不是很强烈了。昨晚我散步的时候,听了好几首她的歌。恰好可以用到你刚才评论张碧晨的话,就是技巧性太强了,真情实感不是很充沛啊!
  苏灵: 奥,也许因为我们精神世界不一样,我们在乎的点不同,你在乎什么感情之类的,我在乎做自己之类的,所以当然出发点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龙吟: 嗯嗯,我最在乎是否抒情深刻。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我最喜欢。要是唱歌的人很冷淡很轻飘,似乎置身事外,我就不喜欢。
  ……………………
  苏灵: 你听过《你在终点等我》这首歌吗?王菲的。
  龙吟: 没有。王菲唱歌似乎是太冷静了。
  苏灵: 我懂了。我就喜欢置身之外的感觉,仿佛是一个看客,啥也与我无关,丝毫不为所动的感觉。
  龙吟: 呵呵,你找到感觉不同的原因了。
  苏灵: 当然,歌曲的曲风不同,因为我们追求的感觉不一样。
  龙吟: 我觉得听歌和唱歌一样,也都是需要代入感的。
  苏灵: 当然了,所以我觉得王菲很有情感啊!
  龙吟: 当你听着一首歌,你心中的某个人,某些伤心事,随着歌词在脑中放电影,你甚至落泪了,这个歌就是非常成功的。
  苏灵: 我听王菲的歌经常性流泪。当然我想的是我自己。你觉得王菲没有感情,因为你听不出内涵来啊!
  龙吟: 她有点太冷了,我进来听她的歌,确实没有多深感觉,只觉得好听,但是没受感动。
  苏灵: 你要的就是热情,有种人是外冷内热,有种人是外热内冷。
  ……………………
  龙吟: 近来我最喜欢徐歌阳,她简直是用整个生命歌唱。
  苏灵: 我不是很喜欢,不就是喊破口咙吗?我觉得那样太……我就喜欢冷静的歌唱者。
  龙吟: 她似乎为了一首歌,可以死去一样地用尽力气。我一下子就被感动了,因为我也是这样的人。我就是为了作品几乎豁出生命的人。
  苏灵: 别说得那么吓人嘛!看来我们都是在听歌方面,找寻和自己的追求差不多的曲风。
  龙吟: 呵呵,是啊,各取所需,你现在就找徐歌阳的歌听听吧。你就知道啥叫拼命了。
  苏灵: 我不喜欢那种感觉。冷静一派,热烈一派。说不上话啊!
  龙吟: 不不,正好可以互补啊!不一样的才有话题啊,全一样了就没意思了。
  苏灵: 我在听《追梦赤子心》,歌词确实很棒,令人热血沸腾:
  充满鲜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
  如果它真的存在那么我一定会去。
  我想在那里最高的山峰矗立,
  不在乎它是不是悬崖峭壁。
  用力活着用力爱哪怕肝脑涂地,
  不求任何人满意只要对得起自己。
  关于理想我从来没选择放弃,
  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
  也许我没有天分,
  但我有梦的天真,
  我将会去证明用我的一生。
  也许我手比脚笨,
  但我愿不停探寻,
  付出所有的青春不留遗憾。
  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
  生命的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
  命运它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
  就算鲜血洒满了怀抱。
  继续跑,带着赤子的骄傲,
  生命的闪耀不坚持到底怎能看到?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吧,
  有一天会再发芽。
  未来迷人绚烂总在向我召唤,
  哪怕只有痛苦作伴也要勇往直前。
  我想在那里最蓝的大海扬帆,
  绝不管自己能不能回还。
  失败后郁郁寡欢,
  那是懦夫的表现,
  只要一息尚存请握紧双拳。
  在天色破晓之前,
  我们要更加勇敢,
  等待日出时最耀眼的瞬间。
  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
  生命的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
  命运它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
  就算鲜血洒满了怀抱。
  继续跑,带着赤子的骄傲,
  生命的闪耀不坚持到底怎能看到?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吧,
  为了心中的美好,
  不妥协直到变老!
  ……………………
  苏灵: “也许我没有天分,但我有梦的天真,我将会去证明用我的一生。”呵呵,是的,我也是这样的人。
  龙吟: 对啊,这说明听歌的取向,并不影响我们的交流啊!
  苏灵: 听歌的曲风就是我们对世界的态度。不过呢,你不懂……这寓意着我们总有一天……
  龙吟: 什么?总有一天怎么样啊?
  苏灵: 好吧,先不说这些……按你之前说的办。你说徐歌阳的唱歌很有感情。可是我听换气声好明显,然后会一直注意换气声,感觉很别扭。对不起,我没法正常评价。
  龙吟: 我在听,一听就入迷了。
  苏灵: 那就听歌吧,拜拜。
  龙吟: 哈哈哈!看你说的,当然我更愿意聊天啊!听歌嘛,啥时候不能听啊?而且可以边听边聊天啊!
  苏灵: 其实你听歌入迷,我当然很赞同,我也是这种人。我其实更愿意听歌,看着窗子外面一闪而过的风景。
  ……………………
  龙吟: 我喜欢她的气势,简直无人能敌啊!
  苏灵: 谢霆锋唱歌方面也挺有气势。
  龙吟: 他很有气势吗?我没听出来。
  苏灵: 还有个著名歌手,唱歌更有气势,以至于搞得自己在演唱会上都破音了。
  龙吟: 是吗?啥时候的事啊?
  苏灵: 是啊,我骗你干啥?
  龙吟: 我很喜欢他,他的歌词很有思想。我很喜欢的某某,就是他的学生。
  苏灵: 不过这人的人品……
  龙吟: 呵呵,网上传言前者把后者……还有疑似视频,哈哈哈!
  苏灵: 皮裤……国际……人们都说国际……
  龙吟: 据说,因为右臂上有纹身,都没法掩盖这个丑闻了,最后比赛的时候,就在右臂上带了个手套,很长的那种。奥,不是,是打了个石膏,对外说是玩滑板受伤了。
  ……………………
  苏灵: 看来你听歌就是听歌,不看人品。
  龙吟: 这个和人品有关系吗?
  苏灵: 歌曲就是一个人的另一面啊!我当然看人品。
  龙吟: 再说人家说不定是炽烈的爱情呢!哈哈哈!咱们也管不着人家的这些私生活。
  苏灵: 他想自由,可以离婚啊,单身了怎样都行。问题是他有婚姻,我接受不了。
  龙吟: 呵呵,这个我们不用在乎,人家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呀!人家国际大明星还没说啥呢!
  苏灵: 算了,你随便吧,因为你喜欢他们,我只是发表下看法,我反正也不喜欢他们。
  龙吟: 反正我就是喜欢她的拼命演唱,可以为此窒息的感觉。那种有气无力,冷冷淡淡的局外人,我不喜欢听。
  苏灵: 无所谓。我又不喜欢她,我喜欢就行。你也不用喜欢王菲。王菲不会因为一个半个粉丝感到失望的。你还是去粉别人吧!
  龙吟: 好吧,这是咱俩的一个分歧,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可能啥也一致。我觉得私人生活,和他的艺术性没有直接关系。
  苏灵: 我没法分开。因为我喜欢王菲,并不是多么热衷她的歌,更多是因为她的个人魅力,她对世间万物的态度。
  龙吟: 就像很多作家可以生活作风不严肃,但是作品仍然是不朽的。比如莫泊桑的私生活就很烂,可是他的小说的确牛掰啊!
  苏灵: 那当然,我也不是只看人品,我也看作品。不喜欢人品,不代表去否定她的艺术性。就像徐歌阳,我只是不喜欢她,但不代表去否定她的艺术性,我承认她的强烈艺术个性的存在。怎么会不喜欢就不承认她的价值呢?这是不可能的。
  ……………………
  龙吟: 今天我们扯的这个话题,艺术家的人品和作品艺术性的关系问题,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艺术命题。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艺术作品高度与人品道德的关系。我认为这两者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首先艺术作品的高度是如何评判出来的,弄清这个问题很重要。评价艺术作品高度的形式多种多样,形式美以及颠覆性的艺术表现,同样具有艺术的高度。并且大众对于艺术高度的欣赏角度也有不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作品的标准各不相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艺术的高度在哪就很难评判。
  此外,人品道德的好坏也是不好辨别的,我认为还是不要轻易给他人的人品道德下定论。
  有句话叫“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话没错,但是我认为作品更能反应出的是作者的性格和创作作品时的心态,这样的说法也许会更有说服力。那么我们可以考虑把问题换成艺术作品格调趣味与作者性情之间的关系,而这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什么样格调趣味的艺术家,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
  苏灵: 呵呵,我觉得艺术高度是个主观问题,人品道德亦如是,两个主观认知的事情硬要绑着讨论就是耍流氓。哈哈,不过今天我们也耍一回流氓吧!
  龙吟: 我甚至有个偏激的观点,到了艺术真正的高处,作品与人品是呈负相关性的,人品越渣作品越棒,因为渣者无忌易开放,渣者无畏易想象,渣者无耻易兼容,渣者无囿易突破,这些都是艺术创作的高度的基础。
  苏灵: 但是我坚持以为,在心灵感知深处,作品与人品是正相关的,人品越高作品越高,好的作品,能感化人,能完善人,能教导人,能带领人,若非承载极为强大的人格和修养,是不能达到的。这就要看世人是用眼看艺术,还是用心看艺术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龙吟: 呵呵,咱俩就别争论了,关于艺术家的人品与其艺术作品有怎样的关系,我刚才搜索了一下,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观点,摘要列举如下:
  1、做艺术的人,性格都会展现在其作品中,所以人品不好的艺术家,反而可能会展现出一种极端的美……我记得有一个摄影师叫安德里斯•萨拉诺,他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极端败坏的美……
  2、没关系。难到那个什么瑶大妈很纯情?周董也与高洁不沾边啊!话说那些写杂文的人,人品好像也好不到哪里去……
  3、人品的好坏与艺术作品的水准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也有例外:裴多菲、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等等。这和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有关。
  4、人品受道德的限制,而真正的作品是会表现艺术家的思想的,不招人喜欢的艺术家不代表他的作品不好,比如梵高。
  5、我觉得书法,是字如人品的,畏畏缩缩的人不可能写出潇洒的字。大气的人,画出来的画和说出来的话必然大气。
  ……………………
  苏灵: 我看到一篇张长韶的文章《也谈艺术家作品与人品的关系》,写得很好,发给你看看: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也别康桥》的博文。
  该文认为:
  “做艺术的人,首先应该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人不成功一切都不必谈,而做人的关键是人品,人品极差的人,他搞出的艺术的品位与艺术境界也不会是很高的。古人讲:画如其人,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真的假不了,假的永远真不了,艺术也是如此。真金不怕火炼,作品的境界与层次,其实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好作品应经得住别人的评说的。还有写诗的人,如果思想境界不高,会误导众生,罪过很大的,所以作品不可轻易示人,但可自娱,不可愚弄青少年的心灵,破坏人性中的真善美。”
  其实,这种调子是老生常谈了,认同的人的确也很多。但这又怎么样,一样不妨碍那些所谓“人品”不好的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被欣赏,甚至被模仿、学习,一代代流传下来。倒是有一些“人品”好得没话说的艺术家,因作品本身的原因,湮没在历史的大潮里。所以我认为,艺术是艺术,人品是人品,不能混为一谈。窃以为,艺术作品水平的高下,应以作品本身的立意、技法等多方面来考量,而不是简单地以一句“人品不好”,否认或抹杀艺术家的成就,那才是真正的“误导众生,罪过很大”!
  就以《也别康桥》的博文谈到的诗人徐志摩为例。
  该文写到:
  “从徐志摩的经历来看,当年他去国外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糟粕的部分,不顾道德随着自己的感觉走,对共同生活了五六年的结发妻子一点恩情不讲,遗弃原配夫人张幼仪及自己的孩子,见异思迁去追求林徽因。可是一见钟情的林徽因凭直觉觉得这个诗人的热情是不足以信赖的,便悄然离他而去。
  另外,徐志摩也忘记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训,去追求朋友之妻陆小曼,造成了另一个家庭的破碎,更伤透了父母的心,致使公婆坚持不见陆小曼。他虽然擅长写诗作文,但对爱情轻率并违背人伦道德,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慈,对妻子不忠贞,对朋友无信,身为人师带坏社会风气。
  当然他的结局是不幸的,也许是罪有应得。那是在一九三一年,开始第二段婚姻生活之后不久,死时才三十五岁。而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却宽恕了徐志摩,自己抚养儿子长大,仍孝敬徐家二老并送终,还每月寄钱接济徐志摩的遗孀,自强自立事业兴隆。
  我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徐志摩的人以及他的诗的看法,已经稍有了些许改变。也就是说当你在没有真正由表及里地进行全面理智的了解一件事或一个人之前,你是没有发言权的;即便你有了一些了解之后,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个人的偏见,也会产生不同或不正确的看法。心态改变了一切都会改变,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沙里淘金的洗礼,才能辨清真伪。”
  我本人就很喜欢《再别康桥》。对写诗我是外行,这种喜欢凭的只是感觉。可是我们看看《再别康桥》流传之广,喜欢的人之多,还用得着多说什么吗?难不成说喜欢徐志摩作品的人,都是“人品”有问题?抑或是智商有问题?还是说,大家的欣赏水平都出了问题?
  我们再谈谈另一位诗人顾城。顾城是中国现代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那首《黑眼睛》脍炙人口,风靡一时。可是顾城后来却在新西兰的一个小岛上涉嫌杀死妻子。按该文的观点来说,顾城的“人品”肯定是不行了。但就凭这点,你能抹杀顾城在现代诗坛上的地位和成就吗?答案很简单,不行!
  再谈书画界。
  先看宋朝的两个“高官”,蔡京和秦桧。前者是大奸臣,后者是卖国贼。这些应该都是事实,可哪怕是“遗臭万年”,历史也还是掩盖不了他们的一流书法家的“闪光点”!
  再看明朝的董其昌,可谓书画双绝。只是他老人家“为富不仁”,落了个“民抄董官”的下场。但书画史上能少掉这样一位重要人物吗?从出版社一版再版的董其昌书法字帖和国画范本,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此外,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如周邦彦、柳永、唐寅等,一天到晚混迹于青楼,沉湎在“烟花柳巷”里。试问,有谁敢说他们的作品经不住别人评说,“思想境界不高”,“会误导众生,罪过很大的”?
  总之我认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人品不是简单地画等号。这样对历史和后学者都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说法。打个比方,断了一只手或断了条腿的人,你能说他不是人吗?一样的道理,“人品”不好的艺术家,你能说他就不是艺术家吗?很简单的道理,艺术作品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关艺术家的人品什么事!
  一句话,艺术家靠的是作品说话,不是人品。
  ……………………
  龙吟: 我看过谢红拂的一篇帖子《艺术家的作品与人品》,深契我心,全文内容如下:
  在前面的帖子里,我回复过网友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接下来这篇帖子,我将针对另一个有趣的课题做出梳理。网友提问之二,本质上是有关这样一个问题:
  当一位深受自己喜爱的、本以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忽然被曝出负面新闻,乃至发现其人品与作品并不能划上等号,在这份美好的憧憬幻灭后究竟要如何去接受、理解和对待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以下是我的回答:
  在这个问题上,我并不希望就事论事去阐述艺术家的人品与作品之间的关联性与差异性,而会结合我自身的一些经历告诉你我最真实的感受。
  小时候,总是天真地以为能够创作出人类至高艺术杰作的艺术家势必是德艺双馨的完美典范,诸如雨果、莫泊桑、大仲马这些声名如雷贯耳的大作家应该无一不是如此,长大后渐渐发现原来真相永远与想象背道而驰。不过雨果、莫泊桑、大仲马毕竟是历史长河中的遥远面孔,而我下面要告诉你的故事则有关一个我曾认识的、才华横溢的创作者。
  回想起来,那已经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事了。当时出于个人兴趣我刚刚开始尝试创作耽美小说,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篇超赞的作品,并因此结识了该文的作者b。b是职业作家,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文字功底极其深厚,创作耽美小说完全是她私下的个人兴趣,完全不含有任何商业目的,因而她的作品完全迥异于大众商业化作品,深深浸透着诸如古典、美感、内涵等等为我所爱的耽美小说元素。
  我曾经一字一句品读她的作品,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细腻幽微的情愫,心弦随文字而波动的感觉是那么美妙,美妙得甚至让人有一种绝对不会有人比自己更能解读故事中那些情感与内涵的直觉。
  事实的确如此,她也曾诧异于读者的我,为何每每能一针见血地抽丝剥茧去挑明,她潜藏在文字底下的那些情感与内涵。
  那些笼罩在古典唯美气息之下你来我往的互动,即使如今想来也是极其愉快的。不过固然能够在精神领域引发共鸣,但我依然将彼此的关系,定位于读者与作者而非朋友与朋友,因其个人气质的缘故,我总觉得保持距离欣赏为宜。
  因为b的作品珠玉在前,有一段时间我几乎完全读不进其他原创耽美作品,总是不自觉地将其他作品与之进行对比,更因为她作品中所透露出的古典唯美气息与她言谈之间所流露出的良好教养和深刻见地,以致于让人不自觉地将她美化,认为其本人必然也是德艺双馨、文如其人的典范。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友人e与作者b相识多年,堪称莫逆之交,最终却因为彼此价值观念不同而绝交,此后我才陆续得知个中原委与作者b的真实情况。真实情况不仅与既定印象大相径庭,还完全违背我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其实她也有她的个人原因,童年时代所遭受的心灵创伤与生活阴影,在她生命中烙刻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内心自卑封闭却在虚拟网络世界上,刻意塑造出另一个才华横溢、自信飞扬、不可一世的自我,表里不一惯于掩饰,故作清高而又贪慕虚荣,这些仅仅是真实情况的冰山一角,远非核心部分。
  在此我不想也不便继续赘述其中一波三折、戏剧化程度堪比八点档连续剧的前因后果,唯一想说的就是,时至今日我始终为她和她的才华深感遗憾,如果可能的话,也希望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她。但是毕竟,没有人可以代替另一个人自我救赎和背负起对方沉重的人生。
  应该庆幸的是,至少在欣赏她作品期间,我并没有机会观照到她的这一真实面,因而才能对其作品保有最初的那份美好印象。曾经我也想过,之所以她那悲剧性的情感神经如此纤细发达,能够以如此精致曼妙的文笔描绘出一幕幕美到令人心颤的场景,或许一部分原因也正是扎根于她童年时的痛苦经历。
  艺术与其说扎根于幸福快乐的土壤,不如说悲剧与痛苦的黑暗水域往往才是艺术灵感赖以存活的源泉。
  多年前我希望能够如她一般创作出形式与内涵皆可观的耽美作品,平心而论,我从她与她的作品上也诚然获益良多,那种细腻幽微、令人心颤的阅读体验始终是令人难忘的。
  就是这样,我亲身感受到了创作者的作品与人品之间所客观存在的落差与背离,整件事不能说不是一种幻灭,不过经由这种幻灭得以从本质上看清楚问题似乎也不无助益。
  尽管如此,阅读心情还是多少受到了影响,此后就自然而然地疏远了她的作品,而她后来也没有再创作过其他耽美小说。
  直到最近一两年,忽然想起那些旧日的作品,重新翻出来阅读,再度梳理了自己的心情后,我坦然对同样热爱那些文字的友人e说:
  “即使事隔许久重新阅读那几部作品,我依然觉得那些文字和情感绝顶细腻唯美,依然能够清晰感受到文字中表达的强烈感情和深刻内涵。这些作品绝对是值得珍藏的美文佳作。过去一度将它们奉为圭臬因而无法心平气和地阅读其他耽美作品,如今看来,反而因为后来那件事、因为知道了创作者本身的真实情况而客观上帮助我打破了狭隘的视角壁垒,可以暂且将这些作品抛诸脑后,放眼去接触和阅读更多各有千秋的耽美作品。从这一点来说,反而是件好事呢!不过不管真正的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今后会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我都一如既往地衷心祝愿她生活幸福人生圆满。希望世间一切的至美,最终都能够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自始至终,我都是这样希望着。”
  自此之后,在对待艺术家的人品与作品问题上,我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世界观。
  再到后来,有关我热爱的声优井上和彦的人品与道德观问题也曾引发过争议,有着一把性感慵懒嗓音和高超配音技巧的井上papa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滥情出了名的男人,数度结婚离婚,婚外情史络绎不绝,私生活混乱,据称第一任妻子五十岚优美子(漫画《小甜甜》的作者)至今视之为罪无可赦的仇人。
  不少与我同样热爱井上papa的粉丝均为此深感失望,至于我,我似乎反而会微笑着回答说:
  “如果事实正好相反,如果说井上papa没有经历过许多段丰富多彩的情史的话,又怎么可能拥有一把如今日般性感慵懒的嗓音呢?这份性感并不是基于音质本身而来,而恰恰是经由其人生阅历所积淀出来的啊!不过呢,我这样说并不是表示我认同井上papa到处滥情的行为,而是说,不管他经历过怎样荒唐的过去,也不管他身上存在着怎样重大的缺陷,这一切都是构成现在的他和其艺术造诣的组成部分。不能因为我们无法认同或接受他真实的、有缺陷的一面,就去全盘否认他的艺术和他的人生。毕竟,人无完人。话说回来,某种程度上或许我还要感谢上天赋予了他或这或那的缺陷,才让我得以欣赏到这个有缺陷的男人经过岁月打磨后所沉淀下来的这份性感这份美。”
  总之,我会将艺术家的作品与人品作为两个彼此具有一定因果联系的元素来看待,但绝不会将二者划上等号。作品与艺术家人品的关系,确实远不及与艺术家的个性、经历、气质诸如此类元素来得紧密不可分离。
  问题二中提到的负面新闻,这要一分为二看待。其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除非有确凿证据可以对事实作出充分证明,否则也不排除某些心怀叵测者捕风捉影诋毁他人声誉的可能性。这一层面上需要关注的其实是新闻的来源和真实性。
  其二,也就是我们今天一直在讨论的主要课题,假设负面新闻属实,又该如何去接受、理解和对待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在上文中我已具体说明了我个人的态度,此外补充一点:
  追求形式与内涵的统一、表象与内在的统一,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好向往。似乎自觉或者不自觉中,人总是倾向于不断地粉饰美化自己所热爱的或者久已形成既定正面评价的事物,却又无法轻易接受真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
  在来信中,你曾引述过一个樱花树的故事,用以说明“原来再怎么美好的事物也会有残酷的一面”。
  不过我之前想说的樱花树故事其实是另一个,就是那个“樱花树下埋藏着尸体”的经典版本。树冠上樱花绽放绚烂夺目,为其源源不断输送养分的却竟然是树根处腐烂发臭的尸体。这个故事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解读,这里我想借以说明的是,极致的艺术之美,并不仅仅是由显露在外的、光明的、绝美的一面所构成的,那些负面的、消极的、不光彩的甚至罪恶的部分(不管是艺术家本人的个性缺陷还是经历)也都是使其艺术造诣臻于完美的必要养分。
  人心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海域,旁人都是借由某个或者数个不完全的截断面来评判他人,以偏概全是必然的,个体与个体在认识上的偏差不过体现在程度多少之分。
  观众眼中的真实艺术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始终觉得,真正残酷的其实是观众。他们时常不同程度地被肉眼看到的表象或者自己一厢情愿认定的“真实”所迷惑。他们认为自己理解艺术家的艺术、充分了解对方的品格和行为方式,稍有差池就引发毫无根据的论战与不满。
  之所以说此类纷争与不满缺乏根据是在于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对于任何一个人的人格与人品,若非经过一定时间的亲身接触与观察,是无法得到相对客观结论的;至于观众所接触到的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是作品,然而作品与人品、美学与道德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其次就是经由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图书、网络等各种媒体所传播的、大量经过人为加工而成的间接信息。以艺术家的作品为基础,辅以各种未必完整客观的二手信息,并自行添加想象的泡沫而产生的结晶,就是观众心中所认定的那个“真实的艺术家”。
  就在这个摇摇欲坠缺乏客观基础的认识平台上,为彼此认识上的差异反复进行论争与辩驳,怎么看都是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其实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只要扪心自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能够百分百保证自己真正了解谁?你是否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们的过去和他们的缺陷?
  在思考了这个问题之后,再去重新审视对心中那位遥不可及的艺术家的固有评价,或许就可以心平气和地对自己的想法做出适当调整了吧。
  有关艺术家的人品与作品之间的关联、以及观众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前些日子在和泉桂《罪系列》广播剧台本中看到这样一段对话,不由会心一笑。
  对话原文如下:
  穗高棹:你还是来了啊。
  透也:你以为我不会再来了吗?
  棹:这是自然。你能来我很高兴。
  透也:这样说,希望不要再开这种玩笑了。
  棹:说是玩笑真失礼哪!你说要打赌,我才全心全意陪你的。
  透也:所以才说……这种行为一点都不像老师!
  棹: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定义我的!
  透也:我本着尊敬老师的心情,盼望这次的工作能顺利愉快,可是你把一切都弄乱了!
  棹:是你先入为主将我列入品格高尚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由于你是真的很想要我的原稿,我才接受你的打赌。不当它是公事,而是朋友。否则早把你赶出去了。
  透也:是这样吗?
  棹:其实,你又何必在乎我的理想形象被破坏呢?作家重要的是能创作出佳作,与他的人性并无绝对关系!我看反而是你发觉了自己的本性,才会如此震惊吧!
  ——穗高老师果然是我的本命,永远一语中的,言简意赅。
  ……………………
  龙吟: 下面是看完此文后,网友“此君” 与作者谢红拂的精彩讨论。“此君”的个性签名是:认真地对待生活,生活会回报予你。
  1、此君:
  谢谢你。这篇文章让我思考了许多。小谢君你看过一篇三岛由纪夫的旦角吗?里面的增山对于佐野川万菊的情感就很微妙。在他眼里佐野川在舞台上经历了许多大喜大悲的人生,他觉得佐野川的情感在舞台下应该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把自己心中对美的理想对美的追求统统寄托在佐野川身上,但当他看到佐野川对那位导演的微妙态度时,增山的内心起了种强烈的变化,他深感自己心中的美好幻像破灭了。
  我当时看完这篇文之后,有种很赞叹的感觉,因为我觉得它好像也暗喻了观众对舞台上演员的那种奇妙心理。也就是说大多数观众所爱的那个演员其实是自己心中所创造的幻像而不是那个最为真实的他。
  有时候我会想他也是个有血有肉有自己思想情感的人,他在舞台上所创造出来的那种极致悲剧性的美会不会是他过去的遭遇所投射出来的呢。而那样一种悲剧美也确实是有种魅惑人心的感觉。我当时是不想再看的,但不知为何还是会被吸引,我想他的艺术或许确实是像那棵樱花树具有某种致命的吸引力。
  你说的也很有番道理。有时候仔细想想真正残酷的是不是就是观众本身呢?
  2、谢红拂:
  三岛由纪夫的《旦角》,也是我最喜欢的短篇作品,诚如你所说,这篇小说对于观众对演员的微妙心理做出了绝妙的阐释。另外推荐王尔德《道连格雷的肖像》,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主人公道连格雷疯狂爱上了一个扮演朱丽叶的女演员,但是女演员在与格雷陷入爱河之后却反而失去了演绎朱丽叶的能力,因为在真正爱上什么人之后女演员发现原来过去在舞台上自己所演绎的那些感情都是虚假的、空洞的、缺乏说服力的,她再也无法向角色投注她的爱。道连格雷暴跳如雷,立刻将女演员抛弃了,因为他爱的从来就不是女演员本身,而是她演绎的舞台形象。
  真是与《旦角》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观众是残酷的,无论曾经多受追捧和喜爱,如果无法持续满足他们的需要和符合他们的期待,早晚都会被抛弃。只有在最受宠的时期才会被衷心冠以“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美誉,当声名不如往昔渐走下坡路之时,时常连旁人的赞美都变成一种敷衍了事的客套了。舞台和观众就是这样残酷的事物。
  3、此君:
  所以有时候我会觉得,他是活在孤独之中的。但不管他是个怎样的人,他的曾经有过怎样的经历,他对舞台的付出和执着我依然会去尊敬。我不愿意做一个狂热的爱好者,而是他艺术的欣赏者。
  今天,我重新看了你写的这篇分析文,让我再次思考了许多。这句:“艺术与其说扎根于幸福快乐的土壤,不如说悲剧与痛苦的黑暗水域往往才是艺术灵感赖以存活的源泉。”听上去很残酷,但细细想想却是有几分道理的。
  你文中提到的那位女作家b,我觉得她是个可怜人。她或许是想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创造出另一个我来;她也在自身的弱点中,迷失了那个曾经的真正的自我;我想这些或多或少和她自身的童年不幸经历有关吧。毕竟人的童年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突然之间我感到人其实都是寂寞的。
  4、谢红拂:
  我不想用诸如同情之类带有自身优越性的词语,去形容我对作者b的感觉,最确切的感觉其实是惋惜,对于她本人,也对于她的才华。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她内心的痛苦,包括她的父母和手足,都无法体会到童年时代的家庭不幸所给她带来的巨大伤害。她的手足甚至认为她对于陈年旧账的过分在意是没有必要的小题大做。个体与个体毕竟是不同的,对于自己未曾亲历过的事物和情绪,人们很难将心比心去施与宽容。
  作者b多年来一直养着很多宠物猫,友人e说那是因为b无法信任人类,所以才把感情投注给需要自己、没有自己照顾就活不下去的宠物。
  人都是寂寞的吗?那取决于如何定义寂寞。或者说,反问一下自己,到底如何才是不寂寞?
  对于“不寂寞”的定义,我也非常有兴趣知道。
  5、此君:
  我想这位作家b是对现实世界的人与自己所看到的事所经历的事,都太过于失望、心灰而变得无法再去相信别人了吧。寂寞,我想虽然每个人定义不同,但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的。
  那小谢姐你对于不寂寞的定义是什么呢?
  6、谢红拂:
  嗯,不寂寞的定义啊,或者说如何就可以让人觉得不寂寞,有关这个问题想先听听看你的见解呢。
  7、此君:
  听听我的见解呀!好汗,怎么说呢……我倒是感觉人都是很寂寞的。如何让人可以感到不寂寞呢?我想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吧。我的想法是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一个能够在精神、思想上产生共鸣,能够相互了解、彼此读懂的人,当然这是不局限于爱情的,友谊也可以。不过找到这样的一个人会很难。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浅见。那小谢姐你的定义呢?
  8、谢红拂: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这是托尔斯泰的名言。也是2010年的山东高考作文题。
  嗯,我想,心灵满足的时刻就是不寂寞的时刻。这种满足因人而异,或许被一阵无名的花香所诱发,也或许隐匿在无限开阔的天光云影之中,或许潜伏在一两行融入你内心的诗句之中,也或许回荡在知你懂你之人亲切的嗓音之中,在你所恋慕之人凝望你的专注眼神中能够寻觅到它的踪迹,在一段感人肺腑、宛如为你本人量身定制的美妙旋律中也有它翩翩飞舞的姿影……
  9、此君:
  嗯,也很有一定的道理!
  有时候我也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演员在台上演了太多悲剧的话,会不会对他的现实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呢?
  10、谢红拂:
  角色经由演员的演绎而被赋予生命力,同时演员也透过不同的角色更深入地认识、感受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一个演员可能演好自己精神领域所根本不具备的那些特质。角色就像一道划破演员内心世界的霹雳,照亮他们心中不为人知的角落,使他们暴露出甚至连自身都不曾明确意识到的各种人格特质。
  演出过太多悲剧,并不意味着演员自身的命运,也将是一场悲剧或者必然受到负面影响。同样的,演出喜剧,也未必就能为演员本人的生活增添上快乐的音符。
  对于一些演员而言,出演悲剧帮助他们进一步认清人生的重量和人生的意义,并据此获得生命前进的动力。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效果或许恰恰相反,或许反而使之沉浸在比角色本身更深沉更长久的现实痛苦之中。
  角色要求和帮助演员自我发现和自我剖析,很难说这必然是一件好事,对于身处不同环境个性迥异的演员个体,这种自身与角色间天然的互动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负面个案的典型就是费雯丽vs电影《欲望号街车》里的布兰奇。
  11、此君:
  “演出喜剧也未必就能为演员本人的生活增添上快乐的音符。”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扮演憨豆先生的英国喜剧演员,他很热爱表演,他的每个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都能带给人们以快乐。但是却传出他患有抑郁症。我当时看到这段消息时,心里在想他带给别人快乐可是他的内心却并不快乐,那是为何呢?或许他是带给观众欢乐的同时,心里也承载了很多的压力吧!
  我想到了《霸王别姬》里,段小楼对程蝶衣说的那番话:
  “不疯魔不成活呀!”
  小楼当时对蝶衣说这番话,想要表达的是蝶衣对舞台对虞姬这个角色的痴、执着、过于地投入。
  不过,我当时在看这部电影时,我觉得蝶衣他或许是在这个角色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想要得到的东西,那就是不管生死也永不离弃永不背叛。那正是虞姬对大王的忠诚,也是大王与虞姬患难与共时的生死羁绊。这两点我想也是在蝶衣的心里引起了很大的共鸣的吧。因为从他少时的经历来看,他确实是需要这些。至于他对舞台的执着,我想他是觉得唯有舞台是单纯而又包容的吧。
  对了,我后来想想我心中所喜爱的那位艺术家,就有些像程蝶衣呢,我是指像蝶衣那样对舞台执着,从一而终吧。当然或许他们的经历和想法是不同的。但对于舞台,对于角色的爱是那样的相似。这部片子我至今都很爱,不单因为张国荣的关系,故事的关系,同时它对于演员与舞台之间关系的纠葛,也是很让我去回味和思考的。